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史辨

出版时间:2001-0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顾颉刚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与古史辨》是《古史辨》的自序合集,顾颉刚想通过学术活动来纠正对中国过去的看法,整理那些被他认为有害于现代中国之成长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东西。《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凝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探究神话传说面目的论文总集。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门本科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书籍目录

探来治学方法的心路历程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古史辨第二册自序古史辨第三册自序古史辨第四册自序古史辨第五册自序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章节摘录

   表明他在论说古史之前,已作了一番选择的工作。他在讲那些不属于“怪、力、乱、神”的传说时,也抱着不轻信的态度,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可见他对传说的夏礼和殷礼,采取了审慎的存疑态度,认为只有在他们的后裔杞、宋二国那里,得到的文献才是可信的。因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对古代传说考而后信的平实作风。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即是说商纣王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只因他处于亡国之君的地位,人们便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到他身上。这可视为辨伪史上的第一句话。口中常提“《诗》云”、“《书》日”的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孟子·尽心》)。凡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对事物做无条件的信仰。司马迁生于战国百家寓言之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写成中国第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史记》,然而于帝王舍去伏羲、神农、燧人、有巢,于名人舍去许由、务光、列御寇,现在看似简单,在当时确实需要眼光和胆量。《泰誓》是汉武帝时新发现的一篇周初的书,并立于学官,东汉马融竟从古书中找出引用《泰誓》的话,都不见于这篇《泰誓》中,因而断定其为西汉时伪造,他的工作成为考据性辨伪的开端。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于史学界权威作了不容情的批判,他不信古代记载完全真实。   ……

编辑推荐

  《我与古史辨》是20世纪学术大师的典范之作,精彩的导读,凝聚了当代学人的才胆学识6读他们的书,就像你和诸多高尚的人对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古史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