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

出版时间:2000-7-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页数:311  字数:24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了三部分:分别为人生的哲学、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享乐、治学的艺术、东西方化比较……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人生的哲学  发现自己:庄子  情、智、勇:孟子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中庸的哲学:子思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以放浪者为理想人  悠闲生活的崇尚  中国人对于悠闲的理论人生的态度  与尘世结不解缘  人生像一首诗  论不免一死  论梦想  论解嘲   论幽默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论幽默感  做文与做人  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  一团矛盾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人生的享乐治学的艺术东西方化比较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林语堂散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语堂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精选了林语堂的一些文章,总体还行。
  •   充满智慧的书
  •     “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林语堂思想中对自然和道家的神往的跃然纸上,同时欧美生活的经历又让他多一些西方的理性思考和小资情调。能够刻画当世奴颜婢膝的老大帝国入木三分,自然为世人难容,然而“天下之人,孤行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那些政客商人看着难受也无法理解,自生闷气,骂出来又不敢指名道姓,还不如动物,“猫叫春是非常自由,而很有魄力的。”
  •     《林语堂散文》(林语堂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林语堂被人称作“幽默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随笔创作,林语堂随笔写作中的的幽默乃一家之长,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他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读其文如沐春风,如聊家常。他的文字自然流畅,幽默而不荒唐,一切都是信手拈来,自有意趣。不过有时轻松过度,少了一份厚重。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是独具一格。林语堂的这种风格同他对文字的见解有关。他认为:“世上有两个文字矿:一个是老矿,一个是新矿。老矿在书中,新矿在普通人的语言中。次等的艺术家都从老矿中去掘取材料,惟有高等的艺术家则会从新矿中取掘取材料。”此话说的确实精辟,道出了文字的活力之源泉。
  •     林老师的作品给人的干净是大气不失细腻。一直中西兼修的林老师,他的作品现在读来,还是那么合适,没有丝毫和时代脱节的感觉。我想 有思想的东西就是有长久生命的。林老师的大气,可以用挥墨做剑,与精神主义,唯心主义PK不会像某些读过几年洋文,就连放个屁,喝口水都要悟出个特色主义的所谓作家,比如刘墉之流。林老师的细腻,可以让你更加透彻去了解女性,去了解中国家庭的每一个伦理细节。她的《红牡丹》《京华烟云》,第一次看,就觉得这不像是一个男人写的。社会发达了,人的文化修养反而倒退,一天某大学生问另一个同学:你觉得林语堂的书怎么样。另外一个人反问道:林语堂是谁?和郭敬明一同出道的?我掩泪飘走。。。。。
  •     她允许我在床上抽烟
      
      ——重读林语堂之二
      
      文/张素闻
      
      
      
      曾有人问林语堂:“林博士,你的婚姻没问题吗?”林语堂答:没问题,她允许我在床上抽烟。他们的女儿回忆:父亲常为他心爱的烟斗而发狂。没有他的烟斗他便做不来任何的事。有时当他放下他的烟斗或忘了放在什么地方,他便不做事,在全屋中乱跑。嘴里说着:“我的烟斗!我的烟斗在哪里?烟斗,烟斗。”与一个吞云吐雾的人一起生活,并不是容易的事,现时女子,不喜欢香烟味的,不太能忍受丈夫抽烟,而她允许他在床上抽烟,又由他的烟头在桌子上燃出一道槽……
      
      林语堂婚前爱的是另外的女子,因对方嫌林家贫寒而使林语堂哭得死去活来。廖翠凤是鼓浪屿银行家的二小姐,廖翠凤的母亲当时也觉得乡村牧师的儿子没有钱,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廖小姐的仁勇促成林语堂1919年驶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将结婚证烧掉了,“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廖翠凤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德言容工样样具备,贤良端庄而有教养,还兼善于安排家庭经济,懂得烹饪与养育孩子,她传统而不失聪明,聪明而十分有耐心,看她劝林语堂理发,简直令读者发笑,她母性充沛,他则不时地犹如孩童,他的才华自然令她倾心,她的精于生活常常恰到好处地牵制着他的理想主义。林语堂常说:“我好比一个气球,她就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道要飞到哪儿去了呢!”
      
      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时候,手里只有廖家给出的一千大洋,林太太患肠胃病后,一千大洋很快用之殆尽,林语堂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也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有时,信心与力量是不给自己退路,而患难最见夫妻的真情,穷并不等于“苦”。娶了她,相依为命地在海外度过了四年,应该算是林语堂人生的第一大收获,他那哲学家的头脑对良好婚姻的理解无非就是包容与信任:“婚姻是叫两个个性不同的人过同一种生活。女人的美不是在脸上,是在心灵上。等到你失败了,她还鼓励你;你遭诬陷了,她还相信你,那时她是真正美的。”
      
      他本性善良,极其尊重她,她喜欢谈论家事,回忆过去,他就坐在椅子上,点燃烟斗,不出任何声音,静静地听翠凤的唠叨。“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因此,听她的唠叨也就是做一个好丈夫。
      
      他们的婚姻一直走了五十七年,也不能说一点矛盾都没有,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有杂志采访他们,问他们婚姻幸福的秘诀,他们俩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和“受”,只是给予,不在乎得到,才能是完满的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他们的婚姻,岂止没问题,简直担得上十分完美。
      
  •     当年读得时候也不大,文字都很短,觉得每句话都好有道理,现在再回来念,才知道,字字珠玑是用来这样形容的。很有风骨的前辈。
  •      这些天过得浑浑噩噩---生活过于悠闲导致的节律失调,看来还得抽出一点时间来得读点散文,陶冶心情、养生静心。
      
       说起自己的阅读史,第一本应该是一本在家里旧书堆里翻出来的很红很革命的大跃进时期的《欧阳海之歌》,这个”革命浪漫主义“对我的影响可不小---直接导致我对共产主义的过早热情(现在被称为愤青),由于“理想主义”,导致了做哲学家的冲动,后来转念一想---这东西太虚幻了,还是做物质上的哲学--自然哲学吧。
      
      
      
       初三偶遇的《霜冷长河》,让一个刚被革命英雄主义浇醒的迷路羔羊找到了心灵鸡汤。恩,其实余秋雨文笔很不错的。灌得迷煳后发现使我这种始终抱有理想情节的人来说落入迷茫,转而欲学“川”出世---不得。
      
       人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可惜对于我这种Junior读鲁迅,undergraduated读胡适的人来说,导致现在一句流行语就是“价值观混乱”,为了调和两种水火不容的人生观,“不得已”看起了林语堂---融贯中西,平衡新旧;文章中能嬉笑怒骂如鲁迅,却字字句句分明带着儒家特有的含蓄收敛,文分又如庄周般肆意飘渺;不仅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科技上还发明了中文打字机----流行词汇概括就是“和谐”,且看他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怎样解释“和谐 ”:
      
      
       所以我们已经晓得,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调和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还有一种结果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观念相混合后,和谐的人格也随之产生;这种和谐的人格就是那一切文化教育所欲达到的目的,我们即从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人生的欢乐和爱好。这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谁最会享受人生》
      
      http://yecaome.blogspot.com/2009/02/2.html
  •     之前看了《京华烟云》,据说他是为了仿效红楼梦,但是我怎么读怎么别扭。红楼梦宣扬女权,可我不认为《京华烟云》有这样的思想。我看到的也只是对女性的要求。
      所以这次看林的散文觉得不明白他何以成为一个大家。在我看来,只是个男人在纪录他的思想和生活,似自己的理想国。
  •      文/环珮空归 (2008-06-14 18:49:07)
      
        披着烈日从刨食养活自己的公司回到家,抢到了冰箱里最后一盒冰激淋。迟到一步的子剑可怜巴巴的问,可以给他留一口么。
        为什么留。我故意放慢速度,咂巴着嘴。这个懒人,难道不会自己买么。
        自二十二岁嫁给他后,我就再没平心静气的吃过一回零食。就像自己的马槽里多拴了头驴子,黑天白日的伸着嘴巴过来争。
        子剑见我毫无怜悯之心,去洗衬衫了,还捏着嗓子哼九九艳阳天。洗刷刷了几分钟后,他探头说,还有你一件呢,自己洗领子。
        这厮佯装童养媳,非奸即盗。但我还是放下勺子去洗了一把领子。等我擦干手后,发现冰激淋盒子已经进了垃圾桶。和我玩调虎离山之计。算你狠。
        我得重新考虑下嫁人的意义。一,自己要赚薪水;二,自己要洗领子;三,自己吃不完整一盒冰激淋。
        我敲着桌子问子剑,您觉得您还有用咩。
      
        但闺蜜小锦对我们的模式甚为赞叹,说,多好,早嫁了,有了挡箭牌,老爹老妈不用拿命催,同事朋友不会腹诽你的生理问题。
        挡箭牌?我颤抖着想。林语堂写过一篇关于牙刷牙膏的文章,历数自己选购这些物什时,从价格到构造多多比较,一心想买到“最合理最科学”的心态。最后醍醐灌顶,发现一元三角的韦思脱大医生的刷毛外凸的牙刷和二十五个铜子广东制造的平面直角牙刷使用价值一样。而且知道了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牙膏用不用一个样。
        林大师更悲伤的听到做牙医的朋友的肺腑之言,“洗净你牙齿的是水及牙刷,牙膏不过使你洗时较觉芬香可口而像煞有介事而已。”
        煞有介事。这次该我——环珮大师悲伤了,原来子剑就是那可有可无的牙膏。虽然也是多方比较争取到的自以为“最合理最科学”的物什,可到底充其量不过是为了节令走亲戚时表演夫妻双双把家还,狐朋狗友聚会时摆出双入对的范儿了,是让我看上去煞有介事像个正常女人的挡箭牌罢了。
        可小锦说,知足吧。
      
        小锦年方二十八,是背包客,喜欢天南海北的逛。尚有几分才气几分姿色,拍的片子唯美写的文字诙谐,混到小有名气,招了一帮粉丝拥有一群暗恋者。可至今待字闺中,为啥。
        她有心头痛。多年前,有次心血来潮,与两厢情愿的前男友周郎一起去了大漠。周郎一路卖弄文采卖弄小体贴儿,让佳人小锦立时有了回头立即牵手进教堂的念头。那天深夜,在一偏僻小站搭顺车,谁知呼啦啦下来三个彪悍男子,围住小锦,并示意周郎滚开。周郎迟疑了一下,竟然真的滚到十米开外。
        刹那,小锦透心凉。这是女人都会感受到的透心凉。他在你最害怕的时候长出一副懦弱的嘴脸,他在你最需要保护的时候甩手离开。
        幸而,歹徒不过是夺走了昂贵的相机和一些现金。小锦与周郎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出了派出所大门,小锦未置一词,没有掉一滴泪,独自回来。后,任周郎再三解释,也没回头。不幸的是,小锦却落下了对男人恐慌且灰心的后遗症。
        就那次回来后,她在我面前哭成了雨打梨花,要男人什么用,以为他是无坚不摧的挡箭牌,却原来是无良制品——无良心无品行的货色。
        而后,她噙着泪问我,子剑会替你挡么。
        我沉吟片刻说,我在学跆拳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09ff7001009owo.html
      
  •     知道林先生是在很多年前
      那个时候对他不是很了解
      于是买了一本先生的个人传记
      看后 不自觉的敬仰先生的为人和机智
      也看过林先生写的小说和散文
      总是觉得散文比小说来的更加真实和好看些
      就如我一直坚持
      如果需要了解一个作者的文章
      那么一定要先看作者的个人传记开始
      这样的才能更好的阅读他的作品
      了解文字背后的一个思想者
  •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很失败,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选文的失败。六年十二册语文课本,叠起来总有三本《汉语大词典》厚,连时下政治人物的讲话都选进去了,却偏偏漏掉了胡适之,林语堂这样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我的小人之心猜测,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这几位先生当年立场不太“正确”,关键时候站错了队。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显得有些小气,不像是做大生意的样子。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拥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论哲学,写小说,作散文,都能自成一家,留下的著作也很多,我今天只想说说他谈读书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就叫<论读书>,其实是先生七十四年前对大学生们的一次演讲,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时移而事不迁,今天仍然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先生文章的第一层意思是读书乃是一种心灵活动,目的只在于完善我们自己,功利心太重,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旨.有些人就算读了一辈子书,心里想的还是房子美女,升官发财,读书对他们只是一种手段,其中的趣味,他们一点也感受不到,所以也算不得真正地读过书。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了一篇课文名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的是周总理小时侯的故事,学完之后,老师问我们是在为谁读书,大家都很懂得配合,异口同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声音差点没把玻璃窗震破.现在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当初一起的同学,有的还在念书,有的外出打工,还有几位已经娶妻生子,每天陪老婆在茶馆里打两块钱一炮的麻将牌,但是就没出一个周恩来.中华还没有崛起,我们这批人却已经倒下去不少。回过头去想想当年说过的大话,真忍不住有点脸红.每个人都不好意思说是为了自己而读书,好象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其实社会也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崛起了,中国自然也就崛起了.胡适先生说:"把你自己打造成一块有用的器,就是你对这个社会尽的最大的义务."这原本是很显明的常识,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最缺少的却往往正是常识.上次周国平先生来演讲,提到读书的目的是做一个“高贵的人”,不料就有人出来用“社会发展,匹夫有责”反驳,认为周先生是在提倡独善其身.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终究要以修身为前提.这种观点,其实也还是小学生的观点.
      
       先生文章的第二层意思是读书要有充分的自由,要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更要相信自己的眼光.每个人性情不一,气质各异,喜好读的书也各不相同.喜欢<庄子>的人就不会喜欢<荀子>,爱读苏东坡的人也绝不会亲近程伊川.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无需人家指导,现在社会上有的"名人"好为人师,喜欢自告奋勇为大众开一张成功必读书单,仿佛看了他推荐的书就等于学到了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天大的事情只要两根手指轻轻一夹就可搞定.其实真要遇见什么麻烦,把手指削掉的几率倒要大得多. 读书这种事情最重循序渐进,顺着自己性子,勉力读去,终有眼界开阔,有所成就的一天,外人丝毫勉强不得.有人生怕别人不读马恩,于是把马恩著作缩成几本小册子,希望象灌香肠一样灌进别人脑袋里,遗憾的是人的脑袋终究不是猪大肠,所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马恩的书原本生动有趣,这样妄作解人,就好比把"诗三百"归结为"思无邪",扫兴之极!
      
       先生文章的第三层意思是应该把读书看作一件乐事.真正读书得趣,沉潜其中的人,可以不拘行迹,无往不适,美人挑灯,红袖添香固然读得,海啸山崩,风云变色时又何尝读不得?古代士子读书一定要正襟危坐,好象非如此不足以表示对圣贤的尊重。但我想破斯摆得好,不见得书就读得好,我深信韩柳苏欧读书时一定是摇头晃脑,神态自得,否则文学史上也不会有韩柳苏欧了.我读中学时有位女老师上课比较严肃,要求全班学生腰板必须挺直,上半身与大腿保持九十度,双手平放桌上,看上去既整齐又壮观。据说这是她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可以有利于集中精神.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偷学的<新闻联播>,因为我们一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两位播音员也是这么坐的。而我们一致得出的看法是:这样坐上半个小时,灵肉所受折磨也正和看了一场新闻联播差不多。以我自己而言,上这堂课唯一的好处就是练成了元神出窍,上课时可以放出去游山玩水,下课铃声一响,又准时回来归位,从来没有出过偏差。及至后来到了大学,又才算开了眼界,知道上课不但可以歪着听,趴着听,天热时还有穿拖鞋的自由.我一直认为允许学生穿拖鞋正是大学最可爱之处.校园里有了一两个赤臂短裤,踢着拖鞋悠然而过的男生,大学才有了大学的样子.
      
       以上便是我读完语堂先生文章后的一得之愚,综合起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自发地读书,第二是自由地读书,第三是自在地读书。这当然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概括,先生的原文要丰富得多,也要精辟得多.大家若能细细品味,所获定当远胜区区.文后给出了文章链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点击一读:
       http://aly.blogdriver.com/aly/803564.html
      
  •   刚抽了两个月烟
  •   还是别抽了。
  •   从很小到现在,糊糊涂涂地读了很多书,也糊糊涂涂地接受了那么多的价值观,也曾经那样的迷失。
    终于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所谓“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调和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
  •   终于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所谓“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调和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
  •   是啊,读他的书也有如此感觉,可是也许平凡的生活才是真正有韵致的吧
  •   很喜欢林先生的《论读书》,受益匪浅,对我之后的读书方式和选择都影响很大。
    同样对中学课本的厚此薄彼很无奈。缺少了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傅斯年....的语文课本只能沦为平庸。
  •   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制度,所以很多人即使大学毕业了,也不知道怎么去读书~ 自己就是一例,直到看到语堂兄的《论读书》,才有点恍然大雾的感觉~~
  •   很喜欢林语堂先生的文字~一直很喜欢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