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普拉东诺夫  页数:271  字数:200000  译者:徐振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打开安·普拉东诺夫的小说,想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死前一年,即一九六七年抱怨道:“假如像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      普拉东诺夫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在中篇小说《基坑》中,人们的挖掘欲望所通往的是双重的无望:向下的虚空和向上的虚妄。向下的不停挖反而将贫农、中农和出身雇工的无社阶级带入地层深处,带入更黑暗的部分。向上突入即企图在现世的、整个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实现彼岸的千年王国——一座人人即将搬入其中的臆想中的共产主义大厦——其结果却是古拉格集中营。他们不停劳作,共产主义大厦却始终没有建起一砖一瓦,他们拼死拼活所得到的只是越挖越深的基坑。      普拉东诺夫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了那么点戏谑的成分。当人们在乌托邦之梦前,将宗教般的狂热与真理相提并论,当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渴望在真实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像普拉东诺夫这样还能够保持冷静旁观的笔触,至少还能桃亮真实的灯捻,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一些智慧的光。

作者简介

普拉东诺夫(1899-1951),俄罗斯作家。少年时代起即写诗歌。1924年毕业于沃罗涅日理工学院,曾任州土壤改良技师并领导农业电气化工作。普拉东诺夫一直对革命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十分关注,并从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进行思索,因而其作品富含哲理,具有思想深度。惟

书籍目录

格拉多夫城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弗罗七月的雷雨回归第三个儿子基坑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滚动新闻 “千方百计促发展”!报业集团新闻网站首推企业建站服务,980元/年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青岛新闻网 2003-08-04 00:00:00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俄罗斯作家普拉东诺夫一直对革命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十分关注,并从哲学根本问题的高度进行思索,他的作品富含哲理,具有思想深度。该书收入的是他的小说代表作,如《格拉多夫城》、《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和《基坑》等。他的小说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深邃的思考,他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有戏谑的成分。  普拉东诺夫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史上他却占有重要的一章。该书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阅读普拉东诺夫小说与读布尔加科夫的出发点不同,我一直期待从普拉东诺夫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前者四卷文集早些时候已读完,以后再说)。最早了解普拉东诺夫,是从《时间的种子》(哈罗德·布鲁姆)一书中针对《切文古尔镇》(普拉东诺夫作品)的评论。这是一篇标题为《乌托邦、现代主义和死亡》的强烈的,具有某种后现代文本主义色彩的理论评述,给予了普拉东诺夫文学地位上的高度肯定。仅从文中摘取的部分《切文古尔镇》章节,避开文本所影射的政治生活“乌托邦”不谈,普拉东诺夫对细节的“通灵”与行文的现代意味,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也绝不类同于其他俄罗斯经典作家。倘若能更深层次的介入到普拉东诺夫文本实践的思考当中,对探索文学创作,无疑也具有着现实意义上的实用价值。遗憾的是,尽管普拉东诺夫的作品早已被列为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范例,国内对于普拉东诺夫作品的关注,还是少之又少。《切文古尔镇》一书,仅闻漓江出版社曾出版过白熊丛书的译本,且未再版,如今连一册旧书亦极难追寻。幸运的是另一部普拉东诺夫的小说集《美好而狂暴的世界》(浙江文艺出版社,徐振亚译),在不少书店可以买到。或许是怀着对普拉东诺夫的神往,我几乎是一口气就将这本由七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读完。读过这后,正如《切文古尔镇》给我的印象那样,在充满了空灵的现代主义气息和不易察觉的冷静戏谑的叙述中,普拉东诺夫笔下所呈现和揭示的事物具有着非凡的能力——“通过贫困,剥光了世界和事物的外表”(语出哈罗德·布鲁姆)。在这七个短篇里,既有《弗罗》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爱情题材,也有反映战争心灵创伤与心灵缺失的《回归》;既有思考深邃、隐喻巨大的《基坑》,也有语言像契訶夫的《草原》一样纯粹自然,淡淡哀伤的《七月的雷雨》。同时,叙述朴素、流畅自然的《第三个儿子》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曾被海明威高度评价,并宣称要向普拉东诺夫学习的短篇小说,带有不太明显的解构主义特征。诚如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言:“假如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里,思想的矛盾,或二律背反是多元化的,有关于时代、政治、贫富、爱憎。。。的多重元素,但其核心最终的指向是人性和生存之间的矛盾。“这不难理解:格拉多夫有大量黑帮分子,这在俄罗斯帝国的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光圣徒的干尸就有三具:穴居修道士叶夫菲米、不喜女色的彼得和拜占庭人普罗霍尔。此外,这里还有四口能治病的咸水井和两个能预测未来的老太婆,她们活着的时候就躺在舒适的棺材里,单靠酸奶油为生,闹饥荒的那几年她们就从棺材里爬出来行骗。大家都忘记了她们是圣徒,因为那时候人们都在为生存而四处奔破,忙得顾不上这些了。”这一段精彩的描述来自《格兰多夫城》。这是个从“外观上”非常逼近“切文古尔镇”的地方。也让我又想起了那只“一半已在泥土中腐烂,一半却开出了神奇花朵的草鞋”(《切文古尔镇》)。住在这里的人,“他们往往从事修鞋、蒸馏焦油、贩卖黑麦之类的小本经营。”但仅仅是在“没有谋到职务之前”。作者毫不吝啬的,用带有调侃味道的笔墨讥讽了这个蒙上了浓重乌托邦幻影、官僚主义蔓延、机构臃肿而又虚伪贫瘠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被不切实际的官僚思想同化,幻影最终变成了泡影,结果自然是一个悲凉的结局。作者的批判政治的意图已显而易见。在《美好而狂暴的世界》中,作者用富有冲击力和激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铁轨上失明的火车司机的形象;在《弗罗》中,作为配角出现的是一个终日坐在山坡上指挥快速奔跑列车的退休机械师。火车,似乎是普拉东诺夫格外偏爱的物象。似乎没有什么客观存在物能像冲击力十足的火车那样具有强大的象征力。同时,暮云、闪电、坑穴、废墟、大片大片的黑麦和丛生的牛蒡,细节化的自然万物构成了普拉东诺夫多元的外部世界。“他开车的时候表现出大师般的果敢和自信,演员般的投入和专注,把整个外部世界融进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因此能统帅外部世界。”这样的描写,我看作是普拉东诺夫创作时的心理写照。是的,在他的笔下,火车是不断开动,再开动的。普拉东诺夫的思想就如同一列稳定高速行进的火车,虽然时常遇到弯曲的轨道,虽然时常风声呼啸,电闪雷鸣,但迸发着光的思想火车的车轮始终牢牢控制在他的大脑和身心里。在俄罗斯伟大的文学阵营里,像普拉东诺夫这样的优秀作家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里得到认知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但正如普拉东诺夫在20世纪早期提出过的问题:面对一个美好而狂暴的世界,“做一个盲目的自由人,还是做一个明眼的囚徒?”我想,这样的问题,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一颗悸动的心灵,都是深度叩击灵魂的问题。
  •   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译本还是比较难买到的,他那个时期有许多不应忽视的作家,但由于那种原因,在中国名头并不响亮,或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文学地位。——我们的文学史仍然应该继续矫正。所以那些以为苏联时代的作家都和中国的那些御用文人一样,产生不出优秀作品的人就大错特错了。苏联时代,即便在高压政治下,除了御用文人(不过他们的御用文人的作品也比我们好,比如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等人),仍然有那么多作者坚守自己的阵地,至少不做肮脏的权力下的走狗,且不说游离于主流路线的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等美文派,像布尔加科夫、左琴科、巴别尔、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皮利尼亚克、索尔仁尼琴、舒克申、雷巴科夫、格罗斯曼、乃至特瓦尔多夫斯基、爱伦堡、邦达列夫、拉斯普京,为什么人家能敢爱敢恨,抑或即便不怎么反抗也能找到一条自己独立的创作之路。我们中国的作家就不行,怎么就不行呢?事实上就是不行。瞧瞧我们那些所谓作家,不是奴颜卑膝就是自觉改造,不是以“真理”意淫全世界就是以改行钻研“学问”自慰,有的不但成了“歌德”派,连养猪的快板都写。到后来,可以说话了,于是讲了几句三岁孩子的水平的真话就可以被捧上天。或许已不能怪现今中国文坛的无能与龌龊,看看那些“文坛前辈”在几十年中都为我们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就可以宽容现在的文学了。只可惜前人造的孽,都让后人来偿还总也是不公平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