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行书构形研究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集团  作者:刘延玲  页数:1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系统。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汉字的现在,必须有历史做参照,才可能准确。时至20—21世纪,汉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问题,并且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是,汉字历史的脉络仍然没有梳理得十分清楚,致使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字发展到今文字阶段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历史的印证而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比如,发展到隶楷阶段的汉字还是不是表意文字?它的发展趋势是不是纯粹的简化?历代字书贮存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多是不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是汉语的需要?在社会使用层面上的汉字是否具有系统性?汉字的规范是不是必要?怎样规范才是符合科学的?是否需要保护汉字的构形理据?如何保护汉字的理据才能既符合汉字的发展要求而又不复古?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没有对汉字历史的深入研究都是难以回答得具体、准确而周全的。  研究汉字的历史,必须从汉字发展的事实入手,真正的历史首先是符合事实的历史,一切先有了概念,规定了某种观点再去傅会的办法,不可能总结出真正的历史。全面的历史来源于对事实的系统考察,一切只凭个别例子支撑而不作全面考察的办法,在总结历史时,不可能消除片面性。考察汉字的历史首先要考察汉字本体的状况,词汇史代替不了汉字史,文化史代替不了汉字史,字典史(字典收录汉字的历史)也代替不了汉字史。汉字史不是与上述这些领域的历史没有关系,但不能由它们来代替,汉字史必须是汉字本体发展的历史。

作者简介

  刘延玲,女,1971年生山东淄博。199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师从王宁、李国英教授,专业方向为训诂学。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宁教授,专业方向为汉语文字学。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工作,被聘为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训诂学、汉字学的研究。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近五十年来异体字整理与研究状况综述》、《试论异体字的鉴别标准与整理方法》、《“字体”与“书体”论辨》等,另发表《漫话“薪水”》、《”即”与”既”》、《“师范“溯源》等学术随笔若干篇。曾参加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56000汉字楷书字形整理”、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中古与近代汉字史及汉字研究方法”等。  王宁,浙江海宁人,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召集人、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出版专著与主编教材,丛书20余种,主要专著有《训诂方法论》、《古汉语词义答问》、《训诂与训诂学》(以上与其老师陆宗达教授合著)、《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训诂学原理》、《汉字构形学讲座》等,主编高校教材有《汉字汉语基础》、《中国文化概论》、《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语言学、文字学论文及文艺评论文章1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字篆隶楷构形系统测查与比较”、国家教委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古与近代汉字史及汉字的研究方法”、国家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历代碑刻及手写文献电子典藏与研究”、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汉字主用字体字形规范原则”、“汉字非主用字体字形规范原则”等多种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家颁布的《中文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的研制,为第一列研制人。

书籍目录

绪论0.1 论题意义0.2 理论与方法0.3 宗旨及目标第一章 字体问题研究综述1.1 字形、字体与书体问题1.2 关于字体演进的序列问题1.3 楷书、行书、草书的名称与分界问题1.4 关于书学术语问题1.4.1 “笔法”、“用笔1.4.2 “笔势”、“笔意1.4.3 “结字”、“章法第二章 行书字体史研究字料2.1 字料普查2.1.1 楼兰木简残纸2.1.2 走马楼三国吴简2.2 字料择取标准2.3 字料确定2.3.1 字篇择取2.3.2 字样整理第三章 行书字体史及其总风格3.1 行书字体演进的历史3.1.1 行书的起源3.1.2 行书的形成3.1.3 行书字体形成的标准3.1.4 行书的成熟3.2 行书字体风格的描写3.2.1 字体风格描写的方法3.2.2 行书字体风格的描写3.3 字体演进的历史规律3.3.1 字体演变的渐进性3.3.2 变异字体与主流字体演进的同步性3.3.3 字体名实之间的不对应性3.3.4 艺术书体是实用字体的升华3.4 行书在魏晋时期形成的原因3.4.1 文字识别与书写矛盾的推动3.4.2 书写工具和载体的演变3.4.3 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第四章 魏晋行书构形的分析与描写4.1 分析与描写的理论原则4.2 典型行书字样的类聚与分析4.2.1 类聚的步骤和原则4.2.2 综合分析的方法4.3 魏晋行书字体结构变异的描写4.3.1 变异方式的种类4.3.2 变异层次的测查4.3.3 变异部位的归纳4.3.4 变异条件的分析与描写4.4 魏晋行书字体结构变异的规律总结4.4.1 行书变异对楷书结构的依附性4.4.2 行书变异与书写单位的相关性4.4.3 行书变异结构来源的多向性4.4.4 行书笔顺形成的历史传承性第五章 魏晋行书在汉字史上的地位5.1 魏晋时期行书字体的阶段性特点5.2 魏晋行书对楷书形成的影响5.2.1 行书对楷书笔形、笔顺形成的影响5.2.2 行书对楷书结构形成的影响5.2.3 行书与楷书异写字形成的关系5.3.行书研究对现代汉字研究的作用5.3.1 行书可以调节汉字识别与书写的矛盾5.3.2 行、草书变异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楷书异体字的考据5.3.3 行书研究有助于汉字的整理与规范5.3.4 行书研究有助于解决笔输入的难题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附录二 参考文献附录三 出土字料索引表附录四 选用法帖目录及版本附录五 典型行书字样及参照字样表附录六 本书引用的部分图版跋

章节摘录

  0.2.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没有系统就没有语言符号,系统论是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王宁在《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一文中阐释说①:“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在构形上必然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共时历史平面上的汉字总体,应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应当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因而,汉字的个体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行书作为依附于正体文字的变异字体,它没有独立的文字结构,其变异以正体文字的结构为参照,也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的整体变异,因而也是成系统的,这个系统也可以通过描写的方式呈现出来。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一书在考察了汉字史上的诸多现象以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字体理论,王宁在《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重读启功(古代字体论稿)》②一文中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她认为启功的字体理论包括以下四个重要观点,即:字体的渐变性、字体风格的多样性、字体名实之间的不对应性、字体风格描写的可操作性。这四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是讲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第二、三方面是讲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第四方面是讲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可以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称为“字体描述学”。  系统论、字体论是本书遵循的基本理论,这既是对行书的发生、发展和字体风格描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也是对汉字研究的理论、方法深入探讨的出发点。  0.2.2 字体风格追求艺术性、多样性,虽然个人风格不能穷尽,但总体风格却可以描写,描写的方法就是宏观的特征提取法,即将构成字体风格的主要特征提取出来,进行分解,总结出风格属性,以此来描写各种字体的风格。通过特征提取法可以观察字体结构的变化和风格差异,运用结字、笔态、笔意、笔势、行气等属性来描写行书字体风格。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魏晋行书构形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学书者应该学习的东西,很有深度。
  •   非常专业的书,看着挺费时的
  •   有点深奥,值得一看,还在消化中。
  •   专业性、系统性、史料性较强。作者个人见解偏执。过于强调文字学(可说是依赖),因而忽略了书法行书艺术(学)。关于“字体”之间的关系,值得商榷。可将“孔纸、孔木”“沙纸、沙木”等简称首次出现时,加以简注(尽管第18页有表,第110页《出土字料索引表》有说明。但“马纸”无说明),便于大众阅读。涉及章草、今草的渊源之区别,显得不够明确。行书有行楷、行草的区别,但文中例证却对行楷、行草没有细分,时有混淆现象。所以有的结论就不够精准。对“黄仲明”其人,可作必要的补充说明(1893.5.4—1959.5.27,湖南长沙人,1936.1.1出版《标准行书之研究》)。其他名人学者亦有必要适当作注。圆转,行书与篆书有无区别?“楷书比隶书的形体更轻盈”?还有,语言重复表达过多。读者(钱月丰)本人建议,应该将“行书”真正独立构成体系,才能充分体现行书价值。
  •   正在读。这个书一般般吧,只能这么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