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学史述论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黄炳辉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炳辉教授所著的《唐诗学史述论》一书,收集了大量唐诗编选、评论、研究的资料,叙述和评论了历代唐诗学,并且就唐人的声律说、意境说、创作论、风格论,做了专题的研究,从而构成了一部系统的学术著作。可以说本书的研究既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又可算是文学批评史的范畴,而其中既吸取了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又多有作者个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唐诗和文艺批评的学人和爱好者来说,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唐代唐诗学  第一节 唐人集录选辑唐诗  第二节 唐人声律说——关于格调体理论  第三节 唐人意境说  第四节 唐人创作论  第五节 唐人风格论——兼论普通风格论第二章  宋代唐诗学  第一节 宋代著录编选唐诗概说  第二节《乐府诗集》与唐诗研究  第三节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述评  第四节 计有功《唐诗纪事》述论  第五节 朱熹评唐诗辨  第六节 宋代诗话与唐诗评判第三章  金元唐诗学  第一节 金王若虚、元好问评唐诗辨  第二节 方回《瀛奎律髓》与近体诗研究  第三节 杨士弘《唐音》评述  第四节《唐才子传》评述第四章  明代唐诗学  第一节 明代编选研究唐诗概说  第二节 高楝《唐诗品汇》评述  第三节 茶陵诗派和前七子评唐诗  第四节 明后七子评唐诗  第五节 明公安派与唐诗评判  第六节 钟惺、谭元春评选唐诗第五章  清代唐诗学  第一节 清代整理、编选、研究唐诗概说  第二节 金圣叹与唐诗评判  第三节《唐诗评选》评唐诗辨  第四节 王士祯神韵说与唐诗评判  第五节 沈德潜格调说与唐诗评判  第六节 袁枚性灵说与唐诗评判  第七节  翁方纲肌理说与评唐诗结束语:唐诗学历史回顾与走向预测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唐代唐诗学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诗,已登峰造极,但是唐诗学却处于发端阶段。唐人把更多的热情投人诗歌创作,而对当代诗歌的整理、编选、研究,相对而言显得滞后的逊色。现在可考的第一个编选唐诗的崔融是武则天时期的人,此前未见有人编选过唐诗。唐人诗集大多数是小型的、断代的。总集、别集、诗体分类的选集,真是微乎其微。但与编选状况相反,唐人的诗学理论,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尽管它们大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但充满着对诗歌艺术的真知。近体诗在唐代定型,唐代科举又以诗赋取士,促使诗律学论著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唐代佛教完成了从异国佛教变为中国佛教的历程,义理H精,并渗透到诗歌创作中,成为意境说之渊薮。唐人精研创作奥秘,时有精辟之见。唐诗根植于唐代宽松的社会土壤,多样化诗歌风格破土而出。风格论的研究日益精密。本章将予以讨论。第一节 唐人集录选辑唐诗唐人评唐诗,体现为选诗和品评并举。选诗的范围、数量多少,反映选家的兴趣和审美倾向;品评直接揭示评判的内涵,提出某些诗学理论,或从理论上总结唐诗创作实践,标举诗歌创作出现的新的审美趣味,或对新诗体、新诗法进行新的探索。从唐人评唐诗可以看出:1.唐诗是由各种风格、流派,各种诗体和各种不同审美趣味所构成的动态系统;2.显示从初唐至晚唐审美趣味的转移,而这个转移与社会政治、社会心理、宗教哲学和文化意识是相关联的;3.一些诗学理论对唐诗创作或总结或升华,其理论自身也不断完善;在古代诗学方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一、唐人编选唐诗概说唐人选唐诗有七八十种。唐诗集录屡有出现,可看出唐诗概貌。从古体诗、近体诗选编来看,有侧重古体诗,也有侧重近体诗。文学流派、团体在唐代也很盛行,有互相冲突、排斥,又有互相影响、渗透。各种旨趣的唐诗选也应运而生。现略加介绍唐诗集录辑选情况。1.初唐诗文选集《翰林学士集》是初唐第一部集子,选初唐诗人的诗。《全唐诗》载许敬宗、李义府、虞世南、王绩、上官仪、李百药、张九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苏味道、沈俭期、宋之问、崔融等人的诗,早在这本集子已有选载。《翰林学士集》仅存唐代写卷本(诗集l卷,墓志l卷)。后传人日本。清代陈矩奉使日本,购得光绪年问影刊。这本选集收l9个诗人,60首诗,比起《全唐诗》多刘子翼、郑元涛、张后胤、陆播、高士廉、郑仁轨等6人的48首初唐诗。所选大都属宫廷诗。崔融《珠英学士集》编于武则天年间,武后令麟台监张昌宗召集李峤等学士预修《三教珠英》。大足年间(7m)书成奏上。崔融乃编集预修《三教珠英》之学士李峤、沈俭期、宋之问、马吉甫、刘知几等47人所赋诗篇,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勒为5卷。(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325页有记载。)

编辑推荐

《唐诗学史述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诗学史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这本书活动期间买的,不错!
  •   很好,要仔细阅读,认为有用。
  •   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很素雅,反映出本出版社的个性。
  •   本书站在唐诗学的高度阐述,但内容上述大于评。
  •   学术史。
  •   本书内容也就是罗列他人成果,如果你对这些不太了解,看看倒是有益,省的查找资料,缺乏独创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