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儒家文献(上下)

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第2版 (2001年4月1日)  作者:骆承烈汇编  页数:1164  字数:7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碑文范围为今山东省曲阜市辖区内。曲阜的碑刻遍布城内外各个文物点及城乡各地,足有500多块。但有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不高,有的纯系补制品,故未全录。    本书的写作侧重纪实,试图再现考古学者当年的发掘历程,摒弃枯燥的考古报告和单调的各种数据,力求文笔生动,富有情趣。选题上则选择一些发掘过程曲折有趣的重大考古发现,反映中国考古已经走过的风雨和一代代考古学者的传奇经历,让读者在悠闲的泛读中,以一斑而窥全豹,了解中国考古史上的黯淡与辉煌以及考古发掘中的苦乐,对中国考古、考古学者及其研究产生初步的框架认识。

作者简介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编纂说明漠魏碑(38幢)  一 鲁六年北陛石碣  二 五凤二年鲁孝王刻石  三 九龙山王陵塞石碑  四 鲁市束安汉里禺石  五 居摄二年祝其卿坟坛刻石  六 居摄二年上谷府坟坛刻石  七 建武二十二年新富里凟石  八 永兴元年乙瑛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九 永兴二年孔谦碣  十 永寿元年孔君墓碑  十一 永寿二年韩勅造礼器碑  十二 延熹元年藏堂题记  十三 延熹七年泰山都尉孔宙碑  十四 建宁元年史晨奏祀飨庙碑 十五 建宁二年史晨奏祀飨庙碑 十六 建宁四年博陵太守孔彪碑 十七 熹平二年残碑 十八 汉故豫州从事孔褒碑 十九 鲁相谒孔庙残碑 二十 汉督邮曹史题名残碑 二十一 归德桥碑 二十二 考盘涧碑 二十三 舞雩台刻石 二十四 漠石人铭 二十五 元圣殿周公负扆图刻字 二十六 汉鲁相韩勅後碑 二十七 汉司空孔扶碑 二十八 汉阳嘉残碑 二十九 孔融墓碑 三十 汉张角残石 三十一 陶洛残汉碑 三十二 黄初元年鲁孔子庙碑 三十三 周府君碑额残石 三十四 孔子为鲁司寇像 三十五 神龟二年魏兖州贾使君碑 三十六 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 三十七 兴和三年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三十八 齐乾明元年郑述祖夫子庙碑隋唐宋金碑(84幢)……元碑(129幢)明碑(385幢)清碑(共316幢)民国以来碑(共73幢)附录一:曲阜外与孔子有关的碑、碣附录二:曲阜碑刻现存方位表附录三:孔府档案载林庙碑目附录四:部分碑、碣拓片附录五:永乐七年孔氏族谱图碑

章节摘录

书摘                   十九  鲁相谒孔庙残碑    ……许□帝命荚授,俾相於鲁,吉日令辰,钦谒□□……兆龟□藏实,览鸿基之旷荡,观林木之窈深□……扬美风而动物,和阴阳以兴雨,假尔攸仰□□……□访之儒彦,稽之典谟,圣德设章,先民有□□……□在质朴,春秋蒸尝,几以菠福,昔在周人,□□……□□成,共立碑石,因而铭之,咸自纪藉□□□……□□□□□□□□□□□□□□□□□□……□史,字叔德,东海祝基人□□……□□儒,字仲睢,东海郯人□□……    此碑立於东汉年间(25—220年)。    位於汉魏碑刻博物舘北屋,西起第20石。    碑高10米,宽0.85米,厚0.26米。隶书。8行,行18字。上部残,中部裂。碑侧为殿侍御史杜兼题名,徐泗节度掌书记章子高题名,皆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左侧题记5行,行20字。    《隶释》卷十七有释,《两汉金石记》卷七有原文及释,《金石索,石索四》有图及释,《金石圃说》甲下有释,《金石萃编》卷十九有释,《汉碑录文》卷下有原文及释,《校碑随笔》卷二有记,《寰宇访碑录》卷一有记,《曲阜县志》卷五十一有释并认为非孔宏碑,《阙里文献考》卷三十五有跋,《金石聚》卷五有原文及释,《平津读碑记》卷一有释,《山左金石志》卷八有原文及释,《山东通志》卷九有记。    此碑为无名碑,通称《鲁相谒孔庙残碑》,因其第1行有“吉日令辰”4字,故又称为《吉日令辰碑》。牛运震《金石图说》依《孔谦碑》之例,定其为《孔宏碑》,未为人们承认。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阮元《山左金石志》及孔继汾的《跋》中,均对此名极力反对。孔庙内确曾有《孔宏碑》,是漠灵帝建宁四年(171年)给河东太守孔宏所立。但该碑未见,不应以此碑顶替。至於“吉日令辰”之说,有人认为不合适,因此4字系碑中文字,不应取作碑名。所以,此碑仍应依洪适《隶释》卷十七所记,定名为《鲁相谒孔庙残碑》为好。    早在宋代,此碑的拓片便已流传,人们依照拓片内容对它进行评论。清乾隆乙酉(三十年,1765年)冬,钱塘何梦华在洗涤孔庙诸碑时,在此碑上又发现了许多字,并得碑侧唐人题名云:“门人徐泗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杜谦兼童子高篑大唐贞元七年辛未春二月八日”共4行,较前有了发展。    碑文内容显然是对墓主人颂扬之词。如第土行有“帝命荚授俾相於鲁,吉日令辰钦谒”14字,第5行有“春秋丞尝几以狡福”8字,均说明是谒孔庙意。第4行“访之儒彦,稽之典谟,圣德设章”及第5行“昔在周人”等句,均为对孔子及孔子之道的歌颂。第2行“览鸿基之旷荡,观林木之窈深”应指孔林而言。後面题名之人“叔德”、“仲雅”皆束海人。束漠时束海郡包括今山东兖州以束的广大地区,郯(今郯城)亦包括在内。“祝基”应是“祝其”,为古夹谷之地,在今山东莱芜一带。    位於漠魏碑刻博物馆西屋,南起第8石。    石高0.54米,宽0.54米,厚0.16米。正书,共25行,行26字。字已不清。    撰书人及刻石年月不详。墓主名街思九,葬於唐上元二年(761年)。    墓志石上有子母扣,盖已佚。    1957年发现於兖州,1960年移入孔庙中,後又移人漠魏碑刻博物舘。                          十二  唐任城县令独孤景墓志铭(上石)    唐故任城县令独孤公墓志铭    此石为唐时墓志铭。    现存漠魏碑刻博物馆西屋,南起第9石。    石高0.6米,宽0.6米,厚0.08米。4行,行4字。    撰书人及刻石年月不详。墓主名独孤景,葬於唐大中元年(847年)。    十三  唐任城县令独孤景墓志铭(下石)    唐故任城县令独孤氏墓志铭并序    前兖海绾驿巡官文林郎前试太子通事舍人飞骑尉李华宗撰      公讳景,字司光,其先派分刘氏,实河南伊洛人也。徵其出处,雄冠北州。繇是世为后戚,昭著家谅,凡日类我,皆无舆京。公幼以文业求仕,进中以史□赴知已宰邑虬郡十余,其政不独称理,深者遣思。再娶河东薛氏,皆故司徒公之女侄,并先公倾殁,铭志昭然。有子六人,有女二人,士林之光是遵家法君子之美感日戚哉。曾祖籍皇同州韩城县令,赠使持节平阳郡太守。祖明皇银□光禄大夫太仆卿上柱国阳武县开子驸马都尉,食邑三千户。父泳皇永州同□,赠绯鱼袋,历代勋贤,世传重德。公既承积庆,又景行如斯,□管不称才年才中寿天之报施何其谬欤。享年五十有一。会昌六年十一月廿四日遘疾殁於兖府之私第,以大中元年二月六日相殡於瑕丘县依仁里後,夫人拊之,礼也。呜呼哀哉,华宗面公二纪。重会。以相见托斯文悲铭贞石,词曰:    白日昭昭兮,青云甚远。践履诚高兮,循途何蹇。逝川滔滔兮,永永不返,徒使亲分旧兮,抱此兴叹。己矣哉,独孤公遣孤累累兮,何补於幽怨。    此石立於唐朝。    位於漠魏碑刻博物舘西屋,南起第10石。    石高0.6米,宽0.6米,厚0.09米。李宗华书,正书。共18行,行约26字。    民国年间出土於曲阜时庄乡伊家村,1978年移入孔庙中,後又移入汉魏碑刻博物舘。                     十四  唐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    (图为孔子行教全身像)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    垂宪万世。    唐吴道子笔    此石立於唐朝。    位於孔庙圣迹殿内西墙,北石。    石高2米,宽0.75米。题字2行,行8字。中刻孔子全身像。传为吴道子绘。    《金石索·石索四》有图及释,《孔孟圣迹图监》有图有释。    此孔子形象系老年学者样,端庄,慈祥,学者风度,後世所绘孔子像多以此为本。                  十五  唐佛顶尊券陀罗尼经幢    由北面偏東,依顺时针计,六面文字为:第一面:佛顶尊;第二面:券陀罗;第三面:尼经幢;第四面: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第五面: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第六面:南无金刚菩萨、南无无除菩萨(下均略)。    此经幢刻於唐朝。    位於漠魏碑刻博物舘束屋南间,北起第1石。    重修阙里庙垣记  济宁路教授杨垣撰    阙里庙制周三里而弱。崇垣四护,皆圬以粉涂,庇以瓦木。於夫殿合门廊等余五百架,皆金明昌役也。荐经丧乱,表里凋敝。中更洒扫百户,暂停主祀。财单力薄,扶倾缀朽,联缺续垩,所成者不偿其所坏。朝庭频年议加修复,屡符本路,揆度工费,以军国庶务方殷,而事未及措也。曩者山东东西道宪司诸公,自陈节斋以下,近及愈司粤屯公,皆尝督谕本部,为救废之举。迨夫奉议大夫同知济宁路总管府事刘侯用,至元壬午秋七月,继谒祀下。奠拜既毕,周览嗟惜而言曰:夫州县长佐之吏,孜绩於三载,必曰文庙有无增茸。况予为方面之悴,庙庭在境,而曾未过省,何以处承流宣化之任乎。今朝廷方当布文教,善风俗,以为致治之本。而於吾圣人祀宇,切於垂意,辇石伐木,筑基定础,期在旦夕矣。今庙貌虽残,所余者往往犹夏宇杰观,而周垣;圮剥,外连於荒莽,脱有野烧,缘逸於其中,不亦愈重朝廷之经费乎。此事吾侪不得不任其责。以今窃计,莫若规抚旧迹,先起垣於四周。庶或可以扦蔽他虞也。凡兹所举,有涉公币之费者,予固不得以擅为,以吾圣人之故,妨其农事,重其民役,而俾之嗟怨,予尤不敢为也。秋冬之交,农事毕,入蠲减他调而为之,不亦美乎。及归,更与同僚谋之,时总府判官李侯书生也,闻之乐与协其谋。刘侯之志,得以不沮。遂命孔氏五十三代孙权主祀事曲阜县尹,亲莅其役。仍以兖州检校之。乃於户大丁众之家,从民意而借其力。民皆曰:此非公役,唯吾乡中之盛事,复何辞焉。是相与执版干梂削之具而至者几千人,於是惟均之以广秦,而不限其程。勉之以坚整,而不责其缓。绎绎绳绳,陕陕登登,不亟不迟,百堵皆兴。缩基於季秋之将杪,斩木於阳月之既盈。宰牲酿酒,劳其众而归之。仍期於来春之首,变高堙深,夷芜易坏,益植松桧一千本。於时衣冠行路莫不称叹,以为殿阁崇严倍增於他日,岩岩乎可谓夫子之墙也。孔氏合辞为予言曰,自东平严公致政之後,而能加顾於祖庭者盖鲜矣。今侯体朝廷之意,以继是美,是不可以不录。桓时观睹其事,义不当让。乃摭其本初,而题之於壁间。    时至元十九年冬十有二月望日记  五十三代孙曲阜县尹兼诸军奥鲁权主祀事□立石  朱玉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几千年来留下很多文物古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遍布城内外的历代碑刻,据统计约有六七千幢之多。在这些碑碣中,除去孔林中作为死者标记千篇一律的墓碑之外,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也有1000余幢。主要集中於孔庙、孔府、孔林、颜庙、周公庙、少昊陵、尼山等处,其中又以孔庙为最多。这些碑刻按时间来说,从西汉到近世,两千余年,代代均有。按形制来说,有立在地上的石碑,也有嵌在壁上的石碣、题记等等。最大的重几十吨,高五六米,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依碑的类型来说,有祀孔碑、谒孔碑、功德碑、蠲免差徭碑、“旌忠”碑、“节孝”碑,以及各种墓碑及题记等。古时立碑的人,不是封建帝王,就是贵族显宦、儒生文士、“圣贤”後裔。立碑的目的自然都是为了维护与巩固封建统治,但这些石碑却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种种情况,大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及此後不久的历史面貌,有的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因此它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一些名碑的拓本,流传已久,影响甚大。    曲阜的碑刻,是历代的人们在孔子故里曲阜陆续立起来的,因此它有许多特点。主要为:    第一,从大量历代帝王、大臣们的祀孔、祭孔碑中,可以看出历代帝王是怎样利用孔子思想巩固封建统治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重要的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竞相利用它来巩固统治,培育人才,治国安邦,以及对全国人民进行教化,即让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儒家的主张上来。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成化四年(1648年)  的《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明朝皇帝朱见琛在这幢碑中,一开头就写道:“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焉。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明确地道出了孔子的思想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休戚相关的密切关系。文中又说:“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封建社会後期的帝王正是利用孔子的思想和他们提倡的三纲五常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既然孔子的思想对封建统治者作用如此之大,所以他们又尽力鼓吹“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後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於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也”。在另外一些碑上,他们更把孔子的思想与天地相比拟。如:“道之大原,实出於天。天何言哉?乃以圣传。传道者何?唐虞三代。仪范百王,万世永赖。圣人之功,与天比隆。圣人之祀,垂之无穷。”有的更直接说道:“圣人之道,一天道也。”“尊天尊圣,理原合一。”都把孔子思想和冥冥上天结合起来,证明封建的皇权乃上天所授,其对天下的统治乃天经地义。为此,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弟子竞相封谧。孔庙、颜庙、周公庙中就有不少对孔、颜、周公封谧的“御碑”。如《唐赠太师先圣鲁宣尼碑》、宋真宗立《勅修文宣王庙碑》、金章宗立《重修,至圣文宣王庙碑》、元武宗立《加封制韶碑》及清康熙帝的“万世师表”题字,等等,都明确地标示出封建统治者把孔子尊为“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及“万世师表”。当然,他们对孔子的尊奉是有其目的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的制诏碑上,把孔子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确地说是“尚资神化,佐我皇元”。清乾隆帝曾八次到曲阜朝圣。每到一地,即赋诗题词,曲阜留下的他的大量手书碑碣,其内容自然也不外“望道吾何见,徒存景仰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封建皇帝既然如此,一般大臣自然也亦步亦趋。如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山东巡按御史锺化民的《祭颜子碑》中就说:“夫子发圣人之蕴,教万事无穷,其几在复。复见天地之心,复见夫子之心。呜呼!人孰无心,万世而下,能复其本来之心,即见夫子与天地之心。”明确地表露出他要“复天地之心”,“复夫子之心”,正是要把孔子之道当作人世间一切纲常伦理之本,金科玉律。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  ……

编辑推荐

曲阜的碑刻,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内容之专,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把它称作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碑林亦不为过。它是文化遗存,也是历史资料,是历史演变中的产物、千年沧桑的证人,也是历代保存至今、生动具体而又切实可靠的编年史和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稀世瑰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石头上的儒家文献(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