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年的上海

出版时间:2004-0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法)安克强  译者:张培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府为对象,探讨市政府创立和运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可采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及其实施市政的成败得失,试图将之作为特例了解国民党政权下一个市政府的运作情况。这是一部在西方中国学界很有影响的中国学名著。

作者简介

作者安克强系法国里昂大学东亚学院院长、教授;译者张培德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27-1937年的上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个学期Dr. Cole Roskam的课,每个星期都会要求阅读三到四篇文章
      这些文章研究的内容相同,但是视角各个不同,姑且将这种读文章的方法称为“平行阅读”。
      
      这个星期的“平行阅读”包括两篇研究“大上海计划”的文章。一篇取自Christian Henriot的著作Shanghai 1927-1937: Municipal Power, Locality, and Modernization中的第七章 “Town Planning”;另一篇是Kerrie L. MacPherson的文章“Designing China’s Urban Future: The Greater Shanghai Plan, 1927-1937”。
      
      两位作者都是历史学家,两篇文章都发表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Christian Henriot的著作在1991年出版法文版,1993年译成英文2004年译成中文,名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一本书;Kerrie L. MacPherson的文章发表于1990年的Planning Perspectives,这是一本在规划史学界非常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主编倾向于选取的文章都是对规划个案的严肃的史学讨论。
      
      两位作者对“大上海计划”的研究,采取的是全然不同的切片方式。Henriot的研究,将时间向度局限于1927-1937之间,但在空间向度上拓展到这一时期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其他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举动,以寻求“大上海计划”产生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而MacPherson的研究,则在时间上一直追溯到1842年上海开埠,他认为开埠之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城市繁荣,是国民政府在内忧外患之间坚持推动“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非常有趣的是,尽管切入的方式不同,两位作者得出的结论却惊人的相似。首先,他们都同意“大上海计划”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是一个不能被跳过的重要历史丰碑,这项计划促使了一个现代市政制度的建立和早熟,并在这个制度基础上达成对功能分区、公共建筑、城市交通和城市住宅等现代城市问题的解决策略;其次,他们都在文章的结论部分带到一点,就是“大上海计划”虽然在CCP时代被故意地忽略和矮化,但是CCP所标榜的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独裁统治的政治作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以及几个重要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其说照搬自“苏维埃模式”,不如说根植于中国本土在近代以来形成的对“现代化”的理解,而“大上海计划”正是对这种理解的最高潮的表达,因此也是1949年之后所有城市规划事件的先声;最后,他们都把“大上海计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当时不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
      
      总之,两位作者对“大上海计划”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机制进行了辩护,并将其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
      
      同时,两篇文章在无意间提供了“大上海计划”施行过程中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细节
      
      Henriot的书关注“大上海计划”的制度背景和实施过程。
      细节一:作为“大上海计划”主要推动机构的工务局,在 “危房改造”计划受到了屋业主和租户的联合抵制时,为了拆除这些房子,他们以脚手架包围所谓的“危房”,并逐日增加竹竿的数目,直至里面的住户再也无法进出;细节二:因为没有足够的前期资金,民间投资亦不活跃,“大上海计划”所需要的大片土地,几乎是从农民手中强抢过来,由此导致了大规模的民间抗议;细节三:“大上海计划”是一个包括了公共建筑、道路、港口和公共住房的综合规划,其中吴淞深水港是新的“大上海”赖以运行的经济命脉,而在施行过程中,但是由于资金短拙,一个市政厅(在Henriot的书中被称为Town Hall,而在MacPherson的文章中被称为The Mayor’s Building,耐人寻味),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十字形的路网被优先的建造起来,公共住房建造了小半,而且没有什么人愿意搬进去,吴淞港则彻底的不知道在哪里。
      
      MacPherson的文章更多对“大上海计划”物质形态的描述,对于这片“中国复兴”式的建成环境,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饱含深情地赞赏其为“具有和谐的风格,突破性的美丽,不仅显而易见是‘上海的’,更显而易见是‘中国的’”。
      
      
      两位作者在遇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并没有停留下来作出哪怕是小小的分析,他们几乎是视而不见的从这些细节上匆匆掠过。这也许是因为Henriot已经将其作为“地方性”的一部分而在书的其他地方加以讨论,而MacPherson则认同这些事件本身就是“China’s future”的组成部分
      
      20年后在今天再来看待这些细节,我们赫然发现为了达成一个物质上的现代性图景,而行出“剥+夺+人+权、腐蚀人性、摧毁人的尊严的灾难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Liu,2008),中国,仍然是那个MacPherson所谓的“经过仔细规划的、折中主义的、大胆的、傲慢无理的,就像长城和紫禁城一样的新中国”。
      
  •     该书是在安克强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1991年出法文版,1993年出英文版。该书的一大特色是从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地方政府在市政建设、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学界对国民党政权“无可救药的腐败和没有成效”的刻板认识。不过内容上偏重于前五年(1927~1932),后5年论述相当薄弱。翻译质量有待提高,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竟然翻译成陈向明(音译),吐血!
  •   魏博的论文你也好对比着看看哦。
  •   最后一句话很精辟
  •   好文,学习了!
  •   您好,我最近在找大上海计划的规划图,请问这两篇文章中有没有大上海计划的分区图?
  •   这两篇文章以文字为主,魏枢博士的书图像资料比较全。
  •   马克
  •   如果与韩国现代城市及建筑相关史料对照起来读,也许会很有意思。
    比如,与低产开发商结成利益集团的议员,通过韩国黑帮,在对拆迁过程中,对被拆除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暴力及各种……行为
  •   音译人名对知道事实的人可能会造成不适感,但和翻译水平是无关的。觉得翻译已经很好。各种长句译得很清晰,有翻译腔但并不显生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