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程光炜  页数:3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史研究的兴起》从文学史和知识考古学的角度,力图呈现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的多种问题,与此同时,对文学思潮与现代性、文学杂志与现代都市、文学经典化问题,也作出了深入而精细的学术反应。它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小说与当代文化、电影与一代人的文化时尚等新锐话题。

作者简介

  程光炜,1956年12月生,江西婺源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文学史研究。多次赴欧洲、日本、韩国和港台参加学术交流,1998年在韩国韩瑞大学讲学一年。已出版的著作有:《艾青传》(1999)、《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2000,迄今已重印八版。该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雨中听枫》(2000)、《踩空的踏板》(2001)、《程光炜诗歌时评》(2002)、《中国当代诗歌史》(2003)、《文化的转轨》(2004)、《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2004,与孟繁华合著)、《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2005)、《京北十年》(2006)、《文字中的历史》(2007)等。并主编大型丛书数种。

书籍目录

上编 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图式第一章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第二章 文学叙事的权力第三章 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和控制第四章 文化研究与现当代文学第五章 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第六章 20世纪40年代:文学杂志与现代都市第七章 试论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环境第八章 20世纪40年代文学与文人集团第九章 从《文艺报》一个栏目看20世纪50年代文学的问题第十章 “新时期文学”的学术定位问题第十一章 历史叙述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文学”第十二章 什么是“新世纪文学”下编 历史文本·文学第十三章 略谈清末新知识界的社会角色第十四章 中韩两国文学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第十五章 当代史与主体文学形象的兴衰第十六章 历史文献的解读问题第十七章 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文化第十八章 战争文化与审美意识第十九章 周扬与当代文学第二十章 长篇小说“三红”的写作策略第二十一章 王安忆与文学史第二十二章 莫言与文学批评

章节摘录

  上编 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和图式  第一章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  毋庸讳言,在目前中文系七个基础学科中,“当代文学”的学科可靠性一直让人疑惑和担心(类似情况,恐怕还有文艺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理论这类非“传统”学科)。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名目上,当代文学不叫“当代文学史”,而叫“当代文学批评”,两字之易,差别甚大;“现代文学”则被称作“现代文学史”,在学科中处于较高位置。在“现代文学”研究人士心目中,学科内部的这种安排,好像是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但是,这种“身份危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和看得清楚的。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叙述中,当代文学是相当“繁荣”的,它的“敏锐性”、“知识信息量”,它的“思想深度”和对别的领域的启发性,可能都不应该在“现代文学”之下(或者更高?)。当然,这样的确信是值得赞赏的。当代文学思想的活跃性和姿态的多样性,它对当代中国现实深切的关注和有力的剖析,也都是一个必须看到的事实。不过,不同意见的存在却只能加重我们的担忧,即,在今天,在当代文学研究界,对学科如何发展其实并没有形成任何共识,相反,分歧还有继续扩大的危险。“当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不确定性,一些可能来自同一学科内部的偏见、歧视,有一些来自对学科“标准”的不同看法,还有一些则是它本身的问题。

编辑推荐

  《文学史研究的兴起》透过文学史和知识考古学的视野,呈现文学史写作及研究的现时问题,解剖文学思潮与现代性、文学杂志与现代都市等问题。与此同时,对文学思潮与现代性、文学杂志与现代都市、文学经典化问题,也作出了深入而精细的学术反应。《文学史研究的兴起》是作者近年来重要论文的集聚式成果,显示了他对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