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谷川道雄  页数:362  字数:318000  译者:李济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承秦汉帝国的西晋灭亡后,北方游牧民族依次建立了史称“五胡十六国”的族群国家,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出现各个族群国家并立的局面,而是又形成了更为辉煌的隋唐帝国?作为一个具有普遍主义理念、超越种族畛域、并且向平民空前开放的大共同体,隋唐帝国与“公共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否通过对它的研究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对“帝国形成之必要条件”的认识?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雄揭示隋唐帝国开成的前提、过程与本质的力作,初版于1971年,1998年作者作了重大增补后再版。现由龙谷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博士李兴旺沧全文译出,以飧读者。

作者简介

谷川道雄,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继内藤湖南、京崎市定后日本研究魏晋隋唐史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序说 论隋唐帝国的本源 ——中国中世的国家与共同体第一编 古代世界帝国的崩溃与五胡诸国家的兴立序章 第一章 南匈奴的自立及其国家  一 刘渊自立的历史背景   (一)释“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二)南单于权威的丧失及其恢复过程  二 前赵、后赵政权的历史结构   (一)问题考察的视角   (二)前赵、后赵国家中的匈奴世界   (三)皇帝权力的两个方向 第二章 慕容国家的君权与部族制  一 慕容燕简史   (一)鲜卑族的兴起   (二)慕容国家的胎动   (三)慕容庞的建国   (四)慕容鱿的称霸辽东、辽西   (五)慕容俏的帝国建设   (六)慕容昨与前燕的灭亡   (七)后燕的复兴   (八)后燕的瓦解  二 慕容燕皇权的特征  三 军事体制诸问题 第三章 五胡十六国史上苻坚的位置  一 问题所在  二 前秦国家的正当性  三 优待鲜卑的精神  四 统一事业与德治主义  五 前秦皇权结构上的矛盾第二编 北魏统一帝国的统治结构与贵族制社会 第一章 北魏的统一过程及其结构  一 从部落联盟到部落解散  二 华北的统一与州镇制  三 北魏国家的诸阶段与汉人贵族  四 门阀主义诸政策的推行 第二章 北魏官界的门阀主义与贤才主义  一 序言  二 孝文朝的两种立场  三 北魏末期的门阀主义  四 结语 第三章 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  一 内乱中诸势力  二 城民的概念  三 北魏的军事体制与城民  四 内乱的意义第三编 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 第一章 北朝后期的乡兵集团  一 序言  二 乡兵结集的诸例  …… 第二章 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 第二章 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  第三章 五胡十六国、北周的天王称号  第四章 周末隋初的政界与新旧贵族 补编 府兵制国家论  第一章 武川镇军阀的形成  第二章 两魏齐周时期的霸府与王都  第三章 府兵制国家与府兵制  第四章 西魏二十四军的成立与豪族社会  第五章 府兵制国家论 译者后记关系地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由政治史而精神史

      本书是以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形式,将谷川道雄先生70年代之前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加以修编而成。
      书中内容侧重于政治史,但并不是单纯探讨制度的沿革,而是试图将政治作为参与国政的皇帝、官僚、贵族、军人的意志与行动的一种复合物来理解。包括汉族、非汉族所形成的复杂的种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是如何随着时代的进展而逐步得到解决,并最终构成了隋唐帝国的骨骼。

      书中的主要观点是:魏晋南北朝有两个时代特色,一是游牧民族在中国内地进行政治活动,二是豪族阶级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主人公。虽然两者的渊源不同,但都是秦汉帝国统一的专制集权即皇帝的一元化统治遭到破坏后所发生的现象。
      在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前半期,这两种现象是分别存在的,于是,发生了各种分裂状态。
      使两者融合起来的,是魏孝文帝改革时的汉化政策。可是在原来的形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的融合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北魏末的动乱、国家的分裂等一系列剧烈动荡,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奠定了统一帝国的基础。
      六镇之乱是北方少数民族内部的门阀主义的运动,但随着内乱的扩大,在汉人豪族中,也掀起了反门阀的风潮。形成了超越种族和身份的差异,争取平等化的运动。隋唐实现了中国的再统一,是建立在平等化的基础上的,但是,当时社会的表面,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门阀阶级和占据地方社会统治中心的胡汉土著豪放。

      谷川道雄以政治史的角度,把握到了五胡北朝时期的历史运转轨迹以及隋唐国家的本质,那就是导致隋唐国家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胡族和汉族两个社会的民众对于自由身份的追求。这样就使得作者对于政治史的研究最终归结到了中国社会的人的自由问题上,由政治史而精神史,最后又导出了自由之本源的共同体世界问题作为作者以后研究的重心。
  •   本书主要是梳理五胡十六国和北朝的脉络,分析秦汉帝国瓦解到隋唐帝国建立的“国家原理”。在陈寅恪关陇集团的创见之上,研究门阀贵族对国家形成的影响,和府兵制国家的形成。
      
      作者研究隋唐帝国的成因,上溯到五胡十六国,尤其对北魏、北周作重点分析,对六镇之乱、二十四军作了详细研究,形成自己的结论。拜读之下,除了觉得其观点很有说服力之外,也佩服作者的研究方法。
  •   它是讲述了整个隋唐帝国形成的一个脉络,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这种制度形成的根源。它的这种历史观,在现在看来,依然很超前。同时也让人很感叹,中国隋唐史的研究始终跟小日本差着那么一点点。。唉。。
  •   谷川先生此书理论建构颇多,于前人推进之处尤可点出,乡兵的领导者豪族构建起来的隋唐帝国论证严谨~理论来自于历史,同时对现实亦有着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走向难道亦是豪族社会的培育体?读后深受启发,特别推荐~
  •   比起 陈寅恪 老先生 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来说,自然有所不及,但其实 这两者是两种类型的书

    陈书 讲典章制度

    此书 讲 历史进程和演进过程

    看了后受益匪浅,我看了好几遍,确实很好。
  •   这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论文集。总的来说还是把西晋崩溃以后北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沿革给介绍了一遍。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翻译者把日语中的某某氏直接拿过来用,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   日本人写的确实不错!!看了几遍,对那个年代的很多事情背后的原因都有了了解!
  •   换一个角度和思维的确能大大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思想层次。
  •   经典书籍,内容是没的说的,就是如果相关知识了解不够,读起来有点枯燥,我读着就经常跑神,书无疑是很好的。
  •   我们的史学大多还是集中在史料,似乎搜集材料是目的;人家早已让历史为现实服务,进入史论时代了,所以咱们的历史学越教越乏味.好的人才都去学那些经世致用的专业了,其实历史正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只不过咱们的老师都把他当故纸堆来教了.
  •   这本书为什么叫《隋唐帝国形成史论》?里面没有什么内容提到唐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