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手工业史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葛金芳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纂写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著者首先分析宋代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南宋经济的时代特色。然后分门别类依次介绍了南宋矿冶业、铸钱业、军工业、造船业、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酒、盐、茶等食品加工业,以及漆器、文房四宝和工艺品制造业的情况。最后又探讨了南宋手工业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就与不足,并给出其解释。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精辟,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南宋手工业史的难得之作。

作者简介

葛金芳,1946年生,上海市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教学名师,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宋辽夏金经济研析》、《雾横帷墙》、《宦官:中国四千年啻操つた形の集团》、《中华文化通志·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杭州(临安)为例  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导论:南宋经济的时代特色和本书的内容、结构与材料  一、南宋手工业的研究前史和学术资源  二、宋代经济的总体估价与南宋经济的时代特色  三、关于本书的内容、结构和材料第一章  低迷徘徊的矿冶业(上)  第一节  矿冶业的管理机构和相关政策    一、矿冶管理机构    二、矿冶管理政策:国有、官监、民营、专卖  第二节  铁冶和有色金属业    一、矿冶产量的基本数据    二、金、银矿冶和金银饰品的制作    三、铜、铅、锡的生产状况    四、铁冶生产状况第二章  低迷徘徊的矿冶业(下)  第一节  南宋矿冶的经营方式    一、官营矿冶中厢兵、罪犯的生产状况    二、民营炉户的经营方式  第二节  铁和有色金属的开采冶炼技术    一、冶铁业的技术进步    二、从“煎铜法”向“淋铜法”的演进和矿铜开采技术的成熟    三、金、银的开采与冶炼技术  第三节  附论南宋煤炭的开发利用    一、南宋生产、生活用煤的若干迹象    二、南宋煤炭产地的分布    三、南宋时期的燃料结构和煤炭使用程度估计第三章  铸钱、军工和农具制造业  第一节  勉强维持的官营铸钱业    一、铸钱生产概况    二、铜钱监和铁钱监的设置情形    三、铸钱业中劳动者的身份与待遇    四、铸钱业中的技术与工艺  第二节  军工生产: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进    一、军工生产概况    二、兵器的种类及生产技术    三、军工生产者的身份与待遇  第三节  江南水田农具的创制与配套    一、新式水田农具的创制    二、灌溉机具的普及与推广    三、制造农机具的民营铁冶与铁工  四、附论宋代农具变革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造船业第五章  持续发展的丝麻织业和初步兴起的棉纺织业第六章  持续兴盛的陶瓷业第七章  空前繁荣的造纸业与印刷业第八章  突飞猛进的桥梁与建筑业第九章  工艺精湛的漆器业和文具制造业第十章    向独立行业迈进的食品加工业第十一章  禁榷体制下的制盐业与酿酒业(上)第十二章  禁榷体制下的制盐业和酿酒业(下)第十三章  结语:南宋手工业的成就、特色及其历史地位编后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低迷徘徊的矿冶业(上)  宋代矿冶业远较汉唐发达,这是没有疑问的。在农业经济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宋代的矿冶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用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Robert Harlwall,中文名郝若贝)的话来说,就是“煤铁革命”的发生。如果说煤、铁和有色金属(主要是铜、铅、锡)的产量激增为该时期手工业各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冶铸、切削和加工技术的长足进步则为造船、井盐、兵器和农具制造以及纺织、建筑等行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职此之故,本书将矿冶业列为首章加以论述。  宋代矿冶业在北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985)达致鼎盛,其后出现衰减的趋势,至北宋末期南宋初年跌至衰败的谷底。华山说:“北宋矿冶工业大概在王安石变法一段时期中,达到最繁荣的时代,此后便有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经过战火洗礼后的南宋初期,矿冶业可谓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其后经过高宗一朝三十五六年的缓慢发展,至孝宗、光宗、宁宗朝时矿冶业又渐有好转,但矿冶产量再也无法恢复到北宋盛时的水平了。王菱菱指出:“宋徽宗以后直至南宋高宗时期,矿冶业生产迅速下降,在宋高宗一朝长期呈现出停滞或徘徊的状态。宋孝宗以后直至南宋末期,生产经营状况虽有所回升,却远不及北宋时期取得的成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宋手工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总体来讲还可以,不过很多资料总结的并不全面。
  •   专业研究著述
  •   替别人买的,无不良反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