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皮壳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沈嘉禄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前言

  皮壳为何物?从字义上解读,皮者:皮肤,表皮,外皮,皮相等;壳者:甲壳,躯壳,外壳,软壳,硬壳等。无论皮还是壳,均相对于内核而存在,是被人一眼看得见的东西。在日常经验中,爱或憎,亲或疏,近或远,昵或厌,这些感情我们最先传递的对象就是它们。  但是在这本书里所谓的皮壳,并非特指物理层面的表象,而是一个专有名词。如果你是一位古董爱好者,必将会心一笑:啊,老皮壳! 皮壳是值得用惊叹号来赞美的。  与皮壳相仿的另一个词是包浆,两者之间似乎有细微区别,也许只是描述的对象有所不同罢了。在此,我更愿意用皮壳来形容如下对象。  一件用了几十年的家具,在经常手抚肘摩的部位,表面油漆不管完好还是剥落而露出材质的肌理,一般会形成一层含蓄而有幽光的表层,甚至留下划痕、污痕、水渍痕、烟火痕,这就是皮壳。除了人为因素,皮壳的形成还得益于空气、阳光、水,以及流动气流中微小颗粒的打磨。这种变化,在使用者手足够不到的部位也会留下痕迹,是所谓岁月的痕迹。鉴定一件古董家具,皮壳的完美程度绝对是一项硬指标。没有皮壳的家具,说明它还处于轻浮、轻薄、轻狂的阶段。  铜器也有皮壳。门拉手、门锁、门铃:钟表、电话机、打火机、镇纸、刀叉,还有外婆家的“汤婆子”,用久了都会产生一层薄薄的皮壳,光可鉴人,非常可爱。我有幸借助于放大镜细察过西周时的一件青铜器,铜锈结晶成翡翠般的皮壳,层次丰富,相互渗透,纹理自由流淌,如果截取一小块放大一千倍的话,绝对是一幅气势恢宏的抽象画。  玉器、印石、砚台、瓷器、紫砂壶、大理石雕像、烛台、银餐具、玻璃,以及竹木牙雕都有皮壳。你信不信?连纸张也有皮壳。包括书籍,精装书的封面形成了不那么干净的皮壳,它与印泥、墨水、口红、茶水、香烟、雪茄甚至药汤发生过亲密接触。许多文人不知它是皮壳,但喜欢抚摸书脊上褪了色的书名和破损的漆布。  有人一只手表用了几十年舍不得更换,走时精准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有了皮壳。表壳的突出部位,“克罗米”磨损了,露出了黄澄澄的铜芯,那是顶顶可爱的,就使器物与人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可意的胸针佩戴了几十年,就结起了美丽的皮壳,它见证了一次次爱恨情仇,简直就是女人倾诉时值得信赖的闺密了。  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也有皮壳,木枪的把柄上留下疯狂年代的汗渍。布娃娃呢,替你擦过泪水。汽车模型有皮壳,变形金刚有皮壳,游戏机有皮壳,手机也有皮壳,电视机也有,电脑显示屏的四个角磨损了,露出塑料的乳白色,在扔之前看一眼它吧,不要那么绝情。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器物,都会产生皮壳。  皮壳是器物与人再借助于上帝之手共同创造的历史。皮壳形成,少则三五年,多则几代人,甚至上干年。  城市也有皮壳。建筑、街道、河流、市场、桥梁、公园、广场、纪念物、下水道、方言俚语等等,就是皮壳,就是城市的成长史。乡村也有皮壳,单就南方乡村而言,水口、大树、寺庙、祠堂、小桥、渡口、水井,还有村规民约和延续干百年的民风民俗,都可归入皮壳。  人也有皮壳。胡须、花白的鬓发、伤痕刀疤、鱼尾纹、老年斑以及手术后的双眼皮等,都是人的皮壳。在形而上的层面说,它就是个人的记忆,在学识与人格的支撑下,也可拐弯抹角地表现为修养与情操、品味与风度。  在不大不小的范围,还有“老皮壳”的称谓,不乏谑意,但非贬低,专指阅历丰富的成熟男人,与所谓的“老克勒”异曲同工,或更具“学术性”。千万别误会,“老皮壳”不是“老江湖”,也不是“老油条”,他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另一路讲解员。  事件也有皮壳吗?这个可以有。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也许有部分事实被记忆扭曲了,被选择『生遮蔽了』,也许有了新的发现与见证者,也许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还有民间话语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更正与质疑,慢慢形成了事件的皮壳。它不那么光滑,不那么赏心悦目,但这层皮壳承载了人的思考与价值观。  个人的经验可以拼接成无比宏阔的时代记忆。没有皮壳的历史,可疑。  皮壳不是静态的,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也是皮壳的动人之处。  我爱观察皮壳,我爱收藏和研究皮壳,我愿意成为一块比指甲还细小的皮壳,粘在城市的砖墙上。  在欧洲不少资历很深的咖啡馆里,散置着一些旧椅子,它们的寿命甚至超过一百年,椅背后面留下了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草草签名,这成了咖啡馆的文化资本。中国人爱喝茶,紫砂壶上的污垢慢慢形成了厚厚一层皮壳,这是爱茶人的宝贝。我有一把紫砂壶,养了七八年才形成温润的皮壳,但有一次我不在家时,钟点工将它刷洗得干干净净,我回家时她还举着它对我说:“看,我把它擦得多干净啊!” 三十年来,我们城市的皮壳被一块块剥去了,锐利而闪亮的新建筑快速切割着城市与人的新型关系,使城市失去了许多珍贵记忆。现在有人总算醒悟过来,赶快修复城市的皮壳,但手术后的疤痕要形成皮壳,需要多少年呢?玩过古董的人都知道,我不说了。  以上文字与其说是一本正经的序,不如说是对皮壳的一种私人化注释。  沈嘉禄 2011年7月

内容概要

《上海皮壳》是“精品上海书系”一种。继《上海FASHION》之后,我社“上海书系”日益成为知名品牌。去年推出的“精品上海书系”(第一辑)市场反响不俗,今年《上海皮壳》作为该书系第二辑中一种旨在掀起新一波“上海热”。
《上海皮壳》由沈嘉禄所著,作为《新民周刊》的主笔,沈嘉禄行文温润又不失犀利。犀利源于他作为记者的职业本能。温婉源于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天生的人文关怀。这两种特质也好像是文章的"包浆",让人越读越有味。文章之外,全书还另有多幅照片辅佐,其中多为作者自己平日得意之作,也有尔东强、雍和等人作品。好图与好文一起讲故事,可谓给书又加了层鲜亮的皮层。

作者简介

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美食家。
受聘岗位:《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
回家作业: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紫瓯乾坤》、《暗香浮动》、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出版,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广州文艺》、《山花》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
日常操练:有《徘徊酒缸边》、《饮啄闲话》、《等待月亮的石头》、《消灭美食家》、《今夜,我们穿唐装》等多种散文集出版。
业余爱好:逛地摊,淘几件价钱不贵的旧瓷器、老家具。听京戏和交响乐,看画展。看电视烹饪节目。

书籍目录

上海的皮壳
 外滩,怀旧的走廊
 苏州河口的帆影
 爱神花园与四明村
 八佰伴的苹果,老码头的梨
 托一杯咖啡,守望在田子坊
 《广陵散》在新天地响起
 国际饭店,城市文明的一个原点
 记住土山湾
 马勒别墅的童话
 多伦路,诸神渴了
 海派的虹口
 从小世界俯瞰老城厢
 香槟美酒老皮壳
 罗马柱崇拜
 卢湾,常在我梦里
男人的皮壳
 镬焦香
 米缸
 老大昌的碎蛋糕
 留在北蔡的“两朵花”
 令人感慨的“红色小提琴”
 有关大仲马的一起顶包案
 一切从一只喇叭箱开始
 “做人家”的N个细节
 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
 头等大事
 我爱厨房
 兔年,不吃兔子
 朱家角的老报纸
 杜月笙与“高桥爷叔”
 黄楚九,敢于冒险的“新上海人”
 旧闻恍惚如昨
他者的皮壳
 假面酒会
 金字塔尖的舞蹈
 五爷在上,不再豪迈
 危机中的戏剧性商战
 唐宝宝的月饼
 端午?雄黄?原形
 请对“小白菜”微笑
 仁者红烧肉
 圣约翰的老歌
 让电表飞
 两元钱也算维稳成本
 “本爷不收假钞”
 “马路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日本值得敬重与惜别吗?
 赵本山吃上海人“豆腐”
 想飞到广州吐口痰
 去外婆家
文化的皮壳
 海派唐云
 纪念一位写小说的淑女
 与白桦老师谈老歌
 带有体温的鲁迅
 应缘我是别茶人
 周柏春买蛋糕
 鹭鸶的乡愁,是彩色的
 方世聪的色粉浪漫
 石库门里的画画老头
 韩天衡的感恩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雍和的人文情怀与城市精神
 手表是有灵魂的
 再见,久保麻纱

章节摘录

  我在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怀旧,上海人的精神咖啡》,刊登在《海上文坛》上,掌门人吴亮笑着批评我:“侬写得太认真了。”他的意思我明白,《海上文坛》上的文章都是随意轻松的,而我用力一过,未免一本正经。但这个选题应该抓到了民众的痒处,此稿后来被《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这篇文章带有一点新闻调查的性质,我在文章中罗列了一些当时悄悄发生的社会现象,比如童谣回响、儿童游戏重返弄堂、老上海黑白照片和月份牌等旧时遗物被用于装点餐饮场所、老三届知青成群结队回到曾经埋藏青春与理想的北大荒探访、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传奇、旗袍走秀、唐装回归甚至传统本帮菜复兴等等,我希望将这个话题写得轻松些,想不到“怀旧”这个词像一把钥匙,经岁月一遍遍擦拭上油,一下子打开了许多上海人的记忆之锁。  为什么上海人如此怀旧,而且成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外部原因至少有几个方面。  社会发展太快,转型太过迅猛,人到中年的上海人(往往是社会主流群体)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就被卷入一个陌生的新时期、新环境。在这个过于迅猛的转型过程中,上海人失去了许多东西,比如固有的彼此依存的人际关系、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这些东西像烟云一样散去,抓也抓不住,只能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安慰自己。  社会矛盾的纠结,也使中老年朋友发觉自己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价值观已经被热情拥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年轻一代所抛弃,自己的行止突然变得不合时宜,落伍了,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在精神上倍感失落,倍感孤独,倍感惶恐。诚如出生于苏联的美国作家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所言:“现代的乡愁是对神话中的返乡无法实现的哀叹,对于有明确边界和价值的魅惑世界消逝的哀叹;这也可能就是对于一种精神渴望的世俗的表达,对某种绝对物的怀旧,怀恋一个既是躯体的又是精神的家园,怀恋在进入历史之前的时间和空间的伊甸园式的统一。” 再有一个原因,上海本来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可以一切从零开始。移民从整体上说都是怀着一颗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承认的野心而来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因为户籍制度等原因,上海成了一个严防死守的城市,在各方面极其傲漫地排斥、抵制外省人,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上海人的优越感和排外心理。  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的堤坝终于出现决口,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成千上万的外来人口冲进上海,改变了上海的居民结构。  坚守了几代人的礼仪规则受到了嘲笑与颠覆,经几代人养成的生活习惯、契约精神被粗率扭转。不错,查查上海人的根底,大多是移民而来的,但一旦成为上海人后,就很看重这个身份。而现在,上海的中老年朋友被挤到狭窄的城市角落,甚至被排挤出主流社会。那么为了确认自己上海人的身份,就需要通过怀旧来证明自己曾经辉煌过,曾经见识过大世面,是与鲁迅、巴金、梅兰芳、周信芳、贺绿汀、周小燕、赵丹、周璇、胡蝶、陈歌辛、刘海粟、吴湖帆等名流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又与哈同、沙逊、黄楚九、黄金荣、杜月笙同饮一条江里的水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皮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上海人写上海,老好。
  •   本书文笔精到,叙事娓娓道来,观察事物角度新颖,对于想了解上海历史的读者颇有帮助。赞一个!
  •   真实的上海
  •   对了解上海的风情,帮助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