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阎云翔  页数:386  译者:陆洋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作者简介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最近,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阎云翔先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学者。

书籍目录

序言(凯博文)
导论:个体的崛起
第一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第四章 实践性亲属关系
第五章 农村的青年与青年文化
第六章 青年女性的崛起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个体能动性与彩礼的演变
第八章 如何做一个工于算计的好人?
第九章 社会转型期的消费主义
第十章 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
结论:社会的个体化
附录:中国的个体化之路
英文版原始出版者名单
致谢
中文版致谢

章节摘录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的大众消费浪潮,消费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维持其合法性的手段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本章开头指出,即使是在第三次大众消费浪潮于1996年结束后,消费主义仍然继续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第三次大众消费浪潮值得仔细考察。  首先,买方市场已经出现了。如上所述,80年代大众消费的两次浪潮产生在供应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日常轻工业产品及供应城镇居民的家电等消费品短缺的背景下。由于前10年的经济改革,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在90年代初改变。据商务部1992年的报告称,在600个主要消费品种中,32%的供给大于需求,10%供给小于需求,而其余的供给和需求平衡。供求格局继续得到改善。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到1998年,600个主要消费品种的84%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供给超过需求的消费品种占14010,没有短缺的消费品种。①  由于供应充足和零售商的利润压力,消费者现在有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大的议价能力。“客户是我们的上帝”已成为新的商业口号,卖家不得不借助各种方式来促进销售,诸如赠品或折扣,发行折扣卡,使用三明治式活动广告牌等等。到1993-1994年,改善购物环境已成为热点议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直至1998年)。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   阎云翔教授近年来的代表作,虽研究各有不同,但总体回应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值得一读,也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
  •   这是阎云翔教授译本英文论文集的中译本。其中一部分文章原来刊发在国际学刊上,另一部分刊发在其他文集之中。所有文章,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所有文章展示了国际高水平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品质。
  •   此书从若干不同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最为核心的是家庭生活互动模式和权力结构的变迁,特别是女性在推动农村的分家独居方面的积极性和显著角色比较有新意。农村的个体化以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作为主要取向,但是相对忽视了个人的义务,从而导致只知私利的个人主义。
    此书的主要资料限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没有反映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是继续走向个体化,抑或其他?读者无从得知
  •   阎云翔先生既有在中国长久生活、长期观察的经历,又有外部打量的视角,论述到位
  •   针对农村的个体化,延伸到整个中国的社会个体化,很切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是一本经过长期田野调查的经典著作。就是结构上有点乱
  •   该书从中国农村的变化来揭示中国逐渐发展为个体化社会。
  •   乍看起来是一本人类学的论文集,仔细看很有意思,一个村庄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素描。包含了经济、政治很多层面的分析,从人类学的角度,信手拈来,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   作者的学术功底很扎实,观点深刻,论证细致严密,逻辑清晰。中国人写的学术著作往往疏于论证,而本书中的论证材料丰富,典型的反应了美国人的学术风格,值得阅读。
  •   我们熟悉的生活,用人类学的视角解读,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   人类学的好书值得学习
  •   1、材料翔实,非常严谨而体系的田野调查。2、眼界宽阔,在农村,在高校的不同经历,让作者有着很独特的视野。
  •   最近思考的问题正好从这本书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太及时了!
  •   喜欢学术的思考,对现状的描述
  •   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观点、理论都很有看头
  •   好书,懂了很多
  •   还没到货,很期待。
  •   内容很丰富,很严谨
  •   就差开始看内容了
  •   受教了。推荐。
  •   GOODBOOKS
  •   还没看。要认真看看
  •   这一套书都很好,值得收藏
  •   阎云翔老师的新书,推荐推荐。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   阎云翔的最新力作,可以与《礼物的流动》结合来看,对理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结构有较大帮助,当属美国汉学界今年来的力作
  •   阎云翔先生的书比较流行,上一本《礼物的流动》买断了货,也不重印。这一本又这么畅销,说明国人对呆在国外的学者还是比较崇拜的,仔细读来,还是有不少收获。
  •   我想,对真相耿耿于怀的人要是平时能多看看人类学著作还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不是真的为了真而真,而是因一种精神的特质使其显得这样特别。再者,这套丛书从质量上看还是很镇得住气场的。
  •   好多都是亲密关系的变革里面的内容
  •   张光直的学生
  •   由群体向个体、个性的转变。
  •   其实我觉得月的这类题材有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学习写作的技巧。当然不排除文本所反映出来的本身意义深度借鉴!
  •   嗯,就是这么个道理,想看就看,没啥多说的。
  •   如果我们在国外学了某个理论,带着这副眼镜回来,是否就可以真正认清中国了呢?又能否对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有所帮助?
  •   还可以再看看
  •   觉得没有《倾听底层》好看
  •   一不小心点击了两本,也没看清楚。
  •   阎云翔的书,有信心的
  •   阎云翔的书,有信心的!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