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

出版时间:2003-10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成益方,韩军 著  页数:7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套装上下2册)》依地域设卷,每卷之前有一篇介绍该地域风土人情与人文物产的文字,每首收录的诗下,先是详尽而准确地注释,对于生僻之典、疑难之字均力求其确解,然后则附有一篇情文并茂的导读文字。  《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套装上下2册)》选择了黄河三角洲古代风物诗作为切入点,依地域为卷,每卷之前有一篇介绍该地域风土人情与人文物产的文字,每首诗之下,有详细而准确的注释,然后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导读文字,引领读者沿着诗歌提供的线索历于名山大川之中,令游客面对美景,身心俱泰。书中精选诗歌三百余篇,按县区录选诗歌的多寡为序,每县一卷,分邹平、无棣、惠民、利津、阳信等,每卷有卷首语、各卷目录、诗歌及疏解。

书籍目录

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上)总序序前言邹平卷卷首语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范仲淹 留别乡人杨用道 题怀范楼赵孟頫 伏生授经图诗张养浩 谒范文正公祠堂诗张公直 长白晴岚费贞 谒范文正公祠留题安宅 题翠微遐景亭陆鈛 范公祠诗张鲲 醴泉寺范公祠绝句(三首)孙养默 唐李庵诗王象春 大谷诗刘鸿训 回路涧山作(二首)董其昌 寄清园诗(二首)陈继儒 寄清园诗(二首)安曦 清明后一日过凤凰山袁中道 黄山八咏张延登 日涉园秋禊诗杨梦衮 醴泉寺诗(二首)……无棣卷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下)惠民卷利津卷阳信卷滨城卷沾化卷博兴卷广饶卷高青卷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唐人送别果然气派不凡,虽然身处中唐的韩翊不似初盛唐诸公那般的意气昂扬风神高远,但送人也是送得境界苍茫,那位齐山人有了这番诗意,也许真的会变成乘风的仙人呢……    明胡应麟《诗薮》以为:“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大体意思是说,诗的艺术形式有一定法则,而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特殊的精神风貌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唐诗“,兴象风神”之备受称道诚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落言筌,不涉理路”者也,大致来说,唐人这种“透彻之悟”除了心物的契合无间,更令人震撼的还是那一份辽阔的宇宙天地意识,以及空前自信所构筑的矫健雄伟之气,也只有唐人充分敞开的心灵,方能“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人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方能“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吧。    以开声气之先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开篇“城阙辅三秦,风眼望五津”一句就极有象征色彩,由此地而风烟纵横,俨然已呈现出身居其中的宇宙意识,于是“海内”、“天涯”、“比邻”等抽象意念就有了具体的无限广大的内涵,“送别”于是不再是此时此地的“执手泪眼”,而开拓为“壮怀柔情”—的别样风景。此等壮阔的兴象,是自然之美的完满呈现,更是积极把握生命意志的实践,无怪乎后人总是向往追慕。试看如下几例: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天地之开阔所负载的何尝不是诗人们飞腾豪健的意绪呢?    中唐以降,虽然大唐盛世的衰落令人沮丧,但是那雄深雅健、玲珑自然的歌唱依然令人留连,诗人们也曾极力想发出一样的声音,然而“诗道初丧”、“气骨顿衰”的事实使得他们构筑的兴象不可避免地浸染了孤寂、冷漠、闲散的色彩。如以下诗句: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    江清寒照动,山迥野云秋。(戴叔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其中,依然是天地辽阔,但是平添的一份寒意,映照着诗人心灵中一个王朝的秋天。山山水水,遂不再是生命雄浑充溢的展现,而成为诗人们逃遁自适、安抚心灵的象征。    在这样的语境里解读韩棚的这首诗,就在一份飘逸之余更多一份苍茫萧瑟的况味。    诗歌头两句以传说中的仙人做比,烘托了即将归去的齐山人那种超然世外的情怀和风度。“掉头归去又乘风”的意象既迅速又飘逸,迅速在于出世之情,飘逸则是想象中“乘风”的姿态。《庄子·逍遥游》中曾记述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虽然有对风的依赖,但与常人的行止自然是大大的不同,想想那种衣袂飘飘的风姿,真正是超尘脱俗。    而后两句就显得复杂。“柴门流水”作为隐逸之所的象征,本来应是恬然静谧诗意自陈的,“依然”却是追溯过往的意思,这一时间的长度既令人追问又产生了距离,追问时光中的变迁,对应人世的浮沉是非,这样,“柴门流水”遂以某种程度上永恒的意味和尘世拉开了距离。同时这诗意意象的处所又是苍莽而萧瑟的,“寒山”二字的冷色调特有一种冷漠沉寂的气息,莽苍苍的林木又使得这一环境笼罩了一重深厚的韵味。这样,隐逸生活就以冷漠的面目独自深沉静寂下去,而真实的人世世界也就在对照中被疏离搁置。自然,何其苍茫广大;归去,何其僻远幽深。    唐人每有“境界”之说,此种境界恐怕正是历史语境中衰飒的心象使然吧。     谒范文正公祠堂诗      张养浩  长白何岩蛲,下有读书室。  人云小范老,于此度辰夕。  萧萧翳荆榛,落落临泉石。  拳拳往拜瞻,赫赫如相及。  维宋庆历间,多士麟凤集。  孰为天下忧,一疏丹心白。  中朝元有人,西夏谅难国。  力言师出凶,深虑手滑失。  炳几先见明,韩富有惭德。  奈何时相陋,欲碎和氏璧。  向非仁庙知,千载血应碧。  至今忠义气,高压万仞壁。  所以行业隆,要自清苦积。  功臣何代无,名为富贵役。  视公平昔怀,霄壤邈相隔。  但能一善兼,亦足百岁塞。  遗客揭日星,未觉关塞黑。  长歌景行诗,风林感秋色。      新与旧、过往与现在,始终是一个颇具魅力的人生话题。伴随着人的年龄,就有不同的倾向,年轻时瞩目现在,年老了喜欢追溯过往;而身边的事物又总是变化,有的喜欢追随潮流,有的始终固守传统,两种话题时常冲突又相互交织,真是欲理还乱。如今诗人孙养默来到唐李庵,也深受这一话题的困扰,满目的风光居然有些变幻不定,这可如何是好?    首联的写景意味深长,周遭一片山之回环云之迷蒙,是背景,也是人生话题的初始。而诗人似乎潇洒非常,漫步之间晚钟时时入耳。这声音,透过背景而来,固然像周遭的风光一样平和沉静,可是却抓住了人的感官,拨动着人的意识。    于是中间两联突然就变得富于思辨性,如果不是从意识角度来寻绎,其中景物的跳跃简直让人莫名其妙,但即使明确其中的思辨性,也丝毫没有降低这一话题的复杂程度,只是诗人操作巧妙,把两个相悖的命题分别以眼前之景和想像之景来并陈,一个是新寺识旧松,一个是羁魂新过客,构成相反而相成的效果。人生若此,新旧交杂,怎能不纠缠不清?    诗人好像也没有兴趣把这样一个复杂的话题继续思辨下去,显然这种思辨也不会有明确的结果。所以尾联荡开一笔,来写文人高士的姿态。读书高啸,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许多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文人形象,如阮籍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咏怀》),如王维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等等,“深篁细雨”的意象就更为分明地写出了一份内在的清醒和从容。至此,人生的难题就算是有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这样来看,这首诗就很有点现代的色彩,意象出以象征,连缀潜以意识,跳跃腾挪,不能以寻常的景物诗来看待。    大  谷诗    王象春  百年每负青山好,今如海鹤凌天表。  凭虚只能窥帝座,扶遥而上星关邈。  涧峦步步可探奇,片石孤云莫草草。  相将但漱玉龙湫,宁惜秧华暮春少?  长日深潭霜雪飞,对之蒸灰去稍稍。  况是石林宿雨余,时当修楔气搦窕。  山顶阴霁云全白,何言齐鲁青未了?  山谷弄云云弄山,倏忽万变谁为考?  迤西传是会仙峰,仙子何年炼酉卯?  又云东牢有大药,我欲求之恐不早。  曳马吴门有也无? 对面沧溟目中小。  有松木受大夫封,有芝但延黄绮老。  老僧卓锡制毒龙,童子长竿落飞鸟。  蒸雾桑麻十万家,屿回溪口桃源育。  煮盐铸钱胜事遗,海右孤城严聚保。  数年凿矿伤地脉,此山藏灵不藏宝。  山民不识使君来,犬吠牛鸣山悄悄。  座中更有竹林贤,白发洒洒玉山倒。  夕气淋漓鸟声清,直北湖田暮光淼。      清明后一日过凤凰山①      安  曦②    肃麓东南复翠峦,参差桃柳凤凰山。③    秋千院静朱旗落,涧壑云深绿影寒。④    驴背梦中皆昨事,田歌声里总余闲。⑤    远来一水清涟甚,几下滩头洗醉颜。⑥    [注释]    ①凤凰山,属会仙山山群,位于会仙主峰以北,九龙山以东。峰峦起伏,势如翔舞。下有迦谷,东麓有凤凰庵。凤凰山下是省内著名的张高水杏的集中产地。凤凰山与会仙山中间一峰突起,为观湖顶,因可俯瞰浒山泺而得名。山西为青龙山。    ②安曦,明代长山县人。字元旭,万历丁未(1607年)进土,历官大同知县,均州(今湖北均县)判官(宋代始大多为州府长官的辅佐官)、苏州镇江二府推官(唐代为节度使、观察使等的属官。其后为州、府的属官)、工部主事(明代为各部司宫中的最低一级)、工部员外郎。义敦孝友,祀乡贤祠。为政持大体,不畏权贵,讯狱明允,祀苏州名宦祠。    ③首联,是说经过一个冬季的封锁和初春的严寒,整个山麓显得萧条肃杀;如今,清明刚过,凤凰山的东南一带又重现青翠,你看那桃呀柳呀等迎春报春的使者,绽开了花蕊,萌发了新芽,把偌大一个凤凰山打扮得生机盎然、山姿美艳。    ④颔联,是说清明已过,人们开始忙于农事,没有闲暇再荡秋鞑,前几天热热闹闹的院落,顿时变得清静,为了喜庆而插上的那些红旗也卸了下来。闲来无事,到凤凰山中走走,山涧沟壑白云缭绕,雾气蒙蒙,那些刚钻出芽的树呀草呀,好像还禁不住寒冷的山风的抚弄。这两句写出了山南与山北、山中与平原气温的差异及生态的变化。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⑤颈联,是说曾几度梦中骑在驴背上经过凤凰山,这都已成了往事;我从农人田中耕作的歌声里听出了他们劳作的乐趣、安闲。    ⑥尾联,是说今日经过凤凰山,一条山溪从远处流来,那么清,那么亮,还泛着层层的涟漪;我不禁被凤凰山中的所见所闻所陶醉,几次到滩头掬一捧清泉水清洗自己的醉颜。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教昌明。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处处传响着历史沉重的足音、处处透射出灿烂文化熠熠的光芒。从那遍布南北东西的古迹中我们可以听到遒人的木铎声声、征夫的号角阵阵;可以看到周秦传警的烽火、唐宋驿站的炊烟。从那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古籍中我们能够看到文人雅士潇洒飘逸的身影、饱学鸿儒忧国忧民的容颜;可以听到去国游子的吟唱、受谗谪臣的悲鸣……     处处都是历史,处处都有文化。    黄河三角洲本是故齐国之地,自古人文荟萃,冠于华夏。千百年间名臣贤相、文人雅士层出不穷,为中国的政治文化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乐章。此地山川之秀美、物产之富饶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亦为历代诗人赋家所吟诵,成为无数名篇佳什的灵感之源。无数在文化史、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驻足于此,流连忘返。他们的作品记载了这里秀丽的风光,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样令人心旷神怡。今天成益方、韩军两位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学者,出于眷眷桑梓之情,从千余年来吟唱故乡风物人情的无数诗作之中抉剔爬梳、去芜存菁,选出三百余首予以编排、注释、赏析,实为一件值得称道的举措。此举可谓大有益:可使本土之民愈加热爱自己的家园,亦可使他乡之人闻而竞趋之,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旅游业均有裨补之功,可谓善莫大焉。    此部诗集的编选、注释、导读都可见整理者们的卓越识见与辛勤劳作。此书依地域而为卷,每卷之前有一篇介绍该地域风土人情与人文物产的文字,记述极为详尽,使未尝到过此地之人亦有身临其境之感。每首诗之下,先是详尽而准确的注释,古今上下,广搜博取,对于生僻之典、疑难之字均不回避,务求其确解,足以使读者明晓诗之大意,其用力之勤,洵为难得。然后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导读文字,引领读者沿着诗歌提供的线索游历于名山大川之中,恰如一个尽职的导游一样,令游客面对美景,身心俱泰。由于作者立意既高,用功又勤,使这部书除了注释、赏析之外,还兼有学术研究的性质,展卷而读,委实令人受益匪浅。    总之,这是一部有特色、有价值,值得一读的书。    书之作者,成君益方,虽未谋面,但据说沉浸于斯已两年有余,荜路蓝缕,笔耕不辍,终使是书由点滴资料而至最终成型,诚可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残为不易,其勤奋执著、专心向学之精神,也殊难得;另一作者韩君,尝访学于北师大,其为人淳朴端方、为学平实精微,于古诗解读颇有心得。是书既成,韩君请我作序,因既乏才情,更不善场面应和之文,无可奈何,惟将动之于中者,形之于纸笔耳。                                            李春青                               2003年6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八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