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

出版时间:1987-12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魏稼 编  页数:104  
Tag标签:无  

前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内容概要

  各家针灸学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难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等。

书籍目录

绪言上篇总论1 各家针灸学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基础1.1 《内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1.2 《难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1.3 《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2 古代针灸流派2.1 针灸流派起源的传说2.2 战国以后的主要针灸流派2.2.1 经学派2.2.2 经穴考订派2.2.3 穴法派2.2.4 手法派2.2.5 刺络放血派2.2.6 重灸派2.2.7 重针派2.2.8 临床各科诸派2.3 针灸流派的形成因素2.3.1 学术发展因素2.3.2 师承因素2.3.3 相互影响因素2.3.4 地区因素2.3.5 工作对象因素2.3.6 特定环境和条件因素2.3.7 疗效因素2.3.8 学科渗透因素2.4 针灸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中篇 各论1 张机的针灸学说2 王熙的针灸学说3 葛洪的针灸学说4 陈延之的针灸学说5 孙思邈的针灸学说6 巢元方的针灸学说7 王焘的针灸学说8 王惟一的针灸学说9 许叔微的针灸学说10 刘完素的针灸学说11 张元素、张璧的针灸学说12 何若愚的针灸学说13 王执中的针灸学说14 窦材的针灸学说15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16 李杲的针灸学说17 席弘、陈会、刘瑾的针灸学说18 窦默的针灸学说19 罗天益的针灸学说20 朱震亨的针灸学说21 王国瑞的针灸学说22 徐凤的针灸学说23 汪机的针灸学说24 李梃的针灸学说25 薛己的针灸学说26 高武的针灸学说27 杨继洲的针灸学说28 张介宾的针灸学说29 郑宏纲的针灸学说30 吴亦鼎的针灸学说31 夏春农的针灸学说下篇 附论1 杨上善、杨玄操、王冰对针灸学的贡献2 《太平圣惠方》在针灸学上的价值3 《圣济总录》在针灸学上的价值4 庄绰对针灸学的贡献5 闻人耆年对针灸学的贡献6 滑寿对针灸学的贡献

章节摘录

插图:1.3《甲乙经》的针灸学成就及其对各家针灸学说的影响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所撰《针灸甲乙经》,根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有关文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写成。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系统性针灸专著。《甲乙经》对十四经腧穴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把349个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禁刺、禁灸以及误刺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都作了具体的载述。虽然其穴位排列顺序是按头、背、面、耳、颈、肩、胸、腹、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经,由肢末至头面躯干依次向上向中,与后世按十四经循行分布之排列顺序不同,但毕竟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和腧穴理论初步地结合起来了。穴位的别名,晋以前文献记载很少,《甲乙经》载有70多个,个别穴位甚至有3~4个名称,如攒竹、石门、承扶等。别名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腧穴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理解穴位的位置与作用也提供了方便。例如承山又名鱼腹,少海又名曲节,攒竹又名夜光,地机又名脾舍等,都十分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特点。不少穴位,《内经》仅有其名,未载取法和部位,而《甲乙经》作了补充,如取风府,“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取率谷,“嚼而取之”;取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取瘼脉,“耳后鸡足青络脉”是穴;取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有的根据患者的口腔动作取穴,有的根据体表静脉分布取穴,有的根据触到的脉搏取穴,对提高定穴的准确率有一定意义。交会穴,首先见于《甲乙经》的有80多个,后世增减极少。这些会穴,大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头部及腹部又居其半,四肢部仅有三阴交、居髎、臂臑等几个。交会的经脉,一般为2~3条,多的有4条,如中极、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交会穴理论不仅为后世考定经穴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扩大穴位的主治范围也有较大指导意义,如大椎为三阳经督脉之会,不但能治督脉经“脊强反折”等病变,且能治疗所有三阳经病变。还有所谓“脉气所发”穴,首见于《素问?气府论》,如称督脉气所发有28穴等,似指所有穴位而言。但在《甲乙经》督脉气所发穴中无大椎、陶道、长强等;在349个穴位中,仅有100多个脉气所发穴,与《内经》所述不尽相同,特别是有的穴位根本与所属经脉无关,如兑端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大迎为足太阳脉气所发,与《内经》把脉气所发作为腧穴所属经脉的代名词,概念显然有异。

编辑推荐

《各家针灸学说》: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各家针灸学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在家学习的好帮手,支持中国医学!
  •   适合从事一段时间针灸临床的医生阅读
  •   还没顾上看。收了再说。
  •   各家针灸学说,涉及面广,有助于深入学习
  •   这个系列的中医书买了很多,用于自学很喜欢。
  •   很好的教材,将中医针灸的历史长河展现在眼前,对于学习针灸非常有益,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来完善自身的知识海洋,极度推荐。不过,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书中的错别字不少,虽然不大影响阅读,但是出版商也太不负责了,须知这本书首版是1987年,现在已经第15次印刷了,有错误不改正,这个可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