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

出版时间:2003-6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列·安德列耶夫  页数:127  字数:76000  译者:戴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安德列耶夫(1871-1919)著,俄罗斯风格独特的小说家,他的出众才华曾经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描写乡村神父菲维伊斯基笃信宗教,一心以为只要不动摇地信仰上帝,奇迹就会出现。为此,他一生都蒙受各种耻辱和苦难,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勃洛克回忆自己读了这部小说,“感到震惊,觉得到处都充满不安,灾难已经临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门口发生……”   鲁迅称安德列耶夫是“绝望厌世的作家”、“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

作者简介

  列·安德列耶夫,1871年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小官吏家庭。189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彼得堡大学,次年转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对文学创作跃跃欲试。后来与高尔基相识,在政治上逐渐趋左倾,并对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持拥护态度。在此期间,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创作了十几篇短篇小说和七部剧本。小说除了本篇之外,比较出名的还有《红笑》。1919年,死于心肌梗塞。高尔基称赞他是“十九、二十世纪交接时期欧美兩大洲最有趣……最有才华的作家。”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

章节摘录

  从神父妻子呆滞的可怕的脸上判断不出她是不是听见了。于是瓦西里神父把喉咙提得更高,朝那堆被大火烧得失去了形体的血肉讲道:  “原谅我吧,娜思佳。虽说我并不是存心的,可我断送了你。断送了你。原谅我吧,我唯一心爱的人。你在心里为两个孩子祝福吧。瞧,他们两个在这里:这是小娜思佳,这是小瓦夏。为他们祝福吧。跟尘世告别吧。不要害怕死亡。上帝会宽宥你的。上帝是爱你的。他会让你安息。跟尘世告别吧。到了那边你就可以看到大儿子瓦夏了。跟尘世告别吧。”  所有在场的人都掉着泪,悄然离去。他们把睡着了的白痴也带走了。只留下瓦西里神父一个人伴着行将死去的妻子度过短促的夏夜,而他妻子本来是不相信夏夜会到来的。他跪了下来,把头伏在垂死的妻子身旁,嗅着烧焦了的皮肉发出的轻微、可怖的气味,心如刀绞地轻声哭泣着,泪水扑簌簌地直往下流。他哭她年轻美丽,信赖地期待着欢乐和爱抚;他哭她失去了爱子;他哭她可怜巴巴地发了疯,终日被幻影追逐得心惊胆战;他哭她在夏日的黄昏那么温存、喜悦地等候他归家。这就是她的躯体,这个没有得到过多少抚爱的柔弱的躯体被大火贪婪地吞噬过,所以发出这种气味。瞧,她这是怎么了,是在叫喊、发抖、呼唤丈夫吗?  ……    书摘1  第 六 章  大斋节①到了。小教堂那口喑哑的钟单调地敲响了起来,可是这乏味的、忧伤的、低声下气地发出召唤的钟声,并不能打破依然笼罩在白雪皑皑的田野上的冬日的寂静。这钟声怯生生地打钟楼上跳人雾霭沉沉的空中,堕落到地下,就消亡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人响应小教堂所发出的畏葸的,然而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迫切的召唤声。  直到大斋节第一个礼拜的周末,才有两个老婆子来到教堂。这两个老婆子都已耳聋眼花,就跟正在死去的冬季的空气一样,灰不溜秋的,阴郁得像蒙上了一层雾。她们落光了牙齿的嘴含糊不清地、翻来覆去地、没完没了地诉着苦,她们的话既没头也没尾,连不成句子。她们的眼泪、她们的话语仿佛也因长年的辛劳而枯竭了,衰老了,在企求着安息。其实她们的罪孽早已得到赦宥,可是她们对此却一无所知,还在久久地祈求着什么,而她们的祈求是含混不清的,似迷雾一般阴郁恍惚,犹如恶梦的断片。继她俩之后,人们接踵而来;有多少年轻人流出了凝集着青春活力的热泪,讲出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闪闪发光的、敏锐的话语呀,这使得瓦西里神父永志难忘。  当农民谢苗·莫夏金磕过三个头,小心翼翼地朝瓦西里神父走近时,神父目光锐利地、专注地打量着那人。神父站在那里的姿势和他的身分很不相称:脖子向前伸出,双手交叉在胸前,一只手的手指捻着络腮胡子。莫夏金走到神父紧跟前,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神父一边望着他,一边轻声笑着,鼻子鼓得大大的,活像一匹马。  “我早就在等着你了,”神父微笑着说。“莫夏金,你来干什么?”  “来忏悔,”莫夏金心甘情愿地迅速说道,友善地启齿一笑;他的牙齿洁白而又整齐,就好像是顺着一条直线切出来的。  “怎么,作了忏悔,心头就会轻松些吗?”神父微笑着继续问道。莫夏金觉得神父笑得挺开心,挺友善,于是以同样的笑容回答他说:  “那还用说,当然轻松些。”  “听说你把马卖掉了,把最后的一只绵羊也卖掉了,大车抵押了出去,这是真的吗?”  莫夏金收敛了笑容,不满地瞥了神父一眼,只见神父脸色冷漠,两只眼睛向下垂着。两人都不再做声。后来,瓦西里神父慢吞吞地转过身子,走到讲经台前,吩咐说:  “好吧,讲讲你都有些什么罪孽。”  莫夏金咳了一声嗽,脸上露出作祈祷时的庄重神色,小心翼翼地把胸部和脑袋贴近神父,大声地耳语起来。他越往下说,神父脸上的表情就越显得冷峻,越显得高不可攀,仿佛这个庄稼汉哕嗦得令人生厌的话语,像冰雹一般击痛着他的脸,使他的脸变得像石头一般冷酷了。他连呼吸都迫促起来,大口地喘着气,仿佛谢苗。莫夏金那种空虚、愚昧、野蛮的所谓生活,使他窒息了,仿佛有一条神秘的蟒蛇用黑魃魃的躯体团团盘住了他。似乎连不可违逆的因果律本身对这种普普通通而又离奇古怪的生活也无能为力,因为在这种生活中,前因所导致的后果是出人意料的,荒谬得可笑的:人们不过是犯了点微乎其微的罪孽竟会因此而遭受莫大的苦难;人们怀着与生俱来的坚强意志渴望去进行同样是与生俱来的壮丽的创造,可结果却不过是在生死之间的交界线上浑浑噩噩地把日子混过去。莫夏金的头脑是清楚的,所以对世事抱着一丝讥嘲的态度,而且他强壮得就如一头出没林莽的野兽,他的忍耐力也是不同凡响的,仿佛在他胸膛中有三颗心脏在搏动,当其中一颗由于难以忍受的苦难而死去的时候,另外两颗就给予他  生命,使他获得新生——看来,他本来完全有力气把他的双脚笨拙而又牢固地站立其上的地球兜底翻个身。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终年饥肠辘辘,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家畜也是终年饥肠辘辘;他的头脑糊涂了,就像醉汉一样迷失了道路,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他绝望地挣扎着,力求建造些什么,于是便在地球上一层又一层地垒起房舍来,结果他所建造的一切统统坍塌了,垮掉了,对他的劳动报以野蛮的嘲笑和讥讽。他这人富有怜悯心,曾收养过一个孤儿作螟蛉子,为这事一家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那孤儿由于经常挨饿,再加上疾病缠身,没活多久就死了。这时连他也痛骂起自己来,再也闹不清一个人到底应不应该做善事。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一定终日以泪洗面,愤懑的叫骂不绝于口,可事实上却不然,他经常开开心心,说说笑笑,连他那部火红色的大胡子,也莫名其妙地兴高采烈,一根根胡须都在旋转着,相互盘绕着,没完没了地跳着一种奇妙的舞蹈。他经常跟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一起跳轮舞,而且劲头不下于他们,他还时常用高亢婉转的嗓子唱着悲歌,听的人都淌出了泪水,可他自己却讥讽地微笑着。  他的罪过都是微不足道的,压根儿算不上是什么罪孽,譬如说,他在彼得节①前的禁食期内,曾用车接送过一位土地丈量员,那人送给了他一个荤的大馅饼,他竟把这只馅饼吃了。就这么件事,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逢人就讲,仿佛他不是吃了馅饼,而是杀了人。再譬如,去年,他在领圣餐前抽了支烟,这件事他也讲了很久,而且痛不欲生。  “忏悔完了!”莫夏金高兴得连声音都变了,一边说,一边揩去额上的汗水。  瓦西里神父慢条斯理地把瘦骨嶙峋的脸转向他。  “那么有谁周济你吗?”  “有谁会周济我呢?”莫夏金反问道。“谁也不会周济我。你自个儿也知道,哪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不过话要讲回来,伊凡。波尔菲雷奇倒还是肯帮忙的,”这庄稼汉谨慎地向神父映了映眼睛。“他借给了我三普特面粉,只是到秋收后得还他四普特。”  “那么上帝呢?”  莫夏金叹了口气,顿时满脸愁云。  “上帝吗?看来,我不配。”  神父这些毫无必要的问题,使莫夏金感到无聊;他扭过头去扫了空荡荡的教堂一眼,细心地数着神父稀疏的络腮胡子共有几根。这时他发现神父的牙齿都蛀坏了,发黑了,便想道:“准是糖吃得太多了。”随即又喟然长叹了一声。 “你在巴望什么呢?”  “巴望什么?我还有什么好巴望的?”  又是一阵沉默。教堂里暗下来了,变得阴森森的,一股寒气钻进了庄稼汉的衬衫。  “这么说,已经活够了?”神父问道,他的声音显得遥远,喑哑,就像是一块块泥土撤落到放进了圹穴的棺材上。  “是的,已经活够了,已经活够了,”莫夏金一边重复着这句话,一边谛听着自己的声音。  这时,他眼前浮现出了他生活中的种种景象:子女饥饿的脸,人们对他的詈骂,苦役般的劳动,心头像遭到钝刀子宰割那样的沉痛,这种沉痛感使你想去纵酒,想去打架;而且这种景况将反复出现,将长久地继续下去,只有到死方休。莫夏金不停地眨着白色的睫毛,把他那双湿润的、蒙上了一层雾翳的眼睛迅速朝神父瞥去,恰好同神父明亮、锐利的目光相遇,两人都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某种同病相怜的、亲切的、极其忧郁的东西。两人情不自禁地彼此靠近,瓦西里神父把一只手像秋日的蛛丝那样轻轻地、温存地按到那个庄稼汉的肩上。莫夏金温存地颤抖了一下肩膀,信赖地抬起眼睛,半张着嘴,可怜巴巴地微微笑了笑,问道:  “兴许,今后日子会稍微好过些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的话  俄国作家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1871年生于俄罗斯中部奥勒尔市一个小官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清贫,生性内向、孤僻,好读书,几近成癖,念中学之初,即已具有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方面的广泛知识。189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彼得堡大学,次年转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求学期间,先则热衷绘画,后又沉湎于托尔斯泰主义,以及哈德曼、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哲学,同时对文学创作又跃跃欲试。  由于家庭无法及时支付学资,安德列耶夫在经济陷入困境,思想悲观,终日纵酒,以致心情益发苦闷,加之投稿均被拒绝,遂三度萌生轻生的念头。  1897年,安德列耶夫自莫斯科大学毕业后,进地方法院任助理律师,兼任几家报刊的司法专栏通讯员和新书新剧评论员,广泛接触现实生活,对其时俄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冷酷有了丰、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期间,他曾以亲身经历的大学生生活和每天经手的各类案件为素材,写成通讯、特写和随笔,用“杰·林奇”的笔名,发表在报刊上。这类早期习作虽然在他的创作中无足轻重,但那种直白叙述的风格在其成为大作家后的作品中仍时有所见。  使安德列耶夫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使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的是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在其自传中说:“我对文学真正发生兴趣,认识到作家这个称号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应当说,都靠了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第一个认真地注意到了我的小说……此后许多年,他始终以真诚的、有眼力的和严格的建议给了我无法估量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我作为一个作家,能结识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莫大的幸福。”  安德列耶夫与高尔基长达十年之久的交往始于1898年初。当时,高尔基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读到署名“列·尼.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巴尔加莫特和加拉西卡》,立  即给其时还藉藉无名的作者写了封充满热情的信,称赞作者“心地善良”、“才气横溢”。同年秋天,两人首次见面,一见如故。自此安德列耶夫参加了莫斯科“星期三”文学社,同著名作家绥拉菲莫维奇、库普林和蒲宁一起,成了这个当时俄国重要的进步文学团体的活跃成员。1901年,高尔基主持的《知识丛刊》社出版了安德列耶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该书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印了十二次,每次都很快销售一空,使作者在全俄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安德列耶  夫从此成了职业作家,原来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所克服。政治上也渐趋左倾,对1905年俄国城乡爆发的反对沙皇统治的第一次民主革命持拥护态度。在此期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为俄罗斯的自由而进行的英勇、美好的斗争极大地感动了我,使我欢欣鼓舞”,“只有革命,革命,革命,除此以外,我的头脑里任何别的想法都没有。我的全部生活都集中到革命上了”,“我虽然一如既往,不参加党派,但我喜欢社会民主工党,它是最严肃认真和最重要的革命力量”。  安德列耶夫尽自己的可能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他一而再地参加大学生和公众的反政府集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说,还把自己的住宅提供给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布尔什维克派作秘密活动地点。为此他被捕入狱,坐了半个月的监牢。出狱后,为躲避政府迫害,他去了芬兰、瑞典、法国和意大利,直至1907年夏天。  ……

编辑推荐

  “……感到震惊,觉得到处都充满不安,灾难已经临近,可怕的事件就要在门口发生……”这是勃洛克回忆自己读这篇小说时候的话语,不知道你读了这篇小说会有什么感想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瓦西里·菲维伊斯基的一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市面上安德列耶夫作品很少,一下作品都没有再版,只能见一本收一本。
  •   作者是俄国革命之前最后一位主要作家。本书以一种耐心,坚定,宿命的态度描写灾难降临。是对灭顶之灾的预言。作者在1919年死于自我流放的芬兰。
  •   国内几时能系统地出他的作品呢?
  •   安德烈耶夫在国内知名度不是很高,翻译得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