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上海文学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陈青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陈青生  页数:467  
Tag标签:无  

前言

《画说上海文学》是一部简要介绍十九世纪末叶迄今一百多年间上海文学发展轨迹和主要成就的著作。上海由鲜为人知的江南小渔村发展成世界闻名的东方大都市,经历了漫长岁月。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上海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出现过不少举世称道的人物和事迹,文学在上海史籍留下的记录,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然而,上海城市命运改变古往发展轨迹的转折点,在1845年的对外通商开埠。此后,上海城市的发展突破旧有格局和规范,逐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态和方向接轨,由无意到有意,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终于成为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文化重镇。1845年后上海城市的特殊历史境况,为文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条件和营养,文学非但渐成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道主要景观,文学在上海的繁荣甚至使这座城市一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鉴于上海文学在1845年以后迅速发展,渐成蔚然大观,《画说上海文学》因此将1845年作为着重介绍上海文学的时间上限。关于“上海文学”的定义,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上海文学”,通常指“所有在上海出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狭义的“上海文学”,通常指“居住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在上海的文学活动及其在上海写作的文学作品”。后者也是目前在学术研究领域内通常使用的、较为严格的“上海文学”定义。《画说上海文学》所说的“上海文学”,即采用较为严格的定义。换而言之,《画说上海文学》介绍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居住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在上海写作的文学作品。上海文学的命运始终与上海城市的命运紧密联系(当然,上海城市的命运又同中国乃至世界的命运紧密关联)。白1845年以后,上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五大阶段:其一,十九世纪下半叶因外国租界的设立与扩张,形成特殊的城市政治格局,城市区域迅速扩大,城市经济实力和地位迅速提升。其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上海特别市”,初步实施“大上海建设”规划,城市经济、文化初现繁荣。其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遭遇连年的大规模战争,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与阻碍。其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前三十年,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主导的上海城市建设有成绩也有局限。其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速发展。这五大阶段既前后传承又各具特点。上海城市是上海文学的生存环境。上海文学既然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运也就与上海城市的发展命运紧密关联。上海城市发展的五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各个阶段上海文学的生存环境的不同。文学的生存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文学的生存形态有制约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情趣等等。为便于读者了解上海文学伴随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各阶段特点,《画说上海文学》按照1845年上海开埠迄今城市发展五大历史阶段,分设五大部分。五部分之首各设“概述”一篇,主要介绍相关阶段内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情况,上海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情况,上海文学的一般生存状况,包括作家居留情况、文学创作氛围、文学期刊情况、文学社团活动情况等。五部分的“概述”汇合在一起,大致形成开埠迄今上海城市发展和上海文学发展命运关连、盛衰起伏的史迹史相。常见的中国文学史籍大多以作家为关注重点,由作家切入对于其文学活动、文学作品的介绍。《画说上海文学》有所不同,关注的重点是文学作品,因为文学历史主要由文学成绩构成,而文学成绩的实际体现是文学作品。《画说上海文学》选择介绍的“文学成果”,是1845年以来上海作家在上海出版的小说、新诗、散文、话剧文学剧本和外国文学中文译本。这段时间里上海出版过不少文学理论著作,鉴于这些著作大多属于阐释性作品,不具备原创性理论意义,因此《画说上海文学》没有收纳对于文学理论作品的介绍。《画说上海文学》以介绍文学作品设篇,一篇着重介绍一部作品,着重介绍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介绍作品的写作、发表或出版情况,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兼及介绍作家的生平简历及其与上海的关系,介绍作家的文学生涯和其余文学成果等情况。《画说上海文学》选择介绍的上海文学作品,在十九世纪晚期以还的各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或具有特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或具有种种代表意义,曾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十九世纪末叶以还,中国作家文学作品的公布于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报刊发表,另一种是成书出版。这两种形式并不互相排斥,同一文学作品,先在报刊发表后成书出版,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一般而言,成书出版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作家本人较为满意、认为能代表自己的文学旨趣、艺术品味或写作技巧水准的。《画说上海文学》选择介绍的上海文学作品,确切地说,是居住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在上海写作的、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文学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集和中、长篇文学作品单行本。许多文学作品书籍有再版、改版多次印行的情况,好的文学作品、有各种价值和意义的文学作品尤其如此。《画说上海文学》予以介绍的文学作品,尽可能选择最初印行的版本。这些介绍,按照文学作品初版本的印行时间先后排序,并且按照各自出版的时间分别归辑到相关历史阶段的部分中。《画说上海文学》的“说”,是指文字评述,“画”是指配用图像。图像主要是影像(即平常所说的“照片”),也有少量的绘图。“概述”的配图,大致包括上海社会历史风貌、与上海城市发展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等。“作品介绍”的配图,主要包括作家像、作品书影、作家手迹、作家生活或写作情景、根据作品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的剧照等。文字与图像的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两相配合。单就“作品介绍”的配图而言,所用的图像如文学作品集或单行本书影,作家相貌与写作、生活景象等,一般说来,并不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构成要素,对于文学作品在文学历史上的意义和地位都无影响。不识作家尊容,不知作品版本情况,并不妨碍读者对于文学杰作、佳作的喜爱。但从深入的学术研究意义上说,从多方面了解以至探究历史真相的意义上说,这类图像又具有特殊的认知价值。之所以采用“画说”结合、“图文”兼融的方式,主要为了适应读者希望多方面了解上海文学历史景象的需要。《画说上海文学》属于上海文学历史类著述,但与迄今问世的上海文学史著不同,它对于上海文学历史不做全景性、整体性描述,而着重于对上海文学历史上一批重要作品和代表性作品的简介,宛若注重展示的是上海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朵花卉,而不是这处花园的全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观赏这些花卉,大致领略上海文学百花园的缤纷色彩,丰繁姿态。《画说上海文学》对于百余年来上海文学成绩和上海文学历史发展的简要介绍,以冷静严肃的学术研究为支撑,但叙述采用清通明畅、平实易懂的语言文辞,并力求在简短的篇幅中,既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又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轻松明快。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社会提供一部了解上海文学主要成绩和上海文学历史轨迹的普及性读物,是《画说上海文学》的意图。

内容概要

  《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是一部简要介绍十九世纪末叶迄今一百多年间上海文学发展轨迹和主要成就的著作。  《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以介绍文学作品设篇,一篇着重介绍一部作品,着重介绍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介绍作品的写作、发表或出版情况,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兼及介绍作家的生平简历及其与上海的关系,介绍作家的文学生涯和其余文学成果等情况。  《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属于上海文学历史类著述,但与迄今问世的上海文学史著不同,它对于上海文学历史不做全景性、整体性描述,而着重于对上海文学历史上一批重要作品和代表性作品的简介,宛若注重展示的是上海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朵花卉,而不是这处花园的全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观赏这些花卉,大致领略上海文学百花园的缤纷色彩,丰繁姿态。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1843-1911:上海开埠与城市的扩展和上海文学的初兴旧曲新唱“舶来品”——近代上海的竹枝词说鬼喻人的吴语小说——张南庄的《何典》报章文体的先驱——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上海青楼风情录——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清官”外衣下的酷吏——刘鹗的《老残游记》晚清官场群丑图——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风靡一时的林译小说——林纾的外国小说翻译晚清官僚和维新人物的丑态剪影——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长线串珠,文采斐然——曾朴的《孽海花》猎艳场中的不幸与警示——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清末官场、商场与洋场的龌龊相——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战乱中的婚姻悲剧——吴趼人的《恨海》“现在的嫖界,就是今日的官场”——张春帆的《九尾龟》小说家眼中的“大厦将倾”——八宝王郎的《冷眼观》晚清女性对“新生”的憧憬——颐琐的《黄绣球》儿女痴情下的移步换形——天虚我生的《泪珠缘》描写中国近代实业的试笔之作——姬文的《市声》清末沪上的“嫖、赌、骗”——陆士谔的《新上海》开启近代教育小说之门——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1912-1937:上海城市的繁荣与上海文学的昌盛庚子国难中的社会两重天——连梦青的《邻女语》有情人未成眷属的血泪控诉——徐枕亚的《玉梨魂》封建末世的“棒打鸳鸯”——李定夷的《霣玉怨》追求婚姻自由的惨痛代价——吴双热的《孽冤镜》近代情圣的悽惋自叙——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宫闱传闻演化的掌故小说——许指严的《十叶野闻》民初哀情小说的代表——《周瘦鹃小说集》披历史外衣,反复辟帝制——叶小凤的《古戍塞笳记》最初面世的上海作家新文学作品集——张静庐编《红叶集》对唯利是图世风的揭露与谴责——朱瘦菊的《歇浦潮》中国新诗的奠基作——郭沫若的《女神》现代武侠小说开山之作——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作品集——叶绍钧的《稻草人》学校并非圣洁地——严独鹤的《人海梦》名士与妓女的爱情悲剧——毕倚虹的《人间地狱》直面人生的“问题小说”——张舍我的《舍我小说集》用象征手法表现感伤情怀——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噱而不劣的滑稽——《徐卓呆说集》融合新旧,自立田园——《张枕绿说集》随手掇拾的都市社会情状——包天笑的《上海春秋》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叶灵凤的《女娲氏的遗孽》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艺术再现——蒋光慈的《短裤党》反映中国大众的灵魂——鲁迅晚年的杂文潘金莲堕落的社会责任——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五四”青年女性的苦闷与叛逆——丁玲的《在黑暗中》江湖会党的恩怨情仇——姚民哀的《江湖豪侠传》“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的《我底记忆》“代表时代”的“扛鼎之作”——叶圣陶的《倪焕之》近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精神状态——柔石的《二月》女性对不公正社会的另一种发抗——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多角恋爱造成的悲剧——张资平的《爱之涡流》“革命的浪漫谛克”代表作——华汉的《地泉》用美的诗歌表现美的理想——徐志摩的《猛虎集》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小说的率先运用——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弱者遭遇的双重加害——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九一八事变”后随即问世的鼓动抗日小说——郑伯奇的《宽城子大将》彰显中国作家的抗日主张——田汉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努力表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茅盾的《子夜》时代激流中的毁灭与新生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现代都市生活快乐表象下的凄苦寂寞——穆时英的《公墓》重视技巧的吟哦与呼喊——王独清的《独清自选集》中国农民为生存奋起抗争——洪深的《五奎桥》西南边疆的奇丽凄美故事——艾芜的《南行记》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一部力作——林语堂的《吾国与我民》针砭时弊的《故事新编》以美的形式抒发美的情致——邵洵美的《诗二十五首》借用妓女生平讽刺庙堂人物——夏衍的《赛金花》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讽刺诗集——任钧的《冷热集》用正义的歌声谴责邪恶——关露的《太平洋上的歌声》1937-1949:上海城市的劫难、动荡与上海文学的艰难存续“卢沟桥事变”与《保卫卢沟桥》——集体刨作的《保卫卢沟桥》献给伟大抗战的一瓣心香——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纪实散文——郭沫若的《轰炸中来去》淞沪会战实况的一种历史存真——谢冰莹的《军中随笔》集体翻译的《西行漫记》川康军阀勾心斗角的缩影——周文的《烟苗季》抗战烽火中的少年英雄——锺望阳的《小癞痢》与贺宜的《野小鬼》抗战一年间的上海社会面面观——《上海一日》“孤岛剧运的纪念碑”——于伶的《夜上海》用历史昭示抗战——阿英的《碧血花》对邪恶灵魂的蔑视和抗争——王统照的《江南曲》面对野蛮残暴的坦荡豪迈宣示——杨刚的《我站在地球中央》“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陆蠡的《囚绿记》别开生面的通俗爱情小说——秦瘦鸥的《秋海棠》独特视角展现的上海市井风情——周天籁的《亭子间嫂嫂》《故事新编》的效法之作——平襟亚的《秋翁说集》用出奇的手段儆戒不良的“社会组织者”——孙了红的《侠盗鲁平奇案》出色的“世态”讽刺喜剧——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特殊时代金钱对人生的扭曲——张爱玲的《传奇》“鱼诗人”和他的“诗领土”——路易士的现代派诗歌生命铸就的翻译名作——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民生困苦和文化劫难的真实记录——郑振铎的《蛰居散记》民族危难之际的赤子情怀——朱维基的《世纪的孩子》亦真亦幻的讽刺喜剧——陈白尘的《升官图》传诵一时的政治讽刺诗——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孤岛”社会生活侧影——罗洪的《孤岛时代》对光明和温暖的期待——巴金的《寒夜》不应遗忘的屈辱和苦难——许广平的《遭难前后》中国记者的欧美见闻——萧乾的《人生采访》一位青年女性的抗日传奇——赵清阁的《艺灵魂》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钱锺书的《围城》取材别异不逢时——姚雪垠的《长夜》贪欲造成的堕落与毁灭——师陀的《结婚》耿济之翻译的俄国文学巨著美军在沪恶行录——唐海的《减大咬子传》“言论极端不自由的结果”——冯雪峰的《今寓言》以真与美为主旋律的抒情变奏曲——辛笛《手掌集》在意念中追求爱情——徐讦的《幻觉》“左翼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不落常调,别具一格的侦探小说——赵苕狂的《鲁平的胜利》温馨文笔描绘的人情冷暖——施济美的《鬼月》以劳动自豪,为旧世界送葬——曹辛之的两部长诗剪存文坛的历史细节——赵景深的文坛琐记战乱岁月的家庭悲剧——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50-1976:上海城市的新命运与上海文学的新状况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变关头的“悟道”——许杰的《一个人的铸炼》“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乞讨办学不足训——孙瑜的《武训传》外国小说成了中国经典——李俍民翻译的《牛虹》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战长篇小说——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浙东山乡的历史存影——《魂金枝短篇小说选集》战斗生活的激情书写——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十年创作中的六朵花——丰村的《老干尖子当兵去了》痴心妄想者戒——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五十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童话故事——洪汛涛的《神笔马良》出色的德国文学中文译作——钱春绮的译作《诗歌集》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吴强的《红日》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文学剧本——谢晋的《女篮5号》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民族独立与新生——杜宣的“青春三部曲”新中国儿童戏剧的里程碑——任德耀的《马兰花》意大利文学名著的优秀译本——方平、王科一合译的《十日谈》暴政点燃烧毁自己的烈火——柯蓝的《铁窗烈火》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命运的浮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骨肉深情与丁厂生活——胡万春的《谁是奇迹的创造者》任氏兄弟儿童文学创作有“自己的东西”把《红楼梦》悲剧搬上越剧舞台——徐进的《红楼梦》一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过程——于伶等的《聂耳》用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庄严的主题——茹志鹃的《高高的白杨树》参加社会工作实现妇女解放——沈浮等的《万紫千红总是春》新中国喜剧文学杰作——李天济的《今天我休息》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王炼的《枯木逢春》五十年代上海工人的执着追求——唐克新的《种子》觉醒起来的中国工人——明之的《火种》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陆俊超的《幸福的港湾》“南路上好八连”与《霓虹灯下的哨兵》1960年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写照——陈耘等人的《年青的一代》抗战军民水乡情——文牧的《芦荡火种》动乱年代的轻诵低吟——李润霞编《青春的绝响》1977-2007:上海城市的新发展与上海文学的新景象中国“伤痕文学”的开端——卢新华的《伤痕》人民心中孕惊雷——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辽、宋、金时期社会风云的艺术再现——徐兴业的《金瓯缺》浩劫后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戴厚英的《人啊,人!》融崇高美与戏谑美于一炉——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画卷——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涉猎广博的文史随笔——郑逸梅的“补白”小品艺术学徒修养的好读物——傅雷的《傅雷家书》谈书论艺的闲适散文——黄裳的《榆下说书》“客串”出来的儿童文学佳作——《任溶溶作品选》社会变迁中的富裕家庭内部纠葛——程乃珊的《蓝屋》给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赞歌——黄宗英的《小木屋》“百姓不存,焉有国君”——颜海平的《秦王李世民》“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林放的杂文集《未晚谈》备受瞩目的“情人现象”——王道乾翻译的《情人》民族劫难后的沉痛反思——巴金的《随想录》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社会风貌的“参考书”——沈寂的《大亨》白桦的《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一位重症病人的独特生存体验——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对“正常人”生存方式的反思——沈善增的《正常人》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危机意识——俞天白的《大上海沉没》让苦难与屈辱昭示未来——王西彦的《焚心煮骨的日子》当代“文化散文”创作热潮的发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荒唐岁月的挚爱与悲情——叶辛的《孽债》股市冷暖与社会民生——赵化南的“股市三部曲”江南农村女性的苦难与抗争——竹林的《女巫》毕修勺与左拉的“旷世奇缘”沪上大家族的悲欢史——王晓玉的《紫藤花园》独辟蹊径的语言迷宫——孙甘露的《访问梦境》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痼疾”——陆星儿的《精神科医生》面向大海和上海的抒怀——《宁宇诗选》朱雯的两个《凯旋门》中文译本在幻想与思索中成长——秦文君《男生贾里》系列小说“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的人生历程——蒋丽萍、程俊英的《女生·妇人》都市中年人的情感状态——赵长天的《不是忏悔》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新景象——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努力把“人”字写端正——贾植芳的《狱里狱外》里弄内外的雅俗人生——王安忆的《长恨歌》“南窗”的绚烂晚霞风光——施蛰存晚年的散文一位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索——孙颙的《烟尘》关注现实,以史为鉴——何满子晚年的杂文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孙大雨诗文集》名缰利锁对艺术发展的戕害——王小鹰的《丹青引》社会转型期的乡镇生活复杂景象——彭瑞高的《本乡有案》一位都市男性的日常生活——陈村的《鲜花和》温雅的上海风情录——陈丹燕的“上海怀旧三部曲”草青菊英化诗魂——《罗洛文集·诗歌卷》用诗歌记述生命体验——张烨的《生命路上的歌》中日汽车工业发展的剪影——殷慧芬的《汽车城》杜鹃啼血凝诗魂——《黎焕颐诗选》笔精墨妙撰华章——柯灵晚年的散文“另类”青年的成长历程——棉棉的《糖》“80后”的青春生活轨迹——韩寒的《三重门》最玄奥的先锋小说——《格非作品精选》生命的留言——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给外国歌曲以中国生命——薛范翻译的俄苏歌曲徐开垒的《巴金传》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对“沧桑之城”的感激和礼赞——赵丽宏的《沧桑之城》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切描写——李肇正的《城市生活》讴歌改革的时代表现沸腾的生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剧作家群话剧剧本精选乘着时代风云飞翔——《宫玺诗选》城市人的现代情绪与迷茫——铁舞编《忘却的飞行》都市优裕阶层的情感世界——潘向黎的《白水青菜》编后记

章节摘录

“清官”外衣下的酷吏刘鹗的《老残游记》上海《绣像小说》半月刊1903年在第几期上开始连载一部名叫《老残游记》的长篇小说,作者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连载至十三回突然中断,一年后天津的《日日新闻报》开始从头连载。其中原因是《绣像小说》主编李伯元擅自删去原稿第十一回,将后三回各移卜一回。此后不久,李伯元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同中,将该书被删的内容完整地搬了进去。此事是近代上海文坛的一件引人注目的公案。清末上海的谴责小说,凡涉及官场和士大夫的,都将这批人中的腐败者以夸张的笔法描写出其堕落与无耻,而小说《老残游记》则主要描写了当时“清官”的真面目。小说以江湖医生老残为主线,讲述他到山东行医,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故事。有清官好名声的玉贤为了获得升迁,做出政绩,在曹州任上“未到一年,就用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以至有“路不拾遗”的美名,而牺牲掉的“大约十分中有九分半是良民”。老残遇到的另一位自称“清廉的格登登的”的刚弼,做事主观武断,刚愎自用,审案时经常采用严刑逼供,以致屈打成招。小说《老残游记》描写清末官场的黑暗,重点揭露了当时清官的“罪恶”。他们其实与贪官是一路货,是披着清官外衣、专门残害百姓的酷吏。小说中更值得一说的还有主人公老残,这位怀抱救世之忐的知识分子,不愿进入当时的官吏体制,安于当一位江湖郎中,用自己的技艺安身立命,有人称老残是“第一个现代知识者”文学形象。刘鹗是清末太谷学说信徒,一生致力于“养天下为己任”实践,即兴办实业,治理黄河,筑路开矿,行医治病。他曾多次路经上海,两次在上海定居。1900年刘鹗在上海开办商场,不久因流氓捣乱而倒闭。庚子事变后,刘鹗携巨款到北京开展慈善事业。1903年,刘鹗再次返回上海,住新马路陈家桥安庆里,《老砖游记》就是他在这段时期写作的。鲁迅、胡适等人都给予《老残游记》高度评价,称其“叙景壮丽”、“着实描写”、“前无古人”。刘鹗从未把自己当文化人,他写《老残游记》是因受太谷学派同仁责难,想以此方法作答辩。这部小说的发表也是为了换取稿酬资助朋友。无意成为小说家的刘鹗,就是这样无心插柳,写出了近代中国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部小说。晚清官场群丑图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李伯元是清末著名作家,从小聪慧,曾考中秀才,后未在仕途发展。1896年来上海,文学作品有《庚子国变弹词》、《海天鸿雪记》、《文明小史》等,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记》用一系列小故事联缀而成,描写封建末世官场的种种丑态,揭示了为官者比盗贼更可恶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买官鬻职十分兴隆,各级官职按大小都有明码标价,买一个代理巡抚二十万两白银,上海道员五十万两白银,甚至未满月的小孩都由父亲捐了个“落地道台”。大小官员人人视财为命,以贪污自肥为正道,道德水准极其卑劣低下。某署理抚台口称“慎独”是祖传家训,背地却纳妾嫖妓,和妓女生了孩子后又逃之天天。他为了保住官职,竞把女儿送给上司玩弄。小说中描写的官僚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对上司畏猫如鼠,拼命献媚巴结。例如文制台一见法国领事,便卑躬屈膝,百般应承;对百姓则凶狠残暴,肆意虐杀。例如胡统领被派到严州剿匪,结果却把军队开到四乡八镇对老百姓烧杀淫掳,临走还让当地无赖冒充百姓送“万民伞”、“德政碑”,用此向朝廷报功。李们元的《官场现形记》继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夸张手法,对晚清官场光怪陆离的现实一一进行揭露。小说所揣写的各级官员,上至宫廷皇爷,下到县衙皂隶,人人灵魂扭曲变形,展示了一幅封建专制末世日落西山的真实场景。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开始连载《官场现形记》,为此销量日增,小说连载完后立即辑集出版。此后其他作家纷纷效仿,一批揭露社会各界黑暗现象的作品接踵问世,如《商界现形记》、《最近女界现形记》、《新官场现形记》、《最近学堂现形记》和《学生现形记》等。

后记

《画说上海文学》编撰组成立于2005年底,编撰工作开始于2006年。最初有半年多时间,我们反复思考、商讨这部书的基本结构、编写体例和种种要求。将文学视为文化和文明现象,从文化积累和文明发展的角度审视文学历史,介绍文学事迹,并采用文字、图像兼容和学术性、知识性、休闲性融合的方式,编写一部与目前存世的上海文学史著有所不同的书,这是我们的共识。然而,由于尝试“有所不同”,也就没有先例可以效妨,如何落实我们的设想,采用怎样的编写体例等等,开始时不甚清晰。我们曾设想以介绍文学事件为主,选择了十九世纪末叶迄今上海文学历史上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四五十项事件,每一事件撰文一篇,且逐步写出十余万字的文稿,后来觉得这种写法既难摆脱学术论文的格式,又易出现议论繁杂、某些内容交叉重复等现象,于是决定改弦易辙。在多次征询并认真听取一些专家、学者的见解和建议之后,最后确定全书基本结构和编写体例:依上海城市发展重大历史阶段分成五大部分,每部分由“概述”和“成果介绍”组成,“概述”侧重介绍上海城市发展情况和文学界一般情况,“成果介绍”着重述评特定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艺术特点,兼及介绍相关作家的文学生涯等情况,“概述”和“成果介绍”均配发有关“图像”;“概述”的篇幅可以长些,“成果介绍”原则上一篇着重介绍一部文学作品,篇幅在一千字左右;表述语言文字尽可能生动活泼,轻松典雅,对于作品、事件及作家等情况的介绍务求准确,而对于作品的看法、评价,则可以作一家之言等等。对于本书基本结构和编写体例的确定,胡小静、张履岳、曾文渊、武振平、陈永志、张冰隅、孙琴安、蒯大申、吴俊、沈善增、陈思和先生及陈惠芬女士等都曾给予宝贵建议。《画说上海文学》文字稿的撰写,大多由编撰组成员承担,一部分由编撰组邀请一些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承担。由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撰稿,可以使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情况的介绍,以比较坚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能减少以至避免种种失误,尤其是重大失误。有些编写设想,在实际撰写过程中也有所变更,有所改进。例如,我们曾考虑对于不同历史阶段在上海开展活动的文学社团或作家群体,也设立专篇予以介绍,并组织撰写了相关文稿。全书统稿时发觉,由于受到每篇一千余字的限制,介绍文学社团、作家群体的文稿,大多流于空泛呆板的活动情况和成员姓名罗列,对于“文学成果”的介绍,多数也只能罗列社团出版的刊物及社团成员的作品集名称,即使有对重要作品的简要介绍,也与书中已经设有同一作品的专篇介绍文稿内容重复。为此,统稿时决定将这类文稿撤除。对于这些未能采用文稿的作者,我们深感歉疚。图像是《画说上海文学》的另一重要内容。《画说上海文学》配发的图像,大致包含上海城市历史景象、文学作品书影和作家写作与生活状况三大类。收集这些图像的困难,远远大于我们起初的预料。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困难在各方面人士的宝贵援助下得以克服。例如,《画说上海文学》的“概述”和部分“文学成果”介绍,需要采用反映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二十世纪初叶上海城市风貌的图像。在这方面,薛理勇、李果等先生曾给予我们有益的建议和有效的协助。又如,《画说上海文学》专文介绍的文学成果,均需配发相关作家的照片。在这方面,许多作家或作家家属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热情提供我们需要的种种图像资料,从作家照片到作品书影、作家手迹等等。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作家照片收集困难,我们有所预料,可收集生活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上海作家的照片也并非易事,我们没有想到。有几部被介绍的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我们想采用相关作家拍摄于当时的照片,以期使读者了解作家写作这部作品时的相貌,可是未能如愿,只能采用作家在五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拍摄的照片。也有作家不愿意向我们提供自己的照片,对此我们尊重作家的意愿,或者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我们需要的照片,或者从书中撤除对于相关作品的介绍文稿。所有的宝贵理解和援助,都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也成为这部书稿得以编撰完成的重要因素。再如,《画说上海文学》介绍的上海文学作品中,有二分之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出版,更何况我们介绍的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初版本,需要配用的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初版本书影。然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图书馆少有收藏,就是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著名高校图书馆,也未必齐全,即使有所收藏,或者未必是初版本,或者封面破损,拍摄的书影已非本来面目。为拍摄可以作为配图的书影,我们在上海内外的许多图书馆寻查、借阅作品集或单行本,也曾向几位私人藏书家求援。在这一过程中,冯金牛、樊兆鸣、秦邦廉、温国庆、瞿永发、吴刚、高国强、孙卓文、杨斌华、周立民先生和魏玉洁、陈玲玲女士等都曾给予我们宝贵援助;范伯群先生也为我们提供过部分图像资料及收集图像的线索;特别是李世扬先生,允许我们进入他的藏书库任意选书拍摄,我们不仅因此节省了多处找书的时间,避免了许多麻烦.更拍摄到几种在其他图书馆一直未能借阅到的文学作品集初版本书影。有些困难我们未能克服。尽管多方努力,仍然有些需要的文学作品书影或作家照片未能搜求到,由于缺失必要配图不符合全书体例规定,我们已经撰写的多篇相关文学作品介绍文稿,最后只能弃用。为了编撰工作顺利进行和尽量保障编撰质量,《画说上海文学》编撰组对于全书文稿撰写和图像收集有如下分工:1845年-1911年部分由许国良负责,1912年-1937年部分和1937年-1949年部分由陈青生负责,1950年-1976年部分由沈习康负责,1977年-2008年部分由陈亚亚负责;各部分《概述》的撰写和全书统稿由陈青生负责。实际上,编撰组的每位成员都曾为其他部分的工作提供过一定的帮助。张履岳、曾文渊、孙琴安、张冰隅先生也曾参与部分文稿的审阅、修改工作。《画说上海文学》的编撰工作,始终得到文学研究所领导和许多同事的关心与支持。叶辛先生一直支持这项工作,并积极促成这项工作纳入研究所的科研规划,经常了解编撰工作进展情况,主动给予一些帮助。陈伯海、蒯大申、徐霖恩、董如龙、廖宁、徐忠平先生及王周生女士等也对编撰工作,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和切实帮助。一批青年同事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主动承担撰写了一部分文稿。上海文艺出版社在《画说上海文学》编撰过程中即欣然接受出版;赵南荣先生慨然担任《画说上海文学》的责任编辑,对本书的编撰理念和架构体例都提供过改进建议,更为本书勘误补漏花费许多心血。王震坤先生为本书精心设计相宜的版式与封面,晏娟小姐用高超技艺完成本书排版。嘉兴朱生豪纪念馆、角直叶圣陶纪念馆、无锡朱瘦菊纪念馆、上海杰艺爱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村、徐福生先生,张红玉、孙爱华女士等,也给予我们的编撰工作以不同程度的帮助。《画说上海文学》能与广大读者见面,汇融了各方面参与者所做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们对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画说上海文学》问世的女士、先生,表示真诚感谢。我们衷心希望《画说上海文学》能为读者了解上海文学有所助益,也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教。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画说上海文学》编撰组2009年8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画说上海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观察角度别具一格,风趣幽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