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蛇

出版时间:2006-08-0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黄一农  页数:545  字数:49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信奉天主教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本书的书名就以中国传说中的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的奉教人士。    全书共分十三章,第一章尝试勾勒在大航海时代中,欧洲天主教国家往外拓殖和传教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深刻影响在华天主教“补儒易佛”策略的瞿汝夔;第三章则铺陈利玛窦等早期耶稣会士与士绅之间的对话;接下来的三章,分别以奉教的王徵、魏学濂和韩霖为个案,探索异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第七章析究韩霖所撰写的一本裹上浓厚天主教色彩的乡约:《铎书》;第八章则以韩霖的家乡绛州为个案,尝试揣摩两百多年来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反弹;第九章和第十章从南明重臣和皇族对天主教的态度,追索耶稣会士如何争取统治阶层的认同;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则将焦点放在“中国礼仪之争”,探讨两造争论的原委和各自的心态,以及中国奉教人士所承受的冲击和后续的影响;最后一章则反省在近代这次中西文明的“ 第三类接触”中,我们究竟学习到何种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黄一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1993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第二章 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第三章 “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第四章 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第五章 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第六章 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徒韩霖第七章 《铎书》: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乡约第八章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第九章 南明重臣对天主教的态度第十章 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第十一章 “中国礼仪之争”被忽略的声音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帝天说”所引发的论争第十三章 “两头蛇族”的宿命大事年表传教士姓名对照表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传教工作,教廷于1622年成立传信部,并取消先前  给予一些传教会的特权,因而对耶稣会在远东的活动产生相当影响。惟因初  期它仅派遣教士至保教权尚未涵盖的地区,故尚能与西班牙相协调。但到16  40年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之后,此一方式就产生严重冲突,因西班牙当时  不仅不承认葡萄牙政府,且促使教廷亦采取同样态度。此故,每遇葡萄牙籍  的主教过世,其遗缺即无从填补,这种尴尬的状况,直到教廷和西班牙于16  68年给予葡国外交承认之后,始见改善。  教廷为摆脱保教权的干预,更从1659年起在亚洲广泛采行代牧制(Vicar  Apostolic),于原澳门主教区内成立了东京(Tonkin;下辖云南、贵州、湖  广、四川、广西和老挝等地)和交趾(Cochinchina;下辖浙江、福建、广东  、江西和海南等地)两代牧区。而这些由教宗直接任命的宗座代牧,其权责  即视同主教。1680年,福建独立成代牧区。1687年,又先后析置出浙江、江  西、两广和云南等代牧区。1690年,为安抚并尊重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又成  立了北京主教区(下辖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辽东、朝鲜、鞑靼  等地)和南京主教区,但仍与澳门同属卧亚大主教区。1696年,教宗重新议  定中国境内各传教区的界线,其中北京主教区仅限于管辖直隶、山东和辽东  ,南京主教区仅管辖江南和河南,澳门主教区管辖广东、广西和海南,至于  福建、浙江、江西、四川、云南、湖广、贵州、山西、陕西等地则分设代牧  区。  为方便转达教宗的命令和分发经费起见,教廷使节多罗亦于1705年在广  州设立了传信部在华办事处,并委派主任一名,管理由传信部直接遣派来华  的传教士,但各教士在传教区内,仍须听命于该区的主教或代牧。  各传教会之间因对解释教义的松紧以及传教方法的运用常有不同,以致  屡生摩擦,再加上其与各天主教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政教关系、彼此对传教势  力范围所抱持的本位主义以及保教权所引发的权益冲突,均令天主教在亚洲  的传教努力出现严重内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是一部世界水平的专题研究,它成功地利用网络和电子数据库,博  采穷搜各种语文的原始资料和近代著述,在国史专题领域之内,本书所引10  99种,数据之多,可能是一纪录,惟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史料基础之上,作  者才能充分表现历史视野的辽阔和文献诠释的深度。作者“语多逾格,情则  剀切”的《自序》尤其值得细读反思。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何炳棣  此书体大思精,既有整体观察,又有严密考证,引用资料之丰富,更令  人望洋兴叹,必可传世,可以预卜……论魏学濂两极评价,颇能持平,心存  恕道,此即章学诚所谓“史德”也!  ——美国昔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 余英时  本书对史料的搜求及考证,突破前人窠臼,是同行的海内外学者很难企  及的。作者所提倡的“e-考据”势将成为一股风潮……更指出前人所未能提  出的第一代中国天主教徒的最大困境一一娶妾问题。此书理性与感性兼备,  既具有科学家的精确,也有真正史学家所应具备的诗意。总之,此书是一精  品,超越前人甚多,肯定今后此领域的人都必须以此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依  据。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古伟瀛  本书资料翔实,且迭有新史料被发现,从而使书中对有关入和事的考证  相当精实,在此基础上所发议论也新见迭出,十分精彩,是一部在观点、材  料与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的学术力作。本书也将把明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  ,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新水平。  ——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国刚

编辑推荐

  本书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及其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糅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伸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读者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同时,也试探「e-考据学派」可能的研究路径。  本书在学界引起的反响之大,在近些年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是罕见的,出版两年来,海内外先后有十几种刊物发表了对本书的书评。  本书入选《中华读书报》评2006年100本好书!  专家推荐:  何炳棣(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  此书是一部世界水平的专题研究,它成功地利用网络和电子数据库,博采穷搜各种语文的原始资料和近代著述,在国史专题研究领域之内,本书所引1099种资料之多,可能是一纪录。惟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史料基础之上,作者才能充分表现历史视野的辽阔和文献诠释的深度。作者“语多逾格,情则剀切”的《自序》尤其值得细读反思。  余英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此书体大思精,既有整体观察,又有严密考证,引用资料之丰富,更令人望洋兴叹,必可传世,可以预卜……论魏学濂两极评价,颇能持平,心存恕道,此即章学诚所谓“史德”也!  学界评论:  夏伯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讲座教授):  比之当代研究明清天主教史的学人,黄氏读书的精博,难有他人媲美。除了有系统的爬梳明人文集之外,黄氏对明末清初天主教中文文献的掌握(包括对版本的考订与对前人论说的更正),仅有一、二人有此治学的功夫。  此书治学严谨,精研广阅,补改前误,以天主教史作为一透视点,用生动活泼的文笔为明清史研究创造了新的画面,是极有学术水平的一流创新著述。  ──《九州学林》(香港),第4卷第2号(2006),页336-347。  章开沅(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学者黄一农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书名将中国当时的天主教徒比喻为两头蛇,一头向着上帝,一头则向着自己的民族情结,这是很难相处的景况。黄一农出身理工科,但他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e考据时代”。他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可靠而大型的数据库,查找到了很多与群体、家族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换成别人,就很满足于这些材料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材料是一辈子也看不完的。但黄一农是有所选择的,他还要进一步地追根究底地去查阅原文献中的这条材料。计算机对他来说只起了一个索引的作用,他没有忽略这些材料的前言后语。这本书所包含的方法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对考据学和解释学展开讨论,使它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使史学走上更好、更健康的道路。  ──摘录自章先生2006年4月26日在四川大学所做“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之讲稿。  黄时鉴(浙江大学教授):  这实在是一部匠心独运、考证精微、满盘珠玑之作。作者下足考证之功,持续发力,精彩纷呈。其征引之广,比对之细,思虑之密,解析之巧,在在令人感佩不已。就考据而言,在一部史学著作中竟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据作者自述,那是得了“e-考据”时代的先声,或者说他是自觉地运用了“e-考据”方法。  相比于一些读者已经比较熟悉的“大历史”著作而言,本书的构架可以说是“小历史”;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发掘和再现,又将他们放到那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进行考察和分析,这样的“小历史”著作读来更加具体和近真,更加深刻和厚重,也更加动人心弦和发人深思。  本书不仅有新的材料、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作者还在历史著作的写作体例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尝试。本书在正文中插入44个附录,作者设计将随插的附录一一加上呈灰色的网线,以示与正文有别。这些附录既不能直接当作正文,但又是与正文有密切联系的,或是史料的介绍,或是史事的铺陈,或是背景的衬托,或是思考的余绪,或是方法的说明,以至于是感情的抒发,等等,真是不平常的巧妙手笔。有的附录文字,读来甚至比正文更给人以启示。  还要说到本书的后记,笔者注意到的是全书没有后记,而是在诸章写毕分别加了后记。都是在治史和写作过程中以至学人交往中得到的深切感受和体认,有感而发,有识而记。情深思精,读来扣人心弦。  ──黄时鉴,《历史天空的“两头蛇”》,《九州学林》(香港),第4卷第3期(2006),页302-309。  周振鹤(复旦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研究对象过去无人专题涉及。作者是科技史专家,却由此而进入纯粹的历史学范畴,其考证之精详有如干嘉学派之作风。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心路历程由此书而得以明白,至于他们的家世与个人遭际,则事无巨细尽在书中,甚至有点精详过了,正是对当前有些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与汉学史的著作写了跟不写一样的现象的讽刺。建议有兴趣的人至少读读其中的一章。  ──摘录自《席殊好书俱乐部》《好书》电子版2006年第4期  古伟瀛(台湾大学教授):  作为教会史的研究,此书首先看得到的一种创新,就是将以前的研究典范作了一个很好的转移,亦即,从中国基督徒以及中国的大环境的角度来看教会史。这种趋势已成为共识,但是真正贯彻这种转变的恐怕以此书最为彻底。  另一个在方法上的创新,是大量使用电子时代所提供的方便,当然数据库中的文字之洋,需要有深厚的史学基础加上「清晰的问题意识与灵活的搜寻技巧」……除了方法,此书在史学理论的层次上,也有意义。今日无人能再主张历史是客观的这种「高贵的梦」,各种后学理论都在挑战语言文字的透明性、稳定性、指涉性及承载真实的程度。然而,此书所为我们建立的历史知识,虽然无法回答全部的问题,也有时运用一些历史想象来补充不足,但就其内容而言,是非常扎实而有根据的……在在均是一种针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著作所做的批判的反驳。  此书理性与感性兼备,既具有科学家的精确,也有人文学者直觉诗意的体会。所达到的学术成果超越前人甚多,肯定将成为此领域中受国际瞩目的重要史学著作。  ──《台大历史学报》(台北),第37期(2006),页351-356。  ──《知识通讯评论》(台北),第33期(2006),页54。  ──《南方周末》,2007年3月8日。  张国刚(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东西文明的碰撞在中国这一侧,主要表现在思想宗教层面……由于士人才是思想和宗教的承载体,对于士人如何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冲击,并给明清之际奉教人士及其生活带来何种困扰,先前学界鲜有研究,即使有少数论文涉及于此,也未见深入。此书则弥补了这一缺失,成为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力作。  《两头蛇》不仅在许多史实有独到的发明,在研究方法、写作手法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全书十三章。除了首尾两章比较多的背景铺垫、归纳概括外,其余各章大都主要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考察。注重各个当事人的人脉关系和社会网络,始终把人及其内心世界的冲突作为探讨的重心所在,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更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笔下的文字饱蘸感情。作为学术著作,该书引人入胜的人性化写作方式,既得其雅正之质量,又不失其通俗的魅力。  作者一再提出“e考据时代”的概念,强调在传统史学的基础之下,再透过各种数据库及网络资源,将可有效深入梳理历史人物的人脉网络,甚至探索其心态,开展“有感情”的历史研究……该书在严谨的学术论著风格之外,还具有提供方法指导的意义,这些创举都是在其它学术著作中见不到的。  ──《博览群书》(北京),2006年7月号,页31-35。  孟德卫(D.E.Mungello;美国Baylor大学教授,SWCRJournal主编):  ThehighqualityofscholarshipandinterpretativeinsightofTwo-HeadedSnakesmakeitoneofthemostsignificantbooksinChineseonthehistoryofChristianityinChinatobepublishedinthelasthalf-century.  《两头蛇》一书高水平的学术成就与洞察论证,令其成为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中国天主教史中文著作之一。  ──Sino-WesternCulturalRelationsJournal(U.S.A.),18(2006),pp.74-76(inEnglish).  祝平一(中研院史语所副研究员):  黄一农的作品以精详的考证见长,密不透风的史料,搭成一座璀璨的七宝楼台。此书甫出,即受到海内外名家品题,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在成千迭万的论文中,黄一农的新着最重要的贡献就在打破不断中文学界「永恒轮回」的恶梦,逼着学者必须站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考察问题或挖深材料,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用过的材料和论点。  ──《新史学》(台北),第17卷第2期(2006),页251-255。  李奭学(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员):  研究早期中国天主教的学者,多半喜欢美化耶儒的关系,颂扬利玛窦以来耶稣会的合儒或适应策略,黄一农却是拆穿这个百年「谎言」的第一人……《两头蛇》改写历史,破除了曩昔许多「为贤者讳」的史学神话,新人耳目也功在学界……黄一农重构了历史,他同时也让笔下的杰作瓦解了历史。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北),第30期(2006),页303-307。  马雷凯(RomanMalek;德国波昂大学汉学系教授,华裔学志研究院院长)  HuangYilongsincethe1980sisworkingonChristianityinChinaandhasaworldwidereputationduetohisnumerouspublicationswhicharecharacterizedbyexactnessandtheformulationofnewquestions.HewithoutanydoubtbelongstothetopscholarsinthehistoryofChristianityinChina.  ThisworkthenstandsinthebesttraditionofChinesescholarship–onemightonlyrecallChenYuanandFangHao–andisamilestoneinthesystematicresearchanddescriptionofthehistoryofChristianityinChina.ItcanbefullyrecommendedtoallthosewhoworkonthehistoryofChristianityinChina,especiallythoseteachingandstudyinginthisfield…ItismyurgentpostulatetoprepareatranslationofthisworkintooneoftheWesternlanguages.  ──《汉学研究》(台北),第24卷第2期(2006),页497-510(inEnglish)。  ──ChinaHeute,XXV(2006),Nr.6,pp.245-249(inGerman).  MinghuiHu(胡明辉,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  ──MinghuiHu,“ImpossibleChoice,”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sianStudies,no.4(2007),pp.259-273(inEnglish).  徐文堪(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黄氏的新着继承了前人的优良学风,既有视野广阔的整体观察,又有严密细致的考证诠释,因而在总体上超过前贤,把明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主要在于以科学的治学精神,系统运用电子数据库,并且结合思想史与社会史,努力追索明末士大夫的人脉网络与各个士人对天主教响应的思想与社会背景。因此,本书不单做了大量踏实的考证工作,而且进而观察和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  ──徐文堪,《历史研究的新与旧:读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页119。  章可  《两头蛇》最吸引人,或者也最具贡献的地方,就是展现了天主教徒们生活的更多面,于叙说“理知的困局”之外,揭示出很多更具体,有时却会更有决定意义的矛盾难处,比如纳妾。  读出色的考据文章,有时感觉如读侦探小说一般,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扣人心弦。当然,这背后少不了有考据者深厚的功力来支撑。前人诸多含糊其词或悬而未解的关节,到了一农先生笔下却往往能豁然开朗条理分明。  ──章可,《两头蛇的前世今生》,《读品》,第15辑(2006),页14-16。  ──《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  李业业  一农先生以允持阙中之笔书写“两头蛇”族的行止,治史而有间,在大叙事的框架中,绵密地爬梳出小人物的心理脉络,多向度探究“蛇也两而一,相牵无穷已”的可能成因,于细部读解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可谓探骊取珠,深孚众望。  黄一农素来推崇“有情感的历史”,即关注史料背后人物心态的变化……集合了宗教、科学、伦理、权力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大历史,投影到小人物的生活中,并以作者体验式的想象入乎其内,语丰意赡,勾画生动……作者对研究过程中学科方法的探讨,和深入历史时内心情感的抒发,使读者在故纸堆里看见了一位活泼泼的史学家。  ──李业业,《两头蛇的行止》,《读品》,第18辑(2006),页25-2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两头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
  •   很真实地论述了中国天主教友在历史上的生存困境,其实也是现实的写照。
  •   冲着黄一龙先生而买。黄先生的著作论述严谨,可读性也很强。值得购买。
  •   黃教授嘔心瀝血之作。
  •   有意思的书,对感兴趣的人来说是这样
  •   史料翔实,相关内容丰富!
  •   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感觉确实很不错
  •   书不错,很厚实,价格高了,买早了
  •   太佩服了
  •   比如孙元化的炮队
  •   一部有收藏价值的中国天主教徒的历史资料
  •   不错,早就听说这本书了,看了几页,比较吸引人。
  •   作者史料功底扎实,见解独特。
  •   帮朋友买的,专业书辅助学习
  •   新版感觉不错,内容有点新意。
  •   下完单,就降了四五块钱,挺无语的……
  •   E考据史学的代表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