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名篇选--杨岂深、杨自伍译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杨岂深,杨自伍  页数:365  译者:杨岂深、杨自伍  
Tag标签:无  

前言

岂深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十五年了。但是他留给我的记忆还是很清晰,也很亲切。抗战期间复旦分处渝沪两地,他在北碚系里教书,我在上海分部学习,没有机会相遇。所以我初次见到他已是一九四九年春我开始在复旦工作以后。但从那时起,近半个世纪的共同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他对我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先生为人谦和诚恳,治学特别勤奋。更可贵的是满腹西方文化的学问,却始终谨守中国传统的为人之道,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理,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为后学树立榜样。在外语教学的领域里,外语掌握的程度是做学问的基础。先生的学问受到尊敬,首先就因为英语功夫地道。我们在英语写作中易犯一些疏忽和随俗的毛病,经他指出,总觉得受益匪浅。再就是他知识丰富,中西文学和文化领域中的一些问题,都了解得比较深刻,而且有自己的见解,主要著作也比别人读得多。这可不是凭一点聪明或机智所能~蹴而就,全靠日积月累的功夫。先生喜欢读书,手不释卷,更可贵的是坚持终生。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国内知名翻译家杨岂深、杨自伍父子的精选译文合集,为中、英对照读物。全书分为杨岂深译篇和杨自伍译篇两篇,收录了伯特兰·罗素的“一个自由人的崇拜”、威廉·哈兹里特的“青春不巧之感”、大卫·休谟的“论人性的高尚或卑鄙”等众多精彩文章,。     本书的读者主要是有志于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书籍目录

杨岂深译篇  伯特兰·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  威廉·福克纳:献给埃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查·珀·斯诺:亨利·詹姆斯  埃德蒙·戈斯:惠特曼访问记  约翰·罗斯金:论书  伯特兰·罗素:论具有现代头脑  奥古斯丁:比勒尔:购书  罗伯特·林德:黑暗  威廉·黑尔·怀特:一个伦敦人的假日  本杰明·富兰克林:读书杨自伍译篇  威廉·哈兹里特:青春不巧之感  大卫·休谟:论人性的高尚或卑鄙  亨利·亚当斯:美国特性  约翰·杜威:道德有人性  欧文·白璧特:中国的原始主义  乔治·桑塔亚那:爱情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科学把握不住的自然  约瑟夫·伍德·克鲁奇:现代绘画  戴·赫·劳伦斯:给她一个模式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文化

章节摘录

写新闻小品。谁都不能把亨利看成是个具有一种为大众欢迎的眼光的报刊撰稿人,而如果在英国,要找到一家打算如此宽容大度的报刊恐怕也不太容易。洛威尔和诺顿那个时代的波士顿文化水平甚高,但是未免太高不可攀了。难以想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世上还有任何其他文化团体会鼓励一个无名小卒以《小说的艺术》这篇冗长武断而章法细密的论文来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亨利在自己着手写小说之前,就大致酝酿了他的小说理论。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实际评论家。但后来当他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之中时,他就不如以前了。像所有阐明一种批评理论的作家一样,他自然也据此要求自己的作品。然而他具有一种宽宏大量的气质,他那善于赞誉的本领比他的理论更为宽容。年轻时他说狄更斯是“最肤浅的小说家之一”,这一评价完全吻合他的理论,但不是确论。同样荒谬的是把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说成是大而无当的怪物,这表明了他对他们的艺术一窍不通。与此同时,他却认为,而且一向认为,巴尔扎克是一个最伟大小说家。不论这种评论有何论据,无可置疑的是:巴尔扎克大约是杰出的小说家中最不符合詹姆斯式的规范的一个。可是亨利在老年周游美国之际,还一直说巴尔扎克是非凡之才。这是亨利·詹姆斯十分可爱的地方。詹姆斯可曾怀疑过:如果他所顶礼膜拜的巴尔扎克处于他(詹姆斯)的环境之中,他会写些什么呢?他可能不会长久怀疑。巴尔扎克可能会沉湎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从文明的波士顿、纽约的贫民窟直到西部边疆。对于巴尔扎克这样一位从大处着墨而又富有激情的小说家来讲,美国就会是个极好的活动天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美名篇选--杨岂深、杨自伍译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此书是老翻译家杨岂深与他儿子的译作。杨先生中英文皆精通。可以说已入炉火纯青之境界。是学习英汉互译的经典教材。应当仔细研读。
  •   照着翻译家的名头买的,但书非常好,学术派,日后要仔细研读~~
  •   这种书需要细细读来,能翻译到神似,符合信达雅的要求非要对语言有一种感觉,而且是母语外语双过关。
  •   译者很好
  •   只看英文原文的话有点难,结合中文就容易理解了。
  •   千锤百链始成真!
  •   书很好,这本内容还没看,应该是不错
  •   论坛上有人推荐的,是大家之作,不过觉得有的翻译并不顺畅,不知道怎么回事
  •   如题~~~~~~~~~~~~~
  •   拿来提高翻译水平,书的外壳也挺好看的,不错
  •   名篇选好多是一些议论性质的文章,逻辑性强,而翻译可能太追求对应原文了,句子主语频繁更换,不说理顺文章的逻辑,单单是理顺每一句主语之间的关系都很难了(你们可以认为我理解能力差),所以我很不喜欢,没有读书那种流畅感。我认为翻译尊重原文观点、和所要表达的东西即可,没必要字句对照(叙事性质文章除外),并且翻译也是另一种创作方式。
  •   哲学和文学文章,原文和译文都很美。很喜欢。
  •   翻译的大概很正,但缺了点书卷气,信达或有而雅不足。
  •   书印刷不错,极个别有点印刷小错误。但窃以为该书翻译偏直译,较之更喜欢夏济安的译文。望指正!
  •   看一本书是否好,不仅要看文字内容,例如原创文笔,翻译文字处理方法,还要看选题角度。本书就好在选取的英美名篇不是任何一本选读都见到的,有时候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个。
  •      过年前逛古籍书店,在三楼买了本译文出版社的《英美名篇选》,杨岂深、杨自伍两位先生选译,中英对照。此书我在亚马逊的收藏夹里放了许久,这次看到才四折,大喜过望。翻翻目录,有福克纳的《献给埃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罗斯金的《论书》、富兰克林的《读书》、哈兹里特的《青春不朽之感》等等,回家迫不及待读了起来。
       拣了最感兴趣的几篇,读原文,对照译文,感觉杨岂深老先生那辈学人到底治学认真,对中英文的掌握都很扎实,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都能梳理得很清楚,而且译文透着浓厚的书卷气,读来颇具消浮去躁之功。但有几个地方让我挺困惑,对句意的理解同杨老先生不大一样。兹罗列几处(暂时只读了六篇),并附上本人的理解,待方家指正。
      
       第37页:There seems, to you and me, no reason why the electric forces of the earth should not carry whatever there is of gold within it at once to the mountain tops, so that kings and people might know that all the gold they could get was there; and without any trouble of digging, or anxiety, or chance, or waste of time, cut it away, and coin as much as they needed.(John Ruskin: “Books”)
       杨岂深先生译文:地球的电力竟然不能把地球上存在的黄金一下转送到山顶上去,那样帝王和黎民便可知道他们所能得到的黄金都在那里,看来你们和我一样,都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怕挖掘,怕焦虑,怕冒险,怕费时间,于是半途而废了,需要多少钱币就去铸造。(约翰•罗斯金:《论书》)
       按:前文未引,大意说书中的智慧有如现实中的黄金,欲有所获,须努力开掘。这段照杨老先生的译文,“without”该引申为“怕”,而“cut it away”则当是“半途而废”的意思。但顺着前半句的文意,后半句似乎照着字面去理解就足够了:无须挖掘,无须挂心,无须冒险,无须花费时间,去山上切就是了,想铸多少钱币就铸多少。
      
       第154页:Compare a bookseller’s catalogue of 1862 with one of the present year, and your pessimism is washed away by the tears which unrestrainedly flow as you see what bonnes fortunes you have lost. A young book-buyer might well turn out upon Primrose Hill and bemoan his youth, after comparing old catalogues with new. (Augustine Birrell: “Book Buying”)
       杨岂深先生译文:姑且拿一八六二年的跟今年的书商目录比较一下,你的悲观态度便会被泪水冲刷掉,因为当你眼看着自己失去了多少好运道,便会泪流不止。新旧目录比较之后,一个年轻的购书者很可能出来眺望望春花山,叹息自己青春消逝。(奥古斯丁•比勒尔:《购书》)
       按:读到一句我一时没很明白,注释里写“Primrose Hill”典出自威廉•布莱克的《耶路撒冷》,因为没读过这首诗,对这一意象没啥概念。但翻看杨老先生的译文却让我更迷惑。暂且搁置“望春花山”,实在不懂为啥“一个年轻的购书者”要“叹息自己青春消逝”。前文在说从前旧书便宜,如今的年轻书迷无福享受,按照这个意思,那把“bemoan his youth”理解成“叹息自己青春消逝”就不妥了,个人觉得,年轻购书者“叹息”的恰恰应该是自己余生也晚,没赶上好时候。故“bemoan his youth”或许该译成“叹息自己过于年轻”。
      
       第181页:In 1717 my brother James returned from England with a press and letters to set up his business in Boston. I liked it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my father, but still had a hankering for the sea.(Benjamin Franklin: “Reading”)
       杨岂深先生译文:一七一七年我的兄长詹姆斯从英国带回一台印刷机和铅字,打算在波士顿开业。我比父亲更喜欢这个行业,不过仍然渴望海上生活。(本杰明•富兰克林:《读书》)
       按:原文是“I liked it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my father”,杨老先生却并没有翻译“that”,直接译成“我比父亲更喜欢这个行业”,如果单单读译文,似乎也挺通,跟上下文没有矛盾。但作者在第一段中说父亲家中藏了许多神学书籍,并希望儿子也担任神职。按此推测,这里的“that”应该是“the profession”——也即“神职”——的省略。故此句或当译为:比起父亲的职业,我更倾心于此。
      
       上面罗列的是区区同杨老先生对原文理解差别比较大的三处,至于一些大方向相同,细节把握稍有偏差的地方,时间有限(而且意思也不大)就按下不表了。最后要提一句,此书的校对比较马虎,比如第154页,“price-lists”和“Compare”之间遗漏句号,还有几处破折号时长时短。书越好,这样的瑕疵总越显得眨眼,叫人抱憾。
      
  •   疑心那个primrose hill的注释是否有些误导?primrose hill到作者的时代已是成熟的公共绿地和著名景点了,作者在文章里提一笔很正常,干嘛要典出blake近一个世纪前写的jerusalem:
    "
    The fields from Islington to Marybone,
    To Primrose Hill and Saint Johns Wood:
    Were builded over with pillars of gold,
    And there Jerusalem’s pillars stood.
    "
    primrose hill不就是地势高点,登临可以俯瞰市容市貌吗。原文里说turn out upon primrose hill , 即登临primrose hill (这里杨某译作"眺望"似也有误, turn out的一个(常用)意思应该是to arrive/assemble吧 ), 后接bemoan one's youth, 应该是类似齐景公登牛山而悲去国的场景吧 --- 不过作者这里大概是用了夸张幽默点的口吻。
  •   book buying里primrose hill附近一段读下来也有些费解,借楼主宝地顺提一笔,望各路高人不吝指教。
    我的疑惑是,作者到primrose hill这段为止说买书少的原因(之一)是价格上涨, 接着后一段先说有些人将此归咎于竞争结果;竞争加剧导致书价提高,与常识有悖。然后又说书商的书目单的流通,促进信息共享市场整合,导致书价趋于“hateful uniformity”的六便士。接着又说以前各地特产不同(“民谣小册子“,”旧册子” “小说”)的盛景不复。这些言语似乎都不直接支持之前书价上涨的论点。
    不过八卦了下作者毕竟是兴风作浪过的政治家而非等闲文人,这点market savvy应该不会没有。所以我强烈怀疑是我理解有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