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尔冬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尔冬强 编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第一次随父亲到朱家角郊游是1965年的秋天,那一年我六岁。父亲说:“你马上要读书了,应该让你多看一些东西。”对于一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朱家角的一切都是新奇、好玩的:宽阔的漕港河,往来如织的船舶,好象有着运不完的货物;高耸的放生桥,赶集的乡脚,行色匆匆,脸上带着知足和安详。幽长的北大街,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林林总总的货物引人驻足,诱人的糕饼又让你唾涎欲滴,一路逛去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临水的河滩边,有张网捕鱼的渔夫,有淘米洗衣裳的阿婆;喧闹的茶馆里,坐着“茄山河”(聊天)的茶客;还有那城隍庙里飘荡的香火、娘娘庙里清晰的晚钟……那一次的朱家角之行,是我父亲为我上的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此后每逢暑假、寒假,我与几个最亲密的同学最喜欢去郊游的地方就是朱家角。整个文革期间,相比城市单调乏味的生活,未家角的生活是鲜活、多彩的,每次我们到朱家角游玩都是尽兴而归。

内容概要

  对于一个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朱家角的一切都是新奇、好玩的:宽阔的漕港河,往来如织的船舶,好象有着运不完的货物;高耸的放生桥,赶集的乡脚,行色匆匆,脸上带着知足和安详。幽长的北大街,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林林总总的货物引人驻足,诱人的糕饼又让你唾涎欲滴,一路逛去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临水的河滩边,有张网捕鱼的渔夫,有淘米洗衣裳的阿婆;喧闹的茶馆里,坐着“茄山河”(聊天)的茶客;还有那城隍庙里飘荡的香火、娘娘庙里清晰的晚钟……

作者简介

尔冬强,从事专业摄影30多年,曾任记者和编輯,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家,也是最早在中国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人,是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并独立出版《最后瞥》、《上海法租界》、《上海装饰艺术派》本。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欧州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学者型的摄影家。尔冬强的摄影成就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多次报导。特别是尔冬强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拍摄计划以其宽广的文化视野、涉足的广泛地域和长达15年的深厚积累,受到欧亚之间众多国家的高度关注。

书籍目录

序一尔冬强序二熊月之蒋文新《阜丰永米厂》沈文伟《百年米行传三代》薛元康《薛记米店》陆大栋《米行当“斛脚”》黄鹤鸣《米市的“燥潮”与“瘟潮”》王健华《德丰慎麸饼店》蔡祖根《元号油车榨菜油》朱雷明《“七斤八吊子”》吴玉泉《“俱乐部公记”茶楼》程士英《渭水园茶楼》凌齐锦《鼎成和茶叶店》蒋尉中《茂林馆·鳝燠大面》杨林根《茂林馆当学徒》许一民《许永顺饭店》李文娟《何家桥的月饼》吴伴良《天福客栈》张烨文《烟·赌·娼》袁邦龙《豆腐作坊》钱明基《钱天香豆腐店》王瓞绵《王顺兴豆腐店》金乙民《金家记百货店》邵宏根《合兴百货店与迥珠坊》李克刚《我父亲和长源钱庄》王学勋《衣庄·布店》沈毓麟《永泰元布店学生意》姚根发《弹花衣·做蚊香》秦水林《德昌染坊》成继芳《童天和药号》杨炳生《酿造厂里做酱菜》吴玉泉《“做散周”与“卖五香豆”》张伯兴《南北杂货业》杨秋刚《祥和公腌腊号》舒明浩《银楼蜡烛坊》俞壬海《永和福烛号》张人豪《我是打铁的》陈小四《生铁补镬子》蒋子侨《蒋氏兽医》蒋根新《蒋兴隆杀牛作》吴明球《寅胜协孵坊》茅飞龙《手工杀猪猡》郁延芬《郁祥兴竹行》耿昌林《竹篾匠》沈森木《做棕绳与做草帽》陆燮明《九成陶瓷店》张立群《雕花木匠》倪俊祁《倪时茂锡作店》董雪其《漆城隍老爷》钟其林《钟大顺农具店》朱伯顺《圆作功夫》陈根龙《圆作过程》钟惠民《老木匠·石牌楼》单金贵《单裕隆船厂》王竟伯《织渔网》沈福民《刻字社》黄二官《理发匠·酿造师》胡德龙《学剃头》王迪平《修钟表》陶良雄《鞘鞋子》徐敏华《画照片》柴云娟《倒马桶》李瑛《浴室擦背工》朱万国《脚班》王学忠《“脚班”号子》方维明《磨剪刀》诸克昌《柴主人》陆荣昌《棺材铺》赵福良《赵信兴纸扎店》倪家康《邮差》杨秋刚《珠溪救火会》金克文《珠浦电灯厂》吴开泰《义茂善元号》顾志刚《同业公会》陈玉明《井亭港私塾·苏北同乡会》夏世珍《一隅小学堂》吴新钧《一隅小学堂的几首老歌》包志喻《扫盲班与戒毒所》王学泰《约光中学轶事》程度《济青中学》王竞伯《健行读书会》王永良《多次更名的朱家角中学》汪一飞《陆家弄里众生相》王学忠《井亭港印象》王祖粱《十间头》周本民《古镇民居一瞥》汪一飞《蓝坊场·火烧场》夏春涛《隐身滩渡·“坑三姑娘”》盛土方《船拳和扎香》朱志高《做社与待佛》盛友初《佛会》马志芳《做礼拜》蔡永刚《拜城隍》俞秀锦《水仙庙》竺燕芳《“茶担舞”与“行街”》顾长明《正月十五出花灯》龚昌辉《做道场》张烨文《未家角“老报纸”》周晓根《京剧票友》周玉秋《“书码头”与“老耳朵”》宋又龄《评弹学艺》张兆君《听“戤壁书”》孙耀佐《田歌缘》江玲《朱家角的故事队》朱招娣《从“珠井体育会”说起》陆贞雄《伟大的预言家:陆士谔》蔡祖根《我的父亲蔡用之》李宗煦《沈名昶其人》陆宗畿《一隅小学校长:陆逢鼎》陆宗畿《奉祀和“留租饭”》朱上林《名医术青畴》王学忠《王承禹二三事》杨绍平《爱书如命》钱千帆《我的“地下”工作》周善明《参加志愿军》周陀星《我的万卷藏书》杨淑君《合会》张继辉《乐在“杂藏”》金超《话说票证》朱华生《主编镇志二三事》俞寿山《比武砸表传佳话》李溪溪《朱家角电影院的浪漫记忆》后记与谢词鸣谢附录:朱家角镇地图朱家角镇建置朱家角镇人口1930-1940私营商业行业分布情况表

章节摘录

插图:我是创建村村民,是一名天主教教徒,信天主教是祖上传下来的,我家信教前后已有五代,是信仰入教。我们创建村有二十六户入天主教,占到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天主虽无形无象,但天主是全能的、万能的。求天主,什么事情都能办成,但并非立竿见影。世办上的一切都是由天主造成和安排的,没有天主,科学家们不能搞创造发明。天主教是洋教,是世界性的,有的外国元首也信天主,朱家角工业园区有一洋老板是天主教徒,每个星期日都去朱家角天主堂“做礼拜”。

后记

编写和出版此书缘起于我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记忆,在经历文革时期的动乱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后,这些记忆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岁月无情,今天,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改变了,一些充满温情的美丽物事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这不仅仅是物理景观在发生变迁,还有那充满田园诗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与我们渐行渐远。本书于2009年秋天开始策划,笔者找来几位长年在古镇生活并对家乡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同志进行交流和讨论,确定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完成这本《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参与采访和录音整理工作的人员有吴玉泉、张烨文、王永良、周本民、李克刚、李溪溪、朱上林等。在此,我要对这几位古镇上的文化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近一年的并肩工作中,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文化良知,你们不抱怨、不空谈,脚踏实地为古镇文化的复兴倾注了心血,你们丰沛的工作热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你们的参与和全情的投入,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此书。我们沉醉在古镇已经消逝的生活片断里,共同度过了这段难忘的日子,但愿这种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能够恒远。

编辑推荐

《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个茶客》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口述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作为一本图册,文字过多了,图片太少了,没把朱家角内涵体现出来,不值这价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