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在嫁衣上的花瓣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宋瑞祥  页数:261  

前言

  不久前,世信同志送我一部书稿,介绍了作者的情况,并说这是省直作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策划推出的一本书,嘱我看看,写个序,我高兴地签应了。  作者宋瑞祥同志是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位大学生。他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办过报,编过书,当过《名人传记》的主编,在每个岗位上干得都很出色。他编发的刊物和图书,曾多次荣获全国、全省的大奖,为河南省的出版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年复一年圆满完成岗位任务的同时,他又挤时间笔耕,写下并发表了许多文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编辑与创作的经验。  2004年退休后,瑞祥同志转身投入到河南省文化产业的研究与策划中。他一如既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厚积薄发,硕果累累。他先是创作出版了专著《朱仙镇年画七日谈》,围绕朱仙镇这一公认的中国年画历史的源头,拓展、钩沉、探微,以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与生动活泼的创新形式,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读物奖和河南省图书装帧设计一等奖,博得广大读者的好评。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八荣八耻”的讲话后,他又配合宣传讲话精神推出自己的新著《中华荣辱大观园》。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徐光春同志亲自审读书稿并作序,指出:“这本书是专门介绍中华民族历来讲气节、重荣辱的,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文笔流畅,作者以辛辣的笔触鞭笞了假、恶、丑,以炽热的感情颂扬了真、善、美。书中的插图既有历来画家赞美高尚情操和风骨的杰作,又有活跃在当今书坛书法家书写的有关荣辱内容的墨宝。这些书画作品相互辉映,突出了艺术作品对人道德情操净化陶冶的功能。应当说,这本书是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好书,是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本优秀读物。”光春同志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绣在嫁衣上的花瓣》是瑞祥同志退休后推出的第三本著作,也是他的散文、诗歌、传记和名人轶事集。瑞祥同志以巧妙的构思和凝练的文笔,用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他人生经历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记录了他对工作、对人生拼搏进取的故事和体验,字里行间充满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情怀。这是一本从结构、内容、样式到技巧、设计、风格诸多方面尝试创新的著作,是我省文学园地中收获的又一成熟果实。余秋雨先生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这本书无意间印证了这一命题。  古老的中州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深厚的积淀而又充满无限的生机。从瑞祥同志的著作中不难看到,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民族文化的虔诚,立足于中原这一宝地和热土,固守着华夏人文的根脉与文脉,用心吸纳国学的丰富营养,大胆融入当代的先进理念,向社会、向读者一次次奉献文化的佳酿和精神的食粮,我为瑞祥同志退休后不懈的努力与取得的丰硕成果而喝彩,并借此祝愿所有的老年朋友们,在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同时,在“所养”中“所为”,在“所为”中“所乐”,从自身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释放人生能量,最大程度地收获幸福体验,让生命的晚霞绽放出新的光彩。  权为序。

内容概要

  《绣在嫁衣上的花瓣》是宋瑞祥同志退休后推出的第三本著作,也是他的散文、诗歌、传记和名人轶事集。作者以巧妙的构思和凝练的文笔,用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他人生经历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记录了他对工作、对人生拼搏进取的故事和体验,字里行间充满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情怀。《绣在嫁衣上的花瓣》是一本从结构、内容、样式到技巧、设计、风格诸多方面尝试创新的著作。余秋雨先生说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这本书无意间印证了这一命题。

作者简介

  宋瑞祥,1943年5月生,河南长垣人,1966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湖北日报》社、湖北《郧阳报社》、中州书画社、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从事记者、编辑、文化产业研究与策划工作达四十余年,其中任《名人传记))执行主编十余年,期间蝉联中国期刊“百强”。历任采编科长、编委、编辑部主任、副编审、编审,为中国传记学会会员,作家,现任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著述有:纂修《河南出版志》(与耿相新等),选编《1985—2004名人传记精华本》(与陈杰),主编《牡丹诗词三百首》(与戴松成),独著《朱仙镇年画七日谈》、《中华荣辱大观园》。《朱仙镇年画七日谈》荣获2006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读物奖。200 8年被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评为优秀文化产业专家,并荣获“文鼎中原青铜鼎”。

章节摘录

  少林寺里访海灯汽车像深知旅客的心一样,一出河南登封县城,撒欢似地沿着发亮的黑色路面向古刹少林寺跑去。雄伟、苍劲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从车窗两旁相对露出头来,抖去睡容,各展风姿:少室山身披朝霞,雄姿英发;太室山侧面而立,逆光下更显嶙峋、陡峭。它们飞也似地向我们跑来,身影越来越大越高,我们渐渐的只能看到它身体的一部分。这时,汽车调了一个头,两山突然魔幻般躲到我们的车后。此时,汽车生气似地、失望地一头扎进“太子隧洞”,发出长长的喘息声。待驶出隧洞、爬上沟坡的时候,少室山突然挺立在我们左旁,彬彬有礼拱手将一颗璀璨的明珠托到我们的面前:啊,“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到了!往日熙熙攘攘的少林寺显得分外肃穆、静谧。参天的古柏,齐整的碑林,发思古之幽情;千佛殿内五百罗汉朝毗卢的巨幅彩色壁画,白衣殿中十三武僧大战王世充、拼死救秦王的生动故事,随你凝视遐想,但我们却无心思欣赏这些。我们最大的兴趣是访问名扬华夏佛教界和武术界的海灯大法师!自报上报道海灯法师莅临少林寺的消息后,我们就盼望有一天能看到他,这一次正是慕名而来。  我们信步来到寺僧居住的禅堂院,院门口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静悄悄的。我们环视四周,打量着。仿古建筑的禅堂,看样子落成不久,土漆涂刷,画栋雕梁,虽然古色古香的味儿不足,但面貌一新,极富禅韵。  正在我们四顾端详的时候,正房的门开了,第一个面带微笑走出来的是登封县政协的张副主任。  他的后面鱼贯而出的是几个和尚,个个笑容满面。我们走上前去,和张副主任打了招呼。原来他是代表登封县委和县政府对海灯法师及全寺僧众进行春节慰问的。张副主任走到我们跟前,神秘地带着欣喜的口吻说:“等会儿看海灯的武术表演吧,就在这儿!”我们听了,喜出望外,赶忙依着张副主任的手势,走进西厢房,在房内门口站了下来。两个和尚和张副主任一行跟来,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说,过去这里是和尚打坐念经的场所,如今是他们习功练武的地方。我们正谈得津津有昧的时候,忽然背后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待扭头看时,只见又是五六个和尚走进房来,其中一个手提一条四尺长的木凳,越过我们径直走到前面的空场上。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小伙,中等身材,长方脸,浓眉大眼,上穿皂色和尚服,下穿草绿色练功裤,看上去,仪表堂堂,英姿勃勃。我们凑近张副主任,耳语问道:“这就是海灯吗?”“不,这是海灯的侄儿,叫范应莲。他从十四岁跟海灯学习武术,如今已经十六七年了。”我们正要向张副主任寻问海灯时,应莲右手突然将木凳举起往地上猛地一击,大喊一声:“嗨!”只见他两道剑眉竖起,四尺长的木凳在他手中旋飞起来,忽上忽上,忽前忽后,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不禁喝彩,应莲索性飞起箭步,凳子如闪电,大步似流星,飞时若天马行空,跃时似携凳跨越北海。应莲一来一回,足足表演一刻钟时间,猛然来个鹞子翻身,塔立原地,然后礼貌地向我们点头打恭,略表谦意。我们报以掌声,目不转睛,从头到脚又打量一番小伙。  “这叫‘大张凳’。”突然,我们身边的一个矮小青年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边说边向应莲走去,“是从前一个名叫大张的和尚创造的,所以叫‘大张凳’。格斗起来,凭这‘大张凳’,七八个人也难近得他身!”“海灯,这就是海灯!”张副主任细语轻声,带着急切的口吻赶紧对我们介绍说。我们立刻将目光从应莲身上移到海灯身上。不看便罢,一看反倒使我们犹豫了:“难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灯法师吗?”因为我们知道,久负盛名的海灯法师豁达豪放,武艺精深,早已技震武坛,名扬四海。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一定是一个身材魁伟、膀大腰圆的彪形大汉。可眼下站在我们面前的,竟是一个晏平仲的身个,孙行者的相貌,鲁智深的粗手大掌,给人总的印象是矮小而精瘦,灵动而轻捷,那形象和气质,看上去活像一颗“金刚钻”。  我们惊奇地注视着海灯,只见他此时脱去薄薄的夹衣,扎起双袖,摘掉灰色毛线编结的春秋帽。他的头已经秃顶了,望去头皮泛着淡淡的红光;头顶下面,是一圈稀疏的斑发。这时,他面向我们,两个眼珠轱辘一转,发现有人在摆弄照相机,立即挥手说:“我表演时,请不要拍照。”然后,他从身上取出两根带绿绸的小木棒,稍停片刻,猛然向站在他身边的应莲捅去,我们吓了一跳。只见应莲从容一闪,海灯扑空。此间,师父右脚急旋,来个“回马双刀”,复向应莲捅去。应莲大喝一声,平地腾起,来个“饿鹰抓鸡”,顺手从师父手中夺去一根木棒,双脚尚未着地,师父早已飞起右脚,轻轻一踢,将个应莲踢出一丈多远。师父乘胜追击,应莲一跃而起,瞄准师父手中的另一根木棒,左脚猛击,将海灯手中那根木棒击飞身后一丈多远,“当啷”落地。应莲箭步冲刺,正要弓身去捡那根木棒,哪知师父大吼一声,来个“青龙探爪”,一把将弟子手中的木棒夺回;几乎同时,飞起右脚,将个弟子踢得连滚带爬。只见应莲在地上滚了两滚,爬了两爬,顺势捡起地上那根木棒,然后两脚在地上一弹,扑向师父,大吼一声,夺回另一只木棒。此时,海灯赤手空拳,应莲两手各握一根木棒,朝着海灯的头上下左右猛刺。海灯那颗光头像拨浪鼓一样摇动,木棒一次次从他的鼻尖前、耳根旁、头顶上、下巴颌擦皮而过,叫人看了胆颤心惊。我们提着心、捏把汗,担心法师年迈,力不能支。  ……

编辑推荐

  散文,自古为人所陶醉。《绣在嫁衣上的花瓣》作者宋瑞祥经久习练,载于这里的散文,或曾发表,或在窖藏。读着,我们不难感悟的,是其间透出的勃勃生机,让人联想百花园中那含苞待放的花蕾。花蕾因嫁衣而生长,嫁衣因花蕾而成锦。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报章中,寻寻觅觅,采撷而来,吮吸其中的营养,经细心构思,深度加工,一枝枝绣补嫁衣上的空白处,原本很不起眼;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旦汇集拢来,不想竟如一片绚丽多彩的花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绣在嫁衣上的花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