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世纪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  页数:2320  译者:洪庆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介绍古代私人生活史的优秀著作。本书主编乔治·杜比通过艰辛的研究与探索,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古代人私生活的有趣故事,勾勒出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画卷。作者渊博的学识及对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剖析,对我们清楚了解那段社会历史大有裨益。从城堡的宏大建筑到农民普通的服饰,本书都一一提及。我极力向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推荐这部著作。    在中世纪,欧洲从封建时代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不分渐渐过度到“公私分明”的世界,私人的生活得以形成。正是这种自由的社会空间,跟人心灵的内省功能的形成,才为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生成提供了基础。现代西方民主社会正是直根于那久远去的肖像演化中。     从微观史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从家庭争吵到王室血案——本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私人生活空间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逸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间冒险时必备的武器和防范工具,可以放松,可以随意,可以身着“宽松的便服”,脱去在外面确保安全的那层招摇的硬壳。这个地方很随意,不拘礼节。这也是个秘密场所。人们拥有的最为珍贵的东西,被置放在最贴身的私人生活领地,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禁止泄露、炫耀,因为这与荣耀所要求的在公众场合的所谓面子格格不入。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20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它革新了历史的观念,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书籍目录

前言1、引言 私人权力与公众权力2、肖像 封建时代法国的贵族家庭 公共生活 血亲关系 文艺复兴前夕托斯卡纳的显贵们 私人世界的内涵 家 共同生活 个人隐私 私人团结 团结受到考验 私人单元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局与私人生活3、想象自我 对文学的探索 空间和想象 社交 身体 个人4、私人空间的使用 城堡的文明化进程:11~13世纪 农民壁炉到教皇宫殿:14~16世纪5、个人的出现 孤独:11~13世纪 走向亲密:14和15世纪 主体性的出现 单数第一人称 个人影像 穿着衣服的身体 裸体 知觉与情感 孤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世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绝对值得购买此书,并藉此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模仿一下,写一些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私人生活史。事实上,《老照片》的出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足够的史料。
  •   非常好!图文并茂!对学历是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希望快快出完!还差两本呢!
  •   成套的没了,攒的,呵呵,辛苦归辛苦,乐在其中,实在是好书。因为有大量插图,纸张的选用有点问题,影响了印刷质量,略有不足。
  •   很不错画面
  •   长久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中世纪都是黑暗、阴郁、停滞不前以及宗教迫害的代名词。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都知道在那个时候,从经济到社会,封建依附制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则,从哲学到艺术,经院哲学一统天下,宗教题材成为唯一,从物质到精神,人们都被牢牢的禁锢在一个无形或有形的牢笼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呢?自然不可能好,肯定也不会好。然而,事实却雄辩地证明,我在历史知识上的这一“刻板印象”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是不尽符合事实的,存在很大的谬误。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是年鉴派历史学家乔治·杜比和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的《私人生活史Ⅱ:肖像》。

    这是《私人生活史》系列的第二卷,主要以中世纪的个人生活为研究对象。全卷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由乔治·杜比写得意义深刻的关于本卷的一个引言,在这里,他详细阐明了因为权力而造成的私人生活与公众生活的对立。随着社会日益封建化,私人权力对公众权力的不断侵占与挤压,私人生活的空间的日益缩小,以及个人在这个空间内部与外部的不同权力。第二章研究了封建时代法国与托斯卡纳的贵族的私人生活,主要涉及个人与家族、家庭内部与外部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当时代的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各种文学主题及人物形像的分析,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私人生活以及精神世纪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则从私人生活的壁垒-家庭内部空间的划分上力图再现人们的生活场景,这里主要从城堡和壁炉为切入点,对两者的不断演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一章则是最令人鼓舞的内容,虽然仍然处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但人们已经渐渐苏醒,个人意识开始萌芽,个人影像开始成为艺术的主题。无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将要迎来私人生活的新纪元了。

    读完本书,掩卷沉思,我不禁要问,中世纪比起古罗马,物质生产无疑是发展的,但为什么中世纪的私人生活的空间却比第一卷中古罗马人的还要小、自由度还要低呢?历史即使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却也不会大踏步的后退,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乔治·杜比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不一样,不把把克思主义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力量生产力作为这一切的推动力量,而是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公权与私权此消彼涨的变化造成的,也很有道理的,但这并没有说服我,因为权力的转移还是因为经济基础的变动吧。因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因为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君权神授的概念被灌输进民众的大脑,国王被视为上帝的代理人,他也逐渐的被看作是一名父亲,被赋予了与统治每个家庭的父亲的权力别无二致的权力来统治整个国家,使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家庭那样样运作起来。君主权力被作为私有的、个人的,进行政治世袭,整个国家的关于全体民众的事务就成为了国王自己的私人事务,所有的行政机构都成为国王的私人服务机关。对所有的事务都有他来裁决,民众非但没有人身自由,婚丧嫁娶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服从于家族、领主的利益,甚至连自己的独处空间都没有。而且,独处也被当作是危险的,敢于从公众视线中走开,敢于独处的人就要冒着被当作疯子的风险。而大大小小的领主又在自己的封土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统治。所以,随着社会日益封建化,权力在所有方面都越来越私有化,私人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少。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所谓的“家国”概念。当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以一个家庭的模式来运作,来组织社会生活的时候,家与国的概念混同一致,公共与私人的概念就模糊了,界线就消失了,两者之间不再有分野,不再有区分,而是相互重合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无疑,在这一阶段,东西方的社会形态是一致的,但两者却存丰着极大的不同,中国是皇权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结构,而西方却是如孔子极力推崇的西周一样的封建制,谁先进,谁落后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扯得有些远了,再回到本书。中世纪无疑是黑暗的,我们看到书中引用的大量的画作,都是宗教题材的,画面人物表情呆板,毫无生机。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故事情节大部雷同,人物形像单一,了然无趣。可以说,在被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欧洲,所有的民众都被隐匿在一个个宗教的形像之后,千人一面,我们看不到一个有生机的,鲜活的个体的人物。可以说,中世纪的黑幕遮蔽了整个社会,让我们无从分辨个体的存在。然而,在这个黑幕之下,那些无名的生命个体确确实实默默无闻的生活过,正是乔治·杜比他们从历史进程的蛛丝蚂迹着发掘着这些人曾经的生活和走过的足迹,才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然而,最是黑暗的地方,也最有可能产生光明,最为绝望的事情,也最有希望产生转机。在中世纪的后期,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大家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的社会阶层开始萌芽,从群体杂处转变到更加个人化的生活,再加上私有财产观念的再次普及,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私人领域的重
  •   老实说,真的是一般,没想象中的那样有意思。
  •   就是有点枯燥 其它还好
  •   可以快速浏览,2个小时就搞定。
  •   和第一本的质量差了好多,很多地方根本就读不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