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页数:4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叶永烈在中国走南闯北所记述的种种见闻。  漫步在石库门相邻的上海兴业路,追寻中共“一大”代表们人生的足迹;探访古风犹存的江西婺源城,追溯江泽民主席的祖籍所在地;倘徉“历史老人”云集的北京,寻觅无数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步入延安窑洞毛泽东故居,顿悟纪实长篇的创作主题;喜登群山环抱的云石山,寻找红军万里长征的起始点;伫立在中国红场上,细读澎湃激动人心的演说词;重返魂牵梦萦的故乡温州,目睹世界徽章大王的风采;周游生机勃勃的深圳特区,揭示其升值的秘密;走访美丽迷人的香港,智答众记者提问……  叶永烈的行走文学注重细节,注重花絮,注重民生风情,令读者爱不释手。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出版第一部著作。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6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999年起分批出版《叶永烈文集》。   主要新著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国共风云》;系列长篇“‘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文革”十年的真实写照;《历史悲歌》一书则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一书,是第一部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我的家一半在美国》、《商品房大战》、《是是非非何智丽》等。 作品曾获奖80余次。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

书籍目录

“行走文学系列”总序序章    龙游四方    人在旅途    中国在梳妆    目击国庆旅游热京沪漫步  最熟是北京  在北京住四合院  访梁实秋故居  街上流行透明包  “毛家菜”  三上香山  北京的“有车族”  京城沪版图书大本营  神秘的毛家湾  一个上海人看北京·  北京,警惕着“甲肝”  水灾目击记  北京的安徽商店  漫步上海兴业路  上海的早晨  夜上海    春到龙华    古刹老僧    乘热气球    春到龙华    古刹老僧    乘热气球屐痕处处    南湖行    在西施故乡    “火腿之乡”新貌    “火炉”行    喜登新滕王阁    庐山风雨云雾中”    美庐沧桑    天下第一山……

章节摘录

书摘    我有幸在国庆长假中目击旅游的热潮。我不由得记起,在“文革”吊,游山玩水被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然而,如今在长假中倾家出游,却是中国的时尚。在紧张的工作之后,放松一下,然后再投入工作,这“一张一弛”,正是“文武之道”也。    漫步在青岛海滨,风和日丽,海浪舒缓地发出一声哗——,过了好久,才传来第二声哗——,那节奏是慢吞吞的。海边,树下,路旁,沙滩上,游人如织,双双对对徜徉着。几乎看不到步履匆忙的行人。就连在海面上飞过的海鸥,也是那样懒懒散散,悠然自得……    往日,昆明最靓丽的风光是滇池。云南简称“滇”,就来自滇池。彝语中“滇”的原意是鹰。然而,如今几乎很少有人去游滇池,据说滇池污染非常严重,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我久仰滇池大名,当飞机即将降落昆明机场时,我就见到一个巨镜般的湖面从机翼下一闪而过,那便是滇池。到了昆明,我还是去了滇池。我站在滇池边七,见到湖面宽阔,远处群山逶迤,一派好风光,只是游客寥寥,与“世博园”游人纷至大相径庭。清风吹来,风中夹杂着臭味。湖边有座抽水站正在哗哗从湖里抽水,我一看,那抽出的水绿中带黄,脏兮兮毂。那水抽入净化池,在池面形成一层足有棉花胎那么厚的泡沫。书摘1                                      古刹老僧    峨嵋报国寺,西宁塔尔寺,西湖灵隐寺,厦门普陀寺,温州江心寺……凡名山大川,必有古寺翼然。黄墙红柱青瓦,蓊林翠竹掩映。“南朝四百八卜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年来,我旅履处处,逢寺观光,常见金佛粲然,常闻香火扑鼻,常听鼓钹齐鸣,殿宇井然,佛事兴盛。僧人潜心修行,信徒顶礼膜拜,一片升平景象。    然而,徜徉佛园,常有一种陌生感、隔膜感、困惑感、无知感。那里一直是我采访生涯的空白点。虽然我极想与身穿袈裟的僧人们长谈,无奈我乃凡夫俗子,不知教理,不晓禅定,从未修定修慧,仿佛与他们隔着心灵的鸿沟。我在尘世,他在佛界,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我家离上海第一寺——龙华寺不算太远。晴明之日,站在阳台上,便可隐约觑见那座名闻遐迩的龙华古塔的塔尖。龙华寺乃江南名刹,始建于唐朝嗣圣四年,距今一千二百八十多年,而龙华塔初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已有一千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虽说不过一箭之遥,去过一二回,却不再去,究其原因就在于太近——远在天涯海角,偏要行行重行行,前去一游;近在眼前,反而觉得不足为奇。这种舍近求远,大抵也是人的一种反常心理。    今年暮春,当龙华古镇桃花含苞欲放之际,一年一度的庙会循例开张了。上海众多的个体户拥向古镇,就连五角场的西装个体户也雇了“大发”车驶了两小时赶来摆摊,使这次庙会盛况空前,打破了历史纪录。我家门前小路平日行人无几,那些天竟络绎不绝,“定向运动”,朝龙华蜂拥而去。“从众心理”人皆有之,我也融人人流,去看桃花,去听个体户们的吆喝声,去看花花绿绿的商品。游罢庙会,一抬头,龙华寺就在跟前。索性买了张门票,信步踱人山门。    真个是“寺”别三日,令人刮目。古刹里里外外,粉刷一新,庙宇中增添了许多座新佛像,香火鼎盛,游人甚众。大殿上挂着红色横幅,写着“水陆道场”字样。闲庭信步,偶见两桩古庙新事,留下难忘印象:    一是一位年约二十的小僧,身穿浅灰色新袈裟,戴着金丝边眼镜,显得格外斯文。他胸前挂着一只DF照像机,正踮着脚尖,十分内行地忙着拍摄众僧佛事仪式照片;    二是庙内厕所墙上,那木牌上除了写着汉字“男厕”、“女厕”之外,还用英文标明“Man’s”、“Woman’a”,这恐怕是古刹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    从古寺归来,我便下决心去采访那里的僧人。一打听,大部分僧人都是近年新来的。总算有缘,经一位熟人介绍,我结识了龙华寺老僧心智法师——他早在一九四二年便来到了龙华寺,在那里度过了四十五个春秋,是如今在龙华寺内生活最久的一位僧人。    僧房在佛寺后院,一间单独的平房。我步人僧房之际,法师正端坐椅上,我合双掌,道了一声“愿你吉祥”。用这样的礼节开始采访,我还是平生第一遭。僧房里暗幽幽的。一张床,一张方桌,一张书桌,两把椅子,陈设简朴。老僧皮肤白嫩,精神矍铄,头发、胡子剃得光光的,当然无从看见半茎白发白须,倘不是脸上一块块紫褐色的老年斑,很难相信他已八十有三。他穿一身黑袈裟,脸色严肃。按佛教礼节,居士来访,法师从不起立。居士即居家学佛之士。我乃俗人,直至法师赐坐之后方可就坐。    我们之间,隔着一张书桌。桌上放着闹钟,放着《新民晚报》,玻璃板下压着几张名片,塑料盆里放着一串香蕉。屋里静谧:“无丝竹之乱耳”,是个“阅金经”的好场所。我显得有点拘谨。我以为,这次采访大抵是我毕恭毕敬问一声,他深思熟虑答一句,因为我们之间毕竟隔着僧俗之沟。出乎意料,才聊上几分钟,我们谈得那么投机,毫不隔膜。他一点也不把我当外人,无限感慨话沧桑。他用浓重的福建口音说起自家身世,而他的生命已与龙华古寺融为一体。老僧后半生走过的脚印,那便是龙华古刹的一部现代史。    老僧颇有来历,见过大世面。他二十来岁出家修道,从福建渡南海,来到南洋大都邑新加坡,来到椰林丛生的槟榔屿,来到喧喧嚣嚣的香港。一九四一年底,当珍珠港突然出现翼上漆着红日的日军飞机,香港也响起日军的炮声。他不得不逃往上海,在龙华寺栖身。不料,竟在这里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墙外桃花墙里血……”回首往事,心智法师忽地吟诵起已故国家主席董必武的龙华诗句。吟罢,他说起初人龙华寺,夜夜心惊肉跳,枪声使他彻夜难眠。因为龙华寺这一佛教圣地后面,竟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所霸占,辟为刑场。彭湃、李育南、李求实、何盂雄、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等等,多少革命英烈在这儿倒下,血沃龙华。日军侵占上海之后,也把那里当作屠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是佛教徒的戒规,然而,腥风血雨却从墙外不时飘来,僧人们身居佛寺,心无宁日,又不敢伸张,只得忍气吞声在刺刀的寒光下念经修行。善男信女不敢前来烧香,众僧过着吃玉米粥、山芋汤的清贫生活。    总算熬到了解放,从此过着太平日子。在五十年代,生活还算可以。寺院里搞绿化,种了一大片桃树。桃花灼灼,蟠桃累累,龙华的春日更加艳丽。    “难忘的是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心智法师虽年已耄耋,仍清清楚楚记得这个大灾大难的日子。那天早上刚过八点,一群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凶神突然降临。把住山门,看住众僧,红卫兵冲进天王殿,冲进大雄宝殿。红卫兵越来越多,“扫四旧”的口号声震撼着古刹。    一场大浩劫开始了。千年古寺,毁于一旦。    大院里火光冲天,五百座木罗汉堆成小山一般,被熊熊烈焰所吞没,变成一堆焦炭;    四大金刚被铁锤砸得粉碎,泥块撒满殿宇;    方丈厅楼上,十二块明朝珍贵木雕,一面刻着《西游记》,一面刻着《三国志》。那是古代艺匠的心血结晶哪,却被无知的红卫兵从窗口扔下去,摔成了碎屑;    大殿里,明朝洪武年间所铸的大铜钟,声音洪亮悦耳,曾被摄人多部电影之中,却被红卫兵送往废品收购站……    红卫兵甚至扬言要砸烂龙华古塔,惊动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发来急电,这才保住这座千年宝塔。    洗劫一空的大殿,居然被用来展览抄家物资,成为“阶级斗争教育展览会”。    展览会收场之后,那里成了进出口公司的仓库。    “您呢?”我关注着法师在浩劫中的命运。    “唉,派来了‘工宜队’,搞‘清队’,我进了‘牛棚’,成了‘牛鬼蛇神’!”双眉紧蹙,心智法师说出了一连串“文革”的专有名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眼下,中国流行旅游热。    眼下,文坛上流行旅游文学——“行走文学”。    其实,“行走文学”古已有之。古人早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行万里路”的所见所闻用文学的笔调记述下来,就是“行走文学”。明朝的《徐霞客游记》就是“行走文学”的佳作。    我喜欢“行走”,并随时把自己的见闻写成散文。年复一年,竟然写下了三部“行走文学”作品,即《行走中国》、《行走美国》和《行走俄罗斯》。    我的“行走文学”,是以我的目光进行仔细观察写下的,是我的亲历、亲见、亲闻。我注重细节,注重“花絮”,注重民生风情。    我几乎走遍中国大地。《行走中国》是我在中国走南闯北的所记述的种种记录。    《行走美国》则是我在星条旗下的采访和家居生活的记录。自从我的两个儿子去了美国之后,从此我的家一半在美国。    《行走俄罗斯》记述我在发生历史剧变之后的俄罗斯、乌克兰的所见所闻。还收入《行走欧洲》,它是我旅欧十国所写下的散记,先是从纵的角度记述欧洲十国,再从横的方面记述欧洲风情。此外,收入《泰国掠影》。                                                                  叶永烈                                             二○○一年八月三十日于上海“沉思斋”

编辑推荐

  这是叶永烈在中国走南闯北所记述的种种见闻。  漫步在石库门相邻的上海兴业路,追寻中共“一大”代表们人生的足迹;探访古风犹存的江西婺源城,追溯江泽民主席的祖籍所在地;倘徉“历史老人”云集的北京,寻觅无数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步入延安窑洞毛泽东故居,顿悟纪实长篇的创作主题;喜登群山环抱的云石山,寻找红军万里长征的起始点;伫立在中国红场上,细读澎湃激动人心的演说词;重返魂牵梦萦的故乡温州,目睹世界徽章大王的风采;周游生机勃勃的深圳特区,揭示其升值的秘密;走访美丽迷人的香港,智答众记者提问……  叶永烈的行走文学注重细节,注重花絮,注重民生风情,令读者爱不释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行走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