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史III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阿利埃斯,[法]杜比  页数:541  译者:杨家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近代早期,随着以王室财政转化为公共财政为发端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野,以及印刷书写文化的普及,一个个人化的隐私世界得以形成,而所谓的宗教自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私人自律领域。这个以礼仪、规范、隐私、品位等组构而成的私人世界,是近代西方“公与私分权而立”的公民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本书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革新了历史的观念,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内容。译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且文字富有激情,颇具震撼力,加上富有史学价值的三千余幅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影响已远远超越史学界,被广大历史研究爱好者所推崇。该书出版后,已译成2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作者简介

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是法国年鉴派领袖人物,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本书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

书籍目录

导言1、现代模式  序言  政治和个人生活   私人关系和公共当局   家庭和社区生活  两次改革:社区奉献和个人虔诚   天主教观点  读写的实际影响   估算识字率   各种阅读实践2、个人化的形式  导言  礼仪的作用  隐私的庇护所   私密场所   内心世界  品位体现的身份差别   饭桌上举止的讲究   吃喝的变化   吃喝的精致化  儿童:从湮没无闻到个性关怀  个人私生活文学   类型界定   私人空间   身体  文学实践:公开个人生活   文艺复兴时代的冲突   个人生活:隐秘的和外露的   写作的新的合法性3、社区、国家和家庭:发展轨迹和紧张关系  导言  公众和个人   家庭观念淡化   角色的重新界定   革命性的变化  朋友和邻居  家庭:住房及群居生活   代表作品:从房子转移到了室内   生活方式   居民群和家庭结构  家族:个人隐私与社会风俗   公开仪式   公共秩序和私人领域  家族的荣誉和隐私   荣誉   保住了的秘密   紧张和辩论4、尾声

章节摘录

插图:插图:个人化的形式文学实践:公开个人生活1500年至1800年间,在建筑、文学、情感和物质生活等方面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正如菲利浦?阿利埃斯所概括的那样,变化可归为以下六类:举止,推动了有关身体的一系列新观念的产生;自我了解,通过个人写作能够获得;隐居,不仅因为它的禁欲观念还因为它是一种娱乐形式而受到赞誉;友谊,在个人之间培养;品位,作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手段而受到重视;便利,日常生活改善的结果。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礼仪和私密之间的矛盾关系。许多意在引导社会行为的规定,完全反对外露个人情感及其肉体或心理上的反应。在社区团体、典型的宫廷及沙龙里的社交生活和社会仪式领域里要有礼貌,其标准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相反,亲密需要隐私,一个能避开集体并提供隐蔽、秘密和安静的地方。花园、卧室(它的壁龛)、书房和藏书室等符合这一要求,能隐藏不能也不应该被别人看见的东西(身体部位、自然功能和做爱行为)并为完全个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如祈祷和读书。礼仪规则制约着个体在社会中的举止,在每一个体周围建立起一个保护带。 对肌肤接触的禁令变得更严格了,因为新社交形式的特别之处是宫廷里实行了埃利亚斯所谓的“以形式代表头衔”,使个体的本质越来越公众化和公开化。人们开始单独睡觉,身体接触无论是在玩耍还是在争斗时都受到指责。饭桌举止不再容忍人们从同一个盘子里拿东西吃或用手拿东西吃。所有这些反映出身体与身体之间需要更大的距离,人们之间日益频繁的接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更强化了这一需要。相反,亲密——肉体的或精神的或友谊的——要求相互之间身体的接近,或至少需要某个能代表身体的物体,甚至能在身体不在的情况下再现它。一套新的习俗规则应这一需要而产生。可以通过拿着一个曾经接触过心爱的人的物体或保留一个离去的爱人的纪念品,或设法感受上帝出现在个人身体里等方式和另一个人进行虔诚的交流。某些行为在公众场合下禁止但却允许或被要求在相爱的人之间进行:亲密的举止消除了距离,再现接触不到的身体。在这本书涉及的时段中,这种需要会随着感情逐渐集中在一些爱人身上而变得更强烈,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礼仪和亲密在另一方面相互抵触。礼仪意味着控制情绪,压抑情感和掩饰内心的冲动。行为是理智的,理智要求在与别人交往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地位及愿望。行为因此可被用来创造自我形象,显示自己所希望得到别人承认的那种身份。在单独时或和其他亲密的人一起时,这一规则就不再适合了。个体时常被非常冒失的情感和极端的情绪控制着。礼仪并不能抑制住这种情感,有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然的极端感情的流露。在文明社会里,所有的行为都是公开的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个人化削弱了这种公开的象征意义。可从豪华一词向奢侈的转变过程中来理解,这得引用让斯塔罗宾斯塞对这两个词的区分。在君主国里,豪华是一种艺术,意在证明,说服其他人相信国王的权力:首先是王宫里的人,其次才是臣民。纪念物和仪式是公众权力的象征——是可被操纵的意象。然而就是在17世纪末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点,也就是说,这种象征体系开始瓦解。从政府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民间团体表达了新的愿望,其中个人消费,以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奢侈为代表,逐渐与作为杰出人物标志的品位联系在了一起。这部分有一章讨论了饮食的品位,因为这是现代意义的“好品位”的主要源地。许多变化与从豪华到奢侈的转变有联系。一个集中的、戏剧性的绝对权力显示让位于代表社会差异很大。各社会阶层的奢侈扩大了少数幸福的人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包括王子的财富炫耀代替了权力的炫耀。同时,体现在良好行为举止中的高尚品位、对待生活的审美观念、对某些特别精致的趣味抱有的浓厚兴致等等,都维护了品位的正确性,不再需要通过对朝廷礼仪的严格维护,而是通过个人舒适和方便的行为来完成。设备完善的公寓、为室内舒适而设计的服装及家具,以及一个严格分开生熟食物的厨房等都是新式生活的表现,不再是为了显示外在的社会地位,而只是要让个人确实享有自我优越感。把个人化形式和新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就是这样形成的。可列出三种类似的新自我意识的表现:孩子以和家庭成员有区别的新形象出现;私人写札记及日记的盛行;文学性质的变化,其真实性逐渐依赖探索、显示及对自我的欣赏。当然,无论是从哲学意义、心理学还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个人生活的历史不应该和作为臣民的个体素质相混淆,但个体的新概念,对现代早期私人领域的定义有重要的影响。避开众人的目光,人们的行为举止方式各有不同。在家里,人们和孩子一起玩耍;对年轻人的慈爱伴随着个人化的展露过程。作家们通过自传、表白及小说记下日常生活的细节并剖析个体。这些新的写作习惯重新划定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界限。自我解剖性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最隐私的秘密——如癖好、情感甚至一些反常习惯——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他们总希望读到很多隐私。以前,严格界定了什么是可以写的(当然是可以让他人看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写的,这种区分建立在普遍(根据公众判断)和特别的(只适于作家的眼睛)划分基础上。现在个体成了文章真实性的唯一保证人,可以在文学作品里公开以前在社会里必须掩盖的一切。由于亲密关系对礼仪及豪华对奢侈的胜利,私人领域拓宽了,最革新的文学把私人领域看作是最需公开宣扬的首要主题。这一领域既不受王子法律支配也不受其他人注视,对它的界定似乎使得这样的介入是合法的,公开坦白也是可能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法文版编辑评论: 这是一部介绍中世纪私人生活史的优秀著作。本书作者乔治·杜比通过艰辛的研究与探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有关中世纪生活的有趣故事,勾勒出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画卷。作者渊博的学识及对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剖析,对我们清楚了解那段社会历史大有裨益。从城堡的宏大建筑,到农民普通的服饰,本书都一一提及。我极力为对中世纪感兴趣的读者们推荐这部著作。 鲍韦尔图书公司评论: 作为一部为世人推崇的著作,本书极其详尽地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公民与奴隶们详细的生活状况:从成人的定义和性欲,到婚姻和家庭、女人的作用、贞节与避孕、分娩的技巧、同性恋、宗教、美德的含义、私人与公共场所的划分。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了解到基督教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基督教奉行的以节欲、独身与节俭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与拜占庭帝国对神的不敬和放任的私人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与斗争、并最终在这场斗争中取得的胜利。通过图解,作者织就了一幅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私人生活画卷和艺术长廊。通过这本书,作者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发表了他们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这些都是常人无法预见得到的。 其他评论: 人们拥有的最为珍贵的东西,被置放在最贴身的私人生活领地,它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禁止泄露、炫耀,因为这与荣耀所要求的在公众场合的所谓面子格格不入。    ——乔治·杜比 一到夏天,便见众多的旅游者手执导游手册,纷纷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但是,导游手册并不是全部,它不会教你如何去看,如何去想象当时居民的模样,去想象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室内活动以及他们亲密相处或相互保持距离等情形。    ——保罗·维纳 该书以学者和普通人的眼光,描述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身体、态度与看法、习惯与居所、原则、标志和印象等”。    ——《图书馆会刊》 本书所述,事实上是很少有历史学家尝试过的、类似于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日常生活。    ——《出版家周刊》 7年前,有机会读到由著名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的法文版五卷本《私人生活史》......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因为“不登大雅”而被忽略、被掩盖、被抹杀了。    ——南京大学许钧 我还受到菲利浦·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一书的启发,因此希望能够为研究中国家庭找出新的理论模式。    ——《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著,本书获得2005年度列文森奖 这一部《私人生活史》的目标就在于探讨在各时代中那些影响私人生活的性质和观念的历史因素。在中国史的范畴内,台湾学者此类的作品,尤其是围绕着私情与公义之间的文化现象的讨论,正逐渐展开。    ——蒲慕州,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法国年鉴派: 口号: 从现实出发,向历史提问 介绍: 所谓“私人生活史”,指的是法国年鉴学派所开创、专门探讨人们的私生活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及文化习惯等的变化之学。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创造的方法论的产物,它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年鉴学派最先采用其他社会学的方法与原则来研究历史,这种方法摒弃了以往把战争与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平凡人的生活”上——也就是非达官显贵和将军们的生活。本书主编阿利埃斯和杜比是该方法论的先驱和倡导者,是继享誉法国和世界史学界的费尔南德·布罗代尔之后该学派的领军人物。

编辑推荐

《私人生活史3》编辑推荐:1.最独特的角度(正史和野史合一)2.史书中最好看的版本(双色,部分彩色,近3000余幅未曝光的私人生活图片和图片故事)3.法国年鉴派最经典的传世之作4.史学上最伟大的历险,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5.欧美一流高校世界史专业必读书(如巴黎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特色:1.与“正史”相对2.与“公共舞台史”相对3.与男性统治史相对4.非纯粹个人的秘密生活史5.私人生活史并不是记录一些逸事,它是一部日常生活的政治史,他的背后是国家。私人生活概念:私人生活空间是一个免除干扰,自省、隐逸的领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间冒险时必备的武器和防范工具,可以放松,可以随意,可以身着“宽松的便服”,脱去在外面确保安全的那层招摇的硬壳。这个地方很随意,不拘礼节。这也是个秘密场所。人们拥有的最为珍贵的东西,被置放在最贴身的私人生活领地,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禁止泄露、炫耀,因为这与荣耀所要求的在公众场合的所谓面子格格不入。 丛书内容简介: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私人生活史III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我是试着买了《私人生活史》I,看后才决定买《私人生活史》II和III。这套书真不错,文笔稳健、从容,视野开阔,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收藏。希望五卷本的《私人生活史》早日出齐。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   这套书的每一本都是精品,在促销期间购买更是物超所值。这套书对于当代史的写作极为有用,而本书则能指引我们深刻刻画当代中国私人生活中的激情,及其与公众生活的关系
  •   总算是把这套书收起了,非常的认真和真实
  •   越是在最为黑暗的地方,却往往蕴含着极为光辉灿烂的光明;事情总是要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有可能发生最大的转机。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哲学意味。而如今,我们在个人生活的发展历史上也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几位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踽踽向前摸索的人们的生活图景。然而,越是临近中世纪末期,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文字及印刷术的普及,用文艺复兴这种托言复古的形式,整个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进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

    中世纪,宗教的重重铁幕遮蔽了私人生活的天空。教会无处不在,控制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政府的功能也在日益完善,法制不断建立,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对私人生活的侵入也变得无孔不入,私人生活的空间被两者压缩至一个绝对狭小的空间内,全都隐入一个固定的模板之下,丧失了自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开发自己的生活智慧,不断战胜出现的新的挑战,有三件事,使人们的激情开始迸发,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个人主义开始抬头,并初步张扬,使人们的私人生活开始在三个维度上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其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带来的向外探索的维度,使人们迸发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激情。食品的丰富使人们从满足温饱中解放出来,有了过剩的精力,人们逐渐走出家庭,走出村庄,开始向周边的陌生世界不断进军,不断发掘周边的新生事物,新的发现不断对私人生活造成影响,人们把追求原来隐藏于家族之后的个人利益,诸如金钱、遗产、政治等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把它置于道德之上,不再愿意再为家族做出个人的巨大牺牲。婚姻不再是为了家族,而是要有真正的感情基础;效忠不再只是一种风度,而是要能够带来切身的利益。

    其二,是由于文字的推广和印刷品的普及带来的向内省视的维度,使人们迸发出了进行内省的激情。私人生活变成了可用言辞表达内心生活和个人价值的东西,人们也由此形成了关于自己身体和他人身体的观念,人们越来越需要独处,关注自己的体验,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想法。人们退回自己家庭内部的隐蔽空间,开始用日记、回忆录等形式不断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要求,开始在社会容忍的范围内不断争取和捍卫或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成为私人生活的焦点,开始逐渐满足隐藏人们个人隐私的需要。

    其三,是由于社会范围的变大带来的彼此间联系的维度,使人们迸发出了相互交往的激情。社会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家庭及家族或者村庄内的简单交往,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人际交往上来,不断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开始追求基于家庭之上的私人友谊,注重个人的口味,开始明目张胆的追求个人利益,开始大张旗鼓的追求个人情感,开始四处寻找个人的友谊,利益和激情成为人们公开追逐的焦点。人们不断调整彼此间交往的距离和规范,即由中世纪的骑士风度演变成了日常行为和礼节规范。与此相应的是,政府的影响力渐渐超过宗教,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各种社会规范也渐渐从宗教的阴影下脱离出来,开始独立的约束人们的言行。

    在这三个维度上,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对私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空间进行调整,重新布置,以适应新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的趋势,激情的释放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从公私混淆的无名的相同形式向一种更加分散的,多姿多彩的形式转变,大家族开始分解,私人即个人从家族中解放出来,从千人一面的刻板形像中解放出来,历史上开始逐渐出现了具有个人色彩的,富有个性化的,富有生机的面孔,并且要占据主要位置。

    无疑,文艺复兴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仅书中就引用了蒙田、卢梭、狄德罗等多位著名人物的言论,这些巨星的光芒不但照亮了当时的世办,甚至规定了我们今天私人生活的大致轮廓,以至于仍然在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然而,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得更加长远一点,也许这只是揭开了一出好戏中激情的序幕,私人生活的精彩好戏还有待于我们再继续往下读去。
  •   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时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主要是一部国家兴衰、帝王将相沉浮的记录的观念被颠覆了。
  •   这本书很不错,尤其是里面的一些论点,让人耳目一新,有如拨开云雾见月明……
  •   一本是08年出版的,纸张有点黄了,黑白色插图印得也没有09年版得清楚,凑合看吧
  •   大家之作,可供我们更为详细的了解当时的细节。
  •   看起来看厚,读起来很潇洒。
  •   长久以来,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在史籍上出现,要么是流芳百世的,要么是遗臭万年的,总之是对历史进程发生过影响的,似乎才在史家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是金字塔顶端,那些屈指可数的幸运的人。莫说是千千万万的普罗大众,就算是有幸进入史书的人,也常常被遗忘了,与达尔文几乎同时提出进化论观点的华莱士,不就是这样么,以至于在岩井俊二的《华莱士人鱼》中,很多人以为华莱士根本就是虚构的。史书往往只集中挖掘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喜怒哀乐、风俗民情,往往失之简陋、语焉不详,特别是对于中世纪那段历史,除了黑暗、蒙昧,就没有别的形容词,那么文艺复兴真像是孙猴子一般,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说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幸好有了法国的年鉴派史学家,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我们才得以了解到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里,普通人的生活,非常喜欢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它们带来的兴趣,是那些粗枝大叶的年表、朝代更迭所无法取代的。也正是这些金字塔底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没有他们,所谓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具有产生的土壤。
  •   这本书值得一看,作者写作水平一流,文风明快易懂.清新自然,书的质量也不错,制作精良,让人爱不释手!!!!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哦!!!
  •   很难得有一套全面介绍前人生活各方面事迹的书籍,值得买来珍藏,书籍装帧比较简洁,遗憾的是彩图太少,不然就更好了。
  •   又厚又有内容的一本书,装帧也不错~~感觉很划算,可以看蛮久的样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