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惊艳·国色吐芬芳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上海古籍  作者:李伶伶  页数:227  

前言

把他比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并不为过,而他是那山巅临风的一棵树——山也不过是它立身之地、滋养之源;把他比作一片浩瀚的海洋并不为过,而他是搏涛戏水的—尾鲲——海也不过是它徜徉之域、吐纳之所;把他比作天幕上的一轮皓月并不为过,而他是月亮里的嫦娥——婵娟也不过是她婀娜身姿的背景;把他比作舞台上的一个美女并不为过,而他是使霸王热泪满襟的虞姬——绝世英雄也不过是她万种风情的道具。    他就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本书的传主梅兰芳。    梅兰芳对京剧有两大贡献:一是在艺术上使它臻于完美,一是在影响上将它播向世界。对此,人们易看重前者而低估后者。有人就认为京剧走向海外,不过是让外国人看个热闹,惊叹一回奇异而已,他们既无法真正领略中国戏剧艺术的美妙,我们的京剧也就难以从中获益而得以发展,其实大不然。事实表明梅兰芳在国外的成功演出,不仅吸引了大批兴趣盎然的普通观众,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从而引发了诸多关于中外戏剧比较的评论,也首次使京剧以世界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的身份隆重进入研究视野,与世界其他戏剧表演体系一同进行分析和考察,其意义之深远难以估量。    京剧的形成本来就是建立在对其他剧种的借鉴与融合的基础上,它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对其他剧种当然包括外国戏剧的借鉴与吸收。另外,经济落后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彼此的了解总是悬殊——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微乎其微的背景下,京剧对外国观众所起的作用就被放大了。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京剧来看中国的。所以携京剧出国门,促进的也就不仅仅是戏剧艺术的国际交流了。    无论从梅兰芳对京剧的酷爱,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还是从他为京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来看,梅兰芳这个人实在是为京剧而生的,他的人生意义也委实在这里。    梅兰芳之所以成为京剧史上空前绝后的人物,毋庸讳言,部分原因来自上苍的特别垂青。温良的性格,柔静的外形,是天生饰演女性的材料。    当然,梅兰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他对艺术的思索领悟、求变创新与刻苦学习。他先天的聪慧既不比人差,后天的勤奋又超过别人,怎么会不成功呢!    京剧走到今天,对于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的吸引力是大大减弱了,相对于时代的、环境的因素,作者更关心京剧自身的缘故,很希望所有热爱京剧、关心京剧生存与发展的人们,能透过梅兰芳的人生,通过研究他的事迹,发现一些问题的症结,进而对振兴京剧有所思索、有所努力。果能如此,梅兰芳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内容概要

李伶伶所著的《梅兰惊艳国色吐芬芳(梅兰芳评传)》记述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一生。《梅兰惊艳国色吐芬芳(梅兰芳评传
)》分“出世”、“转折”、“扬名”、“隐居”、“落幕”五部分,在把握梅一生的基础上,选择其人生经历中的重要片段,以一个后世学者的角度来审视一个艺术大师的成长过程。此书不是史料的堆砌,更不以“奇闻异事”取胜,而是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深刻的评论,更有作者对京剧艺术发展的思考。书后附有梅兰芳生平大事记、梅派源流谱系和研究资料索引。

作者简介

李伶伶
教师职业,律师资格,江苏省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曾获江苏省南京市委宣传部、团市委颁发的首届“南京十大青年文化新星”称号。著有《中国京剧四大名旦全传丛书》、《梅兰芳和孟小冬》、《日记的胡适》、《徐志摩·新月社》、《法界巨擘倪徵噢传》、《尚长荣传》、《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等,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1993-2003年江苏报告文学奖一等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总序(谢柏梁)
前言(李伶伶)
第一章 出世
一、生在梨园世家
二、“木讷”的少年时代
三、养鸽子练就了眼力
四、和大师过招
五、《玉堂春》唱红了
六、四段情缘
第二章 转折
一、首赴上海一炮而红
二、二赴上海被各大戏班争抢
三、赴南通,结交实业家张謇
四、缤纷绚烂的“梅派”新戏
五、永远的经典《霸王别姬》
六、“四大名旦”排座次
七、赴日,率先将中国京剧带出国门
八、“梅宅”成了外交场所
第三章 扬名
一、冒着破产的危险赴美
二、与胡适、张彭春的交谊
三、“梅兰芳热”在美国本土
四、获“文学博士”荣誉学位
五、与好莱坞“影坛三杰”的交往
六、赴苏,“梅派”艺术上升为理论体系
七、与新加坡的不了缘
第四章 隐居
一、创办“国剧学会”
二、迁居上海创排抗战大戏
三、退避香港,蓄须明志
四、为生计卖画为生
五、重返舞台
六、和俞振飞相识相交
七、和丰子恺谈艺论史
第五章 落幕
一、做了政府官员
二、《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诞生
三、“移步不换形”风波
四、参与戏改,重排《贵妃醉酒》
五、不顺利的入党
六、相携终身的电影生活
七、最后的《穆桂英挂帅》
八、梅花虽落香犹在
附录一 梅兰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梅派源流谱系
附录三 梅兰芳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李伶伶)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出世    一、生在梨园世家    “梅兰芳”,不只是人的姓名,而是一种代表,代表了京剧;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了京剧的辉煌。梅兰芳为京剧而生,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秉承父业、光大祖宗的门楣和事业,更大程度上是他无从选择,也不能选择。自宋代起而遗留下来的“唱戏的子女只能从事唱戏”的户籍陋习到了清末虽已不再具有强制性,但它的余毒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当梅兰芳1894年10月呱呱坠于古老的皇城根下李铁拐斜街时,命运就已经为他铺就了一条艰辛却光辉的艺术之路,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细辨清世界的真相,就已经无奈地站在了艺术的起跑线上并跨进了京剧之门。这一切都缘于他有一个唱旦角的祖父、一个唱旦角的父亲和一个戏曲音乐才子伯父。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在他的祖父梅巧玲之前,梅家世代以雕刻为生。道光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30—1860),苏北里下河一带的水患不断,导致无数人家沦为赤贫,梅巧玲的父亲梅天材穷病而死,巧玲与两个弟弟随母亲颜氏逃难江南,可富庶的江南并没有改变一家人的命运。颜氏不能眼见儿子们饿死,只得忍痛先将8岁的长子巧玲卖给苏州的一个江姓鳏夫作义子。之后巧玲的两个弟弟下落不明,颜氏只身回到故乡,不久也饿死了。    梅巧玲被卖到江家,逃却了饿死的噩运。义父江某一度也将他视为己出,但好景不长。江某在娶妻生子之后,对巧玲的态度就变了,就在巧玲11岁那年又终于将他卖了出去。    梅巧玲这回被卖到一个叫“福盛班”的戏班子做徒弟,这是梅家与京剧结缘的肇始。这时,京剧已经形成并正急速成长。梅巧玲苦学皮黄,历经磨难终于出师后随即进京。由于他生得脸圆体胖,与他为人的一团和气相称,人称“胖巧玲”。此雅号的来源非同寻常,乃是拜慈禧太后所赐。这位雅好看戏的老佛爷还有点美学眼光,她说巧玲身材的肥胖恰能显示雍容华贵。    梅巧玲应工花旦,却又不满足于本行,他大胆革新身段、表情、神气、台步及扮相,打破了过去京剧舞台上贞女烈妇“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动作程式,又吸取青衣的唱工技巧,逐渐红透京城,成为“同光十三绝”之一,也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    梅兰芳日后在京剧舞台上不断创造和变革,与其说是基于他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意识和善于听取有识之士建议的从善如流的虚心态度,倒不如说是他的血管里本即流淌着祖父遗传下来的永远向前的血液。他不仅完全继承了祖父不安现状、勇于冲破传统樊笼的个性,而在祖父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花衫”这一熔青衣、花旦于一炉的新的表演方法,更沿袭了祖父笃实好学而精通音韵、唱腔、书法的文化素养,正如梅兰芳自己所说:“我好结交、善看书、爱绘画及收集文物的习性,也可说是祖传给我的天资。”    天下素有两种人,一种人将自己曾受的苦难变本加厉地施加于人,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梅巧玲属于后者。他在江姓人家作义子时,饱受义父母的虐待,时常数天得不到一口饭吃;离开江家进入“福盛班”后,又不幸遇到好用硬木板毒打徒弟的班主杨三喜。在杨三喜的木板下,梅巧玲的手纹都被打平了。从磨难中出头的梅巧玲在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同业的戏班恶习,无论是对待角儿或是普通学徒,他都尊重爱护,并且特别宽容。在“国丧”期间戏班不能演出而没了收入时,他竟不照日薪制的行规,不惜借贷给演员发全薪。对行外朋友,他也十分慷慨义气。他曾在前往吊唁身后萧条、生前借他钱的一位朋友时,随手将欠条丢进灵前的烛火,不再向其未亡人及子嗣索还;他也曾对一位靠典当生活的举子大动恻隐——瞒着举子将东西赎回并给他留下百两银子。诸如此类,梅巧玲因而又有“义伶”的美誉。    梅巧玲未能活到耄耋之年,梅兰芳因而未能见到他这位可敬又可爱的祖父。对于梅兰芳来说,真正不幸的是他父亲梅竹芬死得太早,26岁,留下22岁的妻子杨长玉和4岁的梅兰芳。    梅竹芬遗传了梅巧玲善良温顺的性格,做事又认真,从不投机取巧。他最早学的是老生,后改小生,最后承乃父衣钵,唱青衣花旦。因为他的唱法极似梅巧玲,长相也酷似父亲,故有“梅肖芬”之称。对于竹芬的英年早逝,最悲伤的自然莫过于梅兰芳的祖母陈氏,她痛心地说:“竹芬是累死的,因他忠厚老实,什么累活都叫他干。”    梅巧玲、梅竹芬相继去世后,梅家就靠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撑持了。梅雨田极具音乐天赋,自小又被乃父梅巧玲遍请京城名家好手教过,鼓锣琴弦无不精通,尤擅胡琴,曾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操琴多年。    梅家除了梅巧玲、梅雨田、梅竹芬父子三人从事着唱戏这一行外,梅兰芳的祖母、母亲、姑母、伯母也都出身梨园。祖母陈氏是著名昆曲小生陈金雀的千金,母亲杨长玉是有“活武松”之称的著名皮黄武生演员杨隆寿的女儿,大姑母嫁给了旦角演员秦稚芬,二姑母的丈夫是武生演员王怀卿,伯母是旦角演员胡喜禄的侄女。    梅兰芳身处这样一个典型的梨园世家,又受旧制遗风影响,他的人生之路似乎不具任何悬念。叔伯姑姨们都习以为常地引他走父辈们走过的路,可谁都未能预见路在他脚下会变成一道彩虹。    P1-3

后记

屈指算来,我研究梅兰芳,忽忽然已有十多年了,想来真不免有些惊心。小时候学到“白驹过隙”这个成语,只知那是聪明的古人想出来的绝妙的比喻,如今才真切地感到它绝非夸张之语。不要说这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就是我写梅兰芳,如同翻阅他人生的日历,由生到死,六十七个春秋,也三翻两翻就翻完了。    尽管梅兰芳的人生是那么丰富,那么多彩,那么辉煌,却也并不能感动铁面无私的时间老人稍稍有些宽饶。当然我很理解老天的用意,不如此,人类就不懂得珍惜;不如此,再好的东西也没有了价值。如有所谓千年不散的筵席,想来那一定是最没有滋味的。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授主持的为戏剧界人士立传的宏伟工程,在此特向他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戏文系研究生周凯精心整理了附录,并选配插图;还要感谢中国戏曲学院聘我为客座教授,为此我深感荣幸,也十分欣慰。    李伶伶    2011年4月

编辑推荐

把他比作一座巍峨的山峰并不为过,而他是那山巅临风的一棵树——山也不过是它立身之地、滋养之源;把他比作一片浩瀚的海洋并不为过,而他是搏涛戏水的—尾鲲——海也不过是它徜徉之域、吐纳之所;把他比作天幕上的一轮皓月并不为过,而他是月亮里的嫦娥——婵娟也不过是她婀娜身姿的背景;他就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本书的传主梅兰芳。    李伶伶所著的《梅兰惊艳国色吐芬芳(梅兰芳评传)》以平实的笔风精细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梅兰惊艳·国色吐芬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