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伍连德

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原)  作者:王哲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伍连德先生是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从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间,伍连德为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尤其是在1910年东北大鼠疫中,他作为清政府的全权总医官,率领东三省防疫人员,在不到四个月之间彻底消灭了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的流行,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除了在卫生防疫上的成就外,伍连德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和第一、二任会长,他主持创办了20多所医院或医学院校,力主收回港口卫生检疫权,还是中国禁毒的主要人物。    伍连德先生不仅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而且还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取得多大成绩,享有多高的荣誉,始终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祖国给予他为国效力的机会,以为祖国作贡献而自豪,以为人民解除病痛、提高人民健康而欣慰。    伍连德先生出生在南洋槟榔屿,在英国接受医学教育,学成后毅然回国服务,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贡献给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他一贯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随时随地为捍卫中国的主权,扩大中国的影响而努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心中永远以祖国为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一道理。伍连德先生是我国百万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更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国门,负笈求学。伍连德先生是值得广大留学人员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在腾飞。伍连德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尚且能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做出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医学工作者更应该在医学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保障全体国民健康的独特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医学工作者应有的民族自信和自觉。    伍连德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渊源颇深,是附属人民医院的创办人和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王哲先生为他写传,也体现了新一代医学工作者继往开来的意愿。    是为序。    韩启德    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人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流行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
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作者简介

王哲,医学博士。笔名京虎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现从事电脑业,业余时间进行写作。继《国士无双伍连德》(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出版后,又出版了《上帝的跳蚤》、《美国,一个传奇》、《从华盛顿到奥巴马——美国200多年的家族政治》、《健康10+1》、《长寿从零开始》等十五部历史、健康类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苦旅
第二章 此去经年
第三章 天赐英才
第四章 慷慨出关
第五章 飘雪天涯
第六章 风波骤起
第七章 决战时刻
第八章 经历绝望
第九章 慷慨悲歌
第十章 天下扬名
第十一章 十年磨剑
第十二章 卷土重来
第十三章 事业由人
第十四章 先锋旗手
第十五章 中西结合
第十六章 奠基创业
第十七章 生死一线
第十八章 最后一战
第十九章 老兵不死
第二十章 光芒重现
附录 伍连德年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少年苦旅    每个人的故事都应该开始于一个女人,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不管这个女人多么平凡,在孩子的眼里她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女人。    1857年,在南洋的槟榔屿,年仅13岁的华侨女子林彩繁出嫁了,新郎是25岁的小金铺老板伍祺学。时辰到了,新郎穿着一身类似清朝官服的礼服,带着花轿和吹鼓手,敲锣打鼓地来到林家,把满脸是泪的小新娘接到唐人街观音庙旁的新房里。    新婚燕尔的林彩繁心里没有多少喜悦,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从懂事那天起,她就知道,这是她的宿命。按本地的称呼,彩繁是第二代侨生娘惹。爷爷和他的新婚丈夫是同乡,都是从广东台山来闯南洋的华侨。父亲林道解出生在槟榔屿,娶了一位也是本地出生叫KOK的客家女子,头一胎生下了彩繁。重男轻女的林道解非常失望,取名彩繁的意思是造成麻烦。没想到后来一连生了五个儿子,然后是两个女儿,最后也是一个儿子,这八个孩子主要是由长女彩繁照料。    这时候,林道解心烦的不是没有儿子,而是如何养活一大家子人。林道解是做装修地毯和其他室内工程的,家境艰难,因此要早早给老大彩繁找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出嫁后可以接济娘家。    新郎伍祺学属于闯南洋中的佼佼者。按照当时广东的习俗,家中的长子和女孩子留在家乡,其他男孩子长大后都要出洋闯荡。伍祺学是家中老四,二哥和三哥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他来到南洋,五弟去了澳大利亚。最后在加州的两个哥哥只能勉强温饱,在澳洲的弟弟穷困潦倒,只有他能够立业并接济父母和兄弟姐妹。    16岁那年,穿着一身光亮黑绸制的宽松外套和短裤的伍祺学来到槟榔屿,随身除了一张草席和一只枕头,就是勇气和希望。运气很好的伍祺学很快进金铺当学徒,几年后学成手艺,自己开了金铺。由于手艺好,样式独特,生意很兴隆,雇用了几名助手,专门生产供当地女子佩戴的首饰。现在应该成家了,同时也是为了给铺子找个老板娘,生意上有个帮手。    伍林联姻以后的32年问,伍祺学和林彩繁一共生了15个孩子,存活下来的有11个,5男6女。伍家的金铺生意一直比较稳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贫寒但尚可温饱。    这门亲事果然对林家帮助很大。家中几个男孩子渐渐长大后,在本地发展起来比较有限,家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帮手。这时,正好赶上大清水师在南洋招水手。当年内忧外患不断的清廷,洋务派占了上风,大力发展海军。水师的建设完全按英国的模式,因此急需能讲英文,而且能行走海上的水手,林家兄弟正是这样的人,大儿子林国祯和二儿子林国祥这对双胞胎决定去福州投军。    可是林家家境贫寒,根本不可能给他俩出路费。还是大姐彩繁取得家里的同意后,给他俩提供了路费和生活费。两人到福州参加了大清水师,老二林国祥由于勤奋好学,被选拔人福建船政学堂,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后来升任管带,名列北洋水师的一代天骄。    国祯和国祥在军中站稳脚跟以后,把几个弟弟相继接到福州,参加了大清水师。一家兄弟六人同在水师服役,极为罕见。    几年后,老大林国祯退伍返回槟榔屿,渐次成为槟榔屿最高法院首席通译,娶了一位福建富茶商的女儿。老四林国礼退伍后也回到家乡,继承母亲家族的采矿事业。老五林国湖一直在福建水师服役。老六林六经因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出色而获得朝廷颁发的表扬奖状,回到槟榔屿后做了二十多年的政府通译,退休后在金宝开矿致富以后,投资建筑成为当地首富。在怡保拥有大批产业,迄今当地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六经市场和林六经故居。    甲午中日决战,林国祥担任“广乙号”舰管带,与“济远号”舰奉命护送“仁字”军赴朝鲜。1894年7月25日晨,“广乙”、“济远”返航时,为日舰“吉野”、“秋津洲”、“浪速”所阻拦。双方激战1小时20分钟。“广乙”受伤多处,人员伤亡很重,林国祥下令向东北方向逃避。“广乙”驶至朝鲜西海岸搁浅后,林国祥为免军舰被敌人夺去,下令凿坏锅炉,焚烧火药舱,率领剩下的79人登岸,往牙山投叶志超军营。到了军营发现叶志超已经溃逃,便搭乘英国军舰回国。途中为日舰拦截,被迫签署永不与闻兵事的声明,才被释放回国。此即为黄海海战前的丰岛海战。    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决战,在旗舰中弹,主帅重伤,北洋水师全军混乱之时,“致远号”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对日军旗舰“吉野”做自杀式冲击,最终中弹沉没。关键时刻“济远”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黄海二战,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不再出战。战后,方伯谦被斩首于旅顺。朝野上下将林国祥与方伯谦比较,一片赞许。10月16日,李鸿章奏以林国祥接替方伯谦任“济远”管带。林国祥接任“济远”管带后,在威海卫之战中并无突出表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林国祥被革职。不久后又被重新启用。    林家三郎林国裕,在甲午海战中被日军弹片击中,和邓世昌等一起成为壮烈殉国的北洋先烈。    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惋惜最悲壮的莫过于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彻底断送了清廷扬威七海的雄心,在南洋更是遍地哀歌,许多南洋子弟在此役中为祖国捐躯,历史上只有抗日战争时期上千南洋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之时可比。    所谓祸不单行,刚刚经历过丧弟之痛不久的林彩繁又痛不欲生,因为她最出色的儿子患伤寒,高烧已经三周,生命垂危。P1-4

后记

2004年的春节,我坐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郊区的办公室的电脑前,回忆起四年前回国过年的情景。那是出国后头一次回去过春节,也是最后一次陪父亲过年。伤感之下,小时候的往事历历在目。突然有了写作的冲动,那个年代,那些事,那些人,一瞬间从记忆的深处涌现出来,于是从这些深藏的记忆开始写起。    第一篇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把儿时一些记忆写下来,算是纪念为共和国九死一生的开国将帅们,以及包括家父在内的那些在激情燃烧岁月中为共和国奋斗终生的军人们吧。”是的,如果不是因为怀念先父,我也不会开始写作,因此也不会有这本传记。因此,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在天的父亲。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写作的起因,更因为他和伍连德先生一样,曾是中国的军医。对此,我非常自豪。    其次,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儿子。写这种正统文字,无论从风格上还是在水平上,对我来说都是很艰苦的。能让我不言放弃、精益求精地完成它,除了伍连德先生伟大的人生外,还有家人的体谅和理解,让我能够把绝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这部书的写作上。    我之所以要写这部书,正如前言提及,应该归功于我的岳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陈天寿教授,是他提供了这个素材,并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写出来。    亲人之外,有三个人值得特别地感谢。一位是我在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欧关同学会理事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韩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这个很不成器的学生的这本书写了序,让我受宠若惊。当年韩老师带课之时,不仅教我们知识,同时也教我们做人为医的道理。我想,20年了,唯有以此书向老师汇报。    另一位是伍连德先生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在接到我这位素昧平生的晚辈的信后,伍女士欣然同意本书使用其家传照片,而且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审阅本书的初稿,纠正其中不少错误,并多次在电话中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见证。伍女士几十年来不懈地宣传她父亲的平生业绩,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努力,伍连德,这位对中国近代史有非凡贡献的人,有可能被世人永远地遗忘了。伍连德先生不仅仅是他后人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最后一位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林冠珍编辑,她不仅是本书的编辑,也是本书的监工和后勤支援。除了联系各方人士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审阅草稿、提出意见和建议外,还时时刻刻地鼓励、督促和监督我,经常把我从网上的嬉笑怒骂中唤回到认真的写作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把这本传记当做一件意义非常的事来做的编辑的话,起码本书的质量会受很大影响。这种题材在今天是冷门,如果不是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林编辑和福建教育出版社是不会愿意出这种书的。    在创作这本传记的过程中,因为对伍连德先生的敬仰和崇拜,结识了海内外不少朋友。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帮助,这部书就很难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博士提供了多篇史料和论文;北京社会科学院窦坤博士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期间,寻访到了伍连德与《泰晤士报》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莫理循一些通信,福建教育出版社以3澳元复制一页的价格,为我提供了这套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著名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先生,应马来西亚有关部门之邀,画马来西亚历史画,他将伍连德列入了这组历史人物画中,提供了有关伍连德研究的不少线索,并更正了本书中有关马来亚内容的几点错误。他还专程去了马来西亚怡保市寻访伍连德诊所,拍了照片,而且派夫人亲赴新加坡,于伍玉玲女士家中为本书重新翻拍其家传的珍贵照片;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杨斌博士,一位和我神交于网上的朋友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力的帮助;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副主任黄贤强博士热心地帮我联系到伍玉玲女士;湖南经济电视台曾海波编导提供了伯力士等人的资料。国家质检总局史志办公室徐鉴编辑多次提供难得的史料;内人的好友Kathleen Glaser女士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复原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认的原信和狂草手迹。    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对这部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中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委副主任柯杨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科研处李平风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办公室肖渊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斯根芬眼科研究所陈东风副教授,美国Cyberdata Technologies公司执行副总裁景明博士等。    最后,是我在网上的精神家园,清谈天地(www.talkskvland.com)论坛里数不清的朋友们,他们不仅为了提供史料上的帮助和探讨,而且在每一天每一刻给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心情如何,有他们,我不曾孤独过,也从未丧失写作的乐趣和信心。    我最初写东西,就是想趁着记忆没有消失之前,把从童年开始的一些经历写下来。不料像玩票一样,写作成为我最大的副业。到现在,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或者写手,只不过是一个用写作来打发剩余时间的人吧。写作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用脑子思考问题,而后读东西和思考时便有不同的角度。    写伍连德传记可以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就我本人来说是不适合做的,因为我没有那么深的历史功底,又不是学文科的。但是,有些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不管是好是坏,做出来就代表我们没有遗忘,代表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伍连德与父亲同为军医这一点外,还和伍连德先生的生命轨迹多次交叉。伍连德先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创办人,我则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伍连德先生开创了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而我也曾经是一名中国防疫人。伍连德先生曾经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我也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时光。我祖籍吉林,先祖应该属于伍连德先生所拯救的千百万人之一。也许,为伍连德先生写传记是我命中注定的。    研究历史对我来说是业余的爱好,我写的不是学者的历史,而是百姓的历史。学者的历史是用来从兴废中发现历史前进的指针,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历史为今天做鉴。百姓的历史是用来从中汲取人生的真谛,领会生活的本质。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感叹、有所升华。不管读过多少本书,看过多少条资料,每个人都有权力、有能力从历史中记下对自己有益的东西,都有权力、有能力对历史畅所欲言。    我记下的历史不是为了考古,不是为了正本清源,是为了留给我自己、或者与别人分享的痛心疾首、热血沸腾和慷慨悲歌。    我记下的历史不是为了炫耀博学,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为了每天早上起来有我做人的原则、在需要的时候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我记下的历史不是要进行普史宣传,不是想千百年后作为教科书,而是让我在走过的日子里,和剩下的岁月中,永远不忘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义务和责任。    这本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王哲    2006年12月于美国维吉尼亚

编辑推荐

2003年春,当SARS在中国大地肆虐时,在惊慌失措中,在不满和忿忿中,终于有人提起了伍连德,更多的人也试图开始了解伍连德。随着作者这部传记的面世,伍连德,那个悲壮年代里为中国补天的英雄,终于走出了尘封已久的历史,重又回到国人的记忆中。    王哲所著的《国士无双伍连德》情节生动,文图并茂,文情并驰,再现了伍连德这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爱国知识分子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士无双伍连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我非学医,很久没一气呵成看一本书到深夜2.3点还不想睡的!这是近期难得看到的好书!伍连德为祖国一腔热血忠心报效,对中国现代医学及防疫作出伟大贡献,以晚清当时的医疗条件,能领导控制一场举世恐慌的大瘟疫以至成为100年后2003年“沙士”的执行模板,甚至我觉得当年的沙士措施还没有书中记载伍连德控制鼠疫的严谨透明及数据化。可知道伍连德这人及这场大瘟疫的人真不多,期待有人把他拍成电视剧,他的杰出不应该因为是华侨而被埋没!晚清到明国期间的读书人及海归,那种民族心,让现在一切往钱看的迷茫社会注入了一股正能量,至少我被激动到了,将来我有孩子一定让他看看这本书,让他明白知识的存在意义!除了伍连德书,中提到他的伯乐外交家廖肇基,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也让人十分敬佩啊!
  •   回望浩淼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人,他们能超越种族、国界、文化、宗教,为全人类的福祉,以拯救生命为己任,他们不是政治家、军事家,没有驰骋沙场,没有枞横沃土,更没有指点江山,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才是民族的骄傲,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喜欢这本书,并不是这本书写的有多么优秀,而是所写的人是真正的榜样和楷模,活出了精彩而光辉的一生。伍连德,不应该被历史遗忘,更不应该被中国人遗忘。
  •   伍连德--中国卫生检疫
  •   通过该书了解伍连德博士的一生,对一个时代深有感慨,值得阅读和收藏
  •   很不错的书,对中国近现代卫生的发展了解很有帮助!
  •   伍先生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永远值得尊敬,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瞎参与政治。救死扶伤,功德无量
  •   拿到书以后,一口气读完了。对于历史,我们遗忘的太多了。。。我们应该珍藏这样的好书,就是珍藏我们的历史。
  •   好书!又一位偶像诞生!
  •   让我认识了真正的牛人!!!
  •   发货速度很快,这本书想看好久了,不错
  •   好书,包装整齐。
  •   我头一次看书看得这么快,差不多一天的时间看完的,晚上一点多钟,因为眼睛太累才合上书的,不然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希望能早点买到《上帝的跳蚤》,里面也有伍连德的事迹,感慨于为中华振兴的先烈们!
  •   知道伍连德是从《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的微薄,最近有个电视剧是拍伍连德的,我没看,但据说被人吐槽的厉害。只能看书了。
  •   小编说很好看,,于是我也认为很好看,,主要是看中目录标题,,心得后续中,,,
  •   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就是文轩网太坑爹了。第一眼看到书的时候就觉得是旧书,而且封面上还有圆珠笔的笔记。坑爹有木有!看在书的内容不错的份上就不退书了。以后买文轩网的书,要慎重。对王哲老师点赞!
  •   有两处破损,一片污迹。
  •   送给了女朋友。精彩!
  •   因为关注了李清晨才买这本书的。内容算是说得差不多,但是为了通俗,感觉作者YY了很多。
  •   不如作者原网帖辛辣,否则满分
  •   看过此书,心潮澎湃,也非常惭愧,我泱泱中华,还有几人知道伍博士。
  •   伍先生的事情只知道些皮毛,这次是看全了看到紧张处真的捏了一把汗看到感动处也满含热泪为国士喝彩
  •   书本身的质量没什么话说。关于我国流行病学先驱的传记。伍连德博士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他的爱国情操,他为天下苍生立命之志向,值得我们每个义务工作者学习。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   看后心潮澎湃,对伍博士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   一如既往的好~! 继续支持
  •   歌剧戏剧都是人类的艺术美。西医中医也都是人类的医学美。我们欢迎西医同样也要认同辅佑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
  •   伍先生的一生,是与鼠疫斗争的一生。伍先生的一生,是践行西医的一生。西医使人进步,中医使人落后。
  •    尤其现在我们更要有伍先生那样脚踏实地的精神,关怀生命关怀大众的仁爱之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