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大成(第四部)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作者:曹洪欣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使医学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促使人们反思诸多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曾几何时,由抗生素发明所引起的激动,使人们几乎产生了疾病将被征服的错觉。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突发病毒性传染性疾病,重新把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的威胁摆到了世人的面前。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重要使命。中医药在瘟疫防治的长期实践中,发展形成了中医温病学说。这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世纪50年代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及2003年抗击SARS,中医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温病学说产生的时间还不很长,大量的温病文献尚未得到及时整理,故其原创成就与原创思维至今还未能充分发掘与利用。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现存古今温病著作约1300种,其中温病、温疫、时病通论约330种,其他为疟、痢、痧、鼠疫、霍乱、麻、痘、白喉、喉痧等专病类著作。然而当前出版且流通较广的仅有二三十种,加上散见于各类丛书中的温病著作,总数大约也只有60种。此外,还有许多温病书籍仅存抄本或孤本,尘封蠹蚀,濒于失传。这些宝贵的文献记录了医学先贤们的独特医疗经验,如果不抢救整理与保护,这份宝贵医药遗产就可能散失殆尽。抢救与整理温病文献的难度很大。现存的温病线装古籍散在于各地图书馆中,很难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检索利用,从而影响中医药在当代卫生防疫体系中发挥作用。经过抗击SARS之后,中医界普遍认为应该系统地总结温病学的成就,以利于中医在今后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再显身手。因此,系统整理并出版温病学著作,将其推向现代社会,服务广大人民,已成当务之急。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专家论证及多方调研,决定将全面整理温病学说,出版汇集了重要温病学著作的温病学全书——《温病大成》,并将其列入中医古籍抢救工程。同时,对这些著作的深入研究,也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年所承担的国家973课题“中医各家学说及其理论创新研究”(2005CB523504)的理论文献研究部分。温病学说的体系形成于明清时期。明末吴又可写出了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1642年),此后,经过清代戴天章、杨栗山、余师愚、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继承发扬,使温病学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更臻完善,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温病学派。这也是继汉代张仲景伤寒学说的提出、金元各家医学理论的争鸣之后,中医学的重大原创成果之一。清代最大的医学贡献就在于建立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嗣后,近代百年之中,中医应用温病学说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经典的温病学术理论也有不少创新与突破,尤其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药。这些经验都是宝贵鲜活的临床资料,亟待整理发掘。因此,系统整理研究温病学著作,对中医临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术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提高中医防治疫病的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编纂《温病大成》的明显效益有二:其一是抢救保护,使大量珍贵医药文化遗产得以留存后世;其二是资源共享,系统发掘前人防治温病的经验,将散在各地的文献整理出版,使之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作为学术平台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项目讲求学术上两翼齐飞,即充分注意理论研究层面与临床实用层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编纂《温病大成》的工作理念是:集大成、精要求、顾两头。所谓“集大成”,是指本次整理出版《温病大成》,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系统整理并校点出版古今优秀温病著作。其中重点放在温病学的原创成就方面,尽量做到搜罗全面。同时,特别注意以往未被发掘利用的温病学抄本、孤本,争取汇集温病著作精华,故以“大成”名书。

内容概要

《温病大成》为温病学专题文库,融合丛书、类书、全书、书目4种文献的特点,形成系统的带有简要注释的温病学文献集成。全书分6部:通论Ⅰ、通论Ⅱ、通论Ⅲ、专病、温病医案、温病综合研究。     本书为其第四部,具体收录了温证羊毛论、医寄伏阴论、鼠疫汇编、白喉喉痧辨正、疫痉家庭自疗集、痉病与脑膜炎全书等内容。

书籍目录

痧胀玉衡麻科活人全书痢疾论温证羊毛论喉白阐微疫痧草时病救急吊脚痧方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时疫白喉捷要走马喉疳论医寄伏阴论喉痧正的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白喉治法忌表抉微鼠疫汇编疟疾论白喉条辨湿温时疫治疗法瘟痧证治要略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白喉喉痧辨正伏瘟证治实验谈霍乱证与痧证鉴别及治疗法喉痧症治概要疫痉家庭自疗集鼠疫治疗全书痉病与脑膜炎全书新伤寒证治庸言伤寒手册

章节摘录

余友朱其章一老仆,六月发热沉重,昏迷不醒,黑胎芒刺,舌短狂骂,不避亲疏。其章延余往视,诊其脉,六部俱伏。余日:“此痧之重极者也。”彼亲中有厉姓,善放痧。使二人极力扶起,从腿弯有青筋处刺之,但微有紫黑血点而已,痧血不流,将人死地。余用宝花散、蒺藜散,稍冷汤饮之;又用紫苏厚朴汤,微冷服,次日痧退少苏。但身重如石,不能转侧,舌上黑胎芒刺不退,用红花汤合清凉至宝饮治之,以渐而愈。  麓庵朱兄一婢,十二岁,六日不食,头面微肿。余适与于茂生至麓庵宅,即令婢出诊脉,冀立一消食方。余日:“脉微面肿,殆其痧乎?”刺腿弯上一针,紫黑血流不愈。用宝花散,稍冷汤饮之,一服而痊。  伤寒兼痧凡伤寒头痛寒热诸症,或当暑天,或触秽气,或疫疠所感,忽犯痧胀。是惟认脉、看筋辨之,先治其痧,痧退之后,乃治伤寒。若误饮热汤、热药,慢者尤可,紧者立时见凶。治验  余甥坦卜文木长子,十二岁,头痛身热无汗。他医皆治其伤寒,不应。余诊之,六脉微缓,乃知其伤寒兼痧者也。刺腿弯青筋三条,紫黑毒血涌出甚多,不愈。用防风胜金汤,稍冷服二剂,痧退。服小柴胡汤而痊。- 车姓者,五月伤寒十四日,忽尔发昏沉重,卧不能转。延余诊之,余曰:“此伤寒犯痧,若不先治其痧,余不敢任。”不信,延他医治之,益昏迷不醒。复求余,余日:“痧气冲心,故昏迷;痧毒入于血分经络间,故病不能转侧。若先治痧,尚有瘳日。”即求余治。先放痧,不愈。用宝花散、圆红散及防风胜金汤,俱微冷服。痧退后,治伤寒而痊。  余次女,四月问头痛发热,属伤寒太阳经症,用羌活冲和汤加减治之,稍愈。至第四日,原照伤寒治之,不应,更面赤身热,心胸闷闷不已,六脉洪大无伦。余日:“此伤寒兼犯痧症,当看痧筋刺之。”余女不信,至晚,疾益甚,始欲放痧。在左腿弯下,刺青筋一针,流紫黑毒血。余更有细青筋不甚现,是缘不信,多缠绵一日,痧气壅阻,故痧筋有隐隐者尔。服必胜汤三头服,稍觉身松,未愈。次日指上痧筋复现,刺血九针,服药未愈。

编辑推荐

《温病大成(第4部)》:中医古籍抢救工程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大成(第四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温病大成〔第四部〕
  •   温病学的经典荟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