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播中的传承.变迁与融合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张承宇  页数:328  字数:255000  

内容概要

  电影东来中国,与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政治、民族、社会、技术的频繁变迁相结合,掺杂着历史的记忆、理想、自尊、彷徨和失落。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经历了与家国母体的分离,在经济文化上,它们都较早地进入世界大市场,因此,外来文化也更早地侵蚀了这两个地区。港台的电影,又均未脱中华传统文化的笼罩,与各自的地域特色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地电影,一方面承袭旧戏传统,热爱老套催泪的故事;一方面背负着文以载道的责任,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摇摆不定:对伦常世界的关切、对宇宙自然的包容、传奇深沉的历史、嘈杂庸常的草根人生、社会政治夹缝间的生存……     而本书正是关于研究中国电影事业的专著,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张承字  1975年生,江苏启东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舰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近年来致力于传媒、文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在《读书》、《文艺理论与批评》、《新闻界》、《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曾在《光明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历史家国  第一节  影以载道  第二节  南来传统  第三节  家国难忘第二章  浮城我城  第一节  本土凸显  第二节  骄傲与焦虑  第三节  怀旧与坚持第三章  通俗潮流  第一节  通俗剧  第二节  潮流迭变  第三节  中产趣味第四章  艺术商业  第一节  观众至上  第二节  新浪潮与新电影  第三节  衰退中变迁第五章  动静  第一节  拳脚、传统与现实  第二节  东方镜像  第三节  台湾电影的人文气质第六章  技术域外  第一节  技术冲击  第二节  欧风美雨  第三节  亚洲力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巴金的作品,大多以婚姻恋爱自由为主线,情感浓郁,又有着通俗剧的格局,容易为普通大众接受。相比起来,中联、新联的作品偏于软性,而内地电影在1949年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主导,“五四”作家中除了巴金的《家》在1956年被改编成电影外,被改编更多的是富于“革命”气息的作品,或者是被赋予战斗精神的作品,如鲁迅的《祝福》、柔石的《早春二月》。为观众计,中联作品中也改编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如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1957年)、《满江红》(1962年)分别被搬上银幕,但是张恨水的小说,不仅有对个人的肯定、恋爱自由的主题,还有大量揭示军阀统治的混乱以及对世情的生动描写,在鸳鸯蝴蝶之外广泛地涉猎民国的政治与社会,远非其他情爱小说的脱离现实、苍白无力能望其项背,“这种改动不但过分简化,更往往把张恨水原著的社会性和控诉力量完全架空了”。

编辑推荐

  昔年的光与影散尽浮华,清晰生动地呈现了曾经的社会、历史和个人; 人性的光芒与魅力,透过定格的胶片,历久弥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像传播中的传承.变迁与融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