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

出版时间:1997-02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龚育之  

书籍目录

目录及提要
第一篇 导论:新的伟大革命,新的伟大理论,新的伟大旗帜
(一)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历史的一个总概括
两次伟大革命,两代中央领导,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二)两次革命之间的三重关系
(三)两代领导的实践和理论之间的三重关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新的革命的伟大旗帜
第二篇 邓小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创立者的由来
第一章 从青年团员到西南局书记
(一)出国的勤工俭学者,归来的共产党员
(二)奔赴国内革命的战场
列席了党的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组织百色起义,在中
央苏区第一次被打倒
在长征途中列席了党的又一次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三)在抗日的最前线
给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当政委,在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整风中论述毛泽东思想,在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四)解放了半个中国
刘邓大军南渡黄淮,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大进攻的序幕
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和渡
江战役,进军大西南
第二章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
(一)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
从中共中央秘书长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
的报告》论执政党建设
(二)十年探索的曲折历程
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
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
(三)关于工业整顿和对反右倾运动的甄别平反
(四)关于包产到户
“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要看怎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恢复和发展,怎样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黄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五)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六)关于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第三章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一)领导核心是历史形成的
十年总书记的经历、“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打倒的经历、“文
化大革命”结束后推动伟大历史转折所起的作用,使邓小平
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二)深受器重的“副帅”
(三)在“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次被打倒
“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痛苦使人思索,痛苦使人清醒
(四)复出和全面整顿
整顿的主张和纲领、以不怕再一次被打倒的决心实行整顿的
政治魄力和党性人格力量,使邓小平赢得了党内外群众的
拥护和敬重
(五)“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二次被打倒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实际上是拥护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
(六)再一次复出和拨乱反正
批评“两个凡是”和讨论真理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
党的历史上第三次伟大转折
邓小平成为这次会议的实际上的主持者,由此成为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的实际上的核心
(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第二
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第一代核心作出科学的历史评价
在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基础上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历
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指导意义,正确解决这一重
大战略问题,使邓小平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赢得了党
内外群众的衷心悦服
(八)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格局的特点――政治领导和理论创
造的核心不担任第一把手职务
第三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顿和这个理论产生前的直接酝酿
(二)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个理论的开始形成
(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个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逐步发展,形成主题
(四)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个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五)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标志,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第四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体系
第一章 关于这个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是形成了理论?
(二)对这个理论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的历次概括
(三)对这个理论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的最新探讨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论
(一)理论的精髓、灵魂、哲学基础
(二)理论的历史起点: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三)改革起步和思想解放
(四)全面改革深入和思想解放深入
(五)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思想解放
(六)解放思想的标准: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道路论
(一)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清楚又还不清楚
(三)走自己的道路:探索又重新探索
(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五)新概括的第一个特点:在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六)新概括的第二个特点:在突出社会主义关系方面的根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七)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和社会主义在多方面的重要特征
(八)社会主义本质和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进行再认识的科学成果
(二)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没有自觉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
(四)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不清醒不自觉转入清醒和自觉的时期
(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六)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两个方面和若干结论
(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八)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实践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三)“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
(四)“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论
(一)现代化目标提出的历史回顾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逐步形成
(三)“台阶式”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平衡
(四)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战略:不同地区不同局部发展的不平衡
第七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内部动力论
(一)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前人的探索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革命”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体制的革命”和“选择好的政策”
(四)改革是伟大的试验,世界性的试验
(五)改革的辩证法:成功与风险,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敢闯敢试与总结经验,小错难免与避免大错
第八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论
(一)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与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对外开放的决策
(二)开放:广义和狭义
(三)对外开放:由来和根据
(四)对外开放:进程和格局
(五)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六)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七)在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中
(八)中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
第九章 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一)经济体制改革:闸门的开启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新
(四)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五)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的历史过程
(六)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三个台阶
(七)邓小平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十二次有关论述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蓝图的绘制
第十章 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
(一)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
(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三)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稳定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
(一)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五)理论工作建设
(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七)宣传工作建设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保证论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四)四项基本原则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二)依靠体现人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统一战线
(三)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
(一)“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二)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四)“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第十五章“一国两制”论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渊源
(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背景
(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一国两制”构想在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实践性
(五)“一国两制”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政策
(六)“一国两制”论是个伟大创造
第五篇 结论: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这是邓小平最关心的,也是全党全国人民最关心的
“变不变”,不单纯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问题,根本上要看实践证明
它“对不对”
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尊重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和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基石
艰苦奋斗一百年,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国的振兴,对于同我
们一样遭受过殖民帝国主义侵略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会是极大
的鼓舞,对于世界上相信和追求社会主义的人们无疑也会是极
大的鼓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