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符号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页数:185  字数:114000  译者:姜宇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

书籍目录

第三版序言第一部分  符号  符号的类型  符号与真理  学习  艺术的符号和本质  记忆的次要地位  系列与群体  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  结论思想意象第二部分  文学机器  反逻各斯  箱子与瓶子  《追忆》的层次  三种机器  风格  结论疯狂的呈现与功用:蜘蛛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符号与真理:  探寻逝去的时光,事实上,就是求真理。之所以称之为探寻逝去的时光,那仅仅是因为真理和时间之间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联。同样,在爱、自然或艺术之中,关键的问题并非是快感,而是真理。或毋宁说,我们只有与发现真理相对应的快感和愉悦。嫉妒者会体验到一点愉悦,当他能够破解被爱者的一个谎言的时候,这就正如一个阐释者终于能够翻译一篇艰深的文本——即便翻译所带给他自身的是一个令人不快和痛苦的信息。还应该理解普鲁斯特是如何界定其对于真的探寻的,以及他是如何把它与其他种类的探寻(科学的或哲学的)相对立的。  谁探寻真理?那个说出“我想要真理”的人,他想说出的是什么呢?普鲁斯特不认为人(甚或是一个被设想为纯粹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一种求真的欲望、一种求真的意志。对于真理的探寻只有当我们被限定于某种具体的情境之中时才能进行,即,当我们被某种强力驱迫而进行此种探寻的时候。谁探寻真理?就是嫉妒者,在被爱者的谎言的驱迫之下。总是有一种符号的强力驱使我们去探寻,它剥夺了我们的安宁。真理并非通过相似性或善良意志而被发现,而是在无意识的符号面前显露。  哲学之谬误,正在于在我们身上预设了一种思想的善良意志,一种对于真理的欲望和出于本性之爱。同样,哲学只能达到抽象的真理,它并不牵连任何人,也不会引起混乱。“纯粹理智所形成的观念只具有一种逻辑的真理,一种可能性的真理,对于它们的选择是专断的。”它们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它们源自理智,而后者赋予它们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并非是一种确保其本真性(authenticite)的相遇(ren-contre)或强力。理智观念的价值仅仅在于其明确的、因而也就是约定性的意义。很少有什么主题能获得普鲁斯特如此的强调:真理绝非是某种先天的善良意志的产物,而是思想之中的某种强力的结果。约定性的、明确的意义绝不会是深刻的;唯一深刻的意义是那种被包含、被蕴含于一种外部的符号(un signe exterieur)之中的意义。  与“方法”的哲学观念相对,普鲁斯特提出了一个包含“强制”与“偶然性”的双重观念。真理依赖于与某种事物的相遇,后者驱迫我们去思索与求真。相遇的偶然性与强制的压力,这就是普鲁斯特的两个根本性的主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普鲁斯特与符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如题。或许是自己的水平太低,觉得这本评论写得比《追忆似水年华》还费解。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