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井闲话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阮恒辉,吴继平 著  页数:195  字数:23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共约十万字,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并通过这些“闲话”展现并透视了流行闲话与上海市井风情、与市井经济生活、与市井中的婚恋情态等之间的关系和市井上海人深层次的生存状态。    作者为沪语专家阮恒辉、吴继平,既有长久的上海市井生活经验,又积累有丰富的沪语研究理论,可以看出是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创作了该书稿。    全文所收流行闲话极具代表性,凸显了上海市井语言诙谐、自嘲的风格。对各词的溯源和阐释既实事求是、紧扣要点,又颇具深度,体现了作者个人严肃、正统的价值取向。    全文非以呆板的流行时间为序,而是在以上大类之下,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使各相关闲话之间的转换衔接非常自然,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    以市井闲话阐释文化,这样的切入点和行文方式本身就颇有市井特色,选取得当的市井闲话对于市井文化的阐释可谓“画龙点睛”。

作者简介

  阮恒辉,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1940年生,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多年来从事汉语及方言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81年至1982年在日本大阪讲学,后在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上海话会话》《上海语基本单语3000》等。回国后出版《上海话流行语辞典》《广告语言运用》《自学上海话》等.曾发表《苏北腔上海话的语音特征》《中山方音的南荫地区差异》《扬州腔上海话的语音特征》《上海宝山音系》《扬州腔上海话全浊声母的形成过程》《日语和上海话汉字读音的共时与历时比较》《语素组合教学与汉字解析》《上海方言与上海民间歌曲》等论文。  吴继平,1983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曾从事历史研究与社会调查工作,对上海话流行语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深入调研。

书籍目录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  二 百页包与打桩模子  三 上海男人  四 上海女人  五 新新人类  六 浆糊师与吃剩族  七 本草纲目与B拆开  八 排骨美女与卡门  九 撬客与臭盘  十 溜子与煤饼  十一 玻璃瓶与野糊蛋  相关链接淘浆糊与劈硬柴——流行语与社会风情  一 上品与开大兴  二 胸闷与装胡样  三 回头率与拗造型  四 葱油面孔与爱神  五 拇指运动  六 淘浆糊与劈硬柴  七 开大道  八 戳壁脚与大路  九 通路子  十 轧勿熟  十一 掼烂山芋  十二 吃盒头饭  十三 武功废脱  十四 划玻璃  相关链接洋葱头与背猪猡——流行语与经济生活  一 三光模子  二 斩冲头  三 三六九捞现钞  四 吊秤  五 保大洋  六 一张分  相关链接秦始皇与第四者——流行语与婚恋性情  一 谈敲定  二 荤婚与素婚  三 花插插  相关链接特困生与高四班——流行语与校园情态  一 特困生与麻辣教师  二 充电  相关链接内在美与小扁担——流行语与事物指称  相关链接开司米与谁怕谁——沪语化的外来词语  相关链接附录  关于上海话语音词汇索引

章节摘录

  高级灰与白骨精——话说上海人  “老山东,一早就去买小菜啊?”“噢,是老宁波!侬搭小广东一道去早锻炼啊?”  在上海的一些老里弄,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在“老”、“小”之后加上“宁北”(上海人一般称宁波人为“宁北人”)、“广东”、“江北”、“绍兴”、“山东”等籍贯名称。上海话里的这种称呼反映着上海市民籍贯成分的构成状况。  一百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外地人来到上海谋生,使上海逐渐变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市区里外省籍的居民队伍日益壮大,而祖居沪上的上海“本地人”却反而主要集中居住在市郊了。称上海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移民城市一点也不为过。据1930年的统计资料记载,当时仅江苏籍的居民就占上海市区人口总数的39.55%,而祖居上海的“本地人”却只占市区总人数的25.78%(《上海市统计》,上海市地方协会编,1930年)。移居上海的外省籍人中,江苏籍最多,其次分别来自浙江、广东、山东和安徽等。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几年里,上海的外省籍居民数量急剧增长。以上海的杨浦区为例,外省籍居民已占到了全区总人数的92%左右,而“正宗”的上海本地人却只约占8%(《上海市统计总报告》,上海市政府统计处编,1948年)。这使“上海人”成了一个比较“杂”的概念。谁是上海人?祖居上海的“本地人”自然是上海人,但大写的“上海人”实际上恰恰主要是由祖居不在上海,甚至不在上海出生,然而却长期工作、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来居民组成的。相对而言他们都是不同年代的“新上海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人口数量逐年扩大,一批一批“新上海人”不断充实“上海人”的队伍,在他们融入上海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上海社会文化多元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即“海派”特色更加明显。“五方杂处”使上海人之间既有互补,也有碰撞;既有互相帮助,也有互相挤轧。在上海这个发展十分迅速的大舞台上,人们以自身的特征与技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一幕幕喜怒哀乐的人生大戏。  “五方杂处”也影响了上海话的变化。从语音上看,上海话产生了籍贯性群体差异。过去,在杨浦、普陀、闸北等苏北人比较多的区里,常常可以听到一种苏北腔的上海话;在虹口区四川路一带,居住的广东人较多,由此又无形之中流行着一种广东腔的上海话。这种带“腔”的上海话也汇聚到上海话的流变中,只是它们在与“本地”上海话的混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直至今日,一些中老年的苏北人、广东人、山东人依然说着带各种“腔”的上海话。绝大多数上海人已非常习惯经过了“混音”发展流变的现在这种上海话。  不仅如此,上海话海纳百川,伴随着变革时代新事物、新现象的精彩纷呈,它的流行词语也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不仅替代更新得快,而且它像一面镜子,生动而深刻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和上海现实社会的世态风貌。正是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都上了上海大舞台。  一 高级灰与基本款  20世纪90年代,在公司里,尤其是在外资企业里当上经理,甚至经理级以上职务的人,被称为“高级灰”。为什么既称其为“高级”又称其为“灰”呢?“高级”是因为这些人职位高,收入颇丰,买了房,驾着车,物质生活比较丰富高级。至于“灰”,其实就是指“灰领”。我们知道“白领”是指公司里坐办公室的职员;而“蓝领”是指技术工人或干体力活儿的。经理级以上的人物属于管理人员,既不属“蓝领”,也不能完全算作“白领”,所以就被称为“灰领”。  说起“领”字来,现在的“领”还真是不少。除了蓝、白、灰“领”之外,眼下又出了“金领”。20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驻上海的越来越多,私有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些企业对科技精英与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增,于是很多高学历人士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科技、管理人才涌进了这些企业,肩负起科研开发或高级管理的重任。他们的贡献和成功,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财富创造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人薪水报酬很高,年收入一般都在20~30万元之间,高的可以达到50万、100万元以上。因为这类人是精英,像金子一样宝贵、值钱,确实收入也更高,所以上海入就套用“白领”、“蓝领”、“灰领”那样的格式,流行起一个“金领”的词儿。  那个“领”字,本意是指衣领(上海人说“领头”)。“白领”工作在办公室里,环境比较干净,很少接触灰尘、油垢,白衬衫领子不易弄脏变黑。这跟“蓝领”不同。操作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大多要与油污打交道,容易弄脏,所以他们要穿蓝色的或颜色比较耐脏的工作服。至于“白领”中的骨干精英分子,那更是当今社会的宠儿,无论工作环境、收入水平还是社交层次都会让人啧啧称羡。所以上海人不无调侃地把这类人叫成“白骨精”。  “白骨精”既然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相对而言数量就不可能多得可观,否则就不值钱了。因为这类人才吃香,所以在有些人才招聘会场内,会专门开辟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区域,地上铺设红色地毯,以示醒目与隆重。但凡有资本和实力踏着红地毯成功应聘的人,会被人们戏称为“红地毯人才”。与之相互映衬的一般人才招聘会场,应聘者走的就是普通的水泥地,自然而然一般性人才就被叫做“水泥地人才”。能成为“红地毯人才”,受重视,礼遇高,固然可喜。成不了,或暂时成不了,做个“水泥地人才”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大量的“水泥地人才”。只要是人才,不拘一格地录,人尽其才地用,就不会浪费资源或妄为人才了。  说到人才,“老法师”就是一类人才,而且是老资格的人才。近年来,“老法师”一词十分流行,频频耳闻于坊间的日常生活当中。它含着尊敬推崇的色彩,指在某一方面极富经验、很有办法的有一定资历的人,或者就是某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或熟谙某门专业知识、行业规矩。平时你遇到问题、棘手之事,常会想到去请教周围这样的“老法师”,且往往会茅塞顿开,颇有所获。“老法师”在人们眼里是属于“品”和“识”兼备的。若是光有“识”,“品”差一点的,直白一点说,就是“门槛”比较精,老于世故的,就被叫做“老积子”。显然,“老积子”“识”同“老法师”,只是“品”相不同罢了。  旧时,上海人把江湖医生称为“郎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郎中”却被用来转指非科班出身或无相应学历,但确有实际本事的人。现在有些用人单位过于迷信文凭、学历,不太赏识和使用“郎中”式的人才,于是,不少“郎中”们只好自叹怀才不遇了。  有钱人被称为“大款”,而财力一般,又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普通人,则被称为“基本款”。很显然,“基本款”是由“大款”一词反身引申而来的。这两类群体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由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格和对生活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构成;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钱财的持有量上。正因为我国社会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群体是由这些普普通通的“基本款”组成的,才凸显出“大款”们的“大”来,要不我们不就已经走进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了吗? 在庞大的“基本款”群体中,其实还包括好几个层面,比如被称作“猪油渣”的群体。猪油渣本是指猪油熬出后所剩下的油渣。所以“猪油渣”被转指没有油水可榨的人或无利可图的事。社会上有不少人经济条件很差,生活拮据,所以往往自嘲是“猪油渣”。商家要是向这类群体推销高价商品,他们会说:“朋友,帮帮忙噢!侬开错方子吃错药味。阿拉不过是靠几百块辛苦铜钿过日脚搿‘猪油渣’,呒没花头搿。侬搿种生意么,去捉两搿‘大款’来斩斩‘冲头’还差勿多!”(伙计,行行好吧!你是找错对象了。咱不过是靠几百块辛苦钱过日子、没什么油水的人,别指望了。你这种生意,该去逮几个有钱的主当冤大头,那还差不多!)  除了节假日,每天都要上班的工薪阶层,他们被称作“上班族”。其中虽然也包括了一些收入不菲或有头有脸的人,但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属于“基本款”群体的一个层面。

编辑推荐

  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上海市井闲话》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作者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引出相关市井闲话,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可谓在闲谈中将闲话一网打尽。  侬(也)也是上海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中的流行语则更加突出的反映了该地域的市井文化,上海流行语是上海市井的一面镜子。百余年来,上海逐渐成了一个文化兼容的大都市。“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籍人,甚至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上海文化,也正是多元文化的结果,因此,上海话具备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在保有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始终与其他方言处于一种互动状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市井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在读,很有趣,很多上海人也不知道的典故让我学到很多。
  •   上海的文化不能丢
  •   这本书很不错!语言流畅!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感!还旧感!当当网的服务很好的!书的包装很严实很仔细!快递也很给力!
  •   比亚马逊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