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的来源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克里斯汀·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M. Korsgaard)  页数:361  译者:杨顺利  
Tag标签:无  

前言

  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实践哲学的伟大传统继续存活于一种对其哲学内涵有所了解的解释学之中。  ——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我们把它称作“实践理性转向”。所谓“实践理性转向”,主要是指西方主流哲学界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元伦理学阶段和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阶段之后,恢复了对于价值的理性基础、规范的根源和辩护,以及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这些实践理性的传统主题的兴趣。无论是在研究的主题、范式、方法方面,还是在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实践理性转向”都可以说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向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语言学转向”是相对于古代的“存在论转向”和近代的“认识论转向”而提出来的,它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范式转变。

内容概要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权威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本书是作者在1992年于剑桥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Christine M.Korsgaard),1952年生于芝加哥,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心灵哲学、个体同一性理论及形而上学等;主要著作有:《规范性的来源》和《创造目的王国》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言导言引子:美德与义务第一讲 规范性问题第二讲 反思性认可第三讲 反思的权威第四讲 价值的起源与义务的范围第五讲 理性、人性和道德法则第六讲 道德与同一性第七讲 普遍性与反思的自我第八讲 历史、道德和反思检测第九讲 回应附录一 内在主义和规范性的来源附录二 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参考书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科尔斯戈德寻求的对规范性的把握,在两个不同的意义上具有实践蕴涵。首先,她寻求的不是知识社会学或道德系谱学的解释,而是对规范性要求是否能够得到证实的把握。其次,她主要关注与行动而不是与知识相关的规范性要求,特别是道德的规范性要求。  道德的规范性要求获得了一个坏名声。人们常常指责义务,说它限制、压抑,甚至是败坏了我们的生活。尼采的观点可谓这一道德镜像的集大成,时至今日,“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者对义务的斥责仍然不绝于耳,这些人大多对他们所认为的伦理生活中更有吸引力的那些东西兴趣更为浓厚,诸如德性、关系、激情、情感。但是,正如科尔斯戈德所描述的,规范性不只限于原则和义务。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善和德性也蕴涵着我们可能遵守也可能不遵守的规范。  科尔斯戈德踏进这块是非之地,果敢大胆,手脚麻利,在第一讲,她迅速打发了几种主要的规范性理论。唯意志论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立法者的话——但如果我们不能够说明权威性规范的来源,权威性立法者的存在是不可能得到证明的。实在论也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如果他们不能证明某些行动、义务或目的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话。正如科尔斯戈德指出来的,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些方案,规范性问题就从我们的手指间溜走了。  在第二讲,科尔斯戈德试图把规范性限定为人类行动领域之内而不是在其外的问题。在讨论了休谟、密尔及威廉斯的立场之后,她得出一个强势的主张:康德主义的观点为将规范性的来源限定在人类生活之中提供了最好的方案。而其他各家观点的贡献,要视其对人类反思能力的认可而定,换言之,要看它们是否认为人类行为者能够对自身的信念、欲望、社会身份和传统进行考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规范性的来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提到要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当问及:道德规范是怎么来的,凭什么说道德规范是正当的,我们是出于什么原因遵守道德规范的等问题时却少有唯一的或最好的回答,以免除对道德规范的义务的排斥。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在《规范性的来源》这本书中采用对比列举的方式将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认可、诉诸自律四种看法一一论述,对规范性的来源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她个人对规范性来源的理解并为上面的质疑提出了解答。
    关键词:规范性的来源、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认可、诉诸自律
    一、 本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及著作结构设计:
    科尔斯戈德在本书的第一章中首先缩小了“规范性的来源”的范围,即“伦理标准是规范性的,伦理标准不只是在描述我们实际调节行为的方式。它还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它们能够命令我们、强迫我们,或者建议我们、或者期盼我们在使用这些标准的时候,是在相互提出要求。” 笔者将本书中的规范性理解为仅仅是道德或伦理中的规范性,不包括广义的规范性。科尔斯戈德认为,伦理的规范性来源于行为者自身的反思性认可,科尔斯戈德说“如果我们基于对真正的道德伦理反思之上发现我们依然愿意认可道德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么道德就是规范性的。我称这种确立规范性的方法为‘反思性认可’的方法”
    本部著作的结构设计有其非常可取之处,即科尔斯戈德采用了:自己的论述→批评者的评论→作者的回应的行文形式,使得著作中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并且很好的体现了学术的本质:辩驳交锋真理明了有针对性,思想碰撞推动学术的发展。
    二、 围绕科尔斯戈德中心观点的重要次级论点及其经验证据:
    伦理的规范性有两种分类,其一是外在的规范性,其二是内在的规范性。很明显的区别:外在的规范性是依靠行为者之外的因素决定,如,上帝、掌权者、鬼神等等;内在的规范性是依靠行为者自身的因素决定,如,行为者的理性,情感等等。显然科尔斯戈德在本著作中的论述是对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伦理学为基础进行发展的,即,科尔斯戈德在伦理的规范性主要是站在内在的规范性的立场论述的。她的思想受康德及罗尔斯的影响非常之大,在著作中,她是康德理论的支持者,并追随其观点,将规范性的来源归结于人的理性的反思活动,和人们对自身同一性的认同。在此她将反思后决定的行为与本能行为相互区别,并由此推出,那些因为情感欲望引起的行为不能成为道德的行为,只有通过反思形成距离后,人们才能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行为,而这样经过理性的规范“裁决”后的行动就是人的自身的同一性。
    科尔斯戈德在讨论具体的伦理的规范性的来源时,将规范性分为以下四种,并对每一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即“义务来源于对道德行为者具有立法权威的因为能够为他们立法的某个人的命令……从而规范性起源于立法者的意志”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她对唯意志论、实在论进行了分析,并批评这些外在的规范性主张把行为动机和行为规范来源相混淆。她认为,行为的动机是指行为的起源而规范性的来源则说的是规范(行为原则)本身的来源。结合第四讲的内容,她对唯意志论的综合评价是:唯意志论不能说明权威性的规范性的来源,权威性立法者的无法得到证实。
    (二) 实在论。实在论即“如果道德要求是真实的,它们就是规范性的,如果存在着他们正确地描述的内在地具体规范性的实体或者事实,那么道德要求也就是真的” 。在后文中科尔斯戈德对实在论的批评说:“行为是否真的是义务性的问题,可能与道德概念是否适用于行为的问题相混淆……这种规范性问题与其他问题的混淆的趋向经常导致规范性问题的解决受到妨碍,或者被忽视” 但是笔者认为她没有考虑到实在论是以外在的规范性为标准的,对于实在论提出的“道德要求需要是真的”的说法,科尔斯戈德驳斥说“只要有解答道德问题的正确的或最好的程序,就有运用正当和善的概念的方法。只要有运用正当和善的概念的方法,我们就有道德真理或者更一般性的规范性真理。如果这些概念能够被正确地应用,包含了道德概念的陈述就会是真实的” 以及“要解释规范性概念或者规范性真理范畴的存在,无须假设一个内在规范实体或者客观价值领域” 。由此可以得知科尔斯戈德认为:实在论不能找到规范性的来源,除非他们能证明某些行动、义务或目的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三) 反思性认可。关于反思性认可上文已经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此处不再赘述。科尔斯戈德应用并分析了不同支持反思性认可的规范性理论,论述其中有关理论规范性来源的理论。其中有:大卫•休谟的“于是规范性的问题就成为,我们是真有理由产生这些欲望,并有理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伯纳德•威廉斯的“从对我们提出实践诉求的一切视角出发,(包括它们自身)我们的伦理禀赋都被判定为善的。因而规范性就此确定了下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经过反思,我们会乐于看到我们自身成为一种不敢伤害他人的人。虽然使我们有义务做功利之事的动机是训练的结果,但我的义务感是同我们交往的和同情的本性协调一致的,它由反思维系因此是规范的”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科尔斯戈德提出自己支持的观点(康德的观点)“反思性认可不仅是行为者用来检验自己的具体动机和倾向的道德标准它还是道德本身”
    三、 深入思考
    科尔斯戈德在康德和罗尔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推进,并把罗尔斯的方法运用到了伦理学中。其中将理性的反思认可是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主义的发展,将义务的来源确定在自我同一性的思路算是她的创见,而争论也多集中在此。但是,科尔斯戈德为避免使用过多篇幅在讨论外在性的规范而避开对同一性的详细界定及解释,但是为了方便理解作者观点,在此对“自身的同一性”进行简单的解读。首先,从康德绝对命令的角度来理解“自我”一定是一个先验自我。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引用亦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实践同一性实际上不同于先验自我。实践同一性是先验自我的现象,具有经验性。作者所说的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实践同一性。但是她的实践同一性是建立在先验自我的基础上的。即同一性中的自我分为:思想的理性自我(为自身设置了个人的道德上的规范性)、实践的行动自我。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她的许多论述了。其他一些争论基本上可以用康德的思路来解决。本著作中关于规范性的来源的几种主要思想就介绍这些,还有很多有关哲学、逻辑、推理、伦理等具体知识值得学习。
  •   不错的书,翻译的还行
  •   着一个系列的图书都值得购买
  •   这是一部关于道德规范的书籍。为什么道德规范具有权威性,从而遵循道德规范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义务,作者对关于这一问题的四种理论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新康德主义解释
  •   看见规范性这个字,我不禁觉得难以言说,也觉得恐惧。文明让人类学到的是规范,但戕害人类本质的其实也还是规范这样的词。福柯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认识,但我们其实又不知道福柯是谁。就我个人,对规范的恐惧其实发自我对民族的担忧,但这种担忧我并没有看到能够衰减的迹象。这让我觉得悲凉。我们早就被伦理地规范啦,但我们却还离不开这样的规范,尽管它的本质是虚伪的。
  •   道德的起源什么的做了讨论, 不错,推荐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