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

出版时间:1998-6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袁银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医基础学(供中医士、中药士、针灸医士、中医护士专业用)》主要内容简介:卫生部曾于1960年组织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五所中医学院编写了一套中医中级教材,供全国中医学校和卫生学校中医班教学使用;1978年卫生部又组织编写了中等卫生学校有关中医课程的教材,为培养中等中医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为适应中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各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卫生部于1985年8月在山东省莱阳县召开的全国中等中医教育工作座谈会期间,制订了中医士、针灸医士、中药士、中医护士四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并组织了中医士、中药士、中医护士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成立了各门教材编审组,实行主编单位和主编人负责制。同年11月及1988年5月在安徽省芜湖市先后召开了本套教材教学大纲两次审定会议,审定了中医士、中药士、中医护士和针灸医士等专业38门中西医药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提高教学质量,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体现中专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依据,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并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书籍目录

绪论一、中国医药学在历史上的重大成就二、中国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四、《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相互关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二、五行的相互关系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脏腑一、五脏二、六腑三、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气、血、津液一、气二、血三、津液第三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概念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及主要病证第三节 奇经八脉一、督脉二、任脉三、冲脉四、带脉五、阴跷脉与阳跷脉六、阴维脉与阳维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二、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一节 病因一、六淫二、疠气三、七情内伤四、饮食、劳逸五、外伤、虫兽伤六、痰饮、瘀血第二节 发病一、正邪与发病二、影响正气的因素第三节 病机一、邪正相争二、阴阳失调第五章 诊法第一节 望诊一、望全身情况二、望局部情况三、望舌四、望小儿指纹第二节 闻诊一、听声音二、嗅气味第三节 问诊一、问诊的重要意义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三、问诊的主要内容……第六章 辨证第七章 防治原则附篇《中医基础学》教学大纲(草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生理上,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等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每个脏腑虽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脏腑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这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中医常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脏腑之间的统一整体观。在人体整体或局部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时,对其病理机制的分析,应首先着眼于整体。任何局部的病变都可引起整体的病理反映,整体功能失调也可反映于局部,要把局部病理变化和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同时,脏腑之间,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由于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在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所以在诊断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中医察舌切脉,就是通过外部诊察来测知内脏病变的诊断方法。治疗局部病变,往往采取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法,如临床上口舌糜烂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这是因为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经脉互相络属,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中医学就是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来诊治疾病的。

编辑推荐

《中医基础学(供中医士、中药士、针灸医士、中医护士专业用)》为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基础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跟在学校时读的不一样有些内容都没有了
  •   学习用书,我也不知怎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