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仲富兰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7出版)  作者:仲富兰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修订本)》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理论专著,它给予了中国民俗文化一种理论上全新的解释模式。该书将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一个透视点去了解整个社会形态,并从文化传统、学术观念、民间思潮、群体心理、习俗积淀等不同层面,努力揭示作为民间文化传承载体的中国民俗文化学的文化内涵。全书共分为10章,它对民俗文化学的性质、任务、范围、社会功用、传播途径、行为方式、价值导向、这门学科特有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以及它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完整的、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有别于前人和传统的民俗文化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仲富兰,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多年在上海新闻媒体工作,曾任上海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研究集刊》副主编;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顾问。民俗学专家,著有《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中华风物探源》、《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中国通·风俗礼仪》、《十二生肖的故事》、《风物考》、《上海街头弄口》和《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评论教程》等;主编有《国风》学术集刊、《文化寻根》、《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和《上海史迹与风土》等。

书籍目录

序修订本自序绪论  第一节  民俗学的发生历程  第二节  中国民俗学评析  第三节  兴起与发展:民俗文化学  第四节  民俗文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第五节  走向新的综合  第六节  关于本书的篇章结构上编第一章  本质与对象  第一节  揭示民俗的真正奥秘    民俗的起源    作为主体性的文化选择    选择导致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  第二节  关于本质与定义的表述    “民俗”语源与中国人的译述    众说歧出的“民俗”定义    民俗的基本问题    民俗定义及其文化属性    区别一般意义的特殊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判断研究对象的根据    对象是诸要素的系统联系    研究对象的中介性质    寻求新的哲学基点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与文化基因    民俗与文化心态    民俗与文化变迁    民俗与精神生活第二章  范围与任务  第一节  民俗文化学的本体结构    本体说略    学科基石——本体构架    本体结构的研究“视角”    本体与应用    加强和发展应用研究  第二节  学科目标及其衍化    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    人与社会的统一    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    诸要素的衍化与整合  第三节  多重交叉而又独树一帜    本学科新的含义和特色    民俗文化的流向与辐射    交叉的三大层面    相关学科述略(上)    相关学科述略(下)  第四节  融会古今与贯通现实    完善学术体系    阐释现代价值    高扬中国气派第三章  性质与特征  第一节  决定性质的“土壤”和生态分析    地理与自然环境    经济与生产方式    社会与制度组织    宗教文化与儒家礼制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四大性质    符号迁移    物化象征    复合隐喻    角色心理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五大特征    社会普同    信息共有    模式整合    乡缘风土    贯通古今  第四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伦为本的社会准则    和合圆满的理念追求    积极入世的务实态度    直观直觉的思维方式第四章  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组合系统    民俗——富有个性的文化事象    从“个体”到“模式”    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结构    “场”理论与民俗组合系统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    内核与外壳    意象与言象    心知与外化    思维与表征  第三节  微观领域:调节人心的功能    心理认知    精神平衡    娱乐身心    审美感受    生命意识  第四节  宏观视野:规范世道的功能    传统威严的“堆垒”    民间信仰的”图腾”    社会关系的“阀门”    民族个性的“标的”第五章  类型与分类  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    原始混融    双向回流    神秘投影    区系渗透  第二节  分类的实质:秩序与解释    对分类的定位    系统中心与整体研究    西哲阐述“文化”的启示    中国民俗文化的“思想素材”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分类原则    民俗文化的基本类型    欧美日本学者对分类的探索    当今通行之分类原则  第四节  民间知识共同体    一项基础性研究    分类还是交叉?    民俗文化分类之我见下编第六章  发展与流变  第一节  超越主体的历史生成    本原意义的主体性    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    民俗文化的主体心理分析    深层的心理躁动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内在冲突    民族同化与风俗渗透    农耕稻作与游牧狩猎    群体效应与个体行为  第三节  交流与变异    交流与形式    蔓延与回归    层次推进的张力    新观念的萌动  第四节  民俗流变是一个过程    从渐变到突变    从神圣到世俗    从鲁朴到细微    从兴起到衰亡第七章  物态与崇拜  第一节  物质劳动与民俗文化    物质劳动观新说    农业文明的璀璨成果    节气文化的产生意义    通向未来的历史记录  第二节  消费与民众的生存状态    生产习俗的伴随物和对应物    生活习惯与消费差异    世相百态的人文展现    看不见的手和无声的调节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中的崇拜    生命的归宿    崇拜与无意识    精神偶像:天、神、人    现代迷信的根源  第四节  由崇拜说到禁忌    禁忌之由来    趋吉避邪的“法术”    巫文化的遗风    迷信与俗信第八章  交感与积淀  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    个体是什么?    “人欲”横流吗?    个体与社会    对“交往”作界定  第二节  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    “君子之交”的哲学含义    人类交往的自觉意识    交往与馈赠礼俗    交往与社会结构  第三节  交感网络与制度习俗    ”五缘”与社会繁盛    “认老乡”的文化意义    姓名文化与谱牒之学    家族与家教  第四节  对交往世俗流弊的批判    小国寡民    平均主义    锁国心态    “刑礼相隔”第九章  传播与风行  第一节  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    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    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    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    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  第二节  等级森严的传播组织    家族祭祖    乡社立约    帮会行规    信仰聚会  第三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    古老媒体探源    语言在信息符号中的地位    空间中的扩播    时间上的递传  第四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    从兴起到接受    扩散与回馈    市井散播和文化滤筛    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第十章  行为与价值  第一节  难以磨灭的民族印痕    人格的塑造    心绪的情结    造物的象征    色彩的喜好    吉祥的图腾  第二节  感染与模仿    群体感染    从众效应    东施效颦    美学理想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价值学说    原始价值观    文化核心论    易经术数学    “中和方圆说”  第四节  民俗文化的价值坐标    生生不息    革故鼎新    不变求变    追寻真理主要参考书目后记修订本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修订本)》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理论专著,它给予了中国民俗文化一种理论上全新的解释模式。该书将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一个透视点去了解整个社会形态,并从文化传统、学术观念、民间思潮、群体心理、习俗积淀等不同层面,努力揭示作为民间文化传承载体的中国民俗文化学的文化内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的作品
  •   刚看了几十页,感觉还可以,作者博学多识,语言也流畅,可是作为自考教材,没有课后题可以练习啊!
  •   字太小了,读起来很费眼睛。不过也可以从另外角度表面信息量大吧。写作和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民俗学类的书,但基本观点还是异曲同工的。看个人喜好了。如果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专业学生来说,可是可以读读的。
  •   本来民俗学这文化也很难以把握,所以相关的书籍肯定也会有些枯燥,所以不免有点不想翻阅的感觉,不过真正看了这本书后,对哲学以及社会学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理解,加深了不少。仲富兰老师深厚的内功体现得很独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