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品质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万德光 著  页数:437  

前言

  上个世纪西学东渐,知识界的先驱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破除三纲五常,推进社会改革,毋庸置疑对国家民族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还原论的盛行也冲击着传统的优秀的中华文化,致使独具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随之停滞不前,甚而有弃而废之的噪声。幸然,清华与西南联大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等诸位学者大师皆留学西洋之后,专心钻研文史,大兴国学之风,确系宏扬中华文化之精髓,其功德至高至尚,吾辈永远铭记。回首中医药学的社会基础,切合国情之需,民众渴望传承发扬。当今进入新世纪已是东学西渐,渗透融合儒释道思想,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中医药学,其深化研究虽不排斥还原分析,然而提倡系统论与还原论的整合,将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链接,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科学的发展。显而易见,既往笼罩在中医药学人头上的“不科学”的阴霾今天正在消散,作为“整体医学”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渐成为科技界的共识;政府积极扶持,百姓企盼欢迎,尤其是九亿农民的医疗保健,中医中药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中,中药始终是防治疾病与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近60年在中药材的抚育栽培、饮片规模生产、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药性理论的诠释创新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家通过实施各类科研计划,积极探索创新现代中药的新机制新方法,同时开展中药资源合理利用的保护措施,推进中药健康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已取得重要的成就。综观中医药形势有喜有忧而总体看好,我们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让我们团结一切关心参与中医药学发展进步的相关学科的学人,互相勉励,倡导筚路蓝缕迎难而上的精神,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事业做有益的工作。  目前全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中药学一级学科的深入与分化,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与药剂学各二级学科新技术的渗透与引进,已逐步形成了多个学科分支,归纳起来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方面,基础研究应突显自主创新,应用研究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两者渗透融合又相辅相承。

内容概要

  《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是我国当代研究中药品质理论的专著,旨在总结我国中药品质研究成果,交流部分作者研究工作经验,力求体现中药传承与发展的结合、中药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着眼于中药品质是临床疗效的保证,通过古今中药品质的认识分析,系统提出了“中药品质的遗传主导论”、“中药品质的环境饰变论”、“中药品质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论”、“中药品质的传承与发展论”、“中药品质的性效决定论”、“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中药商品物流保质论”、“中药辨伪论”和“中药资源的全球共享论”等九个理论性的论点。论点新颖,论述系统、全面,涵盖了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实践与实例。为中药品质评价标准和保证体系的建立,特别是为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融入了中药品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并选择实例进行了阐述,可作为中药科学研究、生产、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亦可作为中医药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上篇 中药品质理论第一章 中药品质的概念与内涵第一节 中药的内涵和外延一、中药的概念二、中药的内涵和外延第二节 中药品质的概念一、品质的概念二、中药品质的概念第三节 中药品质古今认识一、中药品质的传统认识二、中药品质的现代研究第四节 中药品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中药品质研究的模式二、中药品质的主要研究范畴第二章 中药品质评价标准第一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一、系统评价初级阶段二、整理提高阶段三、质量检测阶段第二节 中药品质评价标准一、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二、现有中药品质保证体系第三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一、监控过程与检测产品二、遗传与环境三、道地产区与道地药材四、栽培与品质五、化学成分(组分)与品质六、有毒有害与有效物质第四节 中药品质评价的发展趋势一、建立整体化学信息的质量评价标准二、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三、建立完善的中药品质保证体系第三章 中药品质理论研究第一节 中药品质的遗传主导论一、遗传决定生物性状特征二、亲缘关系决定中药品质差异第二节 中药品质的环境饰变论一、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二、环境因子对中药品质的饰变三、微生态环境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第三节 中药品质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论一、遗传多样性维持中药品质的稳定二、物种多样性维系充足的药用资源三、生态多样性孕育丰富药用资源第四节 中药品质的传承论一、遗传品质的传承二、环境品质的传承三、形态品质的传承四、加工品质的传承五、效用品质的传承第五节 中药品质的效用决定论一、中药效用优选药用资源二、中药效用优选产地三、中药效用优选加工方法第六节 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一、农艺措施对中药品质的调控二、采收与加工对中药品质的调控三、炮制对中药品质的调控四、用法对中药品质的调控第七节 中药商品物流保质论一、久贮后对中药品质的影响二、储运不当降低中药品质三、中药商品物流保质措施第八节 中药辨伪论一、古代对药物辨伪的认识二、古代杜绝伪品的措施三、近现代对药物辨伪的认识第九节 中药资源的全球共享论一、中药资源应用特点二、中药资源全球共享的策略中篇 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第四章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的质量控制第一节 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采样方案的拟订二、样品采集与处理三、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第二节 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一、分析质量保证二、标准物质和标准分析方法三、分析质量控制第五章 中药种质资源评价方法第一节 概述一、种质和种质资源二、中药种质资源及其特点三、中药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别第二节 中药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一、中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二、收集材料的整理三、中药种质资源的保存第三节 中药种质资源的评价一、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栽培性状的描述记载二、系统的特性鉴定三、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档案资料及其存储与检索一、档案资料的主要内容及记录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种质资源工作中的应用第六章 中药立地条件评价方法第一节 概述一、立地条件的概念二、中药立地条件的范畴与类型第二节 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任务二、中药立地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中药立地条件的评价一、立地条件评价因素的选择与指标体系二、立地条件的评价方法第四节 中药立地条件评价研究的思路与模式一、立地条件调查与资料的收集二、数据的处理及流程第七章 形态学评价方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形态学评价的内容一、本草考证二、中药基原的鉴定三、中药性状鉴定四、中药显微鉴定第三节 形态学评价方法一、本草考证的方法二、中药基原形态鉴定的方法三、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四、中药显微鉴定方法第四节 形态学评价方法的趋势一、形态学评价的模式第八章 中药化学评价方法第九章 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第十章 现代生物技术评价方法第十一章 中药生物评价方法下篇 中药品质研究实践第十二章 中药品种的传承研究第十三章 中药资源与商品调查第十四章 中药的形态解剖学研究第十五章 影响中药品质的环境因素研究第十六章 中药栽培品质的研究第十七章 中药品种的分子标记评价研究第十八章 中药品质化学评价研究第十九章 中药品质相关的基因研究第二十章 中药替代资源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药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中药的内涵和外延  一、中药的概念  什么是中药?从目前所下的定义来看,可分为三类。其一,从实践方面来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以及《中药学》教材广泛采用的定义: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其二,从理论方面来定义,如:中药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其三,从历史角度来定义,如: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传人中国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在此之前称为“药”或“毒药”。实际上,“中药,,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为了与“西药”加以区分而约定俗成的说法。因此,它包括两个层次:首先,体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即: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四气、五味)、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等)、升降浮沉、效用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发汗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能依据中医药的配伍组方原则(君、臣、佐、使)把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而发挥作用。其次,体现传承和发展观;即:体现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临床实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性,并秉承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与时俱进的传统。简而言之,中药就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并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二、中药的内涵和外延  通常认为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由其构成了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同时也是中药的物质表现形式。纵观历代主流本草著作,从东汉《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开始记载药物的“性、效、用”,梁代《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增加基源的考察、产地、形态、鉴别等内容,后世内容不断丰富,至明代《本草纲目》全面体现了“认、栽、采、制、用”的内容。当今,中药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深化,远较本草的内涵丰富。只不过中药材、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成药是中药流通的主要商品形式,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和中成药是中医临床用以治病的直接物品。我们认为,就中药(生物来源)产生治疗疾病和康复保健等作用的本质而言,是生物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叠加作用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或经人工制造后的再生物质。从中药品质保证的角度来看,中药应包括种质、栽培、采收加工和炮制、用法等多种表现形式,立地条件是中药形成的自然载体,而由这些要素构成了中药的内涵和外延。

编辑推荐

  本书着眼于中药品质是临床疗效的保证,通过古今中药品质的认识分析,系统提出了“中药品质的遗传主导论”、“中药品质的环境饰变论”、“中药品质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论”、“中药品质的传承与发展论”、“中药品质的性效决定论”、“中药品质的多元调控论”、“中药商品物流保质论”、“中药辨伪论”和“中药资源的全球共享论”等九个理论性的论点。论点新颖,论述系统、全面,涵盖了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实践与实例。为中药品质评价标准和保证体系的建立,特别是为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品质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