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的艺术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崔陟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前言

  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在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完成从猿到人的漫长过程后,为了传递感情又发明了语言。怎样才能使语言准确无误地记载下来呢?煞费苦心的祖先又经过不断的尝试摸索,终于让文字出现在世界上。尽管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字面目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功能还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的文字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它最初的面貌,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也许是一种缘分,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距甲骨文的发现整整是一百周年(图1)。  尽管文字的产生是为了实用,但人们在书写(或是契刻)时,很快就由生到熟,越写越漂亮,技巧不知怎么就出现了。人们开始运用这些技巧,并且有意识地去追求它,在实用中渐渐萌发了欣赏的意念,于是书法艺术不知在何时何地悄悄地诞生了。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中国汉字书法的研究,主要包括陆机的《平复贴》;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

作者简介

  崔陟,1949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少年时起即爱好书法艺术。曾在深圳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现为文物出版社第三图书编辑部副主任兼专业书法编辑。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办公室副主任。多年从事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书法博物馆》、《笔墨生辉》、《汉字书法通解(篆)》、《小学生习字课本》、《如意宝贝》等书出版。本书图版由水赉佑、华盛先生和丹玖女士提供,在此谨表示发自内心的谢意。

书籍目录

前言
1.陆机·《平复帖》
2.王羲之·《兰亭序》
3.王献之·《鸭头丸帖》
4.王珣·《伯远帖》
5.智永·《真草千字文》
6.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7.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8.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9.李世民·《晋祠铭碑》
10.武则天·《升仙太子碑》
11.孙过庭·《书谱》
12.李邕·《麓山寺碑》
13.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14.李白·《上阳台赋》
15.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

章节摘录

  墨色·力度·韵味·魅力  崔 陟  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在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完成从猿到人的漫长过程后,为了传递感情又发明了语言。怎样才能使语言准确无误地记载下来呢?煞费苦心的祖先又经过不断的尝试摸索,终于让文字出现在世界上。尽管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字面目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功能还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的文字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它最初的面貌,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也许是一种缘分,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距甲骨文的发现整整是一百周年(图1)。  尽管文字的产生是为了实用,但人们在书写(或是契刻)时,很快就由生到熟,越写越漂亮,技巧不知怎么就出现了。人们开始运用这些技巧,并且有意识地去追求它,在实用中渐渐萌发了欣赏的意念,于是书法艺术不知在何时何地悄悄地诞生了。尽管人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毕竟已经是客观存在了(图2)。有人说文字和书法是同时产生的,也有人说文字比书法要早许多年。我认为说它们同步,未免过于苛刻;说它们相差很久又未免有点儿残酷。应该说它们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只不过一前一后,存在着一个相当微妙的“时间差”而已。  人的聪明才植总是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这样才构成一个庞大的合作整体。能写一手好字的人肯定不会很多,他们由于自己的特长,在分工上就会向书写方面侧重,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书法家。遗憾的是因为年代的久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只能统称他们为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最恰当的称呼。譬如仓颉(图3),人们都说他是造字的老祖宗,河南还有一座仓颉庙。真的有这么一位四目字吗?很显然这是传说,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即使有仓颉这么个人,也是对文字进行加工整理的集大成者。说到造字者应该是“仓颉们”,称之为祖先当是最为妥切的。  一般的介绍书法史,都爱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符说起(图4、图5),然后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草书、楷书、行书;介绍书法家又喜欢从王羲之、王献之说起,接下来便是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的书坛精英。这固然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方法,无论对于写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这样的内容在别的地方也不难见到,或者是在本书的图版所附的文字中,也能看出个大概来。因此,这里不再重复这些内容,只是谈几个与书法有关,大家又轻易谈不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日后对书法有着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果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是我莫大的安慰。由于是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没有一定的章法,拙文就叫做“书法杂谈”吧。  横与竖  今天我们的书写习惯横式,而传统的习惯则是纵式,这种改变的发生距今并不遥远,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当时,提倡改革者认为人的两只眼睛是横着长的,对于横式无论在书写和阅读时,只须眼珠一转即可。而竖式则需要上下移动脖子,时间一长就会有疲劳感。不知这种说法真有道理,还是人们对于竖式接触了几千年,有些厌倦了,于是一下子接受了这种提法。  既然横式这么深得人心,为什么当初祖先没有选用呢?说一说这个问题。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原则,是竖着那在手里的,竖着刻显然要顺手得多。尤其是兽骨的形状,似乎在提醒人们往下奏刀。到了使用竹简的时代,竖写似乎更有道理了(图6)。  今天我们的书写习惯横式,而传统的习惯则是纵式,这种改变的发生距今并不遥远,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当时,提倡改革者认为人的两只眼睛是横着长的,对于横式无论在书写和阅读时,只须眼珠一转即可。而竖式则需要上下移动脖子,时间一长就会有疲劳感。不知这种说法真有道理,还是人们对于竖式接触了几千年,有些厌倦了,于是一下子接受了这种提法。  既然横式这么深得人心,为什么当初祖先没有选用呢?这与最初的书写用具有关。我们以甲骨文为例,说一说这个问题。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这两种东西本着头朝上的原则,是竖着拿在手里的,竖着刻显然要顺手得多。尤其是兽骨的形状,似乎在提醒人们往下奏刀。到了使用竹简的时代,竖写似乎更有道理了(图6)。人们在破竹成简时,毫无疑问是竖着加工的。一条条竹简成形时,肯定是竖着拿在手里。它已经先人为主地引导人们去竖着书写。等到丝帛纸张出现,横竖无所谓时,竖着书写已经成了习惯。正因如此,刻碑也是竖式,即便是手卷整体是横式的作品,也是一行一行地竖着写,看来人们要改变一个已经养成的习惯真是不容易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点与线的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