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侯艳兴  页数:326  字数:25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  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60个,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它们发行的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等,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哪怕是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够像这里有那么多品种的货币流通。

内容概要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本书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本书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作者简介

侯艳兴,1979年2月生,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复旦大学历史系。现就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足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社会性别史。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上海城市特质与女性自杀问题  二、以往鉴来: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知彼而后知己:学术史回顾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史料选择与概念阐释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性别理论的借鉴第一章  女性自杀的特点与类型  一、历史上女性自杀现象的简要回顾  二、女性自杀的特点:一项计量考察  三、女性自杀的类型第二章  恋爱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过渡时代:“自由恋爱”与“父母之命”  二、爱情的考验:情死与失恋自杀  三、马振华自杀个案研究  四、传统与现代:性别观念的变迁第三章  婚姻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转型时期:婚姻形态与非婚状态  二、阮玲玉自杀个案研究  三、社会环境与个人性格:阮玲玉自杀分析第四章  家庭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新旧更替:“大家庭”与“小家庭”  二、身份与性别冲突:家庭纠纷第五章  社会问题与女性自杀  一、青黄交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二、苦闷与彷徨:从家庭到社会与从社会回家庭  三、旧女性与新女性:性别、阶级与国家结语:转型时期的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社会性别视角下的  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四)自杀年龄的统计——两性相比,女性自杀者比男性自杀者更趋年轻化。  自杀和年龄是很有关系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思想,人生经历由幼儿至老年,思想因年龄不同而有异,所以三者之间关系也极为密切。在童年时代,是没有死的观念的,天真烂漫,而且他们连自杀的方法都不知道。不过童年确实存在着自杀,有的是因为受了继父母的虐待,有的是受了养父母的虐待,有的是因父母早就弃世依食于亲戚而受其虐待。[58]童养媳遭到公婆虐待而自杀这种案例在上海也是很多的(在第四章有详细论述)。还有一种儿童自杀,与其说是自杀,还不如说是被杀,那是因为母亲在自杀之前,常常要让子女自杀,或者杀死自己的子女。  人到了青年时期,自杀开始增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青年本身处于具有攻击性的时期,容易冲动,对待社会应激事件难以保持客观冷静。另一方面,转型时代的青年缺乏一种完善的人生观。朱锡昌认为自从新学人华以来,新思潮一天比一天膨胀,文化运动也一天比一天高涨,这应该是好现象。青年人的脑筋又是变化最快的。他们对于一切的旧思想、学术、制度、习惯、信条等,都怀疑起来,于是便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信仰。[59]20世纪30年代中国旧有的制度被改变,取舍之间显得异常混乱,外来思想的传播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显得支离破碎,受全社会承认的价值观、人生观很难树立。青年人开始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有些人通过毁灭自己来解决现实的苦痛,这就是“时代的苦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