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

出版时间:2008-02-0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杜维明  页数:155  译者:陈静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教》作者以精简的篇幅展现出他以简驭繁的能力。他以道-圣人-经典-儒者这样的“四象性”穿织起东亚历史的大脉络,以个人、群体、自然、上天这一条连续性的线索作为总纲领,接着论及儒家精神在历史中的开展,清楚生动地勾勒出儒家的形象。我们看似熟悉的儒家精神,但大都只是笼统的了解。      生活在尘世的人们常常被人世间各种荒谬混乱的力量所拉扯,如果他们小想被撕裂成碎片,如果他们希望保持完整和尊严,他们心中必须有另一种力量,能听得到另一种声哿,达就是神意的召唤,当然也可以说是理想的召唤。凭藉着向上力量的援引,人得以小断超越自己之所是,迈向神,迈向人之所当是。

作者简介

  杜维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1962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并相继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1967至1970年任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1971至1980年任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期间曾在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法国高等学院讲授儒家哲学。1981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1988年当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年出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01年获第三届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奖杰出成就奖殊荣。著有《宋明理学思想之旅:青年王阳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的现代诠释》、《仁与修身》,《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等。杜维明多年来致力于第三期儒学的发展,促进儒学和西方文化的对话,学贯中西,会通古今,思想广为中外学界重视。

书籍目录

什么是儒家之道?定义儒家精神自我:创造性转变群体:人类繁荣昌盛的必要载体自然:我们的家园上天:终极的自我转变的根源儒学传统的形成作为东亚生活方式的儒教历史脉络孔子的生平儒学第一期的发展孟子:儒家知识分子的典范荀子:儒学的传承者政治的儒学化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佛教和道教盛行时期的儒家伦理儒学第二期的发展人文宇宙观浑然与物同体儒家经典的核心价值《论语》所体现的儒家观念孟子的五伦观儒家对三纲的批判五经是五种理解方式儒家精神取向的显著特征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人际关系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变:家庭的动力儒学第三期的发展儒学与当代的关联儒家的生活方式未来的展望推荐书目丛书后记

章节摘录

  什么是儒家之道?  耶稣基督说,人打你的左脸,把你右脸也转给他。这条劝诫具有某种道德提升的意味,它诉诸于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抹消自我的理想主义。我们相信,这种单方面的利他主义要比单纯报复式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象征着更高的德性。它使人们惊异地看到,另一种回应也是可能的,并且不失高尚,只不过这种高尚的举动是来自温和的实用主义而不是来自极端的理想主义。当孔子被问到“以德报怨,何如”时,他回答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我们看来,更让人动心的伦理原则也许是孟子提出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下面我们将要研究的是一个伦理一宗教的传统,它微妙地把道德关注从抽象的原则转移到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因而挑战了我们在伦理与宗教的比较研究上所熟悉的诸多范畴。  定义儒家精神  我们是孤立的个人,还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连接点?道德自觉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吗?一个社会如果不在其成员中发展一种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这个社会能够繁荣昌盛或长治久安吗?我们这个多元的社会是不是应该刻意培养一些共享的价值,构筑一个人类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础呢?当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地球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为我们自己作为“濒危物种”的命运而日益忧心时,我们必须提出的具有批判精神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儒家传统的基本关怀是学以成人。儒家强调的人,不是与自然对立或与天对立的人,而是寻求与自然和谐、与天共鸣的人。在儒家看来,学以成人是一个不断拓宽和深化的过程,在此一过程中,人们了解到,一切界定人类状况的存在样式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之中。

编辑推荐

  什么是《大学》从个人到平天下的修养过程?儒家的五经又是怎么回事?五伦与三纲的关系又是什么?透过《儒教》作者深入浅出的现代诠释,读者会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