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美札记、意大利风光

出版时间:1998-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张谷若,金绍禹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游美札记、意大利风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1842年,来到新世界的狄更斯
      
      为查尔斯-狄更斯诞辰二百年而作
      
      
      
      赵松
      
      
      
      
      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或者对于那些以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祖国为自豪甚至骄傲的美国人来说,一定多数不喜欢看到一百七十年前在英国出版的一本书。它的作者狄更斯在美国朋友与爱好者的盛情邀请下,花了半年时间走访了很多美国的地方,回国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出了这本《游美札记》。它引发了很多美国人的不满,因为这位三十岁的名作家在受到美国热情招待之后竟然一点客气的意思都没有,以他那极富穿透力的大笔,把正处在上升期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年轻美国正反面写了个通通透透。尽管狄更斯对美国式的崛起与活力多有赞扬,但对于美式粗糙、庸俗的社会、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的全民皆商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则给予了更多笔墨的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就像揭一个飞黄腾达的上流精英人士的早年老底一样,无论如何都会令当事人感到特别难堪的。不过,如果美国人民还算心态健康开朗、真想好好了解一下自己国家的成长史的话,就应该把狄更斯的这本书列为必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这位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英国作家留给美国人民的最好礼物。
      
      毫无疑问,狄更斯是喜欢美国的,也正因喜欢,才会毫不客气一针见血,也正因他觉得美国有可能创造新的泽及普通人的社会样式,他才会那么鞭辟入里地指出它的问题。他是带着很多期望来的,所以才会有那些无法掩饰的失望。他不是去度假旅游、会会朋友的,他早就研读过关于美国的一些重要书籍,很想亲眼看一看:在那里“纠正旧世界的欺诈和罪恶”的政治家们,“是不是把从政之路由尘土飞扬变而为一尘不起”,“把势位之途的污浊清理扫除”,“是不是只为公众的福利而辩论,而制订法律,除了为国为民,没有党派之争”。也正像他在后来写给波士顿市长的信中所说的那样,他之所以写得如此犀利不留情面,是因为“作为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他一定要说真话,如果因为他说了真话,一些喜怒无常、不辨是非的人就喝倒彩,”那他只能“嗤之以鼻”。这几句话,今天仍值得美国人重读几遍。这会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刻地看清当今政客、政党究竟在做些什么,是在做实事,还是当演员?要是真能想明白看清楚的话,他们就不会以那么温和的方式跑到华尔街去游行了。换句话说,这本书也可以视为狄更斯留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因为它是为了给最普通的人寻找某种理想社会的动机驱动下完成的,它的作者作为一个温和改良派,希望能在充满残酷暴力的法国大革命和保守冷漠的大英帝国这两种极端模式之外,找到更有希望的、能让普通人活得踏实的社会模式。
      
      一八四二年的第三个早晨,当狄更斯在利物浦登上一千二百吨重的“布列坦尼亚号”邮船,前往美国波士顿的时候,恐怕还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七个月后写下这样的一部作品。对于他来说,它注定是颠覆式的、出人意料的。其预兆或许从他跟妻子登船进入狭窄得惊人的客舱那一刻起就降临了。狄更斯的伟大早成定论。老托尔斯泰在论及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时,认为它可以与《圣经》相提并论。说实话,我们即使不看狄更斯的那些杰作,而只看《美国札记》这样一部非虚构作品,仍能清晰地感觉到他的独特风格的折射——情感厚度、道义敏感度、文学视野的开阔度、创作的热情与活力、体察世界的深细度、营造叙事空间的丰富度和叙事力度都是非凡的,那种大开大合的气势、异常丰富的想象力与收放自如的文字把控力确实是非常罕见的。话又说回来了,没有这样的笔力,又怎么可能写透那样一个崛起中的美国呢?即使是从没读过狄更斯作品的人,在读到“途中”那一章时,也会迅速地被他用了好几千字来描述的晕船场景所震撼折服,这恐怕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关于晕船的最伟大的文字。先看看狄更斯怎么写造成晕船的“打头风”吧:
      
      “你想要知道什么是打头风吗?那你就把船头来想象一下,想象船头就是一个人的脸,有一万五千个参孙合起来成为一个人,死乞白赖地要把船赶回去,每逢它想前进一英寸的时候,这个大力士就往它那两只眼睛正中间那块地方上狠打。你再把这条船想象一下,想象它挨了这样的打,它那个巨大的身躯上每一条筋都肿了,每一条血管子都破了,而它却赌誓发咒,不前进毋宁死!你再把风、雨和海想象一下,想象风呼,海啸,雨打,都一齐凶猛地向它进攻。你再把天空想象一下,想象天空里是昏沉杳冥,风狂雨骤,黑云以令人可怕的同情,和浪涛起共鸣,在天空里又造成另一个海洋。你想象出这种种现象,再加上甲板上和船舱里忙乱的脚步声,水手们破着嗓子的吆喝声,船帮上流水洞那儿海水灌进冒出的卜卜声,还有巨浪时时打在甲板上的砰轰声,听起来像在拱顶地下室里听到的那种沉重、低闷的雷声一样——你这样想象了以后,你就可以领会到那个一月里的早晨刮的打头风是怎么回事了。”
      
      再来看看狄更斯如何写自己晕船:“我整天价躺在那儿,非常冷静,非常满足;不觉得疲乏,不想起来,不想晕得轻一些,也不想吸新鲜空气;没有任何好奇的心,没有任何懊恼的事,没有任何关心的事,连一丁点都没有。我只记得,在我这样对于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悠悠然的舒畅(如果任何那样毫无生意的心情当得起这样一种叫法的话),一种像魔鬼一样、幸灾乐祸的快感。……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惊异。那时候,假使我的性灵一瞬之间在我心上一闪,使我想起故国,于是我在大白天里,睁着两只大眼睛,看见有一个精灵,以邮递员的身份,身上穿着猩红袄,手里拿着铃儿,来到我这个狗窝一般的小房间里,一面对我道歉,一面递给我一封信,信封上用我很熟悉的笔迹写着由我收启的字样,那时候,假使有这样的事,那我敢担保,我一丁点都不会惊讶:我一定会认为一切都是事理之常。那时候,假使海王神,手拿三刃叉,叉上挑着烤鲨鱼,来到我面前,那我一定也会认为是每天最常见的事情。……”以这样的文字笔法来描述美国之行,注定是五彩缤纷而又透肉透骨的。
      
      从波士顿开始向狄更斯缓缓展开的美国的最初印象,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展开在越洋而来的中国人眼前的美国(就像那些兴奋而又不安地来到这片自由国度的人们所经常以一种对比的方式转述的那样),有着出奇的相似:“在美国所有的公共机构里,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极有礼貌的。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公家各部门,则大多数都应大加改善,其中特别的税关,更应该拿美国的税关做榜样,使外国人不要觉得英国税关那样可憎,那样无礼。法国的税关人员那种卑鄙无耻的贪婪,固然够叫人看不起的了;但是我们国家的税关人员那样粗野无礼,也同样使一切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的人起厌恶之感,而国家居然养活这样一群恶狗,在国门那狺狺向人,实在有损国体。”美国今天的海关或者移民局真该把最前面的那几句话直接收录在自己的宣传册里。狄更斯眼中的波士顿很美,“空气异常清新,房舍异常地整洁、华美,彩画的招牌异常地绚烂,涂着金黄色的字异常地辉煌,墙上的砖异常地红,石头异常地白,百叶窗和地窨子门前的栏杆异常地绿,街门上的门纽和门牌异常地亮、异常地晃眼;一切一切,都异常地轻淡、缥缈;所以这个城市每一条街,都看着恰恰和哑剧里一个场面一样。”他觉得这里“人人都是大商人”。但他认为波士顿的美与文雅,主要原因是有哈佛大学。“美国的大学,尽管有它们的缺点,但是它们却不传播一偏之见,不培养顽固之徒,不翻尸倒骨地发掘陈旧的迷信,从来不阻碍人民的进步,从来没有因为宗教见解不同而把人拒于校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它们的教与学两方面,它们都承认校门以外还有一个世界,并且还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狄更斯的眼光,就是这么的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参观完当地的公共机构和慈善机关后,对照英国公共机构的冷漠、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他辛辣地写道:“英国的私人慈善机关,正强有力地说明了‘恶之中有善生焉’这句格言。
      
      不过狄更斯的心情与笔触一样,随着进入纽约这个比波士顿肮脏、满城都是外国人、许多人“一眨眼的工夫就发了财”、许多人“一眨眼的工夫就成了穷人”的大都市时,开始迅速地转向复杂黯淡。在这里,诸多奇特景观纷至沓来,“注意猪。在这辆马车后面,就有两口肥大的母猪跟着,另有五六口猪中须眉,都是百里挑一的上选,刚从拐角那儿出现。这儿来了一口单身独行的猪,正逍逍遥遥地往家里走去。它只有一只耳朵,另外那一只,它在街上游荡的时候,奉送给一只野狗了。但是它少了那只耳朵,也照样过得很好,到处游逛,任意流浪,很有绅士派头,和我们国内的俱乐部会员极为相似。”谁也不会想到,他会花上两页多篇幅,专门写纽约的猪。估计后来那些为此书大光其火的美国人,就是在看到这几页时开始生闷气的。狄更斯的笔触的确尖锐,关于纽约的猪,他是这样收尾的:“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完全沉着,完全自恃,镇静稳定,不受任何事物的搅乱。”此句一出,估计当时没哪个美国人能受得了这份独特的“赞扬”。狄更斯随即对纽约的报纸大加抨击,尤其是在前面“猪故事”的铺垫之下就显得特别猛烈:“原来美国新闻这种娱乐,还并不是那种淡而无味、稀溜溜儿的东西,而是货真价实、非常地道的玩意儿;原照是破口大骂,丑肆诋毁的;都是专揭人隐私的,像西班牙‘跛魔鬼’那样,能把人家的房顶都揭起来;都不管你是好的是腥的、臊的还是臭的,都给你拉皮条、作撮合,成其丑事的;都是能造谣说谎的……”。接下来,当你看到他描写的“不经审问”就整夜“把人扔在这样一片漆黑的猪圈里”的纽约监狱,可能会觉得仿佛狄更斯是到了中国的某个内地县城而非十九世纪的纽约,而当你读到政党斗争轮换深深地给疯人院造成负面影响的话,就会立即理解狄更斯的愤怒了:“连达个受苦受难、人所不齿的人们这种凄惨的栖身之地上面,都有可怜的政党斗争侵入,你能相信吗?……在一星期之中,总有一百次这种狭隘、有害的政党精神,像沙漠恶风一样,摧残、毁灭它所吹到的一切健全东西,在极琐碎的事物上表现出来……”
      
      更为耐人寻味的一幕,出现在费城。敏锐的狄更斯这一次实在像个预言家或者先知了,他在临睡前无意间看到窗外大街对面“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大楼,盖得很整齐,但是看着却有一股阴惨、死沉的气氛,叫人起凄凉之感。……原来这就是那个把无穷财富埋葬了的坟墓——那个使大量投资不见天日的地下丛冢——那个使人难忘的联邦银行。”他当然不会知道,类似的事件在一个半世纪之后的美国还会隆重上演。实际上,不论是批判也好,讽刺也好,狄更斯从始至终的着眼点,其实是都是不分种族肤色的最普通意义上的人民的权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保障和尊重。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毫不留情地抨击美国当时仍旧存在的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与同化。而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来说,他们显然更愿意强调林肯总统的英明睿智如何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在自由、民主与平等中不断走向富强的历史,而不会是这些为世人不齿的野蛮史。在狄更斯眼中,“美国人把一切无益有损的积习成俗,都一概归到他们喜爱商业这件事上,但是,一个外国人,如果把美国人都看作是只会做买卖的人,他们却又说那个外国人犯了极严重的错误,这种矛盾真得说是奇怪。”
      
      而狄更斯的预言家特质,在其激烈地批评美国媒体的时候展现出令人震惊的透彻:“如果美国的新闻界,仍旧是它现在这种卑鄙可耻的样子,或者近于它现在这种卑鄙可耻的样子,那美国人的道德,就决没有往高里发展的希望。年复一年,美国要越来越倒退,一定要越来越倒退;年复一年,美国人为国为公的精神,一定要在所有的体面人眼里越来越变得无足轻重;年复一年,美国革命先贤的身后名声,一定要让他们那些不肖儿孙的腐败生活越来越糟蹋得不成样子。”或许,我们不该草率地下结论说,今天的美国衰退,根源是道德层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正像不能简单把美国过去的强盛历程说成是道德高尚的胜利一样,都有过度简单化之嫌。但透过狄更斯的敏锐视线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旺盛的欲望与活力会造就一个英雄,也会催生一个恶霸,会创建一个强盛的超级大国,也会让罗马帝国崩溃瓦解。像美国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负担的国家,一旦那些使之成其为美国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而它的控制世界的权力欲与占有欲又并未减弱的情况下,其衰落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事隔一百七十年,在读到狄更斯三十岁写下的这些关于美国的文字时,仍然会诸多异样的新鲜感。原因何在?因为狄更斯是怀揣一种对于人类理想社会、理想国的热望写作的,他并不能清楚地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会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也不可能像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根本规律而大胆地做出未来社会走向的坚定推断。他是带着很多期望来到美国的,最后也带着差不多同等的失望回到了英国。从那以后,他的写作风格与题材都逐渐发生着深层次的转变,幽默活泼的气质逐渐被更为严肃、低沉而有力、富有批判性的调子和更为严谨富于变化的结构方式所取代,从天才,走向了伟大。或许可以这样讲:所有活在今天的对未来理想社会仍怀有期待和希望的人们,都应该把狄更斯的作品找出来,再仔细通读一遍,去好好感受一下他那不朽的良心与求真的力量。
      
      
      
       2012年1月8日星期日
      
      
      
      
      (刊于《新周刊》2012.3)
      
      
      
      
      
      
      
  •   谢谢~~~~打算买这本回来看了
  •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