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孟江 编  页数:128  
Tag标签:无  

前言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针灸、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等三十八门课程教材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教材。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组织管理办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招标办法》等文件。通过招标,确定并聘任了各门教材主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讨论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并组成了各门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审定人。  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先后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和教材审定会议,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最后,还征求了本套规划教材顾问委员会各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会议以及全体编委审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方面,在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确各门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促进教材体系整体优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本套规划教材内容能具体体现专业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测试的基本标准。对少数教材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

内容概要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制。古言原用量及煎服法,请参阅本书附录。有关受法律保护的稀有动物类药材,附古方方剂名称沿用外,药物组成均由代用药代之。《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在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采取慎重的态度,如对伏气学说等没有轻易否定。对现代比较成熟的温病学新进展、新成果,尽量整合在各章内容之中。

书籍目录

上篇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第三章 病因与发病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第五章 常用的诊法第六章 治疗与预防中篇第七章 风温第八章 春温第九章 暑温(附:暑瘵)第十章 暑湿(附:冒暑暑秽)第十一章 湿温第十二章 伏暑第十三章 秋燥第十四章 大头瘟第十五章 烂喉痧第十六章 疫疹第十七章 疟疾第十八章 霍乱下篇第十九章 《温热论》第二十章 《湿热病篇》附录附录一:方剂汇编附录二:临床温病常用中成药附录三:《温病学》临床见习指导

章节摘录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从目前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大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术发展史研究认为,诊治外感热病的理论,主要有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这两种学说都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温病学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年轻学科的建立,是中医学术的一大进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温病学一直是学习中医的阶梯,在目前高等中医教育中,本门课程被列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温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这类疾病起病突然,传变迅速,病情较重,而且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长期实践证明,温病学既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用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防治多种急性热病,指导中医急症的救治,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普遍重视,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温病学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是由历代医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形成的诊治理论体系和方法,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温病学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如下几个时期:  (一)战国一晋唐时期  这段时期温病学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中医历代文献之中。温病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另外在《难经》中,也有关于温病病名的记载,如《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关于温病的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是伏气温病最早的理论依据。

编辑推荐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是在国家教委指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的教材。供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五版教材历来评价很好,这回购买主要为了上课学习用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
  •   医学入门必读书目
  •   老版很经典!
  •   便宜的书
  •   《温病学》
  •   教材,比较经典,便宜不贵
  •   四大经典,毋庸置疑,好书要好好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