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发行有限公司  作者:柳怀祖  页数:179  字数:1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吴大猷老师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尚在开始阶段时,从国外学成回来的一位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他不仅在分子物理、核物理等领域中做出了世界级的重要贡献,对20世纪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大猷老师更是有划时代的影响,包括他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很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接受了李政道教授的建议,每周分别到台北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讲述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先后四十多年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情况。 本书对后人了解中国近代物理学由20世纪开始到今天的发展颇有益处,对了解老一辈学者在当时的艰苦努力、奋发工作的情形有很大的帮助,也必将激励后来学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中国的物理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简介

吴大猷,广东省高要县人,1907年9月29日出生于广州市。小学毕业后赴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1925年以高二学历考取南开大学,1929年获理学士学位。193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深造,跟随古兹密特(S.A.Gotad smit)教授研习原子物理,1933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34年

书籍目录

简体字版序繁体字版序一繁体字版序二繁体字版序三第一章 引言与自述第二章 中国科学落后西方之缘由第三章 物理学在中国萌芽之阶段第四章 早期的物理学机构第五章 1930年代中国之物理学研究第六章 抗战期间物理学之发展注释 第一章注 第二章注 第三章注 第四章注 第五章注 第六章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史,作者是物理大家,真的值得看一看。
  •   这是我儿子了解中国早期物理学发展史的好书!
  •   案:物理学我是一窍不通,但是我就是喜欢物理学上的一些人和事。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吴大猷先生的《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去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推出,虽然我家与这个出版社在同一条马路上,步行不过一刻钟左右,我却在出版近半年后才偶遇此书。迄今为止,我未曾在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本书的只言片语。这不奇怪,在书店时我也险些错过,以为是吴先生撰写的一本科普读物,无非是把墨子之类拉来,算作“早期中国物理”的先驱。看到“回忆”两字,隐约觉得自己推断有误,于是抽出翻看有无公式。有人晕血,有人晕高楼,据说常在船上生活的人会晕陆地,我晕公式。但凡在书中见到公式,一概敬而远之。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是我所喜爱的一本经济学著作,森对自由的强调和他对大饥荒的研究,都颇具说服力。一位朋友爱屋及乌,接着买下他的《理性与自由》,却叫苦不迭——其中触目可及的都是各种公式,超出了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理解力。虽然《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偶尔闪现几个公式,阅读起来基本没有障碍。这本书的缘起与李政道先生有关,在他的建议下,90高龄的吴大猷在新竹的清华大学和台北的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国物理发展史”的课程,留下12卷录影带。鉴于吴大猷的学术贡献和学术位置,这本只有100页左右的小册子,整理起来不计工本。除了一位台湾学者,还有两位大陆学者专程赶至台湾,对吴先生提到的人物作了仔细考证,增添了80页左右的注释。整本书精工细作,正文和注释合璧,堪称一部现代中国物理学家的家谱。吴大猷先生先从一个统计数字说起,指出1900年至195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共计160余人。学术不以学位论英雄,但是这个数字让今天的读者得以对当年物理学界的规模有所了解。即使160余名博士,也有很多没有继续专业研究,回国后纷纷改换门庭。吴先生就读的南开大学物理系,当时一共只有两个教授,一位是饶毓泰先生,一位是陈礼先生,他那一届的物理系毕业生居然只有他这个“孤家寡人”。此等系科,断然无法通过21世纪中国大学之评估。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三人行”的格局,却出了饶毓泰和吴大猷两位物理学大家。(案:现在大学里面博导多如牛毛,但就是出不来真正的大师,哪怕大家都鲜有出现,可见现在的教育是江河日下了。)现代中国物理学界几乎是个“熟人社会”,吴大猷先生提起诸多物理学家,仿佛闲话家常。胡适之先生曾经担任南洋公学的校长,吴健雄女士和饶毓泰先生都曾在南洋公学念书,这样算来吴大猷是吴健雄的师侄。吴大猷开玩笑说,如果他1934年去了中央大学,可能就会成为吴健雄的老师,因为后者就读于这所学校,一来一回,两人的辈分就颠倒了一下。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一直存在“英美派”和“法日派”两个学术脉络,前者尊蔡元培为首,后者以李石曾为主。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物理学科也同样存在这种学术和人事分野,吴大猷提到当时有两个研究实验所,一个是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下的物理研究所,一个是李石曾主持的北平研究院下的物理研究所。吴大猷对后者称赞有加,同时认为前者相当令人失望,但又坦承自己可能有些偏见。这种表述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又避免过于偏激,是回忆类著作比较缺少的品质。书中还提到严济慈先生的助理方声恒,他的女儿就是连战的夫人连方瑀。因为《束星北档案》而重新为人所知的束星北,也出现在书中。吴大猷称此人没有什么重要的成果,他大概不知道束星北晚年为坚持思考付出了沉重代价。不过,这不构成根本冲突,没有必要用“一荣俱荣”取代“一损俱损”。
  •   了解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