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传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董乃斌 著  页数:267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李商隐(8l1—859),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为河南省沁阳、博爱二市)人。他一生中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作为唐朝政府的一名官吏,他的政治地位可以说十分卑微。可是,如果我们把目光集注于文学创作方面的话,那么,李商隐的贡献就绝不能说是微不足道的了。他在晚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引人注目的。作为诗人,李商隐在当时就已经享有盛名。他和杜牧并称“李杜”。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又称为“小李杜”。他和温庭筠并称“温李”;再加上另一个作家段成式,又被当时人誉为“三卜六体”——他们三人作文风格都倾向于繁缛华丽,恰巧在本家族中,各人又都排行十六。    但是,李商隐又是历来遭到很深误解和不公正评价的一个作家。《旧唐书‘李商隐传》说他和温庭筠两人“俱无特操,恃才诡激”;《新唐书‘李商隐传》则把令狐绚攻讦他的“背恩”、“无行”之言进一步推衍渲染成“忘家恩,放利偷合”。在两《唐书》编者笔下,李商隐只能算是一个有才华的无行文人。直到清人冯浩作《玉溪生年谱》,一面尽管同情商隐的坎坷遭际,一面却还是认为他“植品论交,两无定守”,在最后总结道:“其无行诚不能解免。”仿佛“无行”二字已成了李商隐的定评。近人张采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中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义山笃于情者,一不得当,则烦冤莫诉,如醉如迷;偶假颜色,则又将喜将惧,急自剖白。”这样描绘李商隐,正如后人指出的:“直如小孩哭笑,刻画得不成样子。”(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导言》)在建国后的一些文学史著作和研究论文中,李商隐的身价也曾有过很大的起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他曾被打入“反现实主义”、“唯美主义”的逆流之中,受到严厉的批判;匕F‘年代中,却又被“四人帮”的舆论工具赐予“法家诗人”的桂冠,获得许多不虞之誉。    李商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思想、性格、气质是什么样子?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什么特色?他进行创作的客观背景和内在动力是什么?总之,李商隐其人其诗与他所处的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评价其创作成就和局限?这一系列问题显然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也都是为了比较准确透彻地理解李商隐诗所必须研究的。这也可以说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功夫。    为了比较系统、具体地阐明上述种种问题,传记体裁似乎是一种方便有利的形式。因为这种体裁允许展开一定的历史画面,允许采用夹叙夹议和适当的文学描写,便于做到寓分析说理于描绘叙述之中,因此也就比较易于写出传主的形象和精神面貌,使读者得到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印象。这就是本书作者明知自己学殖浅薄,水平很低,还是勉力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如果熟悉李商隐的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它对这位晚唐重要诗人的刻画和评价距离事实还不算太远;如果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而引起进一步研读李商隐诗歌的兴趣,作者的心愿就满足了——然而,同这本小书实际达到的水平相比,恐怕已经近于奢望!

内容概要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兼长诗、古文、四六诸体。唐代皇室日薄西山,朝廷上下朋党比出,出身寒微的诗人不幸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愈显命运坎坷。没落混乱的时局与凄凉悲愤的身世交织出诗人华丽凄美的篇章。《李商隐传》从诗人生平史料和丰富的诗文创作出发,以文学的笔调向我们讲述诗人在其“人生初程”的初恋与初仕,十年京师的“樊南穷冻”,以及晚年幕僚生涯的丧妻之痛和无定漫游。《李商隐传》是一本兼顾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人物传记:作者早年从事过与李商隐有关的文学创作,后来又专事李商隐及唐代文学研究,故本书资料可靠翔实,笔调随诗人生世浮沉而变换多端,其中间或引用诗人名篇佳什,更有独到精深的赏析。对于希望了解李商隐的读者来说,是书颇可一观。

作者简介

  董乃斌,男,籍贯江苏扬州,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为该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兼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调上海大学,现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兼任《文学评论》编委,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学术专长为唐代文学及文学史学研究,出版有《李商隐传》、《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文化紊流中的文士与文学》、《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与程蔷合作)、《流金岁月》、《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等专著及学术随笔《陋室之鸣》。发表论文百余篇。自1981年以来,多次参与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编有《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宏观文学史丛书》、《中华文学通览》等,主编并撰写有《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唐代文学史》、《唐代文化?文学篇》、《中国文学史学史》、《文学史学原理研究》、《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等。

书籍目录

开头的话
上卷 人生初程(811—837)
第一章 出生在获嘉县廨
第二章 漂泊于浙江东西
第三章 跟处士叔读书
第四章 人令狐楚门下
第五章 科举场中的遭遇
第六章 难忘的初恋
第七章 权力角逐场中的牺牲
第八章 对于艰难时世的初步思考
中卷 樊南穷冻(837—846)
第九章 进士及第之后
第十章 婚姻带来的幸与不幸
第十一章 做人和做诗的老师
第十二章 从校书郎到弘农尉
第十三章 初游江湘
第十四章 重人秘书省
第十五章 方镇割据的受害者
第十六章 永乐闲居
下卷 幕僚生涯(847—859)
第十七章 远赴桂海
第十八章 昭州见闻
第十九章 大中三年在长安
第二十章 去徐州
第二十一章 丧妻的哀痛
第二十二章 梓州岁月
第二十三章 在佛教中求解脱
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漫游
结束语
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在李商隐的一生中,唐朝皇帝的改朝换代总共发生过五次,即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漉——宣宗李忱。宪、穆交替是其中的第一次。当时李商隐还是个来人世的孩童,所以这种改朝换代对他的影响不大——不像后来文、武和武、宣两次交替对他的政治生涯发生那样直接的影响。不过,有的历史学家,例如范文澜先生,对宪宗被宦官杀死、穆宗由宦官扶立这件事比较重视。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一个皇帝被宦官杀死,朝官不敢追问,宫中朝上相安无事,说明宦官势力大到可以进退皇帝,从此掌握唐朝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并且认为“宦官掌握政权,加上朝官与宦官间的斗争和朝官间朋党的斗争,构成唐后期政局的特征”。于是,他便把宪、穆交替看成划分中晚唐的一个标志,指出“唐后期的政治概况,实际上是从820年(即唐宪宗死)开始”。这个观点如果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基本上是正确的。晚唐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规模农民起义酝酿成熟之前,确实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而南北司(南司指朝官、北司指宦官)之争和朋党之争又确实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商隐一生在政治上的浮沉就同这两种斗争(特别是后者)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看来,宪、穆交替不但对于李商隐,而且对于每一个晚唐人,至少是晚唐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不过生逢其时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往往不如后人那样清醒而深刻罢了;何况李商隐当时毕竟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儿童。    对于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同时去世的唐宪宗,李商隐当时是并不关心的。李商隐在《韩碑》诗中歌颂元和年间平藩的武功,把宪宗称为“圣皇”,在《过景陵》诗中又批评宪宗服药求长生的迷信行为,那都是他成人以后的事情。当李商隐年方十岁,他那幼小的心灵还整个儿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之中时,他自然还不可能想得那么多、那么深。对于这位未来诗人的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变化来说,父亲之死、家庭变故所产生的影响,显然远比皇帝的死和社会上的种种矛盾来得直接而重要。    是的,商隐是在父亲早死、家境困顿的艰难条件下渐渐成长起来的。他自小从父母那儿听到家族衰微的历史,又亲眼看到他父亲在奔波和劳碌中默默无闻地死去。他和母亲、弟妹一起扶柩还乡,更使他产生“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柑故丘,便同逋骇”的强烈感受。这一切发生在他的儿童时期,即其气质,特别是性格正在形成、尚未定型的时期,自然不能不产生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他的资质聪慧,感情细腻,沉静多思,喜欢观察,接受力强,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超人的模仿力和创造性等等,还可以说与先天的遗传有较大关系,那么,他气质和性格中的另一些重要特征,内向而多愁,忧郁而偏于感伤,就显然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    作为一个家庭的长子,又从小失去了父亲,这种客观地位必然使商隐更早地领略人生、懂得世事,必然使他更早地成熟起来,并培养起一种自觉的责任感。这责任感起初是对于家庭的,即对于母亲和弟妹的,后来便发展为对妻子儿女、对整个家族乃至对整个社会。从李商隐会昌三、四年间(843—844)为两位姐姐、一位侄女和一位本家叔叔迁墓修坟和长期照顾他们遗族的实际行动,从他为这些亲人撰写的《志文状》、《祭文》中所抒发的感慨,都可以看出李商隐是自认对整个家族负有责任的。从他在弘农尉任上不惜触怒上司而坚持“活狱”(救活犯人)之举,从他一系列对国事、朝政发表意见的诗歌创作,又可以看到,作为大唐的一个臣民,李商隐在承担对社会、国家、人民的责任方面,有着相当的自觉性。他的一生中受到许多磨难和冷遇,但他并不改变为国效劳的初衷。这反映了他世界观中进步、积极的一面,而这种积极精神正是他从小就养成的自觉负责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门第的寒微、家境的困窘、“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客观条件,使年幼的李商隐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难以排除的自卑感。他的实际处境确实处处不如人,但这种处境反而激发了他发愤图强的志向。他在心中确信自己的才能决不比任何人差,不过是境遇不好罢了。于是,自卑感一反而为清高孤傲和自尊自信。他咬紧牙关在困境中奋斗,决心凭自己的才力改变处境,实现宏大的抱负。李商隐在学习儒家经典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抱负,这种诉诸理性的认识,又因为他在孤寒身世中养成的奋斗精神而得到加强。这是值得重视的。客观形势虽迫使他不得不出入权贵之门,不得不接受人家的恩惠赐予,但在心理上,他竭力维护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实质上是生怕别人瞧他不起。当他在博学宏词试中被削落名籍,在弘农尉任上受到上司无理呵斥时,他的反应是那样强烈:或在致友人信中尽情嘲刺,或者干脆掼纱帽要求辞职。他之所以会这样,无非是因为感到受了侮辱和压迫,个人尊严受了挑战和侵犯。李商隐在成年后的这些表现,如果追根溯源,与他幼年的遭际似乎不无关系。    也许多愁善感的根苗早就存在于李商隐先天带来的素质之中,但这种素质的固定和强化,发展成为一种明显内向、遇事易生悲感的性格特征和感情倾向,却又跟他幼年生活少有欢乐,少有喜事,精神常处于压抑状态有某种关联。这种气质和性格对李商隐诗歌创作影响至巨。他的诗常弥漫着一种悲剧气氛,常常是将诗人由外物所触发的悲感,以很强的主观色彩寄寓到所吟咏的对象上去,形成一种忧郁悲凄的主观化特色,其内在原因即在于此。总之,李商隐终于成为一个愤世而感伤的抒情诗人,固然主要取决于他成年之后的坎坷生涯和晚唐社会生活不景气的特点,可是,他幼年的生活经历,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生活永远是最严厉、最无情的教师,永远是塑造人、改造人的最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P11-P13

后记

《李商隐传》是我写的第一本书。之所以会写此书,一是因为研究李商隐,读多了他的诗篇,了解了他的身世,仿佛与这位古人有了一点心灵感应  二是在复且学习时,受老师影响,对朱东润先生的传记文学写作非常崇慕。三是觉得学术论文不能尽情体现我对李商隐及其时代的理解,文学性较强的传记有其方便之处。恰好当时又有时间,于是,便率尔操觚了。光阴飞驰,一晃竟已三十多年。      日前重读此书,仍能忆及当年读书写作的情景,忆及程蔷帮着我一遍遍重抄书稿的劳碌(那时年轻,似不觉累)。特别难忘的,是书成之后谋求出版的艰辛和多年等待的焦虑。这里,我应该特别感谢推荐此书给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西北大学教授刘建军先生,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赵炳坤(冰昆)先生和陕西人民出版社。我在1974年底至1978年初,为了解决那个时代特有而普遍的“两地生活问题”,曾和程蔷一起到西北大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得到他们多方面的帮助和关怀。《李商隐传》完成,他们知道了,建议拿到陕西出版,我们当然满心欢喜,欣然同意,便于1980年把书稿送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不过,后来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幸亏赵炳坤先生最后出手,才使它于1985年出版问世。通过编辑来往,我们和赵先生也成了好朋友。他不但足个好编辑,而且是个勤奋的小说家,曾因《李商隐传》中柳枝故事触发灵感而写出小说。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定能编出、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此书出版后,学术前辈吴调公先生、我的同门师兄弟刘扬忠、周建国先生,还有文学所的同事袁良骏先生特予青睐,曾作文评介和指教。这也是我十分感激的一这次重印,我对全书做了一些修订,他们的一些意!我当然会尽可能汲取。    《李商隐传》是一本兼顾文学性和学术性的传记,后来写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则是朝学术著作方向努力的。二书所写的对象相同,虽写法不同,风格也不同,内容上却紧密相关,有的地方还可互补。所以,当上海占籍出版社奚彤云主任建议重出《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一书时,我就很冒昧地提出把《李商隐传》也一起重印的请求。《李商隐传》出版至今已二十六年,版权方面不成问题。在审读过书稿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同意了我的请求。这样,它们真的可以成为姊妹书了。我谨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奚彤云主任和本书责任编辑刘赛致以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李商隐传》编著者董乃斌。    李商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思想、性格、气质是什么样子?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什么特色?他进行创作的客观背景和内在动力是什么?总之,李商隐其人其诗与他所处的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评价其创作成就和局限?这一系列问题显然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也都是为了比较准确透彻地理解李商隐诗所必须研究的。这也可以说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功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商隐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写得比较忠实史料,没有任何乱发挥---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生动的李商隐形象,至少是相当可读的
  •   品读李商隐的诗,了解李商隐的人生。
  •   董先生的作品,学术性和故事性结合,引人入胜,很好读。
  •   好书。比较扎实。值得一读。
  •   送给女儿的礼物,女儿很喜欢
  •   不错,对作者的治学能力很钦佩!
  •   文采不够略显枯燥,而且太论文化了不喜欢那种开口闭口就中国封建制度之类的话语。。。。
  •   这是一本学者写的带文学色彩的诗人传记,对李商隐的身世及所处的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做了比较清楚的介绍。李商隐的诗具有现代诗的风格,特别是他的那些无题诗(如《相见时难别也难》),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诗谜,历来解者甚多,比如苏雪林的“女道士恋情说”。作为一本诗人传记,不妨把主要解家之说予以展示,给读者留一些发散思维的空间。但本书把商隐的那些无题诗确定地当作悼念亡妻的诗作来解,这就消解了商隐无题诗的诗谜特质,也难免限制了读者的思维空间。事实上,在作者的另一本书中(《唐宋名家诗词.李商隐诗》),董乃斌先生对商隐的这些无题诗,倒是持“多种解释并存而互补之”的开放态度。从书后的结束语可知,此书修订于2011年,但成书于1980~1981年之间,所以书中留存有那个年代的一些意识形态话语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   作为一部诗人传记来说,长短适宜。作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并且是李商隐研究的专家,这书很值得一读
  •   比起刘学锴的《李商隐传论》,似乎有些不及。但是还行。
  •   精致的封面,精细的装订,内容很好,李商隐的一生,隐隐约约而现,非常满意,内容不多讲,本身就爱李商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