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十年祭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银河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是在十年前的一本纪念集的基础上重新选编的,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原有的,也增加了一些当时没有赶上收入的文章,以及人们新写的文章。希望读者从这本书中了解王小波其人其书,希望他的生命和作品永远活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转眼之间,小波离世已经十年了。但他的文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旧如日中天。他传播的许多思想仍然是目前的中国所需要的。这十年也许是中国人物质生活上变化最快的十年,但却肯定不是我们精神生活上变化最快的十年。为纪念王小波辞世十周年,特辑此纪念文集,希望他的声明和作品永远活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作者简介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人。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著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等。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社会性学家之一,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书籍目录

一、顽童时代 成长岁月/艾晓明——与宋华女士、王小平先生谈王小波 母亲的忆念/宋华 我的女婿王小波/李克林 吾弟小波/王小芹——王小芹致李银河信 艺术的内丹/王小平——纪念我的弟弟小波逝世10周年 忆小波/王小平 我的弟弟小波/王征 童年时的小波哥哥/王晨光 我的舅舅/姚勇二、诗人之爱 浪漫奇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李银河——悼王小波 我们曾经拥有/李银河 《绿毛水怪》和我们的爱情/李银河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李银河 他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李银河三、工作肖像 我希望善良,更希望联盟/王锋 王小波:最初的与最终的/黄集伟 以理性的态度/田松 黄金时代的革命、爱情与荒诞/王伟群——关于《黄金时代》的对话 有关《东宫·西宫》丁东——访导演张元 王小波:一位知识分子和一个时代四、阅读王小波 王小波作品暨小说集《黄金时代》研讨会纪要/李银河整理 狂欢·诅咒·再生/崔卫平——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 王小波缔造《黄金时代》/黄集伟 重说“黄金时代”/艾晓明 超越羞耻心文化/丁东 满纸荒唐言/朱正琳 初读《黄金时代》/何怀宏 我读《黄金时代》/邢小群——关于性价值观的超越 ……五、记忆之河

章节摘录

  ——与宋华女士、王小平先生谈王小波  艾晓明  时间:1997年5月14日、15日、16日上午9点至11点  地点:国家教委宿舍宋华女士家中  访谈人:宋华,王小波的母亲,国家教委离休干部。王小平,王小波的哥哥,1949年生于济南,在北京长大。美国图兰大学哲学博士,现居美国。王小波出事后赶回北京。  一、家里的孩子  艾晓明(以下简称艾):我原来看小波的作品,觉得家长挺不容易的,允许孩子写到这个程度。一般的家长看了会说,哟!怎么能这样写啊!  王小平(以下简称王)?:哪有家长啊,他都那么大年龄了,谁管他呢。  艾(问宋华女士):您看了他的书吗?《黄金时代》。  宋华(以下简称宋):我看了。  艾:好多人看了其中的性描写觉得不能写到那个程度,写到那个程度太野了。那您也没管他啊?  宋:我不管,也管不了。  艾:您觉得可以接受,无所谓是吗?  宋:我无所谓。他有些散文我看了。我觉得你仔细看看,里面有很深刻的内容。以前我没大看,银河走了以后,他经常回来,顺手带来一些东西,我就看了。过去他还写了些什么,我不是全都了解。  艾:说说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宋:初中。  王:什么时候?云南兵团回来的时候。  艾:你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宋:他俩住一个屋。他跟小平住一个屋。小平每月从煤矿回来。  王:写作,他是从山东回来的时候开始写的。好像一开始写了一个人如何变驴的。  宋:还有《绿毛水怪》。  王:还有《刘三姐》,现在找不到了。  艾:《刘三姐》找到了。银河说,《绿毛水怪》在一个朋友那儿。你当时看了感觉怎么样?  王:佛头着粪,翻案文章。  宋:他能把一本书看成个卷儿,就像个海带卷儿一样。  王:咱们家的人都不爱惜书,国外的教授们看完了书,那书还是雪白雪白的。  艾:他说你们家的家训是不学文科,他后来还是转到这上面来了。  宋:他从小爱看书,爱讲故事。他看一本书以后,能给他们小孩讲故事,从头到尾讲下来。  艾:看小波的书,觉得你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给他念《青铜骑士》。你看过他给《青铜时代》写的序吗?说小时候,我哥哥给我念《青铜骑士》。  王:我确实给他念过《青铜骑士》,那都是真事。普希金的《青铜骑士》,那时候我能背相当多的段落,2/3都能背下来。我当时给他背了一段。  艾:他说比较起来,还有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有东北二人转的调子。  王:那也是我跟他讲过的。讲过的话有一些我忘了,不过看到他写的东西,我能回忆起来。我好像跟他讲过,就是不同的译者,高下,云泥一样。诗是很难翻译的。  艾:那你那时候喜欢文学是受了什么影响?看书是家里的书还是别人的书,借的书?  王:有家里的书,也有借的书。小波和我一样,只要见了书就没命了。小波看书时像根木头,你喊他,他听不见,你要踢他一脚。  艾:可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书。  王:怎么没有好看的书,我父亲的书架,他的书房里,大概得有两千本书。他藏书比较多。  宋:卖了七麻袋。  艾:是吗?什么时候卖的?“文革”的时候?  宋:“文革”,“文化大革命”啊。  王:“文革”以前,当然都是现代文学的东西。你看现在市面上,介绍的东西,英法的居多,美国现代文学的东西,中国人可能比美国人知道得多。他们到美国去跟人交流,中国人看过的东西,美国人也没看过。或者是很早很早的。在“文化革命”以前,西方的古典的作品,介绍得很多啊。所以,我们那时候,也看了一些。  宋:他爸爸,虽然是搞逻辑的,实际上也很喜欢文学。他爸爸的文笔挺好的。一个早晨起来,六七千字的文章就写出来了。  艾:写论文吧。  王:小波像我爸爸。我爸爸从小也有相当的文学天才。过去他读私塾,四书五经,旧学功底很好。小波还有一个地方也像他,就是会写东西,不会做活。  艾:我今天听沈原说,你爸爸给他们上哲学课,学生说这个老师上课特开心。  宋:他爸爸讲课,学生都很喜欢。  王:那时候我爸爸已经有病了,他有脑血栓。其实他早年就是以写文章见长的。  宋?:念了9年私塾,上小学就是把英文、数学都补上去。后来就上师范。  王:后来当八路军,也是当的笔杆子。  宋:也做过政治工作,但主要是搞教育,他能讲。看问题也透。而且有点超前。所以到哪儿,下级、同事都对他特别好,但是对领导,他就不会了。看见别人有缺点,他也敢讲。  艾:你父亲挨整是哪一年?1952年是吧?  王:1952年。那时快“三反”“五反”了。妈妈你把李新写的那个东西给她看看。  艾?:哦,《炎黄春秋》1992年5月总第6期。李新的《追思逻辑学家王方名》。  王:我爸爸太天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很多青年加入共产党以后,很快就意识到,不能当理想主义者。可是我爸爸始终认为,应该有共产主义理想,应该很高尚、很纯洁。所以他在地方工作可以,因为那时上下级、同志之间关系都比较简单。他1950年调到中央教育部工作,后来他就倒霉了。  宋:你可以看李新写的那段。  艾:在这里,李新写的:“王方名把他受冤屈的经过和我讲得很详细。1952年‘三反’时,王方名给高教部领导提了许多意见,引起了许多领导对他的极度不满。恰在此时,四川转来了王方名家乡农会控告王方名包庇地主家庭,并附有王方名给他父亲的信。高教部领导如获至宝,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王方名当做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按党章规定,开除党员要经过支部,但‘三反’期间谁还顾到什么党章呢?由党组书记钱俊瑞签名呈报,经‘三反’运动副主任刘景范批示,再送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批准,这个铁案就铸成了。”  王:后来1979年以后恢复党籍。因为当时是经安子文批的,所以一直扯皮,扯到了钱俊瑞他们那儿。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他们也挨整,就理解了。后来恢复了党籍。  艾:李新写了,说:“安子文看了钱俊瑞的报告后,二话不说,就在报告上写下了他的意见,说他从前的批示有错误,应予撤销。”他承认,过去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你父亲平反你们帮忙了没有?帮他写材料、递材料?  王:我们帮什么忙?这都是高干层才能处理的事。特别是他的老朋友李新帮的忙。  艾:李新当时的职务高吗?  王:他原来是人大校长吴玉章的秘书。  宋:人大的教务长,后来是历史研究所所长。  艾:你父亲挨整后就不在教育部了?  王:他开始在人大附中教书,后来调到人大哲学系。  艾:后来老人家看到他的文章了,是怎么看到的?  王:老人家?什么老人家?  艾:毛泽东啊。国内就这么说的。  王:他呢,一直对苏联人很不忿,觉得苏联人跑到中国来颐指气使的,他当然想从苏联人那儿找点毛病。  宋:他爸爸开逻辑课,对当时使用的苏联逻辑学教材,提出问题。一连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在人大的《教学与研究》上。毛主席发现了,在1957年4月11日接见了他,谈了形式逻辑理论等问题,还留他吃了中饭。  艾:你看过刘心武的文章吧,说你爸爸“文革”时被批斗了一回,小波看见了,笑了一下,你爸爸老不饶他。  王:批斗,我不知道。他可能是受批斗过,但是,他,绝对保密,不让我们知道。

编辑推荐

纪念王小波辞世十周年,因离去而被铭记,因智慧而被追随。  他选择的美,不是一种纯然严肃的美,更多的是趣味或amusement,他最怕的就是无聊,这正是智商高的人的特点。——王小平  会有文学系的新生,走在图书馆书架高耸的长廊;他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这一片黑压压的书架前逡巡,他说:我要找《王小波十年祭》,他的作者是王小波。——艾晓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小波十年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王小波十年祭 回去好好读一读 好 好 好
  •   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完了,王小波全集,读王小波的书是我最开心的事,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是每次读他的书,就好像他在我跟前一样,我被他的精神,智慧和幽默折服,拿到这本书当天我晚上偎在被子里听着轻音乐看,看着他的亲人对他的吊念,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哭了好几次。也许是那该死的轻音乐惹的祸,但是我知道更可能的是我跟他的亲人一样太爱他。
  •   送货及时,书品也不错,我们眼见王小波从商品学系的小老师成长为小说家,从一个灰头土脸的小混混,成长到一个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大作家,终于意识到,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   喜欢王小波,他的经典基本都读过,这本书是从亲人的描述中,带我们走近王小波
  •   因为王小波,值得收藏的一本书,装帧也很好,很精致。
  •   比较喜欢王小波的东西
  •   写论文看的,很好~
  •   挺好,喜欢这个本书~
  •   值得珍藏的好书,内容很好。
  •   很好。专业。
  •   看过多遍,依然感动。
  •   年谱简编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35年参加中国***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1957年,五岁,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1958年,六岁,“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1959年,七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1964年,十二岁,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1965年,十三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1966年,十四岁,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1968年,十六岁,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1971年,十九岁,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1973年,二十一岁,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二十五岁,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1978年,二十六岁,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1980年,二十八岁,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2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1984年,三十二岁,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1988年,三十六岁,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89年,三十七岁,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1991年,三十九岁,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9月16
  •   这本纪念文集看上去虽然很美,因为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来自于《浪漫骑士》一书,就其实质而言,更多的只是对于逝者的纪念意义。对于研究者而言,并不具有多大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尤其是王小波的粉丝而言却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笔者以为,比较《浪漫骑士》,此书有三大亮点:王小平;许倬云;和菜头。稍微了解王小波的人都应该对前两位不陌生,他们的文章的选入应该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一些研究的空白。对于不常上网的笔者而言,和菜头是应该生疏的名字,但是读过文章之后却不能不说点什么。十年纪念集中收入了和菜头的两篇锋芒闪闪的文章。他把王小波称为“波哥”,自称“在铭记”的“沉默的人”。和菜头应该是真的读出了王小波的一些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打屁股和爱情》中他看到了王小波对陈清扬和王二之间的爱恋关系。王小波对虐恋叙事的爱好是很多人都看到的,但是更多是把这种虐恋与政治挂钩,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也是爱到极处的一种体现:打你两巴掌(可承受的诗意或者善意),你是我的!我们的生活需要稳定的安逸,也需要激情的刺激。不知我们的女性读者有没有思考过这一细节,如果没有那将是一大遗憾。在另外的一篇文章里,和菜头由王小波和他的《时代三部曲》想到:在任何时代里,总有人把通过秘密花园的途径做成各种各样的钥匙,掌握这钥匙的人应该保持沉默。从人们在手心里画五角星的时候开始就是如此,在如此喧嚣的尘世之上,应该有这种遗忘后的坚实存在。虽然也是老话,在作家辞世十年之后再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刺痛而且惊醒。笔者以为和菜头同王小波一样,都在沉默中发现了疯狂背后的真相,不管怎样,应该谢谢那些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人,虽然这愉悦来得有些突然,有些沉重。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珍惜,值得争取和拥有。
  •   看了之后还是有些收获的,后半部分不怎么地,一帮作家写得有点假。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王小波的小说究竟来自哪里,知道了之后,佩服。依然反对李银河出版她和王小波的情书,什么玩意儿啊?!
  •   喜欢王小波的不要错过这本
  •   喜欢王小波,就买一本。
  •   小波的精彩,不在于发现了什么,而是使我们发现了原来“具备常识”竟然也可以这么精彩!这是香港的梁文道(我同样喜欢的公众知识分子)辈很难体会的。在一个威权社会,用常识表达都会成为一种奢侈。否则我们除了做那沉默的大多数,就要卷入充斥着语言暴力的谩骂中。前者也许恬静但也失于隐忍的郁闷,后者也许痛快却也容易流于自降身份。小波,做了我们这么多沉默者的代言人。小波的身后,又给我们摆出两个课题:继续沉默,还是步武小波的后尘?有句小波说过的话,我很有印象却没有记住原文(啊啊,不好意思)——现在是我辈该做些什么了。——是啊,与其做“小波门下走狗”,享受他的余荫;何不接过他的火炬继续我们的前程呢?一评。
  •   是正版,比较系统!
  •   对照八周年时那本《画传》,以及其它几本类似的纪念书籍,这本书只是抽掉了一些文章,新增加了一部分文章。但如你所知,喜欢王小波的人是不在乎这点的,哪怕就是多了一篇文章也值得看一看,好在整部书的体例还算完整、系统。
  •   其他人的,也可以参考一下。
  •   对王小波的书一直很喜欢,对个性小波的人也很喜欢。但说实在的话我非常不喜欢《王小波十年祭》。文章内容不断重复,感觉做流水帐一样。
  •   一次买了很多书,慢慢看~~~
  •   书很便宜的说
  •   王小波十年祭 观后感
  •   有才的小波!
  •   挺好的一本书,印刷好,还特价.
  •   喜欢当然是因为王小波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