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

出版时间:2012-7-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索尔·贝娄  页数:411  译者:宋兆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大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自1938年以来,除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次大战期间在海上短期服过役外,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O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1976年,由于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要是我真的疯了,也没什么,我不在乎。摩西·赫索格心里想。有些人确实认为他疯了,他自己也有一阵子怀疑过他的精神是否还 正常。而现在,他的举止虽然仍有点怪诞,可是他感到信心百倍,轻松愉 快,身强力壮,而且自以为慧眼超群。他整天给天底下的每个人写信,已 经人了迷。这种信他越写越来劲,因此自六月底以来,他无论跑到哪里,随身必定带着一只装满信件的手提旅行箱。他带着这只箱子,从纽约到 玛莎葡萄园,但立刻又转了回来;两天后,他飞往芝加哥,接着又从芝加哥 前往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一个乡村,然后就躲在那里发狂似地没完没了地 写起信来。写给报章杂志,写给知名人士,写给亲戚朋友,最后居然给已 经去世的人写起来,先是写给和自己有关的无名之辈,末了就写给那些作 了古的大名鼎鼎的人物。伯克夏一带正是盛夏季节。赫索格独自呆在一幢老大的旧房子里。往常他十分讲究饮食,现在则靠啃光面包、罐头豆和干乳酪充饥。有时,他会跑到杂草丛生的花园里去采摘悬钩子,心不在焉地小心翼翼地把它 们那长满刺的藤蔓牵起来。他睡的是一张没铺被单的床垫——这是他久 已弃而不用的结婚时的床——有时他就裹着大衣睡在吊床上。花园里,四周围着他的是长得高高的杂草、刺槐,还有小枫树。晚上醒来睁开眼,只见点点星光近似鬼火。当然,那不过是些发光体,是些气体:无机物、热量、原子,但在一个清晨五点和衣躺在吊床上的人看来,却是别有一番 滋味在心头。若遇心血来潮,突然想到什么新主意时,他就赶快跑到厨房——他的 总部——去记下来。砖墙上的白漆已开始剥落,有时候,赫索格就用袖子 抹去桌上老鼠咬下的碎屑,他不动声色地感到奇怪,野鼠怎么会对蜂蜡和 石蜡这么感兴趣。凡是用石蜡封口的果酱瓶、蜜饯罐之类,都被它们咬得 百孔千疮,生日用的蜡烛啃得只剩下烛芯。老鼠还光顾了一条面包,咬进 一个洞,在里面留下自己的形状。赫索格涂上果酱,吃下了没有咬过的另 外半条。他和老鼠也能分享食物了。不管什么时候,他脑子里总有一角对外界敞开着。清晨,他听到乌鸦 叫,觉得它们的聒噪十分悦耳。黄昏时,他听到的是画眉的啭啼。晚上则 有猫头鹰的悲鸣。当他被脑子里的信弄得激动起来,走进庭园时,他会看 到玫瑰花绕在水笕上,或者是看到桑树以及在它枝头使劲啄食的小鸟。白天,天气炎热,黄昏时红霞似火,四周灰蒙蒙的一片。他睁大眼睛放眼 望去,什么也看不清,几疑自己已经半瞎了。他的朋友——他过去的挚友,和他的妻子——他的前妻,曾对人散布 谣言说,他的神经已经失常。这是真的么?他绕着这座空房子走了一圈,在一扇布满蜘蛛网的灰蒙蒙的窗子上,看到了自己的脸影。他看上去显得出奇地安祥。一道光线从他的天庭,经过笔直的鼻子,照到他深沉宽厚的嘴唇上。到春深时分,赫索格觉得再也受不了啦,他要进行解释,说出事情始 末,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当时,他正在纽约一所夜校里给成年人上课。四月问,他的课讲得头 头是道,条理分明,可是到了五月底,就开始有点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了。他的学生这时也明白,他们从赫索格教授那里大概再也学不到多少“浪漫 主义的由来”了,他们只等待着怪事的发生。果然,赫索格教授课堂内的 礼节日见减少。他整天若有所思,说话时常有毫不自觉的坦率。到了学 期末,他讲课时经常会久久地呆着说不下去,有时甚至干脆停了下来,喃 喃地说声“对不起”,伸手从怀中掏出钢笔,使劲地在一些碎纸片上写起 来,弄得讲台也吱吱嘎嘎作响。他全神贯注,眼圈发黑,苍白的脸上七情 尽露。他在说理,在争辩,在经受着痛苦。他仿佛想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变 通办法。他似乎在神游四方,又像在钻牛角尖。他的渴望、固执、愤 怒——他的眼睛和嘴巴的表情,把这一切都默默地暴露无遗。人们可以 看得一清二楚,全班学生都等着,三分钟,五分钟,鸦雀无声。起先,他做的笔记并无一定形式,全是片言只语——零星的废话、感 叹词、曲解了的成语和语录,或者借用一句他去世已久的母亲所说的意第 绪语,叫“Trepverter”,即大错铸成后所讲的悔不当初的自谴自责语。例如,他写道:死亡——死去——再活——又死——活。没有人,就没有死亡。以及:你的灵魂要下跪么?也有好处。擦地板。还有:对付傻瓜要用他的傻办法,免得他自以为聪明。对付傻瓜勿用他的傻办法,免得汝亦似他为傻瓜。两者试择其一。他又记下:据沃尔特·温彻尔告知,巴赫在创作安灵曲时套着黑 手套。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赫索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