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理由

出版时间:2001-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古多尔等(Jane Goodall),[英] 菲利普·伯曼(Phillip Berman)  页数:254  字数:185000  译者:祁阿红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多尔的回忆录,鲜活生动、发人深省。在这部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动物保护区研究黑猩猩时所进行的深刻观察。在蹒跚学步起,她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在长大成人过程中,她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鼓舞。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而最终成了对我们的知识世界最有影响的贡献者之一。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向世人介绍贡贝黑猩猩的故事,而且  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到她的母亲、儿子、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给她的爱和支持。她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谈了我们为什么可以而且必须向我们自己心灵中的圣贤敞开心扉。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但却面临着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平、物欲、种族屠杀的挑战。她提出了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称赞了为地球的新生而奋斗的人们。这就是希望的理由。

作者简介

简·古多尔(Jnae Goodall,1934—),生于伦敦。自幼即对动物行为极感兴趣。18,岁离开学校,到赴非洲为止,她曾先后担任过秘书以及影片制作助理。此后,她在非洲担任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的助手,与利基的合作经验使她能于1960年在贡贝溪动物保护区设立一个营区,得以观

书籍目录

鸣谢前言1 童年生活2 初涉世事3 非洲之行4 贡贝印象5 孤身一人6 十年变迁7 失落之园8 罪恶之源9 战争前兆10 同情关爱11 生离死别12 走出阴影13 道德进化14 皈依之路15 希望之光16 劫后余生17 新的起点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希望的理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最喜欢的一部纪录片《情同手足黑猩猩》记录的就是作者在非洲和黑猩猩一起度过的30余年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关着,最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什么是对梦想的追求书中用文字记录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和工作以及黑猩猩生活的情况值得一读
  •   很好的一本书,体现了人类心灵中纯洁美好的一面.
  •   这是真正的力量所在和希望所在
  •   给人坚持下去的激励和感动
  •   在我心里一直非常非常喜欢和崇拜珍妮.古道尔,所以与她相关的信息我都充满着兴趣。这本书终于可以让我能够全面的了解我所敬佩的科学家,但遗憾的是书的装帧和印刷不够棒。
  •   这是一本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的自传,作者的人生经历引人入胜,其中的很多观点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是我很珍视的一本好书。
  •     给5颗星其实不是因为这本书写的好,而是实在被作者的善良和信念所感动。
      记得第一次听说珍古道尔是在大一,当时她到我们学校作讲座。当时只知道她是一名40年如一日(不知道这个时间是怎么来的)在非洲研究大猩猩的动物行为学家,也知道她的根与芽的保护环境的组织。我虽然没有她童年与动物为伴的经历,却像她一样热爱动物和环境(其实这也是我学生物的一个强大的动力,也曾想学环境来着)。可惜我大一还是太乖了,不敢翘课所以也没赶上讲座,到的时候汇报厅早就爆满,人都堵到楼门口了。这其实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当时也试图想加入根与芽组织,最终也还是因为行动力不够而不了了之。
      也许是机缘巧合,大概五六年后她又到我现在的学校作讲座。而这次我比较幸运,领到了最后一张票。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她的照片,觉得她是一个很有英伦风的温文尔雅的女学者。亲眼见的珍已到古稀之年,有着满是皱纹的面庞,弓着背行走缓慢的身体,眼神却是炯炯有神,说话也铿锵有力、不乏幽默。当时的讲座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缩略版,讲了她从小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她怎样有机会开始了她对大猩猩的研究,她的一些研究成果,她意识到的环境问题和动物权益问题,以及她对下一代的呼吁。我当时只是觉得如果我再年轻一点,也许能做更多的事情。对于本就在生活中挣扎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太过渺小无力,对那些公益活动也是力不从心。不过她作为一名成功的女性科学家、动物和环境保护论者、慈善家,我不得不把她当作自己的偶像。所以也找来她的书来拜读。
      不过说实话,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比较失望,实在对她对上帝的虔诚不感冒,毕竟我没有宗教信仰。在书中我没有看到一个思维缜密的科学家,我看到的是一个感性、温柔、善良的女人。她甚至写道了她的初恋、她的几段小暧昧、她的两次婚姻,特别是她失去丈夫时的痛苦。也许不管是什么样的女人,感情都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没有在用理智和科学理论说服人们要保护环境动物,她只是很单纯的分享着自己的内心想法,好像一个很好的朋友跟你诉说她的心事。只是,她的柔情不只是对一个几个人,她的心里装着整个世界。
      整本书看完真的很受鼓舞,女人就是感性,不管她是科学家、文人还是家庭主妇。我总是自卑于自己的感性、天真和懦弱,可在珍的身上,我真的找到了些许相同之处。也许不管一个人信不信上帝,至少要为自己的信念而活着。珍说“Everyone can make a difference". 只是这个difference有大有小,也许小到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效果。我不敢想去影响别人,只是我觉得,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件多么让人愉快的事情。
      
  •     【按:严格说来,这不是一篇书评,而是珍的一个小传,与喜欢珍的读友共享】
      
      “那时我七岁。我想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决定,总有一天,我要去非洲。”珍•古道尔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七岁生日的时候,外婆送给珍一本《杜利特博士的故事》作为礼物,书中杜利特博士非洲历险的故事,让珍产生了到非洲与动物为伴,为它们写书的梦想。
      
      珍•古道尔193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就非常喜欢动物。1岁半的时候,她从花园里捡了一些蚯蚓放到床上,想让蚯蚓和她一起睡觉。5岁时,珍在鸡舍里隐藏了近5个小时,观察母鸡如何下蛋。她的母亲万妮找不到女儿甚至都报警了,可是看到身上沾满稻草的女儿从鸡舍里走出来,非但没有责怪她,还耐心地倾听珍的发现。万妮对女儿的爱好和梦想一直非常理解和支持。
      
      珍的童年是在伯恩茅斯乡下的外婆家度过的。珍喜欢观察筑巢的小鸟、把卵囊背着走的蜘蛛、在树木间追逐嬉戏的松鼠……珍实在太喜欢大自然了。当然,珍也喜欢阅读,经常写一些小故事和诗歌。
      
      18岁时,珍高中毕业后因为清贫的家境无法承担大学的高额学费而中断了学业。珍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在19岁这年来到伦敦接受秘书培训。培训结束后,珍回到伯恩茅斯,在姨妈的诊所里找到了第一个工作。6个月后,珍在牛津大学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枯燥,但是让珍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乐趣。后来,珍在伦敦找了一份有趣的工作,为一家制片厂的纪录片挑选音乐配音。珍依然想着非洲和那里动物,并且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和动物有关书籍。
      
      1956年12月18日是星期三,珍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天早晨,她收到了好友克洛从非洲寄来的信,好友邀请珍到她父母在肯尼亚的农场做客。珍当即提交了辞呈,回到伯恩茅斯(这样可以省下房租),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为的是尽快攒够去非洲的路费。5个月后,去非洲的路费终于攒够了。
      
      1957年,23岁的珍踏上了梦寐以求的非洲大陆。在好友家小住后,珍在一家英国公司在肯尼亚的分支机构谋得一个职位。两个月后,珍找到了科里登历史自然博物馆(现在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利基非常欣赏这个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但是热爱动物研究并且通过自学积累了一些知识的姑娘,于是就让珍担任私人秘书。当时,利基正在物色在野外开展黑猩猩研究的人员,他认为通过对黑猩猩行为进行研究,对研究原始人类行为模式大有帮助,他认为珍非常合适。
      
      1960年,珍在利基的支持下来到坦噶尼喀湖畔的贡贝河自然保护区(后来被辟为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开展黑猩猩研究。因为当地政府要求必须有一位欧洲人陪同珍开展研究,珍的母亲万恩就随同女儿一起来到保护区。这项开创性研究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地点是人迹罕至的山区,条件艰苦不说,还有危险的动物出没。
      
      她们母女和助手在坦噶尼喀湖畔扎好帐篷,开始了野外观察工作。珍克服了各种困难,在黑猩猩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其中之一是,她发现黑猩猩能够选择和加工工具,用来从蚁巢中捕捉蚂蚁,这一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随后,珍在贡贝河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研究中心,在这里,珍和她的助手已经持续50年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观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1965年,珍因为对黑猩猩的出色研究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美国《时代》称珍·古道尔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德尔说,珍的研究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77年,珍建立了珍·古道尔研究会(JGI),致力于全球的野生动物研究、环境教育与环境保育。1991年,珍启动了“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和社区成员投入到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的行动中来。目前,“根与芽”已经在包括北京、上海、南昌、成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城市设立了办公室,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2002年,珍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大使”称号。
      
      现在,珍一年中有300多天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她像一个充满激情的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演讲,传播“根与芽”的理念。她说:“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
      
  •     在D.C.的自然博物馆打折时买到这本书。很早就听闻Jane Goodall,在非洲岛上观察大猩猩还交朋友,多么unique的人生!这本书半自传半叙述了Jane Goodall对于许多人类社会问题的看法。整本书里,Jane Goodall的语言简单亲切,从还原她的童年记忆喜欢观察家里的小动物开始,一直到9/11发生后,她对于自然的希望,对人类社会的希望。读这本书以前,我只是知道Jane多么幸运可以生活在非洲丛林里天天看大猩猩,然后看着看着就成了有名的科学家!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就知道Jane这未完的一生是曲折伴随苦难的。读了这本书,你可能还是没办法找个小岛去看猩猩看猴子。但是,至少是和一个心地纯净的人有了一次对话。的确,像她说的,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完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给希望一个理由。
  •     见到珍博士的那一刻 就被她的气场震撼到了 或许在非洲的研究生活已经让她淡然,灰白的头发扎一个马尾,淡淡地,由于常年的工作导致视力下降,所以采访活动只能在较为昏暗的条件下进行。我们多半的问题她都能礼貌简洁地回答,唯独提到大猩猩时的那种眼神是难以忘记的。
      
  •     好书!推荐!
      
      就是那个和猩猩在一起呆了很久做研究的女科学家写的
      她就是简•古多尔
      
      读这本书的时候
      就觉得她在和你对话
      她在娓娓地讲自己经历的事情
      你能体会到她在森林里的平静
      她在受谣言污蔑后的气愤
      她看到实验动物生活环境恶劣后的悲伤
      
      你能感觉到她在讲述时没有保留
      没有遮遮掩掩
      她告诉你她所想的全部
      关于人生关于宗教关于生死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就好像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早上下楼
      小野猫们仍旧缩在绿化丛里
      惊恐的看着我
      其实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惊恐的看着这个世界
      
  •     这么多人打五星,我觉得过誉了。刚刚发现,书背上的评价并不是针对这本书,而是针对古道尔本人。这本书基本是她的个人传记,穿插了她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这本书达不到五星的高度的一个原因就是,书中的观点更多的是出于作者感性的认识——她对动物的爱对自然的爱,都好似与生俱来,就是要保护它们。如果不能总结到一个理性的层面,是很难说服更多人的。
      
      下面是书摘和短评:
      
      每次看到或听到有传奇经历的人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想: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的。古道尔在非洲开始她的科考之旅时,需要一位能够帮助她打理内务的助手,最后她选择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也出色了完成这项任务。这令我印象深刻,同样是母性的牺牲和付出,做法完全不同。
      
      当黑猩猩第一次伸出手握住古道尔的手的时候,说实在的,书本前面的我也怦然心动。
      
      P118古道尔提到了“伪物种”的概念。“文化的进化引起了伪物种形成的发展……文化物种形成的极端形式会导致对外群体成员的非人化……”这个现象我们非常熟悉,并且在文化程度越高的近现代更加明显。环保激进分子也会有这样的心理。
      
      
      P139作者提到死亡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屏蔽的现象。我们个人害怕面对死亡,因为那会加重我们自身的恐惧,于是濒死的人和已死的人,即使是至亲,都被我们隔离在医院和殡仪馆中。现代技术为我们逃避那不可避免的终极去向提供了便捷的设施,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远离生存为何这根本的命题。
      
      作者对于精神神秘主义的看法在我看来超出了信仰的范畴,近乎玄学。这大概和她非学院派出身以及女性的身份有关。我个人不大认同。
      
      P196作者对于试验动物的回答很得体:正因为动物为人类的生活做出这样的牺牲,我们更应该为它们争取合理的生存空间。不过后面的几页观点又落回了简单批判的窠臼,理据薄弱,只说反对拿动物试验,却不能提供解决方法,不免让人产生其自我道德优越的感觉。我个人并不坚决反对以动物做试验,以及饲养宠物。约化养殖,我觉得可以改进。
      
      P212作者鼓励大家支持“绿色运作”的公司。老实说,这样的呼吁在中国很难不让人猜疑。由于愚民政策的传统悠久,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任何以慈善为名号的个人及团体很难抱有信心。一个组织越庞大,其监管失效、效率低下和腐败的可能就越大。作为个人,古道尔女士能够做到律己,而一个团体和组织不是靠信念造就,大家栖身NGO的大树下也是有各种各样原因的。英雄莫问出处,慈善的结果当然更重要。不过我个人对“根与芽”在四川地震时期往灾区送去课程表一事表示疑惑:难道没有更实用的东西送去了吗?
      
      对于以一颗爱心闯荡江湖的人,我钦佩又祝福,但也捏一把汗。
      
  •     “那些站在桥上的人们。
      他们对绝对平静从来就不陌生,
      但他们却被一种古老的热情所感动,
      把援助的手伸向呼救的人们
      ……
      只有他们能把希望之歌 轻声献给
      向着光明奋斗却又无望得到的人们……”
       ——简•古多尔:《只有他们能轻声唱希望之歌》
      是否科学家们都应当缺乏信仰?要知道正是他们把上帝的形象逐渐驱除出大众的脑海。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得到了否定,因为这个世界上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远非几个。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会保持宗教信仰?哪怕他们自己确实明了宗教经典中那个神的形象是全然虚假的?这一切并不能粗暴地用自欺欺人或者寻找精神寄托来解释。或许,在阅读过简•古多尔的精神之旅后,我们能寻找到一些启示。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都心存疑惑: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究竟是以何种意志支持,方能孤独地(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这样)生活于并不太平的非洲,于原始森林中观察黑猩猩多年?而且在孤单的晚年参与创办了“根与芽”组织,在全世界宣扬自己的理念。
      在疑惑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敬佩。
      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甚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一次大战对人类心灵造成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创伤,以至于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终生念念不忘——尽管生于1934年的简并不会亲身踏上战场,但是对战争以及人类战争行为的痛恨却也根植在她的脑海内。
      童年的简成长在一个渗透着基督教伦理的家庭中,按照简的自述,这个家庭是普通的欧洲市民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不十分看重金钱,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并未抹煞简热爱动物的天性,相反,这种天性在家庭教育中被大大加强了——简讲述了不只一件与此有关的童年趣事,尤其是在她消失4个小时观察母鸡下蛋之后,已经报警寻找简的母亲甚至并未责罚女儿,而是坐下来详细听女儿描述观察的情况以及感受。如果没有这些童年教育,简一定不会接受路易斯•利基交代的黑猩猩研究工作:要知道,这项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的基础可供参考,而且被认为是无望成功的,更重要的是简并非通常所谓的“科班出身”——这一点是简的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不过也成为许多“正统科学家”的攻击目标。
      在最初对于黑猩猩的观察中,简无时不在将观测到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对比——通过这一过程,她发现了许多黑猩猩身上的珍贵品质;发现猩猩们除声音外,还使用多种体态、手势进行如亲吻、拥抱、握手之类的交流,而且表达的内容与人类非常近似:这些发现的核心在于,黑猩猩群体之间除去亲情,还有友谊。甚至,从“灰胡子戴维”(这是简为一只非常讨人喜爱的黑猩猩取的名字)身上,简发现了猩猩对异种生物的亲近感与交流欲望。由于黑猩猩与人的基因差距仅有1%,这或许意味着,简在黑猩猩身上发现了素朴的人性——纯然善良的人性。即使在创作本书时,简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四十年前森林里的感动。
      而接下来的十余年中,简先后经历了结婚生子、婚变、学生露丝的意外死亡、绑架事件、一直热爱的外婆去世,这使得她一度迷失在现实世界之中——就是在这个现实世界连续出现了越南战争中的“橙剂”问题,《寂静的春天》揭示的DDT污染,《人口炸弹》所警告的人口危机……而最重要的是,黑猩猩群落之间大规模爆发的“四年战争”几乎摧毁了一切信念:这些看似温和无害的黑猩猩之间并不全是友爱,同时也充斥了凶杀甚至同类相食。并且,政治、宗教甚至社会的原因导致这些观测结果甚至难以发表——究竟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的内心都带着二战造成的创伤。侵略本性的问题如此紧密的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根本没有人顾及事实的真相:即使这些事件根据达尔文主义理论并非无法解释。
      尽管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简依然意识到,基因的作用确实存在,然而人类战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物种形成”:“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在自己的群体和其他任何有不同想法的群体之间划一道界限,挖一条鸿沟,布一片雷区”。人,绝非永远只能做邪恶基因的奴隶,关爱(发人深思的是,在输入法里打出“guan’ai”得到的结果是“关隘”与“关碍”)与利他也是从灵长目中继承得来。黑猩猩之间的战争并不能抹煞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情关爱行为,而是使这些行为更加灿烂夺目。一只成年黑猩猩甚至会为营救一只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小猩猩而丧生,这显然说明,我们能拥有超越达尔文主义的品格:仁爱、同情与自我牺牲——而正是这些品格让简重新找到了信心。
      简的家庭教育与童年生活决定了她的基督教信仰,正如她本人所言的,她深信有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存在。但是这并非“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事实上,我更愿意把这种信仰解释为文化,究竟一个普遍信仰宗教的国家中,人民不可能摆脱社会,而只有宗教才能导入普遍的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反而比常人更容易看到自然力量的超乎想象——他们更不相信人类的无所不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总在凝望星空时产生神奇与卑微的感觉,康德也止步于头顶星空与内心道德律法之前。正如简所说,如果人类完全失去了神秘感和畏惧感,逻辑思维和推理完全取代直觉,把我们与最里层,内心和灵魂深处的东西隔绝开来,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失去第二位丈夫德里克——简一生不能忘怀的挚爱——之后,在丛林里的那场大雨下,简再次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源泉,灵悟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简在酒店与服务生的交谈充分表明了这种理解,尽管相信进化论,但是并不代表就抹去了上帝,并且,这一席对话的核心在于: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人类是否应该相互拼杀,伤害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是否应该找到一些办法,以便我们之间以及与自然界之间能够比较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些问题关系到的,是人类的未来,即使具体来说,也涉及到“关心你自己”。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关切。换言之,神之有无、宗教信仰的分歧,在人类命运面前都应该被暂时搁置并得到宽容;上帝成为德性或者至高价值的代名词,所有的分歧被导向不需要解释的伽达默尔式实践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变革的种子,这些种子需要养分才能释放它们所携带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要力争做得有点像圣人”,这样的思想直接促使了“根与芽”的诞生。
      在倡导对话的哲人伽达默尔去世后,有人感叹“老伽达默尔也许很天真,尽管见证了我们时代的一切罪恶,仍然相信人类团结的可能。现在,这个天真的老人去了,留下了一个简单而困难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哲学?”对此,我们要说,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能够用行动震撼一切心灵的行动家,就像希腊哲人做的那样,哲学首先是行动、其次是言说、最后才是书写:幸好,我们还有简•古多尔和“根与芽”,还有千千万万愿意走向美好明天的人们。当这些种子破土发芽,生命的洪流将扫清一切渊蔽。
      [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著:《古多尔的精神之旅》,祁阿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32元。
      
  •     刚刚看完这本书,很受感染。当然我没有作者那么乐观,在当今世界,我还没有看到希望,我看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屠杀,越来越多的环境破坏。当我看到书中写道作者参观实验室狭窄笼子里的黑猩猩冷漠的眼神,当我看到人们为了自己的过度的口腹之乐穷尽其能地使用各种不人道的手段屠宰其它动物,当我看到为了生产更好的洗发水要把试验品不停的喷进兔子的眼睛时,我看到的只有世界末日。
      
  •      说实在,平时看的书中,没有几个作者是女性,不过让人骄傲的是,就那么少数几本书,却异常地令我喜欢。一直觉得Jane Goodall愈到晚年便愈接近一张我似乎熟悉的面孔,这张面孔是东方式的。
        
        
        
        也许你也有过旅行,在自己的精神所编织的世界中跋涉着。不敢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旅人,但我想,至少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那么一段路……不管是近还是远。在这些跋涉者之中,我看到了一个影子……她就是古多尔。
        
        
        听过大猩猩的呼唤吗?就是这个小女孩儿,从英国来到非洲丛林,只是因为和自然的亲近,也想听一听大猩猩的声音。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是很让人羡慕的。终于老了,古多尔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了。不过她的身影并不只是在非洲,也留在了全世界所有能听到大猩猩声音、还有我们人类自己声音的地方。
        
        
        珍妮的童年应该算是幸福的童年吧——虽然说当时处于二战时期。一个较为自由的童年,加上亲人们营造的良好的氛围与引导,使得珍妮较好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真正的对纯真的体验,童年往往是最能体验到自己天性的时刻。在森林的安静的研究使得珍妮更深入地对人类命运这个大问题进行了思考(此时,家也对她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以黑猩猩的群体行为作为参照,珍妮思考人类的恶与人类的善。她并没有将恶与善看作人类的本性,而是力求寻到自己的上帝,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对待人类、自然、地球和宇宙。她一直有一种乐观的信仰,并把这种乐观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直接寄予到对下一代的培养。我想这可能是基于对“当下”的一种理解。虽然这些都是看起来很严肃的思考,但却是那样单纯,就像小女孩与自己心爱的布娃娃。仿佛真的是依靠了上帝的力量,珍妮化解了种种困惑。这就是为什么越看到后面,我便越觉得:是这样的,很真实。
        
      
  •   我想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珍古道尔是个动物行为学家更是慈善家,却不是政治家。她所做的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影响和感动别人,而不是用实效和价值去说服别人。其实我想珍她自己也意识到世上有太多的事她无法左右,能做的就是有一个问心无愧的信念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