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舜华  页数:289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由李舜华所著,本书论述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涉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大宋中兴演义》、《唐书志传》、《全汉志传》、《南北宋志传》、《英武传》、《列国志传》等。章回小说勃兴于明中叶,于长期积累中而突然爆发,遂以一种奇光异彩辉前映后。稍后,待《儒林外史》与《红楼梦》问世,章回小说二次触顶,再臻巅峰,与早期的章回小说相互呼应。本书从小说释义开篇,启述读者群与章回小说的兴起,解析雅与俗最初的分野,论述市民眼中的历史舞台与英雄传说,阐释男性视野中女性的突围。全书上半部更多地是对20世纪以来关于章回小说近代意义之种种争议的反思和辨析,下半部则偏重于文本的解读,对兴起时的章回小说作了精到的诠释和阐述。作者对章回小说精彩独到的解读,基于一种对文学的直感,源于一种对生命的体认。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女性小说研究者一种特有的细腻和深化。

作者简介

李舜华
女,1971年生,江西广昌人。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于复旦大学古籍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执教于广州大学中文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与文献,曾发表《“小说”与“演义”的分野》、《从经济因素看明中叶小说的接受层——关于“章回小说价格昂贵”说与“文人接受”说的质疑》、《“元本”(琵琶记)的发现与研究》、《从历史传奇到儿女真情:重构的四个世界》等论文若干篇。

书籍目录

自序
绪论
 一、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
 二、关于章回小说两类传统的辨析
 三、关于章回小说内容与形式的批评
第一章 “小说”释义
 引子历史上的正统小说观与口头小说观
  一、“小说”与“演义”
  二、“白话”与“长篇(章回)”
  三、“传统”与“近代”
第二章 “文人”与“庶民”:读者群与章回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价格昂贵说”与“文人接受说”献疑
  一、从其他书价看小说的价格
  二、从物价与收入看小说的价格
  三、关于小说价格本身的疑问
  四、从图书馆、租书、抄书等因素来看小说的价格
 第二节 两类读者与两类小说-
  一、宫延贵族——乱自上作
  二、文人——假小说以发愤
  三、书商——庶民教育与梓者纷纷
 第三节 女性读者与章回小说的兴起
  一、女性阅读的兴起
  二、明代女教思想的变迁
  三、“女性读者影响章回小说兴起论”献疑
第三章 “文人”与“书商”:小说批评中史与瞽、雅与俗的分野
 第一节 文人:“发愤说”中小说文体意义的发现
  一、从娱乐到发愤——作者的发现
  二、“小说”的正名——小说文体意义的发现
 第二节 书商:“教化说”中小说文体意义的发现
  一、“演义”的定义与起于史书说
  二、虚实辨——小说对史书的突破
  三、教化辨——传播史识、惩恶劝善与历史反思
 第三节 复古与性灵、激进与渐进:小说演进的两条径路
  一、扬《水浒》而薄《三国》
  二、“发愤(娱乐)”与“教化”新解·
第四章 从追求到幻灭:“市民”眼中的历史舞台与英雄传说(上)
 第一节 乱世传奇中的史诗因素
 第二节 “说铁骑儿”与市井细民发迹变泰的欲望
  一、“说铁骑儿”与早期章回小说的叙述结构
  二、发迹变泰:从边廷立功到角逐天下
第五章 从追求到幻灭:“市民”眼中的历史舞台与英雄传说(下)
 第三节 历史舞台上的“理性”因素
  一、儒家理性意识的渗入
  二、天人相争——“理性”的悲剧之一
  三、君臣矛盾——“理性”的悲剧之二
  四、历史循环后的空幻感
  五、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第四节 历史秩序的建构与消解
  一、书商小说系列:历史向传奇倾斜
  二、文人小说系列:从历史烟云到市井风情
第六章 从湮没到喧哗:男性视野中女性的突围
 第一节 历史传奇:女性形象的空前失落--
 第二节 绣闱欢爱与江湖叛逆:作为辅助与潜在对抗的女性群
  一、江湖与绣闱
  二、同在江湖上
 第三节 文人与市民:不同视野中的女性
  一、历史传奇中女性寓言的精致化
  二、神魔与世情中女性的突围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从历史传奇到儿女真情:重构《红楼梦》的四个世界
  一、荣宁府外:《石头记》,历史的消解
  二、荣宁两府(大观园外):《风月宝鉴》,或隐或现的绣闱欢爱
  三、大观园内:《金陵十二钗》,大旨谈情
  四、太虚幻境:《红楼梦》,空而不空的寓言
附录二
 “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
  重新思考
后记

章节摘录

  二、从物价与收入看小说的价格  矶部彰等人的第二步是考察当时的物价及各阶层人们的收入,由此得出小说价格昂贵的结论。对此,我们不妨做进一步辨析。  先看看当时的物价。明中叶时,银钱比价一般为银一两换钱七百文至八百文(以下均按七百文换算)。据黄冕堂研究,当时米价一般是石米五钱。如果以南方石米为一百二十斤算,每斤谷价合三四文。绢每匹五至七钱,棉布-匹一般合米一石。青菜一文四斤,猪肉二十五斤,价银五钱四分。这样,一家三口即使以每月一石米(五钱)、肉十五斤(约三钱)、青菜八十斤(二十文)、绢或棉一匹(五钱)计,不过花费一两四五钱,再加上其余费用,最多二两银,就可过上相当不错的日子。而谢肇涮《五杂组》五“地部二”载闽广一带“斗米十余钱,鱼虾盈室,随意取给,不甚论值”,物价就更便宜了,其中米一斤才值一文。  与物价相应的是人们的经济收入。明中叶,一般情况下,农村日工以日银三分折钱二十余文为常价,城市以日银四分折三十文为常价。这样一月收入在农村为九钱,城市为一两二钱,年薪都在十两余。长工是每年三两,除自身外,尚能养活家小一人。不过,长工的收入只能代表明代收入的最低水平。在江南,明中叶以来,纺织业的兴起、市镇的形成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收人情况。据《沈氏农书》载,一个男劳力能耕地八亩,一年大致挣八两,如果家中有两个女的从事纺织,一年除去费用及一家口食,还能净挣三十两;这样,一家夫妇两口,一年除却口食还可得二十多两。这已是颇为富足的生活了。而实际上这种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已迅速离散,不少人为了追逐更丰厚的利润,纷纷涌向了市镇与城市。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十三中曾感叹道,天下十分百姓“已六七分去农矣”。  塾师的束修,一般在二十两到六两之间,隆万间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一三“社学教规·处饩”,说教师“一年之饩须二十金,少者十五金”。其实,社学的束修还算是比较低的,如果在私塾就很难说了。一般私塾先生的束修多根据主人的财力与先生的名望而定,一些主家不仅束修从优,如《拍案惊奇》就有年束修五十两的;而且供应饮食,不时赏赐,甚至有中人之家为培养子弟,不惜“百亩产尽”。这之间塾师的收入可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  明代官俸之低是众所周知的。正统年间,禄厚者给米不过三石,禄薄者不过一二石而已;而且这一俸禄并不如数付给,往往七折八折,拿到手上甚至不过是十分之一。明代官吏确实存在一些贫士,如嘉靖时,海瑞名扬内外,死后的全部家产只有一两银子,连买棺木都不够。然而,这样的例子其实极少,实际上,明代的官吏除俸禄之外都别有生财之道,“家无担石者入仕二三年即成巨富”。除却官场奥秘外,主要经济来源还在于土地,官吏自营财产的风气始于正德,“至正德间,诸公竞营产谋利”,而嘉靖以后,官豪势要之家兼并土地的架势更达到了十分骇人的地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明代小说的研究虽然专著不少,但此书却有其发明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