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书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 保罗·奥斯特  页数:300  字数:210000  译者:孔亚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曲折离奇的巧合。迷人的细节。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瞬间。难以置信的奇迹。保罗·奥斯特。《幻影书》。     村上春树最推崇的美国小说家 一本让你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小说。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他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在法国生活数年。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

书籍目录

幻影书 保罗·奥斯特笔记簿 保罗·奥斯特访谈

章节摘录

  1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当一九八八年我那本关于他电影的书出版时,海克特?曼已经失踪了将近六十年。除了为数不多的历史学家和老电影迷,几乎没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个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兼得或落空》,他在默片时代末期所拍的十二部喜剧短片中的最后一部,在好莱坞上映。两个月后,没有对朋友同事道一声再见,没有留下哪怕一张字条或泄露任何口风,海克特突然离开了自己位于北橘道的出租公寓,从此杳无音信。他那辆蓝色的德索特还停在车库里;他房子的租约还有三个月才到期,租金也已经付清。厨房里有食物,酒柜里有威士忌,卧室衣橱里的衣服原封未动。据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的《洛杉矶先驱报》报导,“看起来似乎他只是出门散会儿步,随时都有可能回来”。但他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一刻起,海克特?曼仿佛从地球表面消失了。  在他失踪后的几年里,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言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其中听起来最有可能的猜测———他自杀了, 或是成了某个非法活动的受害者———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因为从未发现过他的尸体。而其他对海克特命运的揣测则更富有想象力,更充满希望,也更具浪漫色彩。一种说法是,他已经回到了故乡阿根廷,如今是一所地方小马戏团的老板。另一种说法是,他加入了共产党,正用假名在纽约州尤蒂卡的牛奶场工人中从事地下组织工作。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成了一个搭火车四处 游荡的破产流浪汉。如果海克特是个名气更大的明星,这些流言无疑将会持续下去。他会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说法中,并渐渐变成那些标志性的传奇人物中的一个,一个关于青春、梦想和残暴的命运转折的典型。但这些并没有发生,因为事实上当海克特的电影生涯结束的时候,他在好莱坞才刚刚起步。他出道 太晚,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他的才华,他在电影圈待的时间又太短,对于他是谁、他能干什么,还没来得及给人们留下一个持久的印象。几年过去,大家一点一点地把他忘在了脑后。到了一九三二或一九三三年,海克特已经基本上属于一个被抛弃的世界,如果说哪里还能找到他的蛛丝马迹,那也就是某本没人要读的晦涩书本上的一条脚注。电影现在会说话了,默片里那种闪烁不定的无声表演已成为过去。不再有什么小丑,不再有什么哑剧,不再有漂亮的轻佻女郎踏着听不见的乐队节拍翩翩起舞。它们不过才消失了几年时间,但感觉上却已经成了史前的玩意,就像那些人类穴居时代曾在地球上四处漫游的古老生物。  我在书里对海克特的生平着墨不多。《海克特?曼的默片世界》是一本研究他电影的专著,而不是传记,书中所提到的任何关于他银幕外活动的细小花絮都来源于标准途径:电影百科全书、回忆录、好莱坞早期的历史资料。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和别人分享自己对海克特作品的热爱。对我来说,他的生平故事是次要的,较之去推测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宁可专注于研读他的电影。既然他出生于一九○○年,并从一九二九年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没有任何理由会认为他还活着。死人是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的,而且就我所知,也只有一个死人才能把自己藏那么久。  我的那本小书由宾州大学出版社在十一年前的三月出版。三个月后,就在第一轮书评开始出现在电影季刊和学报上不久,我的邮箱里突然收到一封信。信的信封比一般商店里卖的要更 大更方,信封纸是用厚重的特种纸做的,因此我的第一个反应是:那里面大概是一份婚礼喜帖或满月酒请柬。我的名字地址用优雅的花体字横写在信封正面。这样一手好字即使不是出自职业书法家之手,也肯定是某个崇尚书法艺术的行家所写,而且此人想必受过老式的社交礼仪教育。邮票上盖着新墨西哥州阿尔博科奇市的邮戳,但背面封口上的回邮地址却表明这封信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写的———假如真的有这么个地方,有这么个小镇。地址只有简短的两行:蓝石农场;新墨西哥州苏埃诺镇。当时看见这两行字我大概有点哑然失笑,不过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没有寄信人姓名,我打开信封,抽出里面的卡片,闻到一丝淡淡的香味,一种极为微妙的薰衣草香味。  “尊敬的齐默教授,”卡片上写道,“海克特拜读了大作,希望能同您会面。不知您是否有兴趣到寒舍一游? 芙芮达?斯贝林(海克特?曼太太)谨上。”  我把手里的卡片看了六七遍。然后我放下卡片,走到房间 的另一头,又走回来。再次拿起那封信的时候,我简直都不能确定那些字迹是否还在纸上。即使它们还在,我也怀疑那些句子是否还跟刚才一模一样。我又看了六七遍,还是一头雾水。准是个恶作剧,我想。但不一会儿,我就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了怀疑,再过了一会儿,我又对自己的这些怀疑产生了怀疑。一个想法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相反的想法,而一旦第二个想法推翻了第一个想法,马上第三个想法就会冒出来推翻第二个想法。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好,我开车去了邮局。美国的所有地址都列在邮政黄页上,如果黄页里找不到苏埃诺镇,那么我就可以把那张卡片一扔了事。但我找到了。我在第一卷的一千九百三十三页上找到了苏埃诺镇,它夹在阿玛瑞拉镇和提耶镇之间,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小镇,有一间邮局和五位数的邮政编码。当然,这并不能证明那封信就是真的,但至少多了一点可信度。等我回到家,我知道我必须写封回信。你无法对那样一封信置之不理。一旦你看了,你就知道,要是不坐下来写封回信,你这辈子都将不得 安宁。  我没有保留回信的副本,不过我记得我是手写的,措辞尽量简短,只有寥寥几行。几乎下意识地,我也采用了来信那种平淡而神秘的语气。大概,我觉得这种写法比较安全,比较不会被策 划这场恶作剧的家伙当成傻瓜玩———如果这确实是一场恶作剧的话。除了个别的字词可能稍有出入,我的回信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芙芮 达?斯贝林女士,我很乐意同海克特?曼先生会面。但我如何能确认他还健在? 据我所知,他已经失踪了半个多世纪。请提供详尽资讯。恭祝时祺。戴维?齐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幻影书》的每一个起伏曲折都既玄秘又讨喜,叙事者历尽沧桑的睿智更使其备添光彩。这部美妙而优雅的小说或许是奥斯特至今最好的作品。  ——彼得·凯瑞(两度布克奖得主,《凯利帮真史》作者)  保罗·奥斯特无论选择用何种形态发声,无论他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都是不容人忽视的声音。永远是宽厚的心肠。永远是最高的格调。  ——麦可·翁达杰(《英伦情人》作者)  《幻影书》是他最让人欲罢不能、想象力最丰富,且阅读乐趣最高的一本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具独创性的文笔,在步向极致的同时自成一格。  ——《华尔街日报》  在这部小说(《幻影书》)里,他的步调和技巧就像自信心十足的桌球手,干净利落地一推杆,一个古怪的事件就跳飞到了另一个……一部不断出乎我们意料的小说。  ——《纽约时报》  一部几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奥斯特将会作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被记住,这部作品(《幻影书》)就是最好的证据。  ——《圣弗朗西斯科纪事报》  一部扣人心弦、魅力四射的小说,毫无疑问是奥斯特最好的作品之一……一个令人彻底心悦诚服的爱情故事,一种美妙的复古悬疑。  ——《君子杂志》  在充满戏剧性转折、幽默感和哲学韵味的同时,光是阅读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作者用一页接一页的天才手法,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男人满怀感伤的心碎之谜。  ——《ELLE时尚杂志》  一个更老、更睿智的奥斯特在其形而上的灵巧叙事中加入了一种新的元素:一种幻影重重的悲伤,它感人至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异常逼真的与死神对峙的男子肖像……这是一个悲痛莫名的故事,同时其中又包含着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凭借卓绝的写作技巧,奥斯特最终用最质朴的人性完美地解开了所有谜团。  ——《洛杉矶时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幻影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7条)

 
 

  •   保罗.奥斯特被称作村上春树最推崇的西方作家,而翻译者孔亚雷也被誉为“中国的村上”。这样的暗合,不知是不是这本书令人满意的原因。一直以来,中国就缺少会翻译、愿意翻译的作家,翻译家是翻译家,作家是作家,二者泾渭分明,没有交集。这无论如何是令人奇怪和遗憾的,可以想象,奥斯特和村上等两栖作家翻译的作品,该是何等的精彩!孔亚雷作为作家,愿意为我们奉献这部《幻影书》,本身就是值得庆幸的事。作家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一些只懂外语的翻译者是截然不同的,翻译作品,不啻于二次创作,相较外语,或许母语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不是至关重要的话。刻意强调奥斯特与村上春树的渊源,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实际上,奥斯特与村上作品的相似之处,莫如说仅仅是同样的构思精巧、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而又一气呵成。但这样的特征,不正是几乎所有好作品都具备的吗?两者的区别是那样的明显,仅靠嗅觉也能体味出气味的不同:一者充满了西方式的追问,一者充满了东方式的从容。事实上,在阅读《幻影书》的过程中,我反倒联想起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苦炼》来。同样是一个关于遁世隐者的故事,同样是一本充满了西方哲思的小说。区别是,相比而言《苦炼》更为厚重,也更为难读,可能读过之后,一些段落已经了无记忆,但也会有一些部分让你数年不忘。大约是王小波曾经说过:小说首先是要写好看了。我以为至理名言。当然,究竟怎样的小说才叫好看,我想这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在当当的顾客评论中,有人将《幻影书》称之为“垃圾中的垃圾”,想必他(她)不会认为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就我而言,我认为《幻影书》非常好看。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奥斯特的书,从第一句“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开始我就被深深迷住,待到全书看完,我想我已经被奥斯特彻底征服,决定买齐他所有作品(遗憾的是国内目前仅引进了六部,尚缺五部)。《幻影书》是奥斯特2002年的新作,从1987年《纽约三部曲》开始,奥斯特已经在格子上爬了15年,技巧早已炉火纯青。彼得•凯瑞说这或许是奥斯特至今最好的作品,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其它,所以无从判断,但我希望千万不要是这样。不过,不管是不是奥斯特最好的作品,它对我而言的确是一本好书。在国内写作界惨不忍睹的今天,所幸还有奥斯特这样的作品给我们以营养,慰籍我们的心灵。关于《幻影书》的名字,TheBookofIllusions,既是指这是关于海特克(一个幻影样的人物,神秘失踪了五十年)的书,也可以是指阿尔玛那本从未被任何人看过即付之一炬的书,同时,它还直指这本书始终如一的追问——这是一本探讨幻想、幻觉或者说探讨何为存在、何为现实的书。那些从未被人看过即被销毁的电影、书,包括那部电影《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生活》,奥斯特用了太多的故事和意象来隐喻,来暗示,来和读者探讨同一个命题:如果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却没有人听到,那它到底算不算发出了声响?阿尔玛之于齐默(叙事者),究竟是不是一个仅存于自己脑中的幻觉?或者说,她与幻觉究竟又有什么区别?从相识到最后的永别,仅仅八天,但这八天,对齐默而言,就像是一次新生。或许,这又回到了作者在卷首引用的那句话:“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那便是人生之所以悲惨的原因。”(夏多布里昂)
  •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看的书,一个精彩的故事,没有辜负当初对它的期待。
       作者的叙述很跳跃,但是一点都没有觉得突兀和奇怪,反让让你自然而言的顺着他的节奏他的步调进入他的故事。失去亲人的作家,偶然发现的喜剧默片,突然消失的演员,夜里出现的神秘女人,新墨西哥沙漠中的电影工厂……当我正在期待失意作家渐渐走出低谷的时候,下一页已经跳到了纽约现代电影博物馆阴暗的放映室里;当我沉浸在海克特消失后的经历里时,一切还没有答案,一切还来不及有结果,我便看到了蓝石农场上胶片消失的浓烟。我无法用平常的阅读习惯期待这个故事,但也因此我收获了平时没有的乐趣。
       一直以来都有读书的习惯,可是更偏向于将阅读作为放松和休息的手段。于是我很自然的放弃需要我艰难的阅读的文字,从小到大最喜欢的书都充满了幻想和诡异的谜局,即使偶然为一本书写下些什么,也都是自己细小的心思和阅读中偶然所得的感想。可是我被这本书里的隐喻,被书里无数美妙的巧合和循环吸引了。当合上书之后,还是会想起书里的人物,想起那些奇妙的自我惩罚和救赎。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一直想把它简化,再简化,仿佛只剩下当时沉浸在书里的奇妙感受。可是实际上,我记住的,愿意再次翻开的书,都是在阅读中让我感动,并且在阅读后让我时时想起想要想得更多的书。而《幻影书》,我知道我会愿意读很多遍。
      
       昨天晚上最后看完书的最后一页,看到译者后记的时候我不出意料地发现了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在译者的解读中这是一种对无可挽回的消逝的深刻理解,而它对于我而言,却准确的用黑白电影和有声电影的比较,道出了我对于阅读真正热爱的原因。其实阅读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对于文字的感受和一些细小的想法有时候真的难以找到适合的语言去表达。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时候,在一本你偶然拿起的书里,作者用准确的语言写出了你心里的感觉,这样一种由衷的快乐真的很奇妙。
      
       “不论有时电影画面多么美轮美奂,多么引人入胜,它们都无法像文字那样让我从心底感到满足。它们提供的信息量太多了,我觉得,没有给观众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这造成了一种悖论,电影模拟现实世界模拟得越像,它表现现实世界的能力就越弱--世界不仅仅在我们周围,同时也在我们脑中。”
      
       看,这就是我的意思,我无法表述却被准确理解的句子。我知道无论多久之后,我最清闲舒适的时光,仍旧是在下雨的晚上拿起一本书,并且完全进入书中的几个小时。
      
      
  •   看完了幻影书感觉很复杂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并不是那种很得我心的侦探、悬疑或奇幻类,也不是我所习惯的节奏明快情节清晰的通俗小说但是我就是忍不住想对其做一番评价或者说诚实一点就是赞扬PaulAuster,说到对他的了解,是从我在只注意了书评而没有注意作者的情况下,一下从网上买下了两本他的书就是幻影书和神谕之夜拿到书后才发现这一巧合于是这两本书都在不急不缓的慢慢翻着本来他的书就不是那种thrilling型的一直也都觉得一般直到昨天乘着休息一口气看完了幻影书才感觉一定要写点什么说说它的故事吧lost是主题这也是他的其他作品里常用到的主人公迷失在现代都市中开始自己的探寻进入了虚幻的生活奇遇故事总体还是温馨的
  •   保罗·奥斯特无论再出名都不可能大众,因为他的书实在太挑人了。
    如果你不能接受作者随时随地的掉书袋与复杂缭乱的叙述语句,那么敬请远离保罗·奥斯特字样的一切书籍吧,他不是和你。
    但相对的,如果你与他臭气相投,那么买他的书读他的书简直就是享受了。
  •   保罗奥斯特写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很好看,极力推荐!!!
  •   适合带去旅行的小说.保罗奥斯特果然是值得阅读的作家.
  •   非常精彩!已经成为保罗·奥斯特的小说迷~
  •   保罗·奥斯特的小说都非常好看,翻译也很好,值得一看~
  •   书很新,开心!喜欢保罗奥斯特!
  •   最喜欢的一本保罗·奥斯特!
  •   看了奥斯特的书让人有一种浴火重生感觉,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竟况。不管主人翁经历挫折后是怎样的颓废,做的事也很荒唐,但是从来不放弃救赎自已的机会,这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吗。奥斯特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的苦难是无尽的,但活着就有希望。
  •   可见奥斯特的功力很棒。
  •   死亡是一种现实,无法逃避,常常突如其来。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就物质层面而言毫无未来的可能性。而易逝性则是精神层面的,可以被想象,被感觉。前者产生恐惧,后者则产生伤感。这本书其实是在追溯人生,沿着人的内心感受和选择。如果从小说的角度去评价,这无疑是作者迄今最好的作品。
  •   看惯了那些浮华躁动的书籍,请停下来看看这样庄重的叙述吧。世界如幻影,但人们依然要拥有希望的活,因为有那么多美好的瞬间
  •   诺诺说,看这本以及纽约三部曲,总是莫名的悲伤起来.我却会奇妙的沉醉那种崩溃前的专心致志,羡慕这样的沉浸,哪怕紧随其后的是一种犹如沉重船锚的崩溃
  •   曲折离奇的巧合。迷人的细节。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瞬间。难以置信的奇迹。
  •   这年头号称作家的很多,但要找到一本足够吸引,让人欲罢不能急于一口气读完的书却并不容易我找到了这一本,很幸运阅读的幸福不过如此,足够如此
  •   平静富足的生活一旦被打破,重新建立是异常的艰难。一路艰辛,象牙塔的学者在挣扎在泥淖中,居然呼吸到了生活的希望……个人化的小说,却有着全人类的悲悯。
  •   这本书在一开始就用一个巨大的悬念吸引了我们、让我们一步步在作者描绘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我们生存的世界时真实存在的么、还是我们一直在一个幻想中从未清醒
  •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推理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那么真实可信.读后让人深感震憾.
  •   情节如侦探小说扣人心弦。高于侦探小说的人性探讨比比皆是,深刻而毫不枯燥乏味。
  •   不俗的小说,也很有美国味!
  •   一口气读完,真心喜欢的书。悬念迭起,又不失文学性。需要再细细品酌。
  •   一本节奏感很强的书 很好看
  •   Paul Auster最受好评的一部作品,赞。
  •   很有意思的小说,顶
  •   不错的小说。爱不释手。
  •   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一口气就能看完,看完非常激动
  •   写的非常不错文章出乎意料又引人入胜值得推荐
  •   是我喜欢的风格----生活中充满着必然的偶然和偶然的必然。
  •   超爱这个作者,他的书我都买
  •   很好的书,很精彩的故事,引人深思的结局
  •   本书的语言和结构让人流连忘返,孔亚雷的翻译更是锦上添花。看了两遍了,还在回味。
  •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是平淡,渐渐地被作者一步步地引入一个个出人意料.情节变幻很巧妙,同时也有颇深的生命思考.好书.
  •   书很好读 很喜欢
  •   这是第一次接触paulauster,但是很喜欢他的叙事风格与故事,值得看哦。
  •   套娃一样的故事,引人入胜。好的故事,高超的写作手法。
  •   朋友很喜欢村上春树,上次买了一本,遗失了,买一本送他。
  •   在杂志上看了节选后买下,果然好看。
  •   去看,去感动,去感触,去感悟!!!
  •   这本书太让我叫好了,写得非常迷人。想象力太丰富。值得看
  •   故事非常紧凑,连贯,好看
  •   必读的精彩之书。收藏了。
  •   打算把他的书收齐,现在只差一本了!~
  •   很不错的书
  •   个人并不太习惯这种叙事方式,不过值得一看
  •   真的很不错!跟纽约三部曲比起来!我更喜欢这本!
  •   看完觉得很妙
  •   读起来很轻松,部分地方翻译不太好
  •   奇幻、轮回、绝望、令人着迷
  •   故事我很喜欢
  •   赞美之辞勿用多言,看之后对人生对命运对他人的理解都更加深刻了。
  •   在黑白光影间,流年逝去。戈多永远等待!
    他就是他,你不承认,他也存在!
  •   朋友推荐的 没还看
  •   发货很快,书本完好
    内容就不多说了
  •   写得很真诚,很有厚重的感觉。好男人一定要看。
  •   真的是是本好书,完全推荐。
  •   还没看,看了再评。
  •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哦
  •   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挺好
  •   很好,才看了部分,很喜欢
  •   还没看,不评价~
  •   全新很好
  •   优秀之作
  •   和书店里面的一样,喜欢
  •   前面是我睡觉前用来催眠的,后面是我睡觉前必读的好书!
  •   悬梁一月
  •   一如既往地
  •   不错,写法比较独特,耐回味
  •   上次购书的书单没有列出来,实在是怕被人嗤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假模假式。捧起的第一本便是《幻影书》。保罗·奥斯特。一个对我来说很陌生的名字。看到《电影世界》杂志介绍他,偏巧是在我掩卷而憩的时候。命中注定的吧?巧合总是多得令人生疑。保罗·奥斯特。都介绍他是村上春树极为推崇的作家云云。素来我对这种宣传的手段都不怎么过敏,但当他被归为推理侦探小说家的类别后,我便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但出于谨慎,仍是只买了这一本(若是全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收一套定是连眼皮都不眨的)。阅读的顺序却排在了严歌苓和伍尔芙的前面,实在是因为我对这类题材不可救药地狂热。读到第三页的时候,我就给这部小说定了性,它与侦探关系甚微,但我却已然无法自拔了。不知道在村上的眼中奥斯特的作品是如何的吸引人,于我,它根本不是一部小说那么简单。有人评论说他的文字过于啰嗦,甚至会看不下去......我是不同意的。因为那文字里的画面感是那样强烈,宛若带着读者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间来回穿梭,一忽儿是黑白无声的电影片场,一忽儿又是纽约雨季阴霾的布鲁克林,你仿佛就站在角落,静静地看着一切发生发展直到戛然而止。这之后,似乎放映机仍在哗哗地转动着,屏幕上斑驳而模糊的字幕出现,而观众还停留在揣测中。我好像继续站在布鲁克林区某条街的拐角处,看着一个神色淡漠的男人在我身边低头而过。小说的主人公——那个虚构的讲述人、作家齐默,以及那个虚构的默片喜剧演员海克特,那些细节丰富结构流畅的电影,那部关于一个演员和他电影评论的著作,都仿佛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google搜索无果并看到了《电影世界》里的评论以后,我才试图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这一切,竟然都是虚构的!比如《隐形人》,比如《马丁·弗罗斯特的内心生活》,它们是那么的完整和清晰。每一个镜头的运用,每一个表演的细节,每一个情节的转承,每一个推进和收尾,简直是电影拉片,称得上完美的表述和介绍。读这本《幻影书》,我的脑中几度产生了幻觉——其实我并没有在读书,而是在看电影,悬念虽不比希区柯克来得更为吊人胃口,但在影中影的辗转里,我的迷惑越来越重。很不幸,我又一次入戏了。旁人已经用绝佳的文笔,为保罗·奥斯特写出了太多溢美之辞,我的吹捧必是无关痛痒。但蜷缩在沙发一角的我终于读完这本书时,我已经决定,收一套他的作品,却不再是为求读遍各类侦探小说。当然,它不是侦探小说。因为在我的概念里,侦探小说应当是关于谋杀,应当是关于死亡,应当是波洛的故事,应当是福尔摩斯的故事,应当是松本清张或者森村诚一......但保罗·奥斯特,同样地令人欲罢不能,怕是阅读太少的关系,我甚至找不出可以与他同比的作者。
  •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写下这句话的齐默教授的心也曾经死过。一夜之间,失去了最亲的三个亲人,悲伤无处释放,只有让心慢慢死去。一次机缘巧合,齐默邂逅了海克特的喜剧默片,是那些默片让齐默死亡的心恢复了一点点的呼吸。在追寻六十年前、突然消失的好莱坞影星海克特踪迹的过程中,齐默认识了阿尔玛,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爱情。这第二次爱情救了齐默,虽不得善终,却让齐默有了等待的希望。在齐默的爱情中,穿插了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海克特的故事,故事内容由爱情主宰,可是那样的爱情故事却让人嗅到了爱的自私、残忍、悲凉。因为自己的放浪,海克特伤害了最爱自己的的人——布莉姬.奥夫伦,直接地导致了她的发疯、间接地导致了她的死亡。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性格的不同,我始终无法理解,布莉姬怎么能受得了海克特的滥情?在明知对方是个花花公子的前提下,仍对他一往情深,抱有幻想,难道只要海克特不娶其他女人,一切就都可以容忍?因此,我认为,布莉姬发疯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海克特的背叛(事实上,海克特从未忠于布莉姬,所以,也谈不上背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岡顾事实的自我欺骗,因为,以往海克特与别的女人好过之后,总会回来(这是她对海克特抱有幻想的理由)。所以她刻意忽略海克特的花心,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当做海克特最终的港湾。可是这一次不同,他与别的女人的关系竟然到了要结婚的地步,残酷的现实将她击倒,她的精神瞬间崩溃并企图自杀,而后又疯疯癫癫的闹到海克特未婚妻的家里,最终以死亡告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来,她的心中早已郁积了太多的悲哀与伤痛,将这些情绪压制住的是对海克特的那些幻想,而海克特与别的女人的婚约却将这种幻想打破,因而,那些强压已久难以排遣的悲痛爆发了,爱与失望,便以如此惨烈的形式做出了最后的表现。最可怜的是她肚子里无辜的孩子,成了这场可悲的爱情的陪葬。(可是,女人:何苦要让那所谓的爱将自己弄得这样悲惨!所以,男人:当女人容忍你的荒唐的时候,不要以为她的心是一块石头)发疯、死亡,是布莉姬的报复方式。报复自己,也报复海克特。面对这样的结局,海克特的良心无从选择,只有实施自我放逐,告别了深爱的电影,去做各种苦工,并隐瞒身份去布莉姬父亲开的店里打工。去出卖肉体,把得来的钱匿名捐给慈善机构。原本,我很同情布莉姬,憎恶海克特,觉得海克特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发现自己有多么的爱布莉姬,多么的后悔,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为了减轻一个痴心的女孩因自己发疯死亡的内心的愧疚,但是,当我看到海特克一方面麻木地当众进行性表演,另一方面又与世隔绝,孤独地一本一本地看书,生生地把自己的的世界撕裂成两半时,我忽然感觉到了他的痛苦。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是个暴露狂,他又是个隐士,他是个疯狂的淫棍,他又是个孤独的和尚。”自从布莉姬死后,他不敢再幸福。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幸,他都视为理所当然,是上天的惩罚,包括他儿子的死亡。如果在天有灵,布莉姬看到如此模样的海克特不知是笑出声来还是泪流满面?仍然是一次巧合,海克特遇到了芙芮达,表面看起来,是海克特救了芙芮达,事实上,是芙芮达救了海克特,两人个结了婚。可是,海克特忘得了以往吗?幸福了吗?恐怕没有,因为在海克特的心里,幸福就是一个幻影,一颗从表面上看起来如璀璨而神秘的蓝宝石,实际上却是在奇异的灯光下让人产生错觉的路人的口水。一次意外,海克特失去了儿子,这让海克特的精神几乎崩溃,是芙芮达用电影将他拉了回来,为了不违背诺言,海克特立下了不让任何人看到他拍的电影的誓言。但是这种事情对于有才华和表现欲的人来说,多么痛苦,海克特多么期望有人能看到他的电影作品。所以,弥留之际,差阿尔玛请来了齐默教授。但是,芙芮达为了破坏这件事,竟不惜提前结束了海克特的生命,焚毁了所有的影片以及一切与那些影片有关的东西,她真的是为了履行海克特的诺言吗?还是认为海克特.曼早已死亡,而海克特.斯贝林只属于她,所以企图将海克特.曼与海克特.斯贝林割裂开来?她与海克特.斯贝林合作的所有影片只是他们婚姻的一部分,与他人无关!?只是这样的结果,不知死去的海克特会不会看成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惩罚?在齐默翻译的夏多布里昂的《死人回忆录》里,有这么一句:“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那便是人生之所以悲惨的原因”。这仿佛是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的人生写照,总是在幸与不幸中挣扎,在死亡与复活中轮回。可能是作者曾经拍过电影的缘故吧,小说极富镜头感。作者对于彩色电影与黑白默片的见解比较独特。
  •   保罗奥斯特在书里提到,纳博科夫评价博尔赫斯,说他远观是一座宏伟的城堡,但是走近了看,除了一个空荡荡的舞台,别无其他。我想知道,除了一个已被破解的谜,保罗奥斯特走近了看有什么。
  •   因为看过保罗奥斯特的一段话而去搜他,发现这本书最有名。的确不错,但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不过讲女人脸上的胎记是一面镜子那段还是有所触动。
  •   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豆瓣网里看到的,在我的豆瓣里收藏有本人最喜欢的一本书《风之影》,下面显示喜欢风之影的人也会喜欢的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幻影书》。我大概看了一下简介与评价,感觉还是比较合意,遍尝试着先买了一本,准备如果这本书看得满意的话,在接着买同一作者的其他两本代表作《神谕之夜》和《纽约三部曲》。这本书似乎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许是因为我拿它与《风之影》相比较。也难怪,《风之影》太完美了!不过这本书里的部分内容写得也比较精彩,还是值得一看的。也许我的阅读水平还没有达到真正能欣赏它的程度,还不能完全领悟它的价值所在。我决定还是读一读他的其他两部作品,锻炼一下自己的阅读能力!
  •   奥斯特的叙事风格常常是故事中有着故事。
  •   虽然书中有太多的巧合和偶遇,但是却丝毫没有感觉到那种普通小说中被安排巧合的别扭做作。还是看得不错的,不管是主角还是主角深入探询了解的演员都在其一生中不断寻找自己,忏悔以前,恢复自身,在离奇的生命旅途中做着不知道对自身还是对其他人有意义的事。“爱与死亡的书”,作者最成熟的一部小说,可以看看……
  •   生命就是不斷重複的輪回,作者用無數的重合、無數的看似偶然的時間將故事串聯起來,向我們鋪開一場過去與現在的重複狀態。沒看過這位作者其他的作品,不知道他慣用的文筆風格,但是這本小說看的話,故事顯得比其他的同類作品緊湊,甚至有些跳躍的斷斷,不過就是這種跳躍使通篇感覺很緊,還原了我們生活中一個嚴重的事實:事情不會是一件完結,第二件才到來,更多的是一件未完,第二件重大事件已經插進來,繼續推動……通體來說,整個故事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內容是沉澱在悲傷,莫名無知的悲傷氣氛中,但是結尾比較中國式。如同第一句:所有人都以為他死了。最後一句:抱著那樣的希望,我繼續活著。慢慢欣賞
  •   《幻影书》——这本书挺好看的,挺满意您对商品很不满意吗?
  •   书认真读了,认为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开始买书是因为很多人所描述的故事结构,其实看过以后才知道,打动人我的是作者透过故事要表达的对于自我存在感的思考,是一种对生存本身的反思,他所描述的故事背后的思想更迷人,它本身应该对哲学有过很认真的研读。而且本书的文字也值得一提,非常具有感觉。不华丽但是却干练舒适。读来觉得不那么拗口,如果冲着故事去或许会失望,但是里头的理念不错。
  •   虽然中途有投降的可能,但是还是会看下去的,那种看人家一生秘密的渴望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好像是看老电影的感觉~我承认不是一个善于写书评的人,而且每本书你需要看到最后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
  •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类小说、、、作者在故事的情节上的巧妙处理中加入个人的处事哲学以及对事的看法、、、很是独特、、、没有别的小说家的故弄玄虚,似乎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不错、、
  •   细节的刻画,情节的穿插,气氛的营造-----均属上乘之作,但总感觉整部作品浪费了作者的功力,也许是整个故事的背景无法再做什么更大的開阖了,总之,你除了赞叹作者的写作技巧,对作品本身,也实在评不出什么好坏。
  •   人活一世 终究是一场幻影
  •   付之一炬的绝望中留一点隐约的希望给人幻想。生命如此脆弱和偶然,却又如此坚韧决绝,似乎完全难以把握却又冥冥中早有定数。你执意掌控别人的命运,搭上的却可能是自己全部的岁月年华。你以为已经山穷水尽天地一片灰暗,一个转身或者一抬眼间却发现世界对着你微笑。又能怎样呢?
  •   情节比较离奇,虽然故事情节很紧凑,不过越到后面虚幻感越强,人不知不觉地从小说阅读中剥离出来了.
  •   书的主人公遭受到失去妻儿的重大打击,在逃避现实的过程中,慢慢地从自己的工作中恢复自己的正常状态,对他来说何其不易又何其漫长。
  •   不错的小说,结构精彩,语言不错
  •   看完这本书让我一度非常想看黑白默片。
  •   买了5本PA的书,这本是翻译的最好的一本。刚看了1/3,还不错。
  •   这个情节很适合拍电影,为什么没有人改编呢
  •   文中对电影的描述让人激动,如果真的有那样的电影,一定要看看~~~~
  •   这本书真的是越看越好看,让人不知不觉就投入进去了.
  •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英文原本一定会比中文版本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   看了简介觉得不错,手感也还行,拿到手擦了半天
  •   经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应该不错吧~
  •   还不错,只是封面不太喜欢
  •   本书不错,我很喜欢!
  •   买了还没时间看
  •   还好啦,可以翻翻看。
  •   看了一些,没看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