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任明新  页数:238  字数:232000  

前言

当代中学生还需要读《论语》吗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日益繁盛的今天,他们还需要《论语》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犹如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饮食上需要适量的牛奶、牛肉等“钙质物”一样,在精神上还需要经典文化作为他们的钙质物。而可以补充他们精神养分的钙质物中最好的选择当是《论语》。    用当代学者刘梦溪的话来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尤其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中国,重新唤起人们对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以传播中国文化为载体的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兴起。《论语》早已成了后人学习、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了解并学习孔子,不要把他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圣人”这一名称是西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为的哄抬。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一个先哲贤人,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还可以说,在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他在政治上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很多言论,他的思想中的智慧,到了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论语》所给与人类的利益,确如子贡所言,像“日月”一样,不求任何回报,源源不断、一刻不停给予光明和能量。任何一个真心追求利人利己、幸福圆满的人,只要“学者为己”,只要正确理解,只要“学而时习之”,就一定能心想事成,“贫而乐,富而好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否则,任凭你天资聪明过人,必定无得而还。    《论语》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此书总计15800多字,但仅沿用至今的成语就有300多个。    打开《论语》,我们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2000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照出自己的面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作记《孔子世家》。《史记》中的“世家”体例,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在《孔子世家》的结尾他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然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张岱年全集》)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我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是这四句话: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步入百家言。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浸淫实在是深刻,我一直记得他说的中国三大教的特点:“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这话说得真精彩。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我们自己要是再不努力珍惜的话,就太对不起先人了。宋朝的理学家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让我们用心走近《论语》,汲取他在2500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智慧。当代中学生依然需要《论语》。    作者

内容概要

  《和中学生一起读》是一位长年潜心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论语》读物。书中内容按中学生的关注和需要排列,包括成长快线、君子高洁、智慧魔方、学习修身、孝敬无价、修养丰盈、交友有道、忠信立本、心灵修仁、礼用和贵、诗艺兴观十一章,选取《论语》中最适合中学生诵读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作适合于中学生的解读,既活泼、丰富、灵动又不失严谨、规范。

作者简介

  任明新,1964年生,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教师。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新时代语文建设探究”主持人。安徽省中学语文名师,淮北市学科带头人。淮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研修班主讲教师。从教二十五年来,形成了自己“活泼灵动”又“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等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篇,参编教学论著两部,论文获奖近二十篇。指导学生发表优秀作文八十多篇,指导学生获奖三十余人次。

书籍目录

当代中学生还需要《论语》吗
第一章 成长快线
一、看孔子的成长历程
二、志不强者智不达
三、成长需谨记
第二章 君子高洁
一、君子强化自身修养
二、君子与人的关系
三、君子处世方式
四、君子与自然的关系
五、在对比中愈见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第三章 智慧魔方
一、智者的表现
二、慧眼识人是为智
三、做事有谋
四、中庸亦为智
五、智慧的要义
第四章 学习修身
一、体会学习乐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
三、掌握学习方法
四、明确学习的作用
第五章 孝敬无价
一、孝是做人的本分
二、不只是养,还要做到敬
三、游必有方:离家也不忘行孝
四、如何面对父母的过错
五、尽心尽力行孝道
第六章 修养丰盈
一、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二、培养正当的爱好

章节摘录

孔子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当有人问到他学有所成的诀窍时,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看来孔子的博知还是得益于自己的好学。    孔子的好学达到怎样的境况呢?孔子对此有过阐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叶,音she。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从读书学习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自己的学习体会。同时从养生学的角度说,“不知老之将至”,就是常保年轻的心态,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的精神,但孔子废寝忘食不是为了玩耍娱乐,而是为了学习。孔子一生谦虚谨慎,唯有对自己学习的态度毫不自谦。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自己一旦学习,就一定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往往有渊博的学识,这些无一不是从学习得来的。因此我们说,要成大事,需要从学习开始。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竹亭老人曾经长期苦学,却为科举考试所困,43岁时才补为县学生员。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壮年后悔过,因此对竹亭公督责最严,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声地呵斥儿子。至于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发愤教育儿子们。曾国藩曾经在信中提到过这样的事:“先父……平生苦学,他教授学生,有20多年。国藩愚笨,从8岁起跟父亲在家中私塾学习,早晚讲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讲一遍,还不行再讲一遍。有时带我在路上,有时把我从床上唤起,反复问我平常不懂之处,一定要我搞通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童也是这样,后来他教我的弟弟们也是这样。他曾经说:‘我本来就很愚钝,教育你们当中愚笨的,也不觉得麻烦、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曾国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9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15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直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14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源于他自己的苦读,正是他一生的学习不倦,才成就了他多方面的辉煌。    对曾国藩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乃至女人也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书,不能不读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国藩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怅然赋归,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路过唯宁时,遇到了唯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也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留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所费也很有限。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却爱书,爱聚书。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两银子换回一大堆书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曾国藩读书还讲究一个“恒”字,读书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日日读书,日日写作,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勤奋不息。    在翰林院,曾国藩已经是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许多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早已觉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书本了。可是他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而且还非常认真地定下了一份详细的读书计划。    “读书读熟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人,记过隙影,记茶余介谈一则,右每日课,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右月课;熟读书:《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应看书不具载。”(《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不仅靠勤奋读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能沉醉于读书之中,把它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少政治家、学问家对曾国藩有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也把曾国藩视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把《曾胡兵书》列为黄埔军校的必修课目之一。    P4-6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孩子的爸爸喜欢看于丹写的成人版的论语,所以就给孩子买了适合中学生看的论语,一本好书。
  •   值得阅读 最好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并交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