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之痒

出版时间:2011-10-1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柠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独立阅读书系”第1辑:前卫之痒》谈艺术不拘泥于艺术本身,而是把艺术放到其赖以生成的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力求再现其艺术背后的发生机制。本书分三辑。第一辑:人生即艺术。一些在艺术史上并非赫赫有名的画家、摄影家,但其风格独特,颇具影响,如蕗谷虹儿、竹久梦二等。最是经历传奇,属于那种“人生即艺术”型的艺术家。通过对他(她)们生平及艺术风格的描绘、评价,再现一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史、文化史。第二辑:前卫之痒。该部分为上海《艺术世界》的评论专栏,谈的都是与前卫艺术有关的问题,话题涉及中外,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理论性。第三辑:中国前卫。中国的前卫艺术已成为一个世界现象,也构成了中国经济泡沫的一部分。何以认识、评价它,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分通过对中国前卫的一些总体性评价及个案分析、评论,展现中国前卫的一个侧影。

作者简介

  刘柠,北京人。独立学者,专栏作家,系《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南风窗》等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著有《穿越想像的异邦--布衣日本散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新星出版社,2010年)《"下流"的日本》(新星出版社,2010年)等。

书籍目录

序(汪民安)
辑一 人生即艺术
从舞池到战场
——最美的被摄体
美,就是像情人那样生活
——塔玛拉·德兰姆皮卡的生涯和艺术
艺术,还是艺术家?
恶魔的情欲
巴尔蒂斯:最后的大师?
日本艺术的三个偏执狂
竹久梦二:寂寞的乡愁诗人
落谷虹儿素描
1968:你的名字叫叛逆
——日本“反安保”一代的艺术
辑二 前卫之痒
人体摄影,危险的游戏
英国的波普艺术
日本漫画:冷酷仙境的冒险
漫画·动漫·宅男
东洋艺术中的情色主义
浮世春梦
——浮世绘中的春画
日本后现代状况:从跟随到原创
“物派”的光荣抵抗
艺术的极致:反艺术?
服饰的表情
原宿的气味·援交·日剧
哈“不良”
——时尚文化的原动力
文人与通奸
“萝莉控”的非常美与非常罪
哪里有贱民部落,哪里便有《山谷》的观众
因为是人性的,所以是尊严的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候
——北野谦的观念摄影艺术
温暖的景深
——北井一夫视野中的北京
负责设计一切
辑三 中国前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前卫之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什么是前卫,一种对追求的疯狂
  •   一段段玩艺术的人在这个世界,不经意的留下了的几个脚步,被作者小心的珍藏着,变成文字,让人们看着这些“独特”的人们,玩味在一场场的游戏中,相互搀扶着,那份温暖,于自己的人生
  •   以前对西方很多艺术范围的知识不多,现在看书长见识了
  •   很喜欢刘柠的文化评论,理性平和,不卖弄文字和浮泛的知识。
  •   刘柠老师写日本的书都还不错
  •   很好看的书,值得买了一看
  •     最近因杭城的一场大雨,把我困在了一家开到深夜的书店里.索性看起书来。读到一本刘柠的《前卫之痒》,在电脑上打着总是跳出前卫止痒。觉得这名字甚好,便以此为名。
      前卫,似乎这个时代越来越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艺术。前卫艺术是一种过分迷恋意义观念的艺术形态。她不拘泥于传统的架上绘画,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表达创造者的情感。前卫艺术似乎与传统艺术不相同的是,它的“美”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美,它更多的包含着一种对于“自由”的美的象征。每个人都有欣赏它,参与它的权利。它将世俗中的一切,包含那些真实的性与死亡。前卫,一直是fashion的代名词,它的思想总是与人不在同一步调上,你稍不留神它就过去了。可是越来越多的所谓“前卫”艺术的东西却并没有带给人过多的思想潮流。有人说是艺术太高,我们太俗。可我想,也许是没有多少人能在现场给与最及时的解释与提问。或者有些艺术人并不认为这是应该的。艺术本身就该传达所有思想。但在纳尔逊· 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里就曾提到,在使用艺术的形式的同时很难将主题完整的表达。这更像一个对立面。但在刘柠的书里,用一种最平凡的视角解读当今流行的前卫艺术。我记得他所写到的那篇荒木经纬的《人体摄影,危险的游戏》一文中探讨了“猥亵、窥淫”,“由于它几乎取消了美感赖以存在的有效距离,所以会给人以零碎、猥亵的感觉;他不但会侵犯被摄者的隐私,而且会煽动观看的第三者想入非非。”文末,他引用了苏珊·桑塔格:“我们从照片中获取快乐时所表现出的美好感情伴随着一些别的、令人生疑的欲望。”他用极其冷静的语气解释我们所一直隐匿下来的人体摄影。在他看来这是一件正常的艺术,而他代表的只是人内心最原始的那部分。最近荒木经纬先生在三影堂开设的个人影展,人员之多。我个人很喜欢他关于阳子的那一段。里面有着阳子裸体时,沉睡时的照片,它更像是一种代表,一种对于爱人最炙热的观看。所以或许如同刘柠那样看来艺术并没有那么高深而莫测。他们更多的在传达着一种最质朴的情感。通过这些都不太长的文字,他向我们展现了艺术家生涯的梳理,每个情感与理智转折点对作品的影响和常识,这是严肃的态度,而且很具备文学可读性。
  •     http://book.sina.com.cn/top201110/index.shtml
      http://book.sina.com.cn/compose/2011-11-17/1554292822.shtml)
      
      《前卫之痒》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1年10月“文学榜”
      
      著名学者、“新浪中国好书榜”评委止庵先生对《前卫之痒》给予力荐:“一部从题目到写法都很有趣,既予人新知又富于启迪的艺术评论集。”
  •     初识刘柠是在《读库》上留意到他写的《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后来经过增补在新星出版社刊印,之后是涉及日本时事的《“下流”的日本》,这在我脑中他是一位日本文化专家的印象,翻罢这本《前卫之痒》才幡然得知,他还是一位在场的艺术评论家,在《艺术世界》和已停刊的《视觉21》早就看过此君文章,不过当时不识庐山真眉目。
      
      
      
      《前卫之痒》这本书作者将之分为三部分,辑一主要论及诸多艺术家的人生与艺术发展形态以及名声兴衰,在我看来酷似“萨德”的摄影家皮埃尔·莫里尼埃、具象派最后一位大师巴尔蒂斯、英国的波普艺术等篇什读来都饶有趣味。
      
      
      
      书中前两篇写的是两位颇具传奇的女艺术家,像被称为“最美的被摄体”李·米勒,她生于美国,自小放任自由,18岁入巴黎艺术学校,呼吸着欧洲自由的气息,回到纽约注册一名艺术学院学生,很快成为知名时尚杂志VOGUE的首席模特。摄影家曼·雷为她拍摄的肖像照成为安德利·布勒东《超现实主义革命》的创刊号封面,她还在诗人导演让·考克多《诗人之血》中饰演一位近乎女神的角色。李·米勒的情路传奇,她从法国女模特吉吉那里抢走了曼·雷;她与首任丈夫阿齐兹结合,导致其发妻自杀;英国画家罗兰·潘刚新婚燕尔,也被她轻易捕获。她无法忍受束缚,在男欢女爱方面相当奔放,然后其背后却有一段隐痛——幼时她被寄养在父亲的朋友家,遭到那家的海军服役的儿子的性侵害,并且感染性病,致使其身体心灵饱受煎熬。
      
      
      
      出身波兰富有家庭的塔玛拉·德兰姆皮卡发誓一生要过奢华生活,十八岁嫁给了出身名门的律师,俄国十月革命,政府陷于困境,她“舍身”救出丈夫,并与他逃亡巴黎。在异国生活捉襟见肘,穷途末路的她提起画笔,为自己赚取一份有尊严的生活。二十七岁她在意大利个展成功,受到艺术界瞩目,订单像雪片飞来,她为贵妇名媛、王公贵族画像。她和上文的李·米勒对婚姻与情爱分的很清楚,不断变换着情人,可是后来她的丈夫抛弃了她,直到她35岁与奥匈帝国的男爵成婚。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欧洲局势动荡,她与男爵丈夫变卖家产,远渡美国,她在这片新大陆上,继续演绎着“艺术家加情人”的活剧,后来美国抽象潮流骤起,第二任丈夫辞世,她扔掉画笔,远遁墨西哥了此残生。
      
      
      
      在书中作者还写了年轻热衷柔道的克莱因,在日本获得柔道四段的他,回到法国却不被承认,洗心革面他投身艺术,虽受过些许波折,很快时来运转,1956-1962年在欧洲如日中天。他擅用新观念、新技法、新媒介的尝试,最著名的是让涂满颜料的女模特随他创作的交响下翻滚,将蓝色印痕落在画布上。克莱因在欧洲顺风顺水、在美国遭遇“滑铁卢”,被纽约艺术节摒弃,更坏的还在后头,他“人体测量”创作时的部分作品被肢解、挪用,戏谑地被拍成电影,艺术家知晓此事三日后,心脏病爆发,年仅三十四岁英年早逝。
      
      
      
      
      由于对日本文化的偏好,我十分关注这部分,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诸多日本艺术家,像荒木经惟、寺山修司、曾为寺山修司设计“天井栈敷”演出海报的横尾忠则、站在时尚浪尖的艺术家村上隆、还有善于把握世道脉动将人流气化的观念摄影家北野谦、两次集中拍摄北京具有大陆情节的摄影家北井一夫、设计家原研哉等等,作者还对日本诸多潮流文化解析释疑,让读者对艺术家加深了解,丰富了对日本艺术界的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详细介绍了蕗谷虹儿的生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这也是我很青睐的艺术家,他幼时丧母、父亲酗酒只会利用他卖画赚钱,在困厄中他奔赴东京学艺,在桦太(库页岛)的经历让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在菊坂认识前辈画家竹久梦二,并得到推荐为《少女画报》作画,给女流作家吉屋信子获奖小说《海之崖》所作的插图在报纸连载后受到好评,蕗谷虹儿声名鹊起,成为继梦二后日本抒情画新偶像。
      
      
      其外作者还介绍了从小立志做钢琴家的小泽征尔,因为手疾改弦更张,从桐朋学园短期大学毕业,申请为富士重工公司宣传,登上“淡路山丸”从横滨港出发,闯遍欧洲,见识到众多欧洲音乐大师,二十四岁在贝桑松国际指挥大赛获奖,走向荣耀之路。另外一位艺术家也有着海外的梦想,他是高中毕业的安藤政雄,他苦练拳击,以职业拳击手身份奔赴曼谷参赛,不料此行让他厕身建筑领域。他买来教科书拼命自修,独行海外各地汲取艺术养分,他可谓自学成才的典型,几经多年磨砺,成为丹下健三和矶崎新之后代表“日本主义”的建筑大师,成为绝无仅有以职高学历,遍得日本和世界建筑艺术奖项、并成为哈佛、耶鲁名校荣誉教授后,出任日本门槛最高的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
      
      
      
      书中辑三主要赘述了国内几位艺术家像吴冠中、张念等,很多篇幅国内艺术界的现状。这些篇目引人沉思,为何资本介入干涉艺术、甚至要吞噬艺术,为何年轻艺术家急功近利、为谋求声名金钱“前店后厂”复制作品,都将艺术放在诉求的最低端,不少作品创意抄袭抑或复制西方,而且没有人家做得精致。凡此种种,令人唏嘘。有位艺术家说过:中国收藏家都是炒客,没多少人真爱艺术,而不少艺术家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艺术,艺术家成长需要一个周期,由于市场化,很多艺青被揠苗助长,很多所谓艺术家以“艺术”名义行骗。中国艺术中的“前卫”成为可耻的标签,受政治和商业双重钳制,唯有极少数艺术家,以“人生为艺术”,他们在挤压下惨淡生存。在日本“和”“洋”共存,有机融合,不断探求其可能性,两种文化的张力以及民族特有“职人”品质将艺术发展推向极致,而国内民族化、中国化、以及现代意识都仿佛成为伪命题,这都是亟待解决的深刻问题。
      
      
  •     我很少见到刘柠,甚至忘了第一次见到他的场景。但是,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老朋友——有些人你和他天天见面,但感觉你和他如此地陌生;有些人你只见过一两次,但你总觉得和他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特殊的友谊——这种友谊无需见面,无需交谈,保持距离,保持沉默,偶尔想起来,充满敬意——的确,我对见面甚少的刘柠充满敬意。这种敬意一方面来自他的正直和勇气——我没有跟任何人谈论过刘柠,这只是我和他匆匆见过几面后的直觉。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写作的忠诚——为了专事写作,他辞掉了工作——他将写作看得如此地重要,他相信写作的力量——他试图通过写作来介入社会,最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写作来表达心声。以前,人们将此看作是基本的写作要求,但如今,以写作的方式来表达心声和干预社会似乎是一个古怪的行为——写作除了不是表达心声和干预社会之外,可以成为达到各种目的的手段——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学院中的写作:无计其数的学院写作都是被动写作,人们为了职称和学位而写,为了饭碗而写,为了课题而写,为了年终填表而写,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为了说谎和献媚而写——就是从来不依据自己的内心而写,从来不是被一种表达的激情所驱动而写。如果不是有一种强制性的职业律令的话,无数平庸而被动的学院写作将会迅速地死亡。
      刘柠的写作刚好是学院写作的反面。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目标本身,写作至高无上。人们是为了与写作无关的东西而绞尽脑汁地写作,刘柠是为了写作而抛弃了与写作无关的东西。这既需要勇气——在这个时代,单纯过一种写作生活是一种冒险;也需要能力,所有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并非轻而易举。刘柠具备这两种能力——我在报纸上读到刘柠大量的关于日本问题的文章——我的印象是,刘柠写作非常迅速,他总是能够对事件作出及时的回应,这得益于他的积累和熟悉。而且,他关于日本的时政文章,总是超出了时政的范围,而深入到日本文化的深处。准确地说,刘柠的写作和研究属于文化政治的范畴——同专门的谈论日本时政的学者相比,刘柠更加重视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同专门谈论日本文化的学者相比,刘柠更加重视政治对文化的影响——他对日本的理解是总体性的。不过,我相信,刘柠对文化的兴趣是决定性的,他不可能不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文化,尤其是文学和艺术,对刘柠来说,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这本书,正表明了刘柠的文人身份。他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文化生活的肯定,流露出他的趣味,他的激情,他的向往,他的迷恋。我能体会刘柠的这一切,因为这也是我的趣味和我的迷恋,我很久以前就有的持续至今的趣味和迷恋。尽管书中的有些艺术家我并不熟悉(我先前并不知道巴尔蒂斯就是皮埃尔•克罗索夫斯基的弟弟),但是通过刘柠的介绍,他们引发了我的好奇,开阔了我的眼界,刘柠生动的叙述抓住了我。他在书中隐约推崇的艺术价值观也是我的价值观。对于他来说,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他总是围绕着艺术家的生活来谈,这些奇妙而有些妄想的艺术生涯,本身就是作品。我要说,幸好有了这些历史,有了这些艺术家,有了刘柠这样的书!它们能让在今天乏味而制度化的生活中的人们,暂时性地解脱出来。刘柠如此理解和热爱艺术,他怎么不会辞去那份刻板的公司工作?
      现在,刘柠不依附于任何体制。他是日本问题专家,但从来不附属于某一个专门的日本研究机构;他是个艺术评论家,但也不依附任何艺术机构。他是个真正独立的写作者:他依照自己的趣味写作,也依照自己的信念写作。他的写作既关注自己的内心,也关注公共生活,关注社会。他在大学之外,但比那个反智主义愈演愈烈的学院中的人来说,他更有智慧,更加崇尚知识和真理,他的写作也更加鼓励人心。他是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个行动者;他把写作和行动融为一体。这一切,我再说一遍,都出自于一种生活的勇气。他的书就是勇敢、诚实和责任的见证。
      
       2010年8月29日
      
  •     刘柠:我是刘柠,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谈独立阅读,以及这套“独立阅读”丛书,我所谈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两点,第一是我自己的阅读生活,包括我跟《独立阅读》的关系;第二,我想回到这本拙著,我的《前卫之痒》,谈一点我跟艺术的关系,以及我对于当下中国前卫艺术的判断。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独立阅读》几个成员都坐在这里。我有点忘记了,我最初好想是被成庆拉进来的。我进来也是很偶然,成庆是以前我们办的另外一个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有关的《纵横周刊》的成员,这个刊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难以为继了,我便被拉到这个平台来了。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碰鼻子碰眼的都是媒体写作时的一些朋友,有的人是很熟的朋友,有的人是久闻其名,未谋面的朋友,所以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开始不倦地为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勾当”写作,甚至也不问发表等等。其实有的时候,被催稿很厉害,手里还有必须要写的稿子,那就不得不停下来,先把独立阅读的东西弄完。
      
        这两年我就觉得在这个平台里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优秀的诗人、经济学者、历史学者,我们觉得有一种意气相投的天然的亲近感。虽然就个人来说,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背景,比如说小和,经济学的,凌越是诗人,晓渔,成庆是历史学者。我就觉得在这样的平台里面,实际上我们相互之间更加意气投合的,是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非常宽松的、散淡的,有一点像文人,但是又不是特烂的文人,那样一种情绪,这样一种共通的色调把大家维系在一起。作为我个人来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幸运。
      
        其实我对于阅读,我们作为一个所谓的“知道分子”,每个人的阅读生活,肯定是在独立阅读之前,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所有的,对我来说有用的知识,对于这个世界的深度理解,最主要的途径都是来自于个人阅读。其实学校所给你的东西,是相当有限的,我记得过去我会非常认真的读读书杂志,凌越兄当时主编老《书城》的时候,我也是一期不缺的,从创刊开始读的老读者,我会一期不缺的买来看。现在我也保持看一本书,看一个刊物,或者报纸,先从副刊看起,书评看起。而且今天各大商业媒体,他们的书评版都很大,有时候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看这些书评版。比如说今天我出来之前,上午起来以后第一时间,一边喝咖啡,一边在电脑前看《上海书评》。今天介绍了一个经济学者。上海书评后面有很多的版面,最后一个是“书房”,我都是要先看的。今天介绍的,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者韦森的书房。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同时有着深厚的哲学、人文背景,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对书评的阅读常常带给我很多的惊喜。星期天,比如说读《上海书评》,读南都的书评,有时候也会读凌越编的《时代周报》书评,这几个书评版仔细读一遍,一天的时间基本上就过去了。碍于个人专业的关系,我还读日本《朝日新闻》书评,《日本经济新闻》书评,《文艺春秋》上的书评,我也都读得非常仔细。这些年来,基本所有知识都来自于个人阅读。你读哪一本呢?我大多数都是从这些书评版,有些书评版上的文章就是包括在座朋友们写的,他们起了非常好的学术向导的作用,我个人也感到非常幸运。
      
        当然了,碍于个人专业背景,我必须要读的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日本研究,日本问题,还有一个是与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有关的东西。作为专业阅读,是需要深度阅读的。同时,我们独立阅读上频繁介绍的,包括当下的一些畅销读物,包括一个知识分子,作为公民,与人格成长有关的东西,也都是必读的。所以我想有的时候,如果我不认识独立阅读的这些人,如果不参与独立阅读的事情,我可能读书会更加纯粹,更加精深。加入了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勾当,我确实不得不分心做很多与我的专业没有关系的问题,去为这些问题花钱买书,花时间去阅读,但其实这是非常好的。无论你是哪一个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你都是要有一个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思想者最基本的底色。这样一种最基本的底色,主要是取决于你平时所接受的知识性阅读,而且通过这些阅读,你再回望你所生活的当下社会,就会激发出作为知识分子深度的问题意识。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思想者来说,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姿态。
      
        当然,这件事情一方面是理想主义勾当,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我个人每次在独立阅读发布新刊之后,我看晓渔,小和,成庆他们的阅读报告,当然都是方方面面的,我都会马上跟着下单,在卓越上,京东网下单去买书,所以独立阅读是非常费时也是费银子的事情。家里的空间是有限的,再置业是完全不现实——这是一个困惑的地方。困惑虽然困惑,这件事情肯定会乐此不疲地做下去。这是谈了一下我跟独立阅读,还有阅读本身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我就是想回到我这本书,谈一下与艺术有关的事情。什么是艺术?所谓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完全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而且我觉得可能世界上不存在为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所共同接受的“艺术”的定义。因此,我们只能用对这个命题的反命题来判断——什么东西不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些现成的答案,是个人是非常认同的一些答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高尔泰先生,他是一个美学家,当他谈到艺术是自由的创造这个命题的时候,他说“总之,举凡一切不是以主体的内在感性动力,而是以客体(这个客体就是受其指令或迎合其趣味的他人)的规定性为依据的艺术都不是艺术。”比如说日本非常有名的艺术家冈本太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那个非常怪异的标志物,那个太阳神塔造型的设计者,他说,原文是日文,大意就是说“艺术不能太好,艺术不能是漂亮的,艺术是不能让人舒服的”——这是他的定义。毕加索说(大家都知道毕加索是划时代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到今天也难以超越的现代艺术的一座巅峰):“当我独处的时候,我没有勇气以艺术家这个古老伟大的名词的意义来想象我自己是一名艺术家。我只是公开卖艺的人。这个人了解他的时代,并且竭尽所能地扮演了与他同代人的种种愚蠢、贪婪、杂耍。”最彻底的是德裔艺术评论家、贡布里希,他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我想,通过艺术史上这些伟大人物的话语,我们大概能够对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做出个人内心的判断。
      
        那么,前卫艺术是什么呢?实际上我这本书里谈的前卫艺术,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广意上的视觉艺术,大家在798、宋庄所看到的这类艺术现象,我把它统称为前卫艺术。但实际上前卫艺术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并不依赖于你是绘画、装置、多媒体,而仅仅唯一取决于你的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比如说70年代到80年代出中期,那时候可能像“今天”派的朦胧诗,凌越老师所写的那种现代诗草创时代的“朦胧诗”等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前卫艺术。乃至80年代到后来,朦胧诗有一点式微以后,探索电影,先锋戏剧等等,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前卫艺术。实际上我认为前卫艺术看它到底是不是前卫的,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艺术创造者的姿态,是不是以一种先锋的姿态站在社会的前沿,对于这种当下的一些非常迫切而重大的问题,一些基本价值,能够以艺术的形式有所回应。
      
        真正的前卫艺术,不会回避当下的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或者说一些重大的价值,这个不可能在前卫艺术中缺席。而如果用这种判断来观照今天的前卫艺术的话,我对中国当下前卫艺术的判断,实际上是持批评态度的,实际上是失望的,总体上确实是失望的。我有过为本土的前卫艺术非常激动的时期,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那个时候我住在望京,离798只有两站之遥,我眼看着798从一个还没有看板,一半是工厂,一半是烟囱的这样一个工业时代文明的遗迹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个所谓“艺术”,或者说所谓“时尚”的跑马场,里面混搭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或者说“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看破了中国前卫艺术的生态及这种艺术生态之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一面。对这一点,我是非常失望的。但是在当下,我们对于前卫艺术的批评,实际上是有一定风险的。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前卫艺术,比如说像在佳士得、苏斯比等国际拍卖行,诸如前卫艺术“四大金刚”等等,他们都获得了高度的成功。不像过去,即使成功如毕加索者,其所获得的成功,从金额、标的上来说,跟今天的本土前卫艺术这些大佬们相比,可以说完全是小巫见大巫。那么,是不是他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如此大的辉煌、成功,中国前卫艺术就很牛了呢?中国前卫艺术这些年的动静太大了,跟中国崛起等等是完全同步的。但它在经济上越是成功,实际上我们越发看清一种非常悲催的现实:越是成功的艺术家,反而当初那样一种非常前卫的、先锋的姿态,那样的一种关照社会当下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在一步一步地沦丧。
      
        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呢?因为今天第一是在经济上它确实非常成功,到今天仍然很成功,虽然它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问题,你批评今天的前卫艺术,但它已经通过经济上的成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正确性。这就跟你批评同志现象,同性恋似的。比如,今天这样的场合,你批评同志,或者是在微博上批评同志的现象,会被认为这个人是不宽容的,或者说是非常狭隘,没有教养,甚至是反社会,反文明的。为什么呢?同性恋、同志现象基本上在主流的文明社会都已经高度政治正确化了。今天的前卫艺术就是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问题意识几乎是沦丧殆尽,同时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通过这样的经济成功,获得了巨大的话语权和政治正确性。奥运以后,中国成立了一个当代艺术院,我们过去大家所知道的,耳熟能详的,那些所谓几大金刚,那些长头发或没头发的艺术家,前卫艺术家,他们都成了艺术院的院士。而且非常反讽的一点,这样一个高度体制化的机构成立了,邀请这些大腕儿过来,聘请他们做院士的时候,那些在佳士得拍卖行取得了高度成功的大腕艺术家们,竟然没有一个人说不,而是乖乖地接受了这样一顶桂冠。虽然他们知道这个机构是一个国家的,类似他们最厌恶的中国画院、中国作协这样的机构,但每个人都是老老实实地,甚至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样一顶桂冠,成为体制的一员。这种姿态,如果说你是一个以其他形式艺术创作的人我还可以理解,但是你的表达形式是被称为“前卫艺术”,非常先锋的,要对社会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批判的艺术形式,这就非常反讽了。然而遗憾的是,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种“殊荣”,我觉得这是中国前卫艺术艺术圈的怪现状。所以说我对这种现象,乃至对这样的本土前卫艺术的现实是高度失望的。
      
        正因此,大家届时在读我的书的时候也能看出,我只好把个人的目光放到过去,乃至海外。过去乃至海外,包括毕加索等等这样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他们也面临过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他们成功以后。而实际上当我们看到他们人生的故事,看到他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如何应对诸种问题之后,我们对今天的所有前卫艺术的问题,都释然了。我就谈这些。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www.caixin.cn) 详文:http://life.caixin.cn/2011-12-01/100333469_2.html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