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陈祖恩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陈祖恩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四种司法机构(领事法庭、领事公堂、会审公廨与中国法庭),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电压有两种(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60个,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它们发行的各种面值、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等,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光怪陆离,莫此为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哪怕是伦敦、纽约那样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能够像这里有那么多品种的货币流通。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有在美国注册、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内容概要

《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1868-1945)》以丰富的资料、独特的视角,解读上海日侨社会的形成、发展及日侨最后被遣返的历史过程,剖析日侨社会的内部构成和具体生活实态,重现其在经济、文化、社会诸多侧面的主要场景,为读者提供了上海日侨史研究领域中一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成果。日侨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发端和《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而开始进入上海的。从1870年的最初7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超过10万人,日侨成为上海外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陈祖恩,祖籍浙江宁波,1949年5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日本茨城大学、法政大学、神奈川大学等校访学。现为上海束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着有《刘海粟年谱》(合着)、《海上十闻人》(主编)、《上海通史》(第11卷,合着)、《日本侨民在上海》(合着)、《寻访东洋人——近代上海的日本居留民(1868—1945)》、《白龙山人王一亭传》(合著)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日侨来沪的历史机遇一、从锁国到开国二、通商之路的开通三、《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四、海上新航路第二章 明治时代上海的弱势移民一、杂货商人二、“唐行妇”三、避难的画家四、早期日侨的衣食住行五、“不能辱没国家的体面”第三章 日本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一、“日本人街”与自治团体二、吴淞路商业街三、北四川路高级住宅区四、沪东、沪西纺织工业区第四章 社区基层组织与生活服务体系一、基层组织二、社交团体与同业协会三、慈善救助活动四、卫牛防疫五、墓地和火葬场第五章 自谋职业的“土著派”一、土著派的职业类别二、大众照相业三、“胃袋”供应者四、日用品推销商五、中小印刷业六、注重广告的药房七、书籍、杂志专门店八、沪上“邦人之家”第六章 上层社会的生活一、大公司支店长二、日本医生三、自然科学研究者四、新闻圈内人五、异才建筑师六、歌手与音乐家七、画家与诗人第七章 多种宗教奇妙并存一、佛教寺院二、沪上神社三、教会组织第八章 文化休闲之地一、岁时风俗二、六三园三、虹口公园四、日本人俱乐部五、虹口娱乐街第九章 校园生活一、寻常日本小学校二、日侨女子中学三、日本男子中学四、东亚同文书院第十章 社会万象一、东洋戏二、大世界“野人”三、月遁家的火灾四、四马路的玩客五、肇事与犯法第十一章 虹口集中区:日侨的遣返与处置一、“以德报怨”的政策二、“悲惨生活”的实相三、教育与改造四、没收财产与战争赔偿五、归化与征用六、遣返回国附录一上海日侨人数统计表附录二日侨技术人员留用名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日本大公司支店长家庭一般都雇用日本女佣。1928年,上海有日本女佣542人,她们一般都在日侨上层家庭服务,而日本中层家庭一般雇用中国阿姨。日本大公司支店长的太太们在上海也过着悠闲的生活。日本妇女俱乐部,实际上是贵妇人的沙龙。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记事中,也可看到她们的生活情景:“有一次,我曾接受上海的日本妇女俱乐部招待。地点记得是位于法租界的松本夫人宅邸。在一张铺着白布的圆桌上,摆放着一盆千日莲,另有红茶、点心和三明治。围桌而坐的太太们,个个都比我预料的更显出温良贞淑之态。我和这些太太们一起,讨论小说和戏曲之类话题。”[5]当时上海的电话和电报,虽然是便利的通信工具,但其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的。“业务电话,每年银78两;住宅电话,银52两。一线一个电话,一个月使用次数不超过300回的,年银78两;300-500回,年银88两;500-700回,年银100两;超过700回,年银100两外,每次小洋5仙。”[6]而日本大公司支店长住宅都有电话。据1916年4月金风社汇编的《在留官民人名录》,日本邮船会社支店长伊吹山德司的住宅电话为614、日清汽船会社支店长木幡恭三的住宅电话为2712、横滨正金银行支店长儿玉谦次的住宅电话为西171、台湾银行支店长黑葛原兼温的住宅电话为西246、三井洋行支店长藤村义郎的住宅电话为西336等。日本大公司支店长在上海的生活水平与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是相当的。日本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方法为其赢得了巨额的利润。三井洋行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时,采取西方洋行在中国的通常做法,即将商品经销权交给中国买办,由他们寻求销路,买办商人则一般依赖内地商人扩大内销市场。雇用中国买办的费用很高,几乎占三井洋行在华交易总额的1%。

后记

1990年夏天,我到日本留学后不久,正逢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在东京成立,会长是新潟大学教授占厩忠夫先生。由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时就与古厩先生相识,我荣幸地成为该会的第一批会员。日本上海史研究会是日本学者研究上海史的民间学术团体,聚集厂一批有关上海历史、经济、文学、建筑等学科的研究者,每年举行3-4次研究发表会和2次研究合宿会,也经常邀请中国、韩国、欧美等国的学者参加。日本学者的上海史研究硕果累累,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时任该会事务局长(现任会长)的日本大学教授高纲博文先生已经开始对上海日侨社会进行研究。日侨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发端和《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而开始进入上海的。从1870年的最初7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超过10万人,日侨成为上海外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上海日侨社会的形成、特点及其内部构成和具体牛活实态,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上海出身的学者,更有责任承担这项与卜海史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

编辑推荐

《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1868-1945)》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