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影海德园

出版时间:2011-12-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泠  
Tag标签:无  

前言

张泠,以“号”行。为什么自号“小邪”?从没有问过她。我们要为这样的自况留一些神秘感。    我们惯常只是看电影,甚至看看电影,而小邪是读电影。因为小邪是个读书人。    她每从电影中读出文学来,于是吸收到更深入的营养。她的文字,却多空镜,像古人画的册页小景,像脚本中貌似散淡的闲笔,出自一位好耐心的掌镜者。    书读得多,电影读得多,书写游弋穿行在两厢,渐渐勾兑出她自己的一种读法和写法,有意思。    又因为践行万卷书、万里路的周游,于文化辨识上的自觉恐怕出于本能的迫切,于是她有意识。她读城市,也是读她自己的成长。    电影,书,其中的世界,要面对的现实,私下的自己,笔下的自己……重重叠叠,其间如何地交互映射,如何把握或纵逸有意无意的分寸,很有意思。    爱读书、读电影的人,往往他乡认作是故乡,漫眼看去,就代入了似曾相识的情境,于是日常的体会中得了益处。    从小邪的心得中,见我所未见,感我所不感,是我们做她的读者的益处。    因为喜爱,为读书而读书,为读电影而读电影,真是好。    郑大圣    2011年10月1日

内容概要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书共分6辑。第一辑:香港话你知,涉及林奕华、马家辉、梁文道等人所著图书。第二辑:书香两岸,涉及南方朔、张大春、蒋勋等人图书。第三辑: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涉及《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不可征服:纳尔逊?曼德拉治国传奇》等图书。第四辑:饥饿的艺术家,评田艺苗《温柔的战曲》等图书。第五辑:“读”害不浅,评雷蒙德?卡佛、小宝等人图书。第六辑:文化评论。
曹疏影第一本风格文化随笔《虚齿记》,精灵流转于中国南和北、地球东和西,书写白日梦一般存在着的人、食、事、时、诗,神奇的语言组合着神奇的节奏,情感在反复咀嚼中变得五味纷呈,作者和读者同时体验在身体上银河之冒险。
《流影海德园:黄小邪电影札记》是作者的一本文化随笔,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关于电影的体悟和思考。其中既有关于世界各国电影的细致解读,亦有结合自己人生体验的唯美评点。这些文章已超越了一般的影评概念,糅合了游记、小说、杂文等不同文体特色与创作手法,读来很有趣味。

作者简介

  许骥,一手福建人,二手浙江人,三手香港人,“80后”作家、书评人,先后供职书店、出版社、媒体,现任《明报?世纪版》记者。从大学时代发表文章,在《书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书城》等刊物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曹疏影,哈尔滨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比较文学硕士。现旅居香港,为自由撰稿人。诗作结集为《拉线木偶》、《茱萸箱》、《金雪》,香港《明报》连载专栏《南辕北辙》,另写有童话集《和呼咪一起钓鱼》曾于上海《东方早报》连载、《苦菩湾故事》。在《北京青年周刊》连载专栏《廿九胃》。曾获2009年度刘丽安诗歌奖,主编《是她也是你和我——准来港女性访谈录》。
张泠,网名黄小邪,电影研究者,专栏作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电影与媒体研究系博士生,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硕士。研究电影声音理论、电影的跨媒介与跨文化流动、中国早期电影、台湾新电影、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等。曾在中、英文学术和非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包括美国《亚洲电影》、中国台湾《电影欣赏》、中国大陆《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南方周末》、《现代艺术》、《看电影》等。译作《比利?怀尔德访谈》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
 不可能的任务--梁文道
 自序:我为什么写书评
 香港话你知
 林奕华三书
 此“马”昂然独此群--马家辉七书连评
 时评作为一种文学
 用乱码谱一曲青春之歌
 二声部小说的切换游戏
 为己读书
 一座城市的“双视野人”
 看香港“财主佬”怎么过日子
 自己访问自己--梁文道《访问》读后记
 港督的声音,你可曾听得见
 消费社会中的女人
 书架上永远缺一本文学史
厘米书系--虚齿记
 第一辑 廿九胃
  鸳鸯戏言?
  暗夜里的"白玫瑰"?
  秋柿子?
  越不过枣泥岭?
  红霉素之味?
  无鳞的鱼在看着你?
  故人来?
  梳乎厘的眼神?
  火与雪,同一种秘密?
  猩猩唇?
  有骨落地?
  粥事?
  西班牙苍蝇?
  假戏真唱 ?
流影海德园
 第一辑 城市?行影
  巴黎琐忆:电影与城市的多重生命
  木草街
  早安,北京。晚安,迁徙的鸟。
  山景流音
  海角山端
  静物的不同时态
  阅色
  海边的卡梅尔
  纽约故事
  影戏城市间
  胡同儿因缘
 第二辑 彼岸?音影
  八月岛屿
  都会经验,间歇及灵性风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早安,北京。晚安,迁徙的鸟。 一个晚上,大约是离开北京一个星期以后,因为向一位美国朋友推荐“唐朝”乐队版《国际歌》,找出1994年香港红勘体育场那一场摇滚演出的DVD。又见到大学时伴我们疯狂的张楚、何勇、窦唯、“唐朝”。 超脱摇滚的旋律缓缓升起,何勇的父亲何玉笙恬淡隐忍地低头拨着三弦。是《钟鼓楼》。何勇在那里魔怒地嘶吼:“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还不发言……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二环路里的人们,银锭桥边的夕阳……词曲都在讲述古老的田园诗和温情被摧毁的过程。忍不住泪流满面。为了那个我再见时已面目全非的城市,为了那些在异邦飘零的迁徙的鸟。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东方奇观一样再现后海边胡同和四合院的影像,却与那里的真实生活间离着。想起宋冬那个关于西单今昔对比的录像装置作品——那是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而作。也许面孔崭新的人们早已不记得北京还有过城墙,他们如今在无限惆怅地说五道口跟自己有感情的地方都变成了废墟。这就是宁瀛电影《夏日暖洋洋》里的那个城市,一个庞大的废墟。当然,还要重建一种更加崭新的文化,却已与这一代人的感情无关。那是一种蔑视记忆的文化,它会笑我杞人忧天。该来的自然会来,有些东西即使不该走,却也无力挽留。人们已无暇去感叹: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 在异国小城一间屋子隔窗望去,门前沉默的茂树开始憔悴,青草日日枯萎。偶有黄叶落下,被小松鼠拖去嬉闹。蝉声依旧吵闹。已是秋天。北京最好的季节,最想念的季节。总要想起郁达夫那篇《故都的秋》:“……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想念钓鱼台满地轻柔的黄叶,也想念香山的红叶烂漫。想念潭柘寺和陶然亭,甚至人为的大观园。还有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一直穿梭游弋的烟袋斜街、鸦儿胡同。那是北京最具风韵之处。窄窄的斜斜的细细的弯弯的胡同里,旁逸斜出无数大杂院。每个院落都有几棵高大绿树亭亭如盖,斑驳树影中,窗前绽开些不同颜色的花朵,与夏日午后阳光下晾晒的床单衣裙相映。不时有小狗小猫悠闲地踱来踱去,或躲在窗下和屋檐上小憩。院落门口坐些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时静静看着过往行人,有时凑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或者,摆一局棋。有“板儿爷”骑着三轮车载人们在胡同游走。

后记

芝加哥海德园的午后至“暝色入高楼”,构想这篇文字。落地窗外,金色阳光在银杏树叶、高楼阴影与橙色墙壁间游弋,明明暗暗。十一月的第一天。天高云淡。秋天依依不舍,待十二月初第一场雪,才会彻底告别。读从前的自己,似读隔世的文字,些许陌生,自然会有一些延续性,正如历史上某些节点不过是为了方便讨论,并不会真的有彻头彻尾的断裂。    这些文字可被视为个人十年来的人生和写作总结,身心在不同时空漫游,无论现实还是虚幻的影像世界。若纳兰性德词句所云:“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回首或许见到幼稚、直白、滥情、浅浮……如着睡衣在光天化日下穿街过市,不胜尴尬与不安。只愿好心的读者包容。有时自问:出版这些到底有何价值?对于自己,或许是一段私人记忆,对于许多素昧平生的读者,你们可会有共鸣?惶恐地希望,能与你们分享喜爱的文学、绘画、电影与音乐,引发的情感,及关于某段岁月的回忆。它们令我们庸常单调甚至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值得期待和体验;令时间无情前行的线性维度有了转折、回顾、蜿蜒、断裂的多重可能。可以是奔流河水逝者如斯,也可以是一帧黑白静照,一个特写镜头。或者,它们令我们对这个充斥悲剧和不平的世界,还有些超越的美好愿望,及,愿为其不再糟糕下去而尽一己之力的善念。    无论如何,这些文字算是“有感而发”(即使有些看起来更近“无病呻吟”)。感受,感性,感悟,感知,感动一…与“感”有关的东西,确是很私人化的情愫。每个人的感性,是完全封闭和独立的世界,若冒险将其写出来,已使它的微妙性大打了折扣。即,文字和言语交流和表达的局限性。极度悲伤的人唯有恸哭或沉默(想起蔡明亮电影《你那边几点》里新近丧夫的小康母亲)。或者说,这需要一个时间差。可以书写的时机,不能过喜或过悲,唯等情绪相对平复,方能叙写当日狂喜或伤痛。、而知其难而为之(即使并不高明)、固执于表达的人如我,想必有自恋、虚荣情结和敏感累积的倾诉欲,只能将损耗后余下的一点东西写出来,说得冠冕堂皇一点,希望有分享的乐趣,寻到趣味相投的人。人一生所遇知己有限,因人总要生活在特定时空。而文章有自己的命运,作者无法把握和预测。我喜欢这种不可预测性。    寻到表达途径满足自己倾诉欲的人(最理想的状况自然是再加些创造力),是幸运且幸福的,无论通过绘画、音乐、电影、文字……水平有高低,而表达无上下。我只是贪婪,掷一颗小石子在空谷流水中,想听到回声。无论是否美妙。    真正可心安理得研读电影,自1999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始。蓟门桥北、昔时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旁、时有异味的小月河畔、北影厂隔壁的小小院落,游走着激情澎湃的电影青年。“标放”(标准放映厅)每周一放国产电影,周二、三放外国电影。很多电影教育自此而来。还有昏暗“拉片室”里斑驳的录像带。而后,在“黄亭子”酒吧席地而坐观安东尼奥尼《奇遇》或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那神圣的仪式感。在北大附近小巷里、“万圣书园”隔壁的“雕刻时光”咖啡馆看陈坤厚的《小爸爸的天空》——店主小庄为台湾人,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每年自台湾运来大量艺术电影放映。清华附近的“盒子”也是常光顾之处。几年后,“黄亭子”酒吧和北大附近小巷都已被夷为平地,成为绿化带,或建起高楼。我们无意中见证了这城市撕心裂肺的变迁,却无能为力。以“发展”为借口掩盖的利益驱动,令一些古老社区、生活方式及城市空间瞬间消亡。人们与土地和周遭环境的关系被迫改变,而习惯了平静接受,另觅他途。    物质世界中的观影、交流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讨论彼此应和推动,交织缠绵。起初是北京电影学院BBS、北大和清华BBS,然后受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刘一兵老师及远在西安的“温柔”姐姐之邀任清韵“影视乱弹”版主(可惜如今“清韵”也已不存),亦穿梭于新浪电影论坛及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撰文讨论电影(虽今日回顾,颇汗颜当日的无知与莽撞)。那些影迷的狂热与渊博电影知识每每令我赞叹(其中有慷慨借给我台湾版基耶斯洛夫斯基访谈录的罗秀川,及2005年因车祸去世的王葳)。与电影学院师兄Cinekino(杜庆春,现为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的相识还是自网络论坛而现实生活。保持联络至今的影友还有南京的卫西谛和上海的妖灵妖,北京“实践社”的杨子和张亚璇,在美国不同大学任教的王卓异和拙时(史文华)。常有各“分舵”的江湖聚会和“串联”,在北京的,常发生于电影学院的“呱呱食屋”(据说现已改称“星星美食街”),或“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近的大排档。夏日夜色中,饮冰啤酒,纵论各国艺术电影,快意非常。2000年起,DvD迅速流行(详情见书中《那些碟贩子们……》一文),影迷们疯狂购买,大量囤积,在家饕餮。而中国独立电影仍在京城几家酒吧和咖啡馆放映着,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和管虎当时的作品。导演也常会到现场与观众交流。    如今回想起来,不胜“欣逢其盛”之感。何其幸,得以见证和参与中国电影文化独特的一页:打破“学院”与“业余”界限的集体观影、超乎“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探讨交流、穿越“研究”与“实践”界河的数字制作独立电影兴起、经典电影盗版DVD滋养的电影史知识和影像感知力……几十年后若书写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史(尤其若涉及“影迷文化”与“数字电影”时),这必是不可忽略的一段。    2002年,去国离乡。辗转美国中部小城爱荷华、西部旧金山郊区小城山景(MotIntain View),再回中西部大城芝加哥,在密歇根湖畔“修道院”,研读电影,皓首穷经不悔。在理论与论文间,亦得领会京昆音韵之妙、默片“通感”之奇。其间亦游荡于纽约、波士顿、西雅图、新奥尔良、克利夫兰、台北、巴黎、巴塞罗那,在行旅漂泊中默默旁观,找寻、观照和重界自我与世界关系。犹记2008年在北京“东四”附近“君琴花”餐馆(今已不存)与老六、杜嘉及旧友聚会,席间人们激烈论争起汶川地震。忽然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为局外人。即使,也曾穿了黑衣去举烛哀悼,也隔洋跨海为同胞捐了款……哭得难以自抑,为自己成为“逃兵”。远远观望欢喜与悲苦,隔着“安全”的距离。亦诚如一位朋友提醒:理性的学院训练,令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智识距离”(intellectual distance)。故乡异乡皆是客。我熟悉的城市,和城市里的一些人,已面目全非。因守着记忆里被美化的印象,而小心翼翼地,不敢太靠近。层层面具与娴熟表演之下,仍有孩童般无辜的目光、悟性与态度吧?是那些不甘舍弃的旧友的丝丝缕缕,维系着与某个空间孱弱的情感联系。沈阳夏夜,二楼窗口的灯光;蝉声与火车汽笛声;阶梯教室的《两个人的车站》;“元旦”的通宵电影,雪地里的呼喊。我们曾年轻、固执、不近人情,顽守一些自以为珍贵的东西,于是,要忍受偏见。我们给彼此坚持的勇气。你说那是“相互取暖的时光”。在我曾熟悉的北京深秋一——感谢你,秀之树(我常常想到杨德昌,他堂吉诃德般的固执和不近人情,而作品里都是“赤子之心”,绝望的愤怒或温暖的期许)。以及用微笑温暖我大学时光的w。懵懂得识“诗社”学长,读叶芝、帕斯、里尔克诗歌、略萨《绿房子》、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日子,在校报发表第一首小诗的日子,要感谢关军和李海鹏。他们玩笑自如,左右逢源,而暗自坚持。感谢朋友王可越。一见如故,并不常遇。    幼时立志要当作家,又要当乡村教师,当记者……如今无一实现,或者说,愿成为三者之变体和结合体。这许多年,应感谢父母,他们任由我四方游走,改变方向,从不干预,只要我喜欢便好,只努力创造环境,适时给些温和建议。他们知我儿时喜读书,便尽量买书(外公与母亲还屡次以我三岁生日时自己取名字的故事来鼓励我);言传身教,嘱我诚以待人。和乐温情的家庭环境,是柔和善感的温床。1997年,2004年,外婆、外公相继过世,我竟都未能在身边,是为憾事。而今,幸有妹妹、弟弟、外甥女陶陶可不时伴父母左右,并家中猫猫狗狗,绘天伦美图。    这些文稿有幸与读者见面,要感谢策划人、香港《明报》的许骥先生,及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几位编辑。他们的努力与耐心使得这些星散各处的文字成书成为可能。    书中文字,有随感,旅思,影评,译文……有些之前曾出现于杂志与书中,如《读库》与《之乎者也罗大佑》(主编老六/张立宪)、《新世纪周刊》(编辑平客/姜弘)、《看电影》(编辑霍丁)、《演艺圈》(编辑赵径文)等。也要感谢导演朋友如应亮、张律、万玛才旦、郑大圣、赵亮、王超、欧宁、吴文光、黄伟凯、王全安、杜海滨等不断赠与我他们的新作,及与我分享他们的电影经验。    感谢我电影学院时期的老师王志敏、杨远婴、陆弘石教授。他们有学者的睿智勤勉,及为人师表者的包容和鼓舞。感谢台湾的林文淇和廖成浩老师,他们的学术热诚与真性情令我如沐春风。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包卫红教授,如此敏锐缜密,又如此温和从容。纪念于2011年2月故去的我的导师、芝加哥大学电影系教授米莲姆·汉森(Miriam Hansen)。她是优秀学者,严师,有顽强意志力的可敬的人,也是和善体贴优雅的长辈。感谢聂华苓老师爱荷华城鹿园“安寓”的温暖美好时光。感谢L的支持与信任。    2011年11月1日    芝加哥,海德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带你穿梭各地的光影国度,每一部电影,也是作者的成长印记。——彭浩翔电影是人生的倒影,如何看懂电影,便是如何与人生交集。这本书的好处,是能在看作者分析电影时看到人生的复杂与诗意。——陈丹燕我怀着复杂的情绪读完了黄小邪的文章,既为与之相识而骄傲,又嫉妒她有一个博物馆般的精神世界,那里面电影的声光、旅行的印象、文字的节律,都表明她已实现了很多人涉世未深时对生活的遐思。——李海鹏喜欢电影,喜欢台湾,喜欢诚品书店,喜欢让-考克多,喜欢罗大佑李寿全,喜欢梅尔维尔和“天堂的孩子”,可假使有另一个白小邪或朱小邪刚好也喜欢这一切,仍不就是“黄小邪”。读书,观影,写作,黄小邪像一只往复迁徙不断飞翔的鸟,不断亲历并传输文化景深……而说到底,她是一个生活在大陆的 “台湾人”,一个幻觉在小菊儿胡同的“民国人”,一个游走四方的“光影捕手”。——黄集伟

编辑推荐

《流影海德园:黄小邪电影札记》编辑推荐:游走在电影和文学之间,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光影国度,以网名“黄小邪”而闻名的张泠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博物馆般的精神世界。她以美轮美奂的文笔展现一个声色光影的广博世界,以青春敏锐的体悟解析电影中的复杂人生与诗意。彭浩翔、李海鹏、陈丹燕、黄集伟联手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流影海德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书还不错,欧洲影评部分,自己观影有限,读来略有距离,还是要好好补习。
  •   同学出的书,好好阅读,读懂,品味
  •   第一听说这本书,第一次买了,没后悔,值 得
  •   确实不错。。
  •   需要花心思看的书
  •   在微博上看到的推荐,应该还不错
  •   如题··23-~看看电影写写文章,还有什么生活能比这更文艺呢?PS~黄小邪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为毛给她介绍女朋友?!0.0
  •   还没读,不过是网上推荐的,说是黄小邪写的不错
  •   书、影、人
  •   帮朋友买的,表示很喜欢~~~
  •   还以为是影评集,其实是散文集,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也许是自己资历不深,经历太少,没法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过,里面关于作者淘碟的经历很好看。收到书的时候,有些磨损了,看起来不像新书。
  •   我本人很少给图书打一星的。然而左等右等等到之后,突然有种被欺骗的愤怒。这本书前几天在微博上炒作的火热,我之所以买是看到张艺谋先生的文学策划,王斌也在微博上说收到作者邮寄的赠书。这作者很下功夫,给不少微博名人都有邮寄赠书。但是翻看一下,各种装逼扯淡文。很多跟电影没啥关系,纯粹是作者乱七八遭的乱文章合集。而且故意弄得你看不懂。一个简单的导演,一个随缘的名词,她非得要展示自己美国学历似地,标注个英文。尼玛写学术论文呢???当读者是傻X吗?另外,作者能不能好好写个文从字顺的文字呢?就算假洋鬼子似地英文你忽略,他还非得加注括号弄各种啼笑皆非的解释。好吧,假如你忍耐力超强,然后这个作者更让人崩溃的是,他居然……故意把人都能看懂的东西写得让你看不懂。好啦,不说了。就这样吧。毕竟写本书都不容易,打个2星。算了吧。
  •   言之无物,矫情,一堆地名,电影名,导演名的罗列而已,太私人化的情愫,颇让人失望。
  •   嗯。又看了一下,有些还是写的合乎本人胃口。小邪加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